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班傑明巴頓奇事影評

班傑明巴頓奇事影評(一)

影片《班傑明·巴頓奇事》(The Curious Caseof Benjamin Button)改編自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的同名短篇小說,但本片與原著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以及所涉及的文化視界部相差甚遠。原著中,剛出生的班傑明有著70歲老人的心志和容貌,並隨著時間的流逝,心理和生理都出現了逆生長。班傑明被周遭的人視為不祥的怪物遭到厭惡和鄙視18歲考上耶魯大學卻因50歲的容貌被拒之門外;參加社交場合被錯認作是父親的兄弟,與看上去至少比自己小30歲的女孩結婚,並看著妻子慢慢變老,被兒子逼迫在外人面前稱其為“叔叔”,與孫子一起在幼稚園里玩耍,最後在保姆的懷抱里停止了呼吸。菲茨傑拉德被稱作“爵士樂時代”的桂冠濤人,是美國文學史上“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兼備了濤人的敏銳和戲劇家的想像力,擅長用個性化的文字諷刺著美國那個特殊的年代裡的種種社會現實。此篇小說其實就是以荒誕的手法折射了人性的自私與人情的冷漠。而由大衛·芬奇執導的這部同名影片,則

完全捨棄了原著中的諷刺意味,他不僅重新編排了這個荒誕的故事,而且跳脫了以往作品的悲觀基調和陰鬱風格,從對人性陰暗面的殘酷揭露轉向了對人性美好善良的溫情演繹。對於觀眾來說,這再也不是一場充滿懸疑與驚悚的智力遊戲,大衛·芬奇賦予了班傑明·巴頓精彩而又完整的一生,而觀眾也在他獨特的講述中驚奇並感動著。

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時間這個複雜問題的探索,從西方古典哲學的容器式時間,到康德的時間是純粹的直觀,經由柏格森的時間“綿延”論,再到海德格爾的時問與存在的渾然一體。另外,在中國人的思想觀念里,時間就從未脫離過人的生活世界或者直接把時間視作歷史本身、生活本身。而影片《班傑明·巴頓奇事》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位藝術家對於時間哲學的一次逆向思維。我們通常希望時問能夠倒流,這樣就可以去彌補過去的遺憾,蓋圖先生之所以讓鐘錶的指針逆時針轉動,是想挽回在戰爭中失去的兒子,這讓我想起了另一部電影《蝴蝶效應》,主人公即便一次再一次地重寫歷史,但總會有些東西“失去”人生是不可預知的,你永遠也無法真正地改寫歷史,無論怎樣的人生都將逃不過世間洪流的沖刷,在這個意義上,兩部電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班傑明倒流的生命,是大衛·芬奇關於時光倒轉的假想式呈現,但最終的結論還是一樣,否則蓋圖先生就不會死於一顆破碎的心或者迷失在具有象徵意義的海上。片中被多次重複的台詞“你永遠也不清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正是本片所要揭示的主題,不知何時到來的颶風、牧師的猝死、道斯被閃電擊中七次、戰爭的爆發、黛西的車禍以及班傑明的一生部是人們無法預測的事情。時問的永恆性與不可經驗性是時間哲學之於人生的重大意義。另外,與時間主題並行的是關於愛的情感主題。“時間已經與歷史、與人生、與人的情感交織在一起,融合為一體。因為時間中滲進了歷史活動的因素,所以時間就必然是具有情感化、心理化的主觀意識。甚至我們可以說時間就是情感,就是人們在某一時刻、具體境遇下所形成的當下領會和心情態度。我們以怎樣的方式經歷時間或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經歷時間的過程中獲得的真情實感。所以,與時間逆向生長的身體並不是班傑明·巴頓奇事的真正要義,而真正的要義卻是他在特殊的成長過程中仍然獲得了善始善終的親情、愛情與友情。特別是班傑明與黛西之間的愛情故事,他們一生經歷了四次分離,卻從未間斷過對彼此的愛與懷念。片尾鏡頭中年邁的黛西牽著班傑明稚嫩的小手走在飄滿落葉的街道上,時而俯下身親吻幼小的班傑明,那個場景不知感動了多少觀眾。時間可以改變很多東西,但有的東西永遠部不會變,比如愛。《班傑明·巴頓奇事》這部電影蘊含了太多的人生思考,各種情感交集複雜,每一處細節,都是溫柔卻疼痛的提醒。有些人一輩子的歷程會很孤單很艱難,就像是蜂鳥,在颶風的天氣里出現,只是一隻,孤單的,單薄的,卻倔強地撲騰。

也許,它是在尋找自己的愛人。

班傑明曾遇到過這樣一隻蜂鳥,他學會了它的精神。自然的規律在他身上全然顛倒,他一生都要遭受,自己深愛的人們,比自己先死去。以及,某些時刻,自己不可選擇的離開。

我一直記得奎尼在迷糊中給班傑明講述的道理,那時的班傑明有著70歲的容顏,卻是7歲的心智,他有太多事情不懂,有太多迷茫需要人引導,他因此在夜晚心神不寧。她握緊他的手,正如一個母親給予孩子勇氣與安心,她告訴他,我們每一個人最終都會去同一個地方,無論這過程中,我們是以怎樣的形式怎樣的方式,最後我們都將殊途同歸。

這是一處最震撼的暗示,也是這部電影的主題。在影片快要結束的時候想起這一鏡頭,更懂得了這些平凡的鏡頭所要呈現的,是一個簡單卻溫情的道理。

班傑明巴頓奇事影評(二)

相對於返老還童,我更喜歡班傑明·巴頓奇事這一譯名,返老還童更多的是一股濃濃的科幻味,主角其實並沒有真正地“還童”,只是外表上的,在片尾,主角雖然有著孩子的外表卻懷揣著一顆滄桑的心。還有班傑明·巴頓的人生奇旅這一譯名,但班傑明·巴頓奇事則更貼近此片平淡的節奏和主角漫長的一生。

這是一個人漫長的一生,是一部有些平淡乏味的電影,需要安下心來、靜靜的去看。

老巴頓抱著班傑明跑出屋子,誤打誤撞下了那家養老院,女人不顧丈夫和醫生的反對,善良的收留了這個看似衰老不堪、行將就木的奇怪嬰兒。養老院的一老婦看到他時說他長得真像我丈夫,這個幽默得有點但是我很奇怪為什麼明明女人把嬰兒踩了一腳,嬰兒卻沒死或受傷。

班傑明雖然有著老人的外表,卻有一顆對事物充滿好奇的童心。坐在飯桌上拿著喇叭式的助聽器,聽叉子一遍遍的落在桌子上的聲音。這一幕初一看感覺挺好玩,但慢慢的感覺其實挺苦澀,一顆童心裝在了老朽的軀體中。黃昏後,當所有人坐在走廊的椅子上小憩時,他卻用輪椅走來走去,有人制止了他,他又轉身被街上孩子們的嬉戲聲深深吸引了。“我一直很好奇,街上是什麼樣子的?下個街角又是怎樣的?”他是多么渴望能出去這棟房子看看外面啊。

“媽媽,有時我覺得自己在一天天地改變。”“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感受都不一樣,但我們的終點是一樣的,只是走的路不同罷了,你有你自己的路”。媽媽不僅善良,還是和有智慧的人。每個人無論生前做了些什麼,人生軌跡如何,最終都是要化為一抔黃土,從此長眠地下。這並不是消極,每個人走的路都不同,體驗到的人生也是不同的,為了自己這與眾不同的人生,為了自己的人生軌跡,有何理由不為之奮鬥。(呵呵,這些道理誰不懂,但能做到的又有幾個,總是缺乏毅力啊)。

運籌學成績出來了,居然過了,好開心,接著寫完這篇影評吧。

晚上,“我在聆聽這個房子的呼吸,聽著大家沉睡的聲音,我感到安心”。這一片斷也確實讓人感到安心。

在教堂,誇張的神父裝模作樣的祝福了母親,然後又誇張地鼓勵班傑明自己下地走路,結果班傑明學會了走路,後來母親也確實懷上孩子。當班傑明摔倒在地後,神父喊著“站起來,老傢伙。像拉撒路那樣站起來。”呵呵,這一段神父的動作好像蠟筆小新學動感超人時的動作啊。拉撒路?不是我以前看過的一本小說的主角嗎,在那裡面是個長壽的人,但在聖經中好像是個被耶穌從墳墓里救活的人。看來所有人都認為班傑明是活不久了,不過神父是活不久就對了。諷刺的是神父說完“讚美主啊”就真的因為過於激動而心肌梗塞去面見上帝了。這就是有得必有失吧。

“死亡也是這裡的常客,人們來到這裡,又安靜離去,你可以感覺到有人離開了,那時房子裡總是寂靜無聲。”

“這是個值得成長的美好地方,在這個地方,人們拋開了過往生活中的矛盾,每天只關心天氣、洗澡水的溫度和一天行將結束的陽光。”在夕陽的餘暉中,有人在下棋,有人看著報,有人織著毛衣,有人聆聽著鳥鳴,有人因天氣微涼而咳嗽,一片安靜祥和的景象。突然想到這一句話不就是國小時語文老師經常出的造句題嗎?“有的…有的…”要是有一個小學生把這個句子交上去估計是要得到表揚的吧。

總會有人來重新填補死者的房間。時間不會因為少了誰而停下腳步,世界不會因為少了誰而停止運動。人們也是一樣,不會因為少了誰而活不下去,總是會自然而然的有個人來填補空位的。但一些執著的人也許會真的因為少了什麼而亂了生活的腳步。其實又何必呢,人生苦短,母親辛辛苦苦生下你來世間走一回,總是要向前看的吧。“別讓不開心的事,停下了腳步…別讓遺憾繼續,一切都來得及。”

“無論什麼膚色,什麼體型,人都是孤獨的,但可怕的不是孤獨,而是懼怕孤獨。”嘿嘿,孤獨啊。

班傑明獨自一人撐著拐杖,在夜裡蹣跚著走回了養老院,磨破了手上起的泡,也唯有獨自承受。無論你出去玩得多么開心,最後你還是得撐著自己獨自在黑暗中,身旁經過一個又一個的過路人,最後走回起初離開的地方。

“那是1930年感恩節,我遇見了那個改變我一生的人”,他父親的身影出現了又離去了,是父親還是黛茜呢?應該是黛茜吧。那個藍眼睛、輕舞飛揚著的小女孩深深留在了他的心裡。

“你不覺得很可憐嗎,不會飛的鳥。”確實很可悲。

床底下,他倆點著蠟燭,“我並沒有看上去那么老”“我也這么覺得,你不像我奶奶”。當有個人這樣認同你的時候是多么溫暖啊。“我永遠忘不了她那雙藍眼睛”。確實,很美。

接著出現了貫穿整劇的段子:“我跟你說過我曾被閃電擊中過七次嗎?”一次是修屋頂,一次是過馬路取信,一次是在田裡放牛。螢幕出現這樣的幾個黑白畫面,在平淡的情節中顯得很幽默。

“很有意思,有時候我們最記不得的人,卻印象最深。”記住的只是一些事一些話,卻不是這個人,是這個人的經歷、話語深深打動了人。

“無論你彈得怎么樣,重要的是你彈琴時的感受”,那個女人如是說。結果與過程,每個人看重的都不一樣吧,我不是什麼獨特的人,反正是比較看重結果的。

他上了邁克船長的拖船工作,船長帶他去了妓院。在那裡,邁克說自己童年想做藝術家不想和父親一樣在拖船上耗一輩子,最後他還不是做了拖船船長,但他脫掉衣服露出一身的紋身,說但我還是成為了藝術家,一個紋身藝術家。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但理想也可以通過這樣那樣的方式實現,就想船長一樣。

當老巴頓看到班傑明從妓院裡出來時,意識到自己也許錯了,也許不該丟掉他。在酒吧里,父子兩喝著酒,班傑明說今天有太多的第一次,老巴頓拿起酒杯說“敬孩子”,班傑明說“敬母親”。老巴頓原來是一直惦記著這個孩子的,班傑明是一直愛著他的母親,雖然不是親生的。

“長大是件很有意思的是,不經意間就發生了,本來是這樣一個人,然後突然間就變成了另一個人,不再是原來那樣子。”成長是不經意間發生的,昨天在人人上看到一條狀態問你身上時間最長的傷疤陪了你多久,然後我發現我手背上的那個疤居然有十年了,國小五年級時弄出來的,這樣想起來時間過得真的好快啊。這次是手上的疤痕讓我意識到了時間悄然的流逝,下次又會是什麼讓我再次意識到呢?希望是件好點的事吧。

“要是我告訴你我沒有變老,而是變得更年輕了呢?”“那真不幸,你必須看著你愛的人先你而去,真是可怕的責任。”班傑明表情瞬間就變了,很悲傷的感覺。“我們生命中注定要失去所愛之人,不然我們怎么知道,他們在我們生命中有多重要?”我想這話特坑爹,只是用來安慰人的,是那些不知道珍惜的人用來麻痹自己的接口。為什麼只有到了失去才知道多重要?失去了才知道很重要有什麼用呢?用來責怪自己當初沒有意識到?用來懷念?再重要也只能留在回憶里了。

一天早晨,死神不期而至,那個教他彈鋼琴的人去了,他明白了失去一個人的感覺。隨後在他人生的第17個年頭,他收拾行囊跟大家告別。黛茜最後追了出去,太多的不捨,僅化為了一句“不論到哪都要給我寄明信片”。

他隨邁克船長去了很多地方。“摩爾曼斯克,我遇見了一個人,我墜入了愛河”。他們經常在夜晚喝茶聊天。她的父親深信自己會在睡眠中死去,他約束自己只睡午覺相信這樣就可以逃脫死亡,但最後還是死在了自己最喜歡的椅子上。有時候逃避是沒用的,不如去直接面對。

她19歲時,曾試圖成為第一個游過英吉利海峽的女人,但她在接近終點的地方放棄了。人們問她還會繼續嘗試嗎,她雖說為什麼不呢,但事實上從那以後她再也沒有做過什麼。在受了班傑明的影響後,她最終在68歲時游過了英吉利海峽。有些事只要你做了,永遠不嫌晚。

“我一直等,想做些什麼改變自己的狀況,去做些什麼。那些浪費掉的一生一去不返,人生就這么平白無故地浪費了。”人不能因為挫折而止步,不能因為怯懦而停步,不能讓無意義的事填補人生。但這話說起來容易,要是能完全做到,那這個人一定很偉大。像我就不是能堅持下去的人,也總是想著做些什麼,不浪費時間浪費生命,但卻總是止步。就像這篇影評,學期中就已經寫了一半了,剩下的卻拖了這么久才完成並輸入電腦。懶惰啊,怎么破?

班傑明的腳步並沒有停止,切爾西號被美國海軍徵用,他跟隨船長加入了戰爭。參戰前幾個月,一直很平靜。那一晚,一個工友把積攢下的全部工錢給了班傑明,一分也沒花過,讓班傑明在戰後帶給他老婆。因為班傑明看起來像個可靠的人。

緊接著,我認為全劇最精彩的部分出現了,戰爭真實上演在了他們面前。他們見到了一艘戰艦被擊毀,敵人的潛艇向他們開火,在毫無希望的情況下,船長開著破拖船沖向了敵人的潛艇。船長臨死前說“不順心的時候,你可以像瘋狗一樣發狂,可以破口大罵,詛咒命運,但到頭來還是得放手。”多么無奈的一句話啊,這讓班傑明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整艘船只有兩個人活了下來,海上那隻飛翔的蜂鳥,該是船長變成的吧。

25歲時他回到了家,妹妹在門前掃地,疑惑地看他走進去,母親見他也大吃一驚,為他現在年輕的樣子。這正印證了她的話“你永遠猜不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養老院的人,只剩了兩個,一切物是人非,媽媽老了,爸爸去了,妹妹長大了。但不變的是,那個老頭又對他談起了他被閃電擊中的七次:有一次我就那么好端端的開著車,心裡想著自己的事。(你的人品是有多爛啊,被閃電擊中七次,你的運氣又是有多好啊,七次都沒打死你,怪不得養老院其他老人都死了,就你還活著。)這時他意識到,其實變得只有自己。心境變得和以前不同了,見了太多的生死。我想真正見過戰爭的殘酷的人都是這樣的吧。

黛茜回來了,他心動,她帶他去了紐約,但班傑明卻被黛茜的變化嚇著了,於是不歡而散。

別人都在變老,他卻獨自一人變得年輕。

老巴頓在臨死前告訴了他真相,他陪老巴頓在湖邊的朝陽中度過了最後的時光,老巴頓把紐扣廠過繼給了他。參加完父親的葬禮,心情低落的他去找黛茜,但黛茜的表現再一次讓他退縮。

黛茜車禍,他看望她,黛茜趕走了他。之後他安心享受生活,也認識很多女人。黛茜調整心態回來後,他們正是墜入愛河。“真高興我不是在26歲那年和你在一起,我那會太嫩了,而你又太老,現在這樣才最自然。”是啊,相識在最純的年紀,相愛在最合適的時間,是件多美好的事。

母親去世了,他賣了父親的房子,賣了新房,他們住進了自己的房子,過著自己的生活。她在游泳池裡看著年輕女人為自己的老去感嘆,雖然班傑明外表是在變年輕,心卻是在慢慢變老。後來在湖邊她終於懂得了沒有人是完美無瑕的。

為了女兒的成長,他賣了父親的紐扣廠,賣了湖邊的避暑別墅,賣了父親的帆船,把錢都存進銀行,在一個早晨離開了母女。

“只要是有意義的事,再晚去做還是有意義的。做你想做的人,這件事,沒有時間的限制,只要願意,什麼時候都可以開始;你能從現在開始改變,也能一成不變,這件事沒有規矩可言;你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也可能搞得一團糟。我希望,你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我希望,你能見識到令你驚奇的事物;我希望,你能體驗到未曾體驗過的情感;我希望,你能遇見一些想法不同的人;我希望,你能為你自己的人生感到驕傲;如果你發現自己還沒有做到,我希望,你有勇氣,重頭再來”。這是他寫給女兒的信。

“你看起來又年輕了許多。”“只是外表。”年輕的外表下藏著一顆年老的心,而片頭時卻是年邁的外表下藏著一顆年輕的心。“你說的對,我沒法同時養育你們兩個,我沒那么堅強。”試想,當你逐漸老去,你的愛人的外表卻漸漸年輕,誰能有那么堅強去接受這個現實呢?

“晚安,班傑明。”“晚安,黛茜。”兩人從小開始的對話,無論對方在不在身邊,總是下意識地在睡前說出來,即使多年後相見也還是一樣沒變。

再次相見,還是那棟養老院,還是那架鋼琴,只是班傑明已變成了一個老年痴呆的少年,黛茜也已變成了一個老太太。她給他講袋鼠的故事,看著他不再會走路,不會說話,拄著拐杖牽著他,彎下腰低下頭吻他,但她還是不停地告訴他我叫黛茜。2002年,火車站那座反方向的大鐘被換了下來,第二年嬰兒狀的班傑明平靜的在黛茜的懷裡離開了人世。“他看著我,那一刻,我知道他認出我來了”,老人就這樣看著自己的愛人在懷裡睡去。

老太太在病床上說出了最後的話--“晚安,班傑明”,窗外雨中飛過一隻蜂鳥。

“有些人,生來就注定可以悠閒地坐在河邊;有些人,注定會被閃電擊中;有些人,會音樂;有些人,是藝術家;有些人,是游泳健將;有些人,懂紐扣;有些人,懂莎士比亞;有些人,叫媽媽;有些人,是舞者”。

電影以反方向的鐘的建成開始,以水漫過鍾而結束。班傑明逆行的一生就這樣講完了。

如果你看了這部電影,應該會覺得太乏味,太平淡,劇情沒有什麼起伏。但正是這樣一部只有新奇故事的平淡電影,卻包含了很多哲理。也只有這樣平靜的電影,能讓我浮躁了好久的心平靜下來,安靜的思考。

班傑明巴頓奇事影評(三)

長生不老是皇帝追求的,越活越年輕是百姓嚮往的。於是有廣告人編出“60歲年紀,30歲心臟”的故事,以及“去年20,今年18”的噫語。1922年有美國作家斯科特·菲茨傑拉德寫了一個短篇小說,把這種夢想說得跟真的一樣。70多年後,大衛。芬奇把這個夢弄成電影,更像真的了。

但越活越年輕真是好事嗎?布拉德。皮特扮演的班傑明。巴頓輪到了這份好事:他生下來是老頭,卻越活越年輕,最後是越活越小,小到回歸出生時原形,又回到無。

如此人生逆行,他本人無法協調由此產生的矛盾:當他生出來有張七十多歲形象的時候,卻有著一顆童心,而當他走到生命盡頭時,卻是娃娃臉後心的完全衰老。班傑明也完全無法與周邊世界協調:當他經歷了無數周折和青梅竹馬的黛西終成眷屬後,黛西已是韶華將盡,而班傑明卻是日益步入花樣年華,兩個情人一輩子的正常對接,只有短短几年,此前,她少他老;此後相反,歲月距離漸行漸遠,直到融入無限。

黛西是座標,所有的周邊人都是座標。()當整個世界正常運行時,班傑明的倒行逆勢越來越充滿悲劇:愛他的人一個個逝去或一個個老去。他最後只剩下孤獨。

班傑明希望用出走來逃避時間座標。第一次出走,他上了拖船,在那裡完成了他“老年”向“中年”的轉換;第二次出走,他浪跡天下,這一次他不得不出走是因為他到達和黛西年齡交叉點後開始向兩個極端越拉越遠。黛西重新回到正常生活軌道,再也不用為情人光滑的皮膚和自己日益松馳的皮膚擔心,班傑明的歲月逆行卻走向悲劇性尾聲,皮膚越來越嫩,形象越來越小,最後又回到起點:養老院。

人的形象無論是老是嫩,成熟的價值是意識和思想。形象只是一幅會有時會犯錯誤的皮瓤而已。

或許,這是對想青春不朽世人的忠告。

此片化妝毫無懸念地獲奧斯卡獎。其實和化妝相配的還有皮特的演技:幼稚的老頭和滄桑的兒童,這樣的題目可以成為電影學院的小品考題的,這是需要極高的把握水平的。

只是覺得完全沒有必要用讀日記倒敘手法。一個看上去很真實的逆行的悲劇人生,不需要導演再用電影手法再來逆行一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