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讀邊城有感1000字

讀邊城有感1000字(一)

初讀《邊城》是在高中時候,翠翠的故事讓我著迷,於是到了圖書館借來看,現在印象還很清晰,是本薄薄的集子《邊成集》,有《邊城》,還有《市集》幾篇,書是嶽麓書社出的,封面以褪了色,紙也變的發黃,放在手掌里有種很特別的感覺。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邊城》,即便是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心情,一種很莫明的悲傷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裡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像是觸及到什麼,是童年某個太陽溫暖的下午,還是現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著什麼。翠翠就是這座成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的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祖父在雷雨夜裡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脫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先生將這麼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這麼悲傷,先生出生在19世紀初,在當時,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動亂的年代裡,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民眾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裡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著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讀邊城有感1000字(二)

薄薄的晨霧籠罩著河面,蘆葦的氣息淡淡瀰漫,破霧而來的是一條古老的棕色的船,船頭那個年邁卻硬朗的老人認真地渡著船,船尾是個可愛的少女,歡快的吹著竹管,美妙的聲音震盪在空氣中……

《邊城》很美,大量的描寫文字營造了一個很浪漫的氣氛。這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我來談談本書兩位主角:翠翠和儺送。

翠翠是個單純清澈的女孩,她有著純樸女孩子的本源,有著人性最美的一面。這與她的生活環境有關。翠翠從小在茶峒這個民風淳樸的邊城長大,正如書中所述,「翠翠在風日立長養著,把皮膚變的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也教育她。」對於親情,她能很好的孝敬爺爺,十幾年來一直陪伴著爺爺,當爺爺渡船疲倦時,人在隔岸招手喊渡船,翠翠不讓祖父起身,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過溪,一切溜刷在行,從不誤事。對於愛情,翠翠又表現出了那種純樸的美。他知道自己愛誰,並要為愛守候,那麼純樸的等著不知歸期的儺送。

儺送是個秀拔出群的人,他的氣質有些像他的母親,不愛說話,但是深得茶峒人民的愛戴。儺送也擁有著純樸美好的性格。他在兩年前的端午節上與翠翠偶遇,翠翠在他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此時,當地的團總以新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儺送。而儺送寧肯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可見,在儺送的眼中,沒有名和利,只有愛情的堅定。當儺送得知自己的哥哥天保也喜歡翠翠時,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約定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這足以表現儺送雖對愛情執著,卻依舊珍惜親情。哥哥天保因自知無法得到翠翠而離家,不幸身亡,此時的儺送,本可輕易的得到翠翠,卻離開了家,自己下桃源去了。他對於親情,也有著一份難以割捨的感情,哥哥的死,讓儺送自責,給他負罪感,於是,她無法接受翠翠。當親情與愛情發生衝撞時,他只好選擇逃避。我想,儺送的逃避,更能反映出他人性的美,他沒有接受翠翠,而是為了已亡哥哥,選擇離開。

在本文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最純樸,最擁有人性美的。《邊城》一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的讀者,也奠定了它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讀邊城有感1000字(三)

《邊城》是小說家、散文家沈從文作的中篇小說,完成於1943年。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孩子。作品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翠翠從十一歲到十五歲這段時間的曲折經歷及心理和情感演變過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心理學課外讀物。

十四歲的翠翠家住湘西的一個小山城的一條小溪邊,與她相依為命的是她的七十歲的外祖父和一隻黃狗。一家三口靠擺渡為生。城中有個五十歲的中年人叫順順,在本地頗有些威望,擁有八隻船、一個妻子、兩個兒子。兒子大的十六歲,小的十四歲。大的名叫天保,小的名叫儺送。兩個年青人皆結實如小公牛。天保像父親,豪放豁達,不拘小節;儺送氣質像母親,不愛說話,卻秀拔出眾,為人聰明而又富於感情。

天保看上了楚楚憐人的翠翠,便托人上門提親,祖孫二人態度卻有些曖昧,因為翠翠心裡裝的是儺送。其實儺送也喜歡翠翠,於是兄弟二人為爭奪翠翠展開公平競賽。但不巧的是,在這場愛情競爭快要分出勝負的時候,天保在一次行船的時候遇難了。順順、儺送在情緒上認為是愛情上的挫折使天保在工作時分了心,才會導致事故的發生。甚至翠翠的外祖父也這樣認為,至少他認為順順和儺送是這樣想的。()但大家都沒有明著說這與翠翠有關,只是心情十分沉悶。天保的事過去後,外祖父試著探聽順順和儺送對儺翠二人的婚事的態度,卻屢屢碰釘,直到老人家為此事而鬱鬱而終(真有點一命抵一命的味道),順順才動了惻隱之心,願意接受這個兒媳婦。但此時的儺送正在有點賭氣地出差在外,生死未卜,歸期難定。

儺送何時才能回來娶翠翠呢?小說的最後給出了這樣的答案: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讀完這部小說之後,我不禁淡淡地陶醉於邊城那優美的鄉村景色和純樸的民風,也感受到了那種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但心情總的來說卻是沉重和憂傷的。翠翠的愛情悲劇有其歷史原因,那些建立在極低生產力水平上的原始的田園式的鄉村生活,曾讓多少現代大都市的人羨慕不已。但在旅行社的周到照顧下過幾天這樣的生活是挺寫意的,要你一輩子過這種自然經濟的生活,你可能會痛不欲生。

沈從文筆下的翠翠是水靈靈的,她「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但自然真的能既長養她又教育她嗎?在我的眼裡,在缺少文化薰陶和科學教育的環境裡,縱然到處是青山綠水,那種美便只能是單薄和脆弱的。翠翠越是水靈靈,越是令人感到惋惜。在那種情態下,人的美貌和身體,也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已。翠翠的母親當年是未婚先孕懷上翠翠的,翠翠的父親因此不等翠翠出生便服毒自殺了。翠翠的外祖父知道此事後,卻「不加上一個有分量的字眼兒,只作為並不聽到過這事情一樣,仍然把日子平靜地過下去。」沒有說幾句安慰的話,更不會作有效的心理輔導,於是翠翠的母親「一面懷了羞愧一面卻懷了憐憫,仍守在父親身邊,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後,卻到溪邊吃了許多冷水死去了。」從現在的觀點看,老船夫是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的。上樑不正下樑歪,他的女兒自然也不太懂得自己做母親的責任。而翠翠呢?當她第一次見到儺送時,便對他產生了羞澀之情,但當兩年之後天保向她表達愛意的時候,卻有點花多眼亂了。才兩個就亂了,就失了方寸了。如果是現在的女孩子,在班裡級里,面對那麼多英俊少年,豈不是更難靜下心來學習了嗎?而這對於男孩子道理也是一樣的。可見,學校和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多麼重要。生活在今天的文明社會裡的孩子是多麼幸福。

再說儺送,原本對翠翠也是一見鍾情的,原本也讓人覺得與翠翠是天生的一對,若兩人相好一定會美滿幸福,但見哥哥殞命後,不知是念及手足之情,覺得手足沒了,要衣服有何用,還是覺得沒有了對手,不戰而勝,很不過癮,對翠翠也變得冷冰凍的了。請看小說的結尾,「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因為加了引號,所以明天並不代表希望,而是代表永遠不回來了。看來儺送亦不像翠翠和我們當初想像的那樣可愛,充其量也只不過是一個沒有主見,立場不堅定的毛頭小伙,算不上堂堂的男子漢。當然,我們不能要求年紀尚輕的翠翠有很高的擇偶能力,她畢竟才十四歲,看錯人並不出奇。

因此,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作為家長和教師,都有責任提醒孩子不能過早地戀愛。我贊成「文字女巫」饒雪的觀點,對中學生不支持早戀但支持暗戀。「喜歡的歌靜靜地聽,喜歡的人遠遠地看。」她還說:「我希望女孩子能夠在18歲之前好好愛自己,18歲之後再愛男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