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解放戰爭讀後感

解放戰爭讀後感(一)

解放戰爭中,雙方的力量對比也頗值得玩味。

內戰爆發時,共軍正規軍大約有一百二十萬,國軍大約有四百三十萬,且裝備不成比例,且國軍海陸空三軍俱全,共軍只有陸軍一個軍種。但是且慢,我們來分析一下國軍的構成。國軍的四百三十萬軍隊中,真正忠於中央的軍隊,大約七十萬,也就是我們一般稱呼的中央軍,其餘的三百多萬為地方武裝或雜牌軍。中央軍中,真正武器裝備精良、戰鬥力強、後勤保障好的,不過五大主力加上十一師、二十五師、第一軍等幾個有限的部隊,其餘的,均存在武器差、後勤保障不完善、作戰經驗差等情況。至於雜牌軍,那就更複雜,有些雜牌軍或地方軍,比如桂系、山西的閻軍、華北地區的傅作義軍,還比較能打,因為他們都有各自的籌款渠道和武器來源,有的還有一定的工業基礎,但所謂的能打,也只是在雜牌軍里比較,和中央軍是不能比的。有些地方部隊,比如滇軍、西北的二馬軍,基本就沒參加戰爭(滇軍有一部分被調到東北參戰,約為一個軍)。有些雜牌軍介乎於中央地方之間,比如薛岳,總體上是支持中央的,打仗也很賣力,但裝備各方面參差不齊,戰鬥力時強時弱極不穩定。尤其是,蔣介石歧視雜牌和地方軍的做法太過明顯,使得雜牌軍不但戰鬥力差,對中央不滿,更嚴重的時,雜牌軍極其容易戰場倒戈,比如遼瀋戰役的滇軍曾澤生,濟南戰役的吳化文,均對戰役產生了決定的影響,至於傅作義部二十餘萬人全部起義,更是直接結束了國軍在黃河以北的統治。

雜牌軍除了直接在戰場倒戈外,在重大戰役中,往往出工不出力,保持實力,這一做法,使中央軍直接遭到解放軍優勢兵力的包圍並有充足的時間殲滅。比如孟良崮戰役,中央軍七十四師遭到華野三十萬大軍包圍,幾十里外的國軍各部除了黃伯韜率二十五師死戰之外(順便提一句,黃伯韜非黃埔出身,但其人作戰勇猛兇悍,對蔣忠心耿耿,不亞國軍五大主力,在與陳粟的較量中多次占得上風,最後在淮海戰役戰敗自殺,其屬下二十五師給解放軍造成了淮海戰役最重大的傷亡),其餘各部軍裹足不前,甚至連同為黃埔系的李天霞也坐看七十四師被消滅,國軍中的內耗由此可見。反觀解放軍,全國一盤棋,真是指哪打哪,毫無二話,而且富有犧牲精神,肯為大局作想。從部隊性質上說,解放軍雖也有主力、地方的區別,裝備略有不同,但在政治、經濟待遇方面完全相同,解放軍高級將領均由紅軍經過長征、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一路打來,身經百戰,百鍊成鋼,其作戰的協調性、服從命令的堅定性及自覺性,均遠強於國軍,而且解放軍確實做到了官兵平等,軍內經濟公開,政治平等,戰士士氣高昂,這些,都是國軍完全不能比的。因此,從絕對數量上說,國軍超過共軍,但從局部戰場來說,共軍超過國軍,且共軍團結一致,沒有內耗,執行命令堅決。

國共比較的另一個巨大差別,是國軍的腐敗和共軍的清廉。當然,國軍的腐敗不等同於四大家族的腐敗。我們也許可以說,四大家族沒有傳說中那麼腐敗,不過是宣傳而已。但克勞塞維次曾經說過:戰爭的目的,就在於使用一切手段以達成戰爭的勝利。同樣的,宣傳也是一種手段,在戰爭中,所有可以利用的全部應該利用,解放軍宣傳戰的勝利同樣是一個巨大的勝利,戰爭是你死我活的事情,沒有那麼多道理好講,打贏是第一位的。當然,話又說回來,當時的情況,確實是國軍腐敗共軍清廉。國軍的腐敗表現在國軍的長官,尤其是一些雜牌部隊,吃空餉、剋扣軍糧、虛報戰果,普通士兵經常吃不飽飯,軍費則掌握在姨太太手裡,黃仁宇曾經說過:美軍將軍被打死,對美軍戰鬥力基本沒有影像,國軍一個姨太太被打死,部隊立刻崩潰。吃空餉甚至使軍隊的數量都查不清,一個師報上去一萬人,實際可能只有六千人,要六千人去達成一萬人的戰術目的,不出問題才怪。應該說,國軍的腐敗達到了一個驚人的地步,蔣介石敗退台灣後反省大陸失守的教訓,第一就是腐敗,尤其是軍隊腐敗。反觀解放軍,確實是官兵一致,沒有貪污現象,幹部都非常清廉,勇於獻身,僅此一項,就足夠招來全國人心。具體到軍隊,一支貪污成風的軍隊怎麼可能打勝仗。整個解放戰爭期間,國軍幾乎全部敗仗,連平手都難遇到,說明這支軍隊已經腐朽了,雖然也有些國軍將士抱有理想主義信念,打得很勇敢,很壯烈,但絕大部分國軍已經如滿清八旗一樣腐朽墮落了。

當然,中央軍戰鬥力低下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其主力在抗戰初期被日軍消耗掉了,一支軍隊是需要傳統的,國軍缺乏傳統,缺乏歷史,五大主力中的新一、新六從建軍到被殲滅不過四五年,缺乏歷史使士兵缺乏榮譽感,軍隊裝備雖好,但戰鬥力卻不強,容易崩潰,這也算是國軍失敗的原因之一吧。

時至今日,往日的戰爭風雲已經煙消雲散,伴隨著我們的是一派歌舞,但我們作為國家科技前沿的科研工作者,也一定要居安思危,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上兢兢業業,為國家的安寧和長治久安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解放戰爭讀後感(二)

鬥爭是人類進步的重要方式,而戰爭又是其中最直接最暴力的,他集中體現了我們人性的醜與美。但話是這麼說,其實除了統治者、戰爭狂人和無知無畏者之外,大致是沒有人喜歡戰爭的,管他社會進不進步,我是來打醬油的,關我屌事!老百姓都是這麼想的,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另外就是戰爭的正義性很多時候其實我們無法正確地判斷,這裡面涉及到一個問題:戰爭本身是帶有破壞性的、摧毀性的,他席捲一切,勢必造成巨大的方方面面的傷害。所以,有時候戰爭正義性的判斷並不僅僅與發起戰爭的目的有關,而還與戰爭的破壞程度息息相關。所以,戰爭很多很多時候並不是一個好東西,看戰爭史的時候我們要樹立這樣子的觀念,要有反思的精神,即使很多事情已經過去了,無法挽回,我們也應該在戰爭的過程中吸取其中的教訓。

這是我看戰爭史的一點心得。至於說在戰爭史中我們要反思些什麼東西,我覺得很複雜。我只能說幾個例子,譬如說戰爭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政權存在的法理性、其受民眾歡迎的程度;可以看出各個政權所實施的政治、經濟政策正確與否,可以看出戰爭中雙方主要將領尤其是直接指揮的將領的個人能力,還可以觀察一下戰爭對雙方造成的影響,以及戰爭最終的後果。

解放戰爭已經過去很多年了,但我始終覺得這是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爭,至少他決定了我們100年的命運,解放戰爭雙方的輸與贏,決定了1949年或者別的一個什麼年份之後100年我們的政治制度、文化經濟、生活習慣。也決定了很多人的爽與不爽,決定了我們今天到底是流落街頭,還是高高在上。

《解放戰爭全紀錄》其實是一本很一般的書,他的腔調比較老,觀念比較舊、思想雖然激昂但是神經痳木,但貴在他保存了比較多的資料(即使很散),至少是一個官方資料的匯總,很多地方寫得很細,雖然經常有健忘症,很多文句重複出現,但至少表明,他願意提供給讀者完整的詳細精確到個位數的資料。這本書的缺點就是我前面所說的,太偏頗了,太公式化了,嚴重的革命樣板戲殘餘的感覺,這也就是我這篇文章起這麼一個題目的原因。

解放戰爭讀後感(三)

軍旅作家王樹增創作的《解放戰爭》,()與其說是一幅軍事戰爭的歷史畫卷,不如說是一篇記錄著我們前輩們精神歷程的壯麗史詩。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讓我們又有了一份新的感動和體驗。感動的,不僅僅是書中對戰爭細節的揭秘或革命浪漫主義精神宣示,更多的是體驗到了書中所揭示的一個人類歷史發展永恆不變的規律——人民是決定歷史走向的最終力量!

解放戰爭在世界戰爭史上堪稱奇蹟。內戰初期,國民黨各個方面的實力都大大超過共產黨。在軍事方面,國民黨軍隊達470萬,裝備精良;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只有127萬,且裝備簡陋。無論是國民黨內部,還是當時的世界輿論,都認為這場戰爭的勝負沒有懸念。可戰爭卻在短短的4年裡來了個大翻盤。國共軍事力量對比如此懸殊,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以弱勝強取得最後的勝利呢?所有這一切根本無法用軍事理論去闡釋。但偶然中體現的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其根本原因是,中國共產黨代表著廣大人民的利益,團結了要求實現國家統一和民族獨立願望的先進知識分子、工人、農民、民族資產階級等一切革命力量,實行了符合中國人民要求的一系列政策。

在政治方面,共產黨所主張的政治理想,就是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中國,抗戰結束之前,毛澤東就說過,我們要建設一個這樣自由民主的中國,即:「在廣泛的民主基礎之上,召開國民代表大會,成立包括廣大範圍的各黨各派和無黨無派代表人物在內的,同樣是聯合性質的民主的政府,建立一個自由、獨立、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在經濟方面,我黨的土地政策使農民真正成為農村和土地的主人,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參軍支援前線成為熱潮。正如毛澤東所指出,「我們的解放戰爭,主要就是靠這一億六千萬人民打勝的。有了土地改革這個勝利,才有了打倒蔣介石的勝利。」在延安的時候,外國記者曾經問過毛澤東說:「你能不能和國民黨軍隊作戰當中取勝?」毛澤東給的回答,根本就沒有提到「軍隊」兩個字,他說:「那就要看我們的土地改革工作完成得好不好。蔣介石肯定要失敗,因為他反對農民的土地要求,如果我們能解決土地問題,我們就一定會勝利。」而這也正如作者所言:「這場戰爭與其說是軍事的勝負,不如說是共產黨以土地改革為引領,逐步獲得民心的過程,是人民對戰爭雙方作出了勝負的選擇。」淮海戰役時我們只有60萬人,國民黨有80萬人,但共產黨背後有500萬老百姓的支持!在世界戰爭史上,沒有哪一支軍隊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那樣身後會有那麼多的民眾奮力支持。「在所剩無幾的境遇里甘願傾其全部的百姓,是共產黨官兵刻骨銘心的依靠和難以忘懷的歸宿。」

人民的選擇,以及人民何以作出這樣的選擇,是《解放戰爭》一書所承載的重要命題。正是人民的選擇和支持使中國共產黨贏得了勝利。審視這段歷史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戰爭中作戰雙方軍事較量的背後,其實是政治的較量和人心向背的較量。「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為廣大人民謀福祉作為黨的根本宗旨。在創建新中國的艱難進程中,共產黨人高舉理想的旗幟前赴後繼,其為民族獨立和解放而奮鬥的理想,為建立一個民主、自由、平等的中國而奮鬥的理想,贏得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熱誠而堅定的擁護,而人民一旦認清他們的社會理想,迸發出來的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是無比巨大的,足以摧毀一個舊秩序並創建一個新世界。」

銘記歷史,是要鑑往知來。當今的中國,正在經歷著又一場廣泛而深刻的歷史性變革。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們如何才能打贏這場「攻堅戰」、「持久戰」呢?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那就是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改革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