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魯迅小說全集讀後感

魯迅小說全集讀後感(一)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來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樸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交談。

首次捧起魯迅的《散文集》,從目錄,細細品讀下去。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魯迅與閏土的童年,可以說是人間比地獄。因為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而魯迅正家境不錯,所以過上了相對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而今,我們生活的21世紀。再與魯迅的生活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園》的生活,我們的生活真是毫無樂趣可言啊!沒有端詳過痲雀,不知道什麼是叫天子,何首烏似乎聽說過……被嚇唬到的神話故事總算是聽到過幾個,但是卻再也想不起來。至於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連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紛飛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只是現在,倒寧願忘記那場雪了呢,因為沒有樂趣,只有被約束的難受!

與我們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許要難過上許多倍。能在百草園爛漫多年,也許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時只能呆在書院裡讀書,會覺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實,相對於以前的孩子,我們已經是站在金字塔的較上方了,無論是生活質量,還是思想品質。有朦朧的思想,看著實事的動盪,體味著生活給予我們的甘甜,我們的生命里也有無數的活力。又相對於那個封建的年代,現在生活是多麼的寬鬆。可是,也不得不說,以當事人孩子們的眼光來看,中國的教育,仍然讓人快樂不起來。接受所謂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沒有一點興趣,很累,很累。不再能夠體會,究竟什麼才是我們的快樂。

《朝花夕拾》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歡快的時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襲來;鬱悶不樂的時候,我感到無名的寂寞前來吞噬。這一切,確實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魯迅小說全集讀後感(二)

讀著先生的文章如同感受著先生平日裡的言行以及為人處事,先生的博學自是不必多說的,許多雜文散文中的典故和句摘都足以看出先生學識之淵博和涉獵之廣泛。

「在文藝上,他博通古今中外,可是這些學問並沒把他嚇祝他寫古文古詩寫得極好,可並不尊唐或崇漢,把自己放在某派某宗里去,以自尊自限古體的東西他能作,新的文藝無論在理論上與實驗上,他又都站在最前面;他不以對舊物的探索而阻礙對新物的創造。

他對什麼都有研究的趣味,而永遠不被任何東西迷住心。他隨時研究,隨時判斷。他的判斷力使他無論對舊學問或新知識都敢說話。他的話,不是學究的掉書袋,而是準確的指示給人們以繼續研討的道路。」老舍先生的這段話恰如其分的概括了魯迅先生的淵博和精深。

先生敏銳的眼光和深刻的思維,作為一個筆者,無疑是獨樹一幟,風格迥立的。可是魯迅先生最不同於其他學者和作家之處不僅僅在於他多讀幾本書,多知道幾個獨闢蹊徑的典據。

而是在於善於把他所知道的典據,極其精確無誤的用在自己文章中思想的表述中。可是這些表述又都不脫離表達自己的思想,(m.lz13.cn)絲毫不會被古人以及聖人的幾段詞句做了自己思想的佐證,而是精巧生動的用幾處典故作為對比,從而加深讀者對筆者所要闡述的思想和論據清晰明朗,鮮活簡單。

這和我以往看過的一些通篇引經據典的「抄抄寫寫」是完全不同的。

上述這些都只是說明了先生在文藝上的卓越。

可是,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對我感悟最深的卻實在是他閃亮的人格魅力。讀著先生的文章,感覺就像看到一把智慧的利劍,鋒利的解剖出當時國民的奴性和愚性,勇敢無畏的把自己至於眾矢之的,不畏官吏的強權,不畏民眾的愚昧,不畏所謂「文人」的人聲攻擊,一路用劍刃的鋒芒披荊斬棘,置生命於度外。

先生用他偉大的人格和敏銳的洞察力,篆寫下許多警世醒世的雜文來激勵和討伐人性的懦弱和骯髒,先生用一生的時間投入到追求光明和扞衛真理的鬥爭之中,一刻也不曾退縮和懈怠過,不屈不撓,對自己永不滿足,永不自餒。

正像老舍先生所評論魯迅先生一樣:「一個人的精力與天才永遠不能完全與他的志願與計畫相配合,人生最大的苦痛啊!只有明知這苦痛是越來越深,而殺上前去,以身殉志的,才是英雄。」

先生是一個時代、一個世紀的英雄,他勇於直視自己,用自己的人格化做一面鏡子,照射出人世間的美醜。是啊,一個只有戰勝了自己的人才配真正算是英雄,魯迅先生做到了。

讀著魯迅先生的文字:善者憂思,惡者羞慚。細看一看先生的肖像,發現先生的容貌雖然嚴肅冷峻,可先生的眼神卻是盛滿了慈祥。

這也正是應了先生的座右銘「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高格人生理念吧。

先生冷靜尖銳的看著這世界,胸膛里裝著的卻是一顆悲憫慈愛的博大之心。

我想:像魯迅先生這樣的文人英雄也許幾百年也出不得一個吧。

魯迅小說全集讀後感(三)

魯迅在小說、詩歌、散文、雜文上均有建樹。他寫的小說不多。但卻是中國小說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魯迅曾經寫過一篇小說,名字叫《示眾》,小說中充分展示了看與被看的關係。

魯迅的小說《示眾》,小說中所有的人只有一個動作:看,他們之間只有一個關係:一面看別人,一面被別人看。每天每刻,都處在被眾目睽睽地看的境遇中,而自己也在時時窺視他人。時不時的在互相堵、擋、塞著,擠壓著他人的生存空間,於是就引起無休止的爭鬥,打著、衝着、撞著、痳木著…這就是中國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係。

這是一個病態的社會,特點是:處於被看地位的是下層社會的人,是供他人來鑑賞的;而看客也不忘演戲,嘆息一番,以獲得自我崇高感,然後滿意地離去。

其實,《藥》中還將這「看」與「被看」的關係上升為「吃」與「被吃」的關係。夏瑜為革命而犧牲了,而卻被無知的小栓吃掉了。革命者的鮮血就這樣被糟蹋了。魯迅就希望通過這樣的結局在讀者的心靈中引起拷問,希望從而喚醒民心,並反思革命失敗的原因。這就是魯迅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所在了。

魯迅的其他作品大多採用了這個「示眾」的描述方式。()《祝福》中的祥林嫂是「被看」,鄉村裡的人是「看客」;《啊q正傳》裡的啊q既是「看客」也是「被看」之人;《吶喊自序》中革命者因殺頭而「被看」,中日學生均為「看客」等等。而魯迅小說成功的原因之一,大概就是他採用了這樣的一種令人哭笑不得的特殊模式。

魯迅希望人們在讀他的小說的時候得到一種警醒,一種反思,一種啟示。魯迅深刻地感到改造國民性的迫切感,他希望通過他的筆喚醒那些痳木而善良的靈魂,希望他們和他一樣並肩作戰,一起努力,為推翻吃人的社會而鬥爭。

魯迅小說中的「示眾」描寫反覆出現,令人當時的人印象深刻,過目難忘,反覆思考。於是,他達到了他的寫作目的,「揭出痛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所以,他是成功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