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一)

親子教育中的誤區:

--“我的孩子就是我的”

“我的”意味著:我喜歡的就是你喜歡的;我想要的就是你想要;你很了不起我也了不起;你失敗就是我失敗……

在《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安德烈對母親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書里也蒐集了一位讀者的來信,這位讀者說出自己的痛苦:因為沒有按照母親的意願選擇職業而和母親關係僵化。寫到這兒,我有些難過,想起前幾天問孩子:“你是不是有時候很煩媽媽管你?”雖然,我知道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因為我總會有些不隨她意的要求,要她別睡太晚、別起太晚,要她別吃不健康的東西……可心裡還是希望孩子能理解媽媽,並且知道媽媽已很努力地“放手”讓她做自己了,就像龍應台寫到:“安德烈,青年成長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著你、奶著你、護著你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你當某個程度的‘別人’,可他媽的不容易啊!”。後來,我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給孩子一封信”的時候,寫了內心真實的想法,“媽媽在你成長路上,肯定會出錯,會誤解你、傷害你,但媽媽在努力……”沒想到,孩子看完信感動地叫著“媽媽”跑過來,擁抱著我!其實,孩子更容易寬容我們!

--“我把經驗教訓傳給孩子,就可以使孩子免遭挫折,少走彎路”

可以說這是所有父母的願望,但好的願望未必預想的結果。因為,人生成長中最有價值的其實是挫折!當我們到了不惑之年以後,回想自己的過去,讓我們變得睿智的是當年“不聽老人言”而導致的“吃虧在眼前”;可我們卻幻想著我們的孩子不用這樣成長!這對父母來說的確難以做到。龍應台看著失戀的兒子,這樣寫到:“可是,我不能不意識到,我的任何話,一定都是廢話。……我只能讓你跌倒,看著你跌倒,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進來,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

--教育就是“言傳”“說教”或者“講道理”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兒童有超出我們想像的能力,甚至這些能力是成人喪失的;有心理學家說“從來沒有嬰兒這回事”,的確,假如我們大人當著孩子面說的不是我們內心真實的想法,千萬別以為你“說的”會有用!言語只是溝通表達的一種形式,肢體語言,比如:表情、眼神、手勢,都在表達著我們自己,而後者跟接近我們內心的真實。

有天接到一個高三家長的求助電話,說女兒最近因為一次重要的考試成績出乎意料而很難過,情緒很低落,當這個家長只說幾句孩子的情況後就像“機關槍”一樣的語速說,孩子的成績從來沒這么差過,每次多少分多少分都報給我,認為是批改卷子有問題;電話聽筒離我耳朵一尺遠,我仍然能聽見這位媽媽聲嘶力竭的聲音,能感受到她的焦慮和氣憤。我想這樣的感受也一定是孩子的。假如,媽媽想安慰孩子:“別擔心,這次考試不算什麼,我們有實力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的!”我想媽媽即使這樣對孩子說過,似乎還不如不說。因為這位媽媽掩飾不住的情緒就會傳給孩子,而這樣的情緒就像“蝴蝶效應”一樣在家庭里發生作用。

如果說到教育,不給父母支點招似乎沒有滿足對“權威”的期待,可教無定法,正因為沒有相同的孩子使教育不能像流水線一樣規模加工而只能稱為一門藝術,需要用心對待!同樣的問題、同樣的話語,對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情景,就有不同的反應、不同的結果;如果一定要找出親子教育的定法,我想就只有這一點是不變的:態度--一種接納孩子的態度。

什麼是“接納”?“接納”不是“接受”、“屈從”;“接受”或“屈從”有消極、放棄的意味,不再有改變的渴求;接納是從不考慮事情也許或應該成為的樣子,它是事情成為了開始,而不是結束;放棄就像是個死氣沉沉的結局,接納就像是個生機勃勃的開始。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二)

讀龍應台和兒子的書信集《親愛的安德烈》。書拿到手,由衷地喜歡。慢慢讀下去,突然明白為什麼龍應台的圖片為什麼這么不加處理和修飾,任由歲月的痕跡坦露無遺,原來在這本書里,她只是一個和我們所有的中國媽媽一樣,面對孩子的成長和越來越遠的距離而不斷掙扎的本色母親,心裡一下子變得非常溫暖。很多人羨慕龍應台,能打通與兒子三十年的年齡代溝、東西文化的代溝,而像朋友一樣坦誠交流。但我更能看到,一個母親與兒子隔裂的痛苦那份無助與心痛。當讀到龍應台看到安德烈的“獨立宣言”時,我非常感動。安德烈的原話是這樣的:MM,你跟我說話的語氣跟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你並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對,這就是你的心態啊。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

龍應台這樣來描繪她看到兒子這些話時的感受:安德烈,那一刻,簡直就像經典電影裡的鏡頭,身為兒子的向母親做斬釘截鐵的獨立宣言,那飾演母親的,要不然就氣得全身發抖,“啪”的一個耳光打在兒子臉上,兒子露出愕然的表情,然後憤而奪門而去,要不然,母親愕然,然後眼淚潸潸而下,本來威武莊嚴的母儀突然垮了,慘兮兮地哭。

和朋友討論這種感覺,我們,在傳統中國文化沉浸下長大的一代,尤其是成人後的女孩,其實是很享受與母親之間那種水乳交融的親密關係的。但是,當我們的90後、2000後的孩子長大成人後,當他們向我們宣布獨立宣言的時候,一向沒有邊界的我們,能否承受這一打擊?

又一次想起了那句:在所有的親密關係中,惟有親子關係是以分離為目的的。不知有多少母親能讀懂?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讀完這本《親愛的安德烈》。也許有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本記錄母親與孩子成功交流的書。就書的形式和內容來看,也確實如此。

曾經,你的孩子,只是個柔軟的躺在你的懷裡的小嬰兒,大聲地啼哭,傻氣地笑。你微笑地看著他悄然地成長,()一點一點地變得成熟,一點一點地學會獨立,然後毅然決然地奔向那個未知的世界。而你,只能遠遠地站在他身後,惆悵地望著他的背影,在遙遠的地平線上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小……可是,在你的心裡,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個柔軟的躺在自己懷裡無助啼哭的嬰兒。並且,叛逆地表示,他沒有話想和你說。這個時候,你會心痛嗎?

當時間一天天地流逝,你知道從來沒有後悔過對他的付出,也沒有將自己的漸漸衰老放在心上,可是,你卻清楚地感覺到:你在一點點地失去自己所愛的孩子,不會心痛嗎?心痛的時候,你會做什麼?聽之任之嗎?還是放下母親這個無用的稱號,真正地將自己放空,去了解一個少年的心事呢?不是每個母親都能象龍應台這樣成功地與孩子交流的。如果你仔細地讀這本書,會發現在太多的時候,那位認真的母親,正在努力而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經歷,去換取孩子的信任和友誼。她的措辭,不再有《野火集》中脫口而出的憤怒,不再有《孩子你慢慢來》中滿溢的幸福和滿足,更多的是在面對一個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時,用儘可能與他類似的語言和對自己青春年少的回憶換取他的信任,用儘可能不傷及他感情的措辭去限制他的錯誤舉止,用儘可能讓他感覺到信任的委婉語言給他的生活和學習帶去幫助和指導……所以,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不僅僅是一個母親和兒子的書信集,而是,一顆充滿母愛的赤誠之心。作為孩子的一方,在青春年少的時候,很難讀懂這顆心的全部,直到--他(她)自己成為父親(母親)的那一天。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600字(三)

“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

這句話印在《親愛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裡。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覺得非常奇怪:一個兒子對自己的母親說這樣的話,難道不怕她傷心么?後來我才明白,安德烈不過是想擁有一個成年人應當擁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語比較直率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的理解的巨大差異使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中國母親有著諸多不滿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麼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性、藥、搖滾樂”?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只會使人不斷地墮落。所以安德烈也說,“性、藥、搖滾樂”只是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應該就是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樂趣,並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

是啊,誰不想擁有自由,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在即將成年的時候,在似懂非懂之際。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後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覺得應該不多吧。畢竟自控能力可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會有那么多人覺得自己擁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捨。可是反過來想想,當我們成為家長後,我們會不管自己的孩子,給他們100%的自由嗎?有責任心的人一定會說“NO”的吧。

就我個人來說,我對自己所擁有的自由還是很滿意的。因為我覺得隨著我的成長,我擁有的自由也在不斷增多。比如我上國小的時候,爸媽總是要限制我看電視的時間,因此在那時我是不敢隨便碰電視遙控器的。當我上了國中後,爸媽對我在看電視方面就很少管了,因為我已經能合理安排看電視的時間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媽才給我買了第一個手機,他們也是認為我有能力控制自己,才放心地這樣做的。在我有了手機後,他們也從來不過問我用手機的情況,我對此也很滿意。所以我覺得自由雖然--像安德烈說的那樣--是天生的權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認為父母就應該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適當的自由,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麼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後放任不管。

在我看來,安德烈真的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我總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這般的生活,我一定會非常滿足的。可是我卻又從書中讀到了許多安德烈對母親龍應台的不滿,不滿母親的多管閒事,不滿母親的“無知”。我覺得安德烈似乎對自由的要求過高了一些,或許也沒有,只不過又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自由其實有很多種,但我覺得最複雜的自由,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自由。這自由是父母想給卻又不想給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給予孩子自由時,總是附帶著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情感。雖然我身邊大部分朋友的家長都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的,但也有少數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長大後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費解。所以我也很推薦那些內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來看看這本書,一定會獲益匪淺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