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歸園田居讀後感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這首詩共二十句。前面的八句,詩人坦誠地傾吐了對過去仕途生活方式的鄙棄,和退隱歸田、從自在中尋找新的生命價值的懷抱,也刻畫了詩人與世俗不合,熱愛自然、崇尚真朴的性格。他把求取功名進入仕途看作是「誤落塵網」。一個「網」字,包含了他對虛偽的、束縛人們精神的官場生活的極度厭惡和否定。「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三十年的時光已經在塵風中虛度了,只有回到了田園中,才呼吸到了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內心充滿了得到自由的幸福感。這裡的「三十年」,有人認為當是「十三年」,因為從他二十九歲入仕算起,到四十二歲寫這首詩時,正好合「十三」之數。但若從他「少無適俗韻」的少年時代算起,則差不多是三十年。其實,詩中的數字往往不應過實地去理解。在這裡,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不過是一虛一實罷了。從詩的表現特點來說,宜虛不宜實,因此還以「三十」為好。詩人用「羈鳥戀舊林」和「池魚思故淵」來表達自己對園田故居的依戀。自然,接下來的「開荒南野際」,就不是述其艱苦的勞動,倒是具有一種輕鬆愉快的情緒。他回到田園是實踐了他「返樸歸真」的社會主張。在他看來,這樣接近自然的生活,才是人最正常、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從「方宅十餘畝」開始,他細膩生動地描繪了園田居的農家風貌。雖是極平常的景物,卻代表著農村景象的典型特徵:宅院、茅屋、榆柳、桃李,遠處的村落,裊裊的炊煙……特別是「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兩句,就更具生氣。宋代張戒說:「淵明『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本以言郊居閒適之趣,非以詠田園。」這就是說,作者的本意並不在寫田園景物之美,而在於田園生活之趣,這是很好的見地。在這首詩中,詩人所寫的景物都是田園中人們極常見的,孤立地看,它們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審美價值。可是,在這裡詩人為這些平常的景物賦於了「靈性」,它們處處洋溢著詩人歸田後所體味到的農村生活情趣。在詩中,榆柳、桃李是那樣適意,狗和雞也是那樣適意,而主人更是適意的,最平常的景物也給他親切感,使他感到自由自在。而讀者,則並不對這些常見的景物感到乏味,反而受了詩的感染,發現了這些平時沒有引起注意的東西竟是這般美好,這般有趣。以詩的主觀感受注入所寫的景物,這是陶淵明歸隱初期田園詩的一個特色。這種重在寫意不在寫實的表現方法也是浪漫主義的特徵之一。

詩人為可對農村的平常景物產生這樣的感情呢?詩的最後兩句回答了這個問題:「永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正因為過去有那種如在樊籠的生活,才能懂得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之可貴。這裡的生活儘管簡樸,但是和那種充滿機詐的、虛偽的、喧囂的生活相比,它寧靜,適()意,自然,更符合陶淵明的生活理想。

這首詩用了許多對句。這是格律詩產生之前詩歌中大量使用對句的一個範例。可貴的是這些對句不僅詞語工整,表現出漢語的語言形式美,而且具有內在的韻律美。「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來順勢而成,毫不費力,從節奏上、意境上,恰具了平淡自然的韻味。

陶淵明在這首詩以及不少田園詩作中所主張的生活方式對於當時黑暗的政治來說,無疑是一個對立。可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主張返回自然,主張保持原始的古樸生活的思想,也有其落後的一面。這也算是陶淵明的一個局限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