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大學生讀後感3000字

大學生讀後感3000字(一)

當合上書本思緒萬千,誠然我已進入那浩瀚的蒙古草原,騎著那彪悍的蒙古最有名的烏珠穆芯馬與蒙古人的神靈蒙古草原狼一起去迎接自然界最惡劣的挑戰,心潮澎湃。中國人特別是中國最龐大的漢族人,歷來對於狼存在著極大的偏見,甚是天生對狼有一種仇恨與害怕的心理。千百年來流傳了多少對狼不利的故事與成語,而這恰恰阻礙了我們對狼的真正認識,真理往往在偏見中慢慢轉化成了謬論,而我們很幸運,想不到在中國的漢人中竟然會有人傾畢生經歷去研究狼並把它化為筆下的文字寫出了《狼圖騰》這樣一部曠世奇書,這在對狼充滿了無知和偏見的漢文化環境下是何等的可貴!作者這種拋卻偏見,實事求是,探微求真的優良作風值得所有人學習,而在教育第一線的老師,更是肩負著教育祖國未來接班人的重任,更應該去學習和擁有這樣的作風。

上述只是《狼圖騰》帶給我的一點點啟發,更為重要的是,作者從實際出發,揭開了人類歷史上各個國家和朝代興盛消亡的真實面目——擁有何種國民性格和國民性格的比例。當年魯迅先生就已經知道和提出了這個問題,只是他還沒有研究出來真正的原因,而書的作者姜戎先生經過一生的探索終於成功。這個問題對目前正處在社會轉行和全球化襲來的中國社會可以說是有著極其偉大的作用,也是未來教育所要極力加大投入的地方。

中國是歷史上最早進行農耕生產的國家,也是儒家文化發展最好的地方,可就是因為儒家文化倡導百姓以農為本,與民休息,輕徭薄賦,重農輕商,並主張施仁政,以馴化軟化國民戰鬥競爭反抗的性格,來換取國家和社會的穩定,而且眾所周知,農業生產是最缺乏競爭性的,俗話說商場如戰場,而真正的戰場更加是以命相搏了,其競爭性之大更是不必說了。所以儒家思想是極受中國歷代帝王所用,以典章制度制國安民,求的和平發展。不過這種以儒家文化和農業為本制度下的漢族國家卻屢屢在科技、經濟和人口都占巨大優勢的情況下殘敗在充滿狼性競爭的遊牧民族手下,歷史歷歷在目,漢出的匈奴,晉後的五胡華亂,宋朝並存的遼國金國,還有整個統治了中國的蒙古族元朝和滿清,這些無一不是軟弱的國民性格也就是羊性的農耕性格造成的,這種性格實乃萬惡之源,它將導致一系列最不可饒恕的罪惡:不思進取、坐井觀天、叛國投敵,甚至全民族人淪為亡國奴!世界上許多創造過燦爛文化的農耕民族就是因其性格軟弱而被殘酷的世界無情淘汰。世界已經發展到高度文明,而人口激增,環境污染,生存空間和資源日益短缺,民族性格問題就更加突出,因此必須更加重視民族性格問題,身為教育工作者,也必須把對學生進行積極良好的的性格塑造納入教學計畫當中,要積極培養學生們象狼一樣有積極的競爭和不服輸的性格和極好的適應能力,優良的集體團隊精神,愛護家人和朋友,有組織 性紀律性忍耐性等等未來社會必須的性格和精神。

蒙古草原的狼群和牧民世世代代對草原的生態平衡保持很好,他們崇拜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自然,對於自然給予他們的東西都不會過多的掠取,總是儘量保持一個動態平衡,狼和人都不打小的獵物,放牧也不是定點而是遊牧,草原的載畜量他們也是從不超過。直到農耕民族因人口壓力和文革特殊政策的影響下進入了草原並把草原開墾為農田,打光了狼,還定點放牧,嚴重的破壞了草原的生態平衡,短短几十年就把一大片極好的草原變成了沙漠,大自然是公平的,肆意的破壞它它的懲罰就會來到。2003年北京春天漫天的沙塵下作者完成了書的創作,讀到最後心中真是無比的心痛。生態與環境的保護實在是刻不容緩了,不僅僅是我們自己要從我做起,還要用實際行動去帶動別人一起參與,只有全民參與才可使我們的家園越變越好,都說事情要從娃娃抓起,我們也要從未來出發努力教育好我們的每個孩子去保護環境保護大自然。

如果我們中國的下一代都能具備狼一樣的戰鬥性格,對自己人能象狼群那樣團結友愛,象狼那樣對於一點成功的希望都絕不放棄,象狼那樣愛護大自然,那麼中國的崛起是指日可待並且崛起的徹底而無後顧之憂,而現在我們離這個目標還很遙遠,對於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任重道遠。山雖崎嶇,方向已在是啊!

大學生讀後感3000字(二)

輕輕地,我把那個綠本子合上了,可是,此時此刻,我的心情卻無比沉重,手中捧著那本沉甸甸的書,心裡塞滿了對人生的感悟。之前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我們敬愛的溫總理那麼喜歡這本書,現在終於懂了,它不僅能為我們淨化心靈,洗去俗塵,而且能讓我們深刻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曾記得,在康德的墓志銘有這麼一句話:「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由此可見道德法則於我們的重要性。這個道理或許很多人都知道,可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道德這東西無色無味,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唯有用心才能領悟。之前,對於道德和人性的探索一直只停留在表面,直到我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後才有了較為深入和系統的思考。《沉思錄》是一本能夠為那些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靈魂階梯的好書,它不只是尼采的哲學思考,也不同於羅曼羅蘭的文鈔,這是一本用靈魂寫就的不朽之書。

《沉思錄》的詞句不顯華美,卻詞詞打動人心,句句發人深省。其中讓我最震撼的一句話是:「熱愛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運之線為你織造的一切,因為還有什麼比這更適合你的呢?」是呀,不要去埋怨你所遭遇的,更不應去無謂地痛苦。既然可以選擇笑,為什麼還要哭呢?你應該要感謝上蒼,因為你比別人有更多的鍛鍊機會,只要你相信自己不是弱者,能夠承受苦難,那麼你將會從苦難的歷練中渾然新生,猶如被烈火灼燒過的真金,光芒四射!

當然,在《沉思錄》中,這樣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細說,恐怕要耗盡我的餘生。

《沉思錄》給我的啟示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

一、適者生存。

適者生存這一法則不僅僅只適用於動物界,對我們人類也同樣適用,尤其是在當今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會遺棄了。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活生生的,殘酷的現實,如果你不想成為社會的棄嬰,你就必須學會適應周圍環境,適應整個社會。

二、挺住精神。

人需要沉得住氣。我們不再是天真無知的小學生,也不再是埋頭苦讀的中學生,我們再也不需要那種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種鋒芒畢露的衝動,我們需要的是不到最後決不言敗的精神與毅力,還有在苦海中作樂的坦蕩與大度。所以,當你在苦難中倍受煎熬時,你要對自己說:堅持吧,挺一挺就過去了。

三、寡慾多福。

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被各種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圍。為了欲望,我們勞心勞力,可到頭來除了累之外,似乎並沒有得到什麼。放下你心中過多的欲望吧,我們需要只是那適當的正確的追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活得輕鬆,活得精彩。

四、辯證思考。

猶如硬幣,任何事情都有兩面。遇事,要辯證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好與絕對壞的事情,所以,當我們失敗時,要想想得到了什麼;成功時,要想想失去了什麼。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過得有滋有味。

今天,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可是精神卻慢慢地乾涸了,而《沉思錄》正是澆灌精神之花的甘露!

大學生讀後感3000字(三)

這本書最開始就寫了這樣的一句話:「從土裡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鄉土中國,並不是說中國的鄉村,也不是說中國鄉村的鄉土性。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種鄉土性是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受到得土地的影響。但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中國的鄉土社會受到了衝擊。中國出現了很發達的城市,這些城市具有了現代社會理性、變化速率大、關係不穩定的特點,可是仍然中國社會的文化是鄉土性的。

一、土裡長出的文化

很早以前我就思考過,為什麼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逆來順受是很自然的。中國人是不太懂反抗的。當自己與別人產生並非無理的矛盾的時候,中國的平凡百姓首先想的是約束自己,以和為貴,所謂「克己」。好比一位母親,看到自己兒子和別人兒子打架,不管是不是自己兒子錯了,肯定都是劈頭蓋臉把自己兒子罵一頓。直到看到一篇文章說,因為中國人的祖先是靠天吃飯的,在人們對自然還一無所知的時候,只能崇拜它,順應它。天,直接關係到人們能不能吃飽飯,能不能活過這一歲。深以為然。而這本書給了我一個比較完整的答案。中國人的逆來順受來源於祖祖輩輩的順應。這還只是鄉土性的一部分。

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習性,很多的根據都可以從土地里找到。好比說中國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在鄉土社會中,人際交往是不講究效率的,講究的是感情。於是人們的談話很多都是沒有目的的,或者很久很久都無法進入正題,就連工作時也是這樣,它不會像外國人開門見山直來直往。仔細觀察觀察身邊的人,就會發現,這種鄉土性隨處可見。

再想想咱們的文化,不管是追求穩定、保守、安於現狀,還是天人合一、儒道的價值體系,所有的所有都深深的烙下了土地的印記。而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著泥土的氣息,有著文化的投影。國人「內聖」人格取向,或者一直到近代中國依然是一個家族居住在一起,四世同堂比比皆是,等等。中國人是有根的,他們的根扎在土裡。人就好比是這樹上的葉子,一代一代的調零了又新生,可是根沒有變,根還是深深的在泥土裡。

二、鄉土社會在轉型

說是中國正處於一個社會轉型期,現在真正的了解到社會轉型的含義,不僅僅是從落後農業國家轉向於先進的工業國家。原本一個「阿波羅」式的社會,顯現出了「浮士德」式社會的特徵。我們的鄉土社會在受理性社會的衝擊,我們的鄉土社會在很多方面被瓦解著,那是工業文明帶來的結果。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父母和子女分開居住。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有著所謂的城市綜合症,空虛,沒有安全感,每天和很多人在一起卻覺得自己沒有朋友。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西方較活躍的文化和思想觀念。人們的生活不確定因素增多。連百姓也像電子產品一樣更新換代,沒有新的功能,很快被淘汰。以前的人們想著一輩子老死故鄉,現在的人們想著出去闖蕩闖蕩。我們的社會在改變,而且還會有更深層次更潛在的改變。這種改變是先進的文明徵服了落後的文明,也是中華文化吸收新的元素,是衝擊是更新也是考驗。

這樣的轉型,說不清楚是城市裡氣氛更濃烈還是農村。無疑城市的不確定性更大。但城市中「生於斯,死於斯」大有人在,也有一家老小四世同堂共居一室。農村中的青少年「走出去」的願望說不定更強烈。我想這樣的社會轉型,是整體的,是這個社會方方面面的改變。原本不管是中國的鄉村還是城市,都是典型的鄉土中國。

三、法治外表下的禮治社會

按照費先生的對禮治的定義,我們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個禮治社會。可是我們的社會不管從教育體制還是城市規劃、司法體系,很多東西都來自於西方。它們真的適合我們嗎?很多時候能夠感覺到中國在面對這個世界時的手足無措,有時候被欺負了,也不知道怎麼辦,只有干著急。因為,我們的觀念是不一樣的。就算我們大中城市看起來就像世界性的發達城市一樣,我們也有法律也有這樣那樣的現代化得東西。可是它們真的適合我們嗎?

我看著中國的警察換裝換得越來越像美國人,看著中國的快餐店也是一副美國化的神情,看著中國的大學生穿學士服照相,或者奇裝異服過復活節,有時候就會想到中國難道沒有中國自己的一套東西來運用在社會生活中嗎?

法治那是人家的東西。可是中國現在也說自己是法治國家了。不過中國的「法治」還是得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這種「以德治國」反映的是什麼?就是「禮治」。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以內,真正人人平等的觀念還是無法在中國人當中樹立起來。現階段的中國,像個怪物,批著老虎的皮,想像自己真的是老虎。

我們可不可以從我們鄉土社會出發,思考鄉土社會進步的道路?這只是一種構想。

如果說法治代替禮治是一種必然,我們要用勢不可擋的經濟發展來轟炸我們的社會文化嗎?在社會的中心片面強調經濟的時候,其他社會矛盾必然無法緩解。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並不能解決問題,也許帶來了更多其他方面的恐懼。

關於這本書的一些思考就到這裡淺嘗則止。其實這本書可以思考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後來在課堂的討論上,老師說到,這本書創作於1980年代,當時已經有人發現中國這樣的社會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而其中原因又深深根結於中國這上下五千年的土地,費老就將他於之的思考寫了下來。到了現在,中國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稱之為一個陌生人社會了,平等和契約必然代替道德來管理社會。那麼,中國究竟何去何從?

在我們很多人在不得不活著的條件下,在滿足物質需求的要求下,會為自己去尋找一些樂趣,可以是理想,可以是事業,可以是興趣愛好,然而這在我看來,更像是在不得不活著的基礎上找點樂子打發自己的時間,來痳痺自己,還可以用愛情等其他東西痲醉自己。這依舊沒有意義,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更何談世界如何。

甚至,我不明白我想要的意義是什麼?我不知道存在的意義,一切的意義,我覺得開始質疑一切,活著同樣開始迷茫沒有動力。

我整理了下思路,我緣何活著,很多原因,我要負責,我怕死。怕死?我不由思考怕死是本能嗎?當我們對死亡沒有定義的時候,會怕死嗎?我們不知道跳崖會有多痛苦以及對後果無所知還會怕嗎?動物會怕死嗎?動物有死亡的概念嗎?如果都沒有這個概念,還會怕嗎?

但是,出於意識的活動,我想像死亡就感覺毛骨悚然,一想,雖然我沒經歷死亡,但大抵是思維停止活動了,我突然感覺無法想像我的思維停滯,然後我無法想像,甚至無法想,什麼都沒有的概念。然而我們終究要去經歷死亡。

這麼說來,我終究是不想死的,那麼我不想死,我活著究竟想幹什麼呢?我不能為了不想死而活著吧,我想活著有思維,我想活著能行動,能思考,思考一些東西,那麼思考是我的活著的意義嗎?那我思考出來又有什麼意義呢?我行動的又有什麼意義呢?為社會,人類發展做出貢獻,那麼我死後,這些又於我有何意義,唯一有點牽強的,那麼就是這些不止在我身後有意義,對我現在所處的環境也有所益處,可以讓我生活的更好,那麼為什麼生活的好就是有意義的了?這樣說來,無好無壞,一切都沒有意義了。()

我不知道這究竟是我太小看價值追求了,還是真的價值追求真的沒死了有意義。也許是我看的書還不夠多,思考的東西還不夠完全,但這種想法真的很容易讓人低迷,讓人意志不振。

本來我覺得我只是想努力讀些書,讓自己博學,然後再開始找自己感興趣的,找一個方向專精。這是我想找的,因為我明白自己有很強的求知慾,但這仿佛出於本能的欲望掩蓋不了我時而想起追求的意義的時候的那種茫然無措。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