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圍城讀後感3000字

1947年發表的《圍城》是「文化崑崙」錢鍾書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中少數的佳作之一,被稱為「新《儒林外史》」,推崇為「一部近代中國的經典之作」。小說中一面是錢鍾書展現的生活本身:書中以留學歸國的方鴻漸的生活道路為主要線索,塑造出了20世紀前半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畸形知識分子群像,揭露了造成這群人沉淪的社會環境;一面是錢鍾書展現的自身:錢鍾書在書中以富有生氣的比喻反映深刻的社會內容,以詼諧幽默的諷刺描繪社會和人生,挖掘人物靈魂,顯示了作者駕馭語言的深厚功底,也顯示了《圍城》雙重的魅力。

《圍城》中主要塑造了這樣一群知識分子的形象:懦弱、懶散而且虛榮的方鴻漸,歐洲留學四年卻換了三所大學,憑興趣隨意聽了幾門課。為了給親朋一個交代,也為了給自己遮羞包醜,從愛爾蘭騙子手中買了一張美國克萊登大學的哲學博士文憑。回國後最初在「岳丈」的銀行做

職員,如籠中之鳥,一飲一啄都聽命於人,甚是卑微低下。至於和蘇小姐的交往也是「明知也許從此多事,可是實在生活太無聊,現成的女朋友太缺乏了」。方鴻漸不愛蘇小姐,卻從來沒有明確回絕蘇小姐對他的愛意,使蘇小姐對他「愛的誤會」越來越深。但直到遇到了「摩登文明社會裡那樁罕物——一個真正的女孩子」唐曉芙時,才下決心徹底回絕了蘇小姐。無奈由於蘇小姐被拒絕後瘋狂的報復和唐小姐嚴格的愛情標準,這段感情天折了。這時,三閭大學的聘書使方鴻漸還存有一點體面地離開這個讓他傷心的地方。講面子,自視很高的方鴻漸在赴三閭大學的旅途中覺得與李梅亭、顧爾謙這樣的宵小之徒為伍簡直是「可恥的墮落」。在三間大學期間他一面對高松年用政客手腕辦教育極為反感,一面直到他被解聘離開學校的最後一刻,還幻想著校長派人送來教授聘書。回到上海再度失業後,孫柔嘉要他進自己姑母的工廠做事,他大喊道:「資本家走狗的走狗是不做的。」

有的報導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一個「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和方鴻漸同去三閭大學的還有他的「同情兄」趙辛楣。()他曾經是蘇文紈的追求者,做過孫柔嘉的監護人,又是三閭大學校長高松年的學生。趙曾錯誤地把方當做自己的競爭對手,表現出不屑一顧的敵意和傲慢無禮的態度。還不惜暗中向三閭大學校長高松年推薦了方鴻漸,想藉此把方鴻漸和蘇小姐分開。趙辛楣留洋學的是政治,頗有政治家的見地和風度,而且擅長用響亮流利的美國話演講。趙雖曾強調過自己對蘇小姐的心思,卻在見到年輕的汪太太以後感覺她和蘇小姐相像,於是與汪太太有了似乎超越禮數的交往,但是趙辛楣怎麼也沒有想到老校長高松年也對汪太太抱有非分之想,向汪處厚揭發他們的私情,趙辛楣只得倉皇地離開了三閭大學。

三閭大學雖然地處湖南一個偏僻的鄉下,但遠非一方淨土。道貌岸然的三閭大學校長高松年這個「老的」科學家找教授的出發點決不是為了教學,為的是好控制他們,因而他找的教授,諸如李梅亭、韓學愈、汪處厚、劉東方等都是些「沒有名望的」「並非非有他們不可」的人。他不敢得

罪部里的次長,只好讓他的伯父汪處厚做了中文系主任;以學校高價買了李梅亭的一箱子西藥作為對老朋友的補償。高校長有怕硬的一面就有欺軟的一面。面對涉世不深、沒什麼身份背景的方鴻漸就大施手段、欺騙壓榨,食言降其為副教授,狠狠給了方鴻漸一個下馬威。堂堂國立大學的校長就是這樣一個心術不正、老奸巨猾、玩弄權術的學術界政客。

—種是真正大的寫入,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為他們近乎模範的舉止,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俯,他們的行為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猶如上面寫的校長。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後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連現在的企業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時都能夠狠下—條心的。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偽,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講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情場也罷,名利場也罷,乃至當時的整箇舊中國就是一座被圍困的「城堡」。《圍城》中這些人物身上的蛻變人格是在中西文化交會中所產生的畸形兒。他們在西方文化面前的盲目的崇拜反而加速了傳統的國民性與媚外哲學的碰撞,使民族在惰性中又浸染上了西方商業文化的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造成了人格的異化。當時留學現象趨之若鶩,不僅學自然科學的學生要出國,就連專學中國文學的學生也要出國「深

造」,因為需要外國招牌方可維持地位。就像方鴻漸所說:「現代的留學生跟前清的科舉功名一樣,不中進士,隨你官做得多大,總抱著終身遺憾,留了學可以擺脫這種自卑心理,並非為了高深學問,出洋好比出痘

子、出痞子,非出不可,見了博士碩士這些微生蟲們,有抵抗力自衛。」但是,有些出過痘子的人,對這件事念念不忘。教育部派來指導的官員,談話中每句必言「兄弟在英國的時候」,才疏學淺的曹元朗,到處掛著牛

津劍橋的幌子,來裝點自己的門面,「就像甘心出天花變成痲子,還得意自己的臉像好文章加了密圈」。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歷史這座懷舊圍城之中。錢鍾書先生以這樣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為,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牆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著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為都處於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里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著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著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裡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為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確實,我們的生活中「圍城」隨處可見。不僅僅是戀愛婚姻、工作事業,還有學習生活、交友處世,無一不有一個「城」把我們「圍」著。「圍城」——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錢鍾書用幽默的語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醜惡、虛榮。如:「夜仿佛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了,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隱褪後的夜色也帶著酡紅」、「孫太太眼睛紅腫,眼眶似乎飽和著眼淚,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麼輕輕一碰就會掉下來」、「蘇小姐雙頰塗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暈出紅來,像紙上沁的油漬,頃刻布到滿臉,靦腆得迷人」。又如:「我們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親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見過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許我們全神貫注,無間斷地懷念一個人。我們一生對於最親愛的人的想念,加起來恐怕不到一點鐘,此外不過是念頭在他身上瞥過,想到而已」、「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後部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並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識」。這些語句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時而讓人忍俊不禁,時而又想像著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給人深深的同感,仿佛身臨其境、如見其人。

《圍城》裡,作者寫的雖然是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這類人,只是「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的人類。但《圍城》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展現了舊中國的背景風貌,同時也展現了錢鍾書自身駕馭語言的能力。錢鍾書在他的《舊文四篇》裡曾提出:「比喻正是文學語言的根本」、「比喻包括相輔相成的兩個因素,所有的事物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不同之處愈多愈大,則相同之處愈烘托,分得愈開,則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就愈高。」精深的理論研究,加上高超的想像能力,使《圍城》中的比喻達到了出神人化的境地。方鴻漸的父親、「岳丈」來信,都盼其能獲得「博士」學位,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受到兩面夾攻,才知道留學文憑的重要。這一張文憑,仿佛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張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仿佛」之後的一句比喻,把當時的留學觀念和留學文憑的巨大「功用」寫得十分幽默、含蓄。

作者把人性的虛榮諷刺得淋漓盡致。對於大學教授,他們借著兵災來吹噓:汪處厚得意地宣揚他南京的房子;陸子瀟流露出戰前有兩三個女人搶著嫁他;李梅亭在上海補築洋房;方鴻漸也把故鄉老宅放大了好幾倍……「日本人燒了許多空中樓閣的房子,占領了許多烏托邦的產業,破壞了許多單相思的姻緣」。對於方鴻漸的兩個弟媳,則是開了自己嫁裝的虛帳,調查孫柔嘉的陪嫁。人物形象是那麼鮮明。

當我讀完全文後,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這樣都「結束」了嗎?對於主人公的故事,對於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索、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鑑賞。全文最後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

讀完《圍城》,從主人公精彩而又獨特的故事前後,我看到了作者所表達的人性和表現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動傳神的描述。雖然人生時刻都存在圍城,但是要看我們怎麼去把握,怎麼去感受,該近的近,該出的出,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從中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最後我還想說一句,願我們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我們要好好把握自己的圍城,這樣我們的生活會更快樂更美好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