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紅與黑讀後感1200字

紅與黑讀後感1200字(一)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長篇小說中最優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法國社會的廣闊圖景,涉及了從法國外省到首都巴黎的許多方面的生活風情;上寫皇帝首相、王公貴族,下寫三教九流、平凡百姓;通過教會、政黨以及各階級錯綜複雜的矛盾關係,對查理十世統治下的法國的政治鬥爭、社會矛盾、人情世態、風土習俗,作了真實而又生動的描繪。

小說主人翁於連?索黑爾,是一個出身農民家庭但博學多才的青年。這個出類拔萃的青年雄心勃勃,決不甘於貧賤,一心嚮往拿破倫時代的沸騰生活,渴望通過從軍去建功立業,青雲直上。但在王政復辟時期,在極端反民主的貴族資產階級統治下的法國,於連看到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只有通過教會一途他才有希望躋身上流社會。小說題名《紅與黑》,紅即象徵軍隊,黑即象徵教會。於連開頭在維立葉爾市長德?瑞那府上當家庭教師,為了報復貴族資產階級對他的鄙視,找到迅速爬上去的捷徑,使他很快贏得了市長夫人的歡心,成為她的情人,因此得以進入修道院學習,企圖以此達到發達的目的。他最後到了巴黎,又有幸成為德?拉?木爾候爵的私人秘書,同時勾搭上了候爵的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女瑪特兒。正準備和瑪特兒結婚,實現自己飛黃騰達的美夢的時候,市長夫人出於嫉妒,在聽她懺悔的教士的指使下,給候爵寫了一封揭發他醜行的長信,使於連的野心和夢幻完全破滅了。在他絕望之餘,一怒槍擊了德?瑞那夫人,受到了嚴厲的審判,終於被送上了斷頭台,從而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

一心希望擺脫貧賤地位報復上流社會蔑視的於連,是煞費苦心,不擇手段的。他明明崇拜拿破倫,卻要當眾大罵拿破倫,他明明不信神靈,卻要把《聖經》讀得爛熟,能夠完全背誦。好虛偽的青年啊!我不了解那時的生活背景,只知道於連為了爭名奪利做自己的黃粱美夢而欺騙自己,帶著假面具來應酬所有的人,如果我是他,我會很累。要自己時刻像電影裡一樣去扮演一個和自己內心世界異樣的角色,而且要讓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出戲,沉浸在這個角色里是很難辦到的。俗話說:“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我真同情於連。

正義永遠戰勝邪惡,於連最終的下場是可悲的,所以待人最好多一些真誠少些虛偽。

紅與黑讀後感1200字(二)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司湯達是善於從愛情中反映重大社會問題的文學大師。於連的兩次愛情都與時代風雲緊密相連,這是當時階級角逐的一種表現形式,他對德·雷納爾夫人後來的確也產生了真正的感情,但開始是出於小市民對權貴的報復心理。因此,於連第一次占有德·雷納爾夫人的手的時候,他感到的並不是愛情的幸福,而是拿破崙式的野心的勝利,是“狂歡”和“喜悅”,是報復心理的滿足。

如果說於連對德·雷納爾夫人的追求還有某些真摯情感的話,那么於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則純屬政治上的角逐,瑪蒂爾德既有貴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氣質,又受到法國大革命的深刻影響。她認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會的必定是像於連這樣富於朝氣的平民青年。同於連結成伉儷,既富於浪漫氣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於連則認為與瑪蒂爾德小姐結婚可以爬上高位,青雲直上,因此不惜去騙取她的愛情。

但是,於連的兩次愛情最終還是失敗了。這是因為在復辟時期,封建勢力向市民階層猖狂反撲。於連不是統治階級圈子裡的人,那個階級決不會容忍於連那樣的人實現其宏願。

《紅與黑》在典型環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勻稱的藝術結構和白描手法的運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湯達所以被評論家稱為“現代小說之父”則是因為他在《紅與黑》中表現了卓越的心理描寫天才。現實主義作家都強調細節的真實,但司湯達與巴爾扎克不一樣,他著重刻畫的不是客觀環境,而是人物內心活動的細緻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兩語就把人物行動、周圍環境交代過去,而對其內心的活動則洋洋灑灑,不惜筆墨,愛情心理描寫更是絲絲入扣,動人心弦。作者在於連得知德·雷納爾夫人寫揭發信到槍殺她這段情節上僅用了三頁,而與瑪蒂爾德的愛情卻花了上百頁的篇幅細緻描寫。德·雷納爾夫人墮入情網時的那種喜悅、痛苦、懺悔而又不甘放棄幸福的複雜心理的展現,也令人拍案叫絕。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紅與黑讀後感1200字(三)

《紅與黑》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國作家斯當達,斯當達是拿破崙的鐵桿冬粉,寫過《拿破崙傳稿》、《憶拿破崙》,他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我生平只敬仰一人:拿破崙。”

斯當達讚頌拿破崙強勁的個性,充沛的精力,敢於冒險的精神和雄才大略的頭腦。

《紅與黑》的主人公於連可以說是從拿破崙模子裡刻出來的人物,同樣一種英雄性格,由於所處的時代不同,就有幸與不幸之別。於連神往於拿破崙,但是於連所處的時代已經不是“功名只向馬上取”的拿破崙時代,滑鐵盧戰役的失敗宣告拿破崙時代的結束,於連所處的時代是復辟王朝時期。

正如於連感嘆的那樣:“拿破崙啊!你那時代,靠打仗出生入死,以博取榮華富貴,那多痛快!現如今卻去加重窮人的苦難,豈不卑鄙!”

如果說拿破崙是掃蕩歐洲封建制度的成功者,那么,於連則是向社會開戰的不幸兒。他生就火熱的性格,充滿著進取精神,嚮往於英雄行為,但在一個復辟倒退的社會,便成了一個排斥現存秩序、顛覆神聖事物的叛逆份子。

於連在家裡,同他的父兄說不到一起去,常常挨揍;進入社會,在市長家、修道院、侯爵府,看到滿滿的庸俗、虛偽、猥瑣,更是覺得格格不入;家庭、社會、時代三者不合適,就苦了他。

他年輕有為,也想乾一番事業,懲惡揚善,伸張正義,最終卻只能面對殘酷的現實,強迫自己去探究卑鄙的人心,再以虛偽的言行,行其欺詐的勾當,融入庸俗的社會。他為自己卑微的地位而敢於抗爭,在敵對的環境中做著沒有希望的掙扎。

於連身為下賤,心比天高,如他自己所說:“老天爺把我放在窮人堆里,卻給了我一顆高貴的心。”

寫到這裡,我不禁想起《紅樓夢》里的一個人物:晴霏,《紅樓夢》對晴霏的判詞是這樣寫的:“霏月難逢,彩雲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誹謗生,多情公子空牽掛。”

晴霏是《紅樓夢》裡面最為光彩奪目的一位奴婢,她純真、善良、見義勇為,她敢笑、敢罵、敢鬥爭,她面對強大的封建勢力,卻做了最堅決的抗爭,晴霏的身世命運是極其悲慘的,“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如今現打炕上拉下來,蓬頭垢面的兩個女人挽架起來去了。”至死不知鄉籍何處,父母何人,連姓氏都無曾知曉。

於連也是,正當飛黃騰達之際,不料收到告密信的打擊,他不惜功虧一簣,也要泄憤報復,憤然走上斷頭台,不求抗訴,不乞一命,終究是一個悲劇。

這個悲劇,是於連個人的悲劇,也是所有傑出人物生不逢時的悲劇。

斯當達把小說定義為一面鏡子,“小說(),是一面鏡子,鑒以照之,一路行去。”小說要像鏡子一樣反映現實中的社會生活,鏡子“有時映現蔚藍的天空,有時照出的卻是路上的污泥,這能怪鏡子嗎?”於是我們在斯當達筆下看到1830年法國內地生活的庸俗,聖公會的肆虐,貴族社會的奢靡和保皇勢力的猖獗。

《紅與黑》是一本政治性很強的小說,又是一部感人肺腑的愛情小說。

《紅與黑》由於是由外文翻譯過來的,剛讀起來略有拗口,加之對法國的歷史背景不太了解,所以不易理解,可能讀起來會乏味一些,但堅持讀下去,會越來越有味道。高潮部分在書的結尾部分,各種原因吧,我斷斷續續讀了數月,差點沒能夠讀完,慶幸自己堅持讀完了,不然定會遺憾。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