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阿q正傳讀後感400字

阿q正傳讀後感400字(一)

魯迅的小說數量不多,但質量很高。魯迅的小說思想深刻,技巧精練,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重要的傑作。它寫於1921年,最初分章發表於《晨報副鐫》,後收入《吶喊》。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為歷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阿Q正傳》從它誕生至今,已過去七十多個年頭,「阿Q」已成了常掛大中國人民口上的一個常用名詞,「阿Q精神」也成了自潮或諷刺他人的用語。

阿q正傳讀後感400字(二)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我發現他筆下所描寫的阿Q是舊社會的腐敗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了人性的善良與醜惡。在這篇小說中,我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精神勝利法」,這是一個要不得的方法。「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其高明之處在於遇到困難就逃避,不想去真正地解決問題,不找問題根源所在,只能轉身就跑。

如果我們讀書用「精神勝利法」,就會在同學當中無法立足。而小說中的阿Q為了減輕外來的壓力,他只能用自欺欺人的辦法來逃避現實,以自負來安慰自己,於是愈陷愈深,也使自己永遠活在自己所編織的美妙的虛幻世界裡。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因為外在的種種挫折,無奈中,於是只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慰籍,但這畢竟是一種自我痲醉的辦法罷了,它並不會使自己更強。

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他只能賣勞力生活,經常做短工,別人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還要接受有錢人的欺辱,以及村里人的戲弄,這個現象讓我十分氣憤,如今社會也有類似現象發生。

看完這本書,我體會最深的是:不論何時何地,我們應不要逃避現實,而是要敢於面對困難,打倒困難。其實,這也是魯迅先生所想告訴我們的。

阿q正傳讀後感400字(三)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說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於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為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說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說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該說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於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應該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上去找答案。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評!

阿q正傳讀後感400字(四)

今天我讀了魯迅的代表作《阿Q正傳》。故事的大體內容是這樣的:阿Q是個遊手好閒的人,沒有家也沒有工作,只在土谷祠里過夜。()在未莊,他常常被人欺侮、被人打,但每次事情過後,阿Q又心滿意足的回土谷祠睡覺了。由此可見,阿Q還是個自我安慰能力極強的人。

辛亥革命發生後,阿Q就嚷嚷著要造反。可是「假洋鬼子」又不準他造反,從那以後,阿Q就從心底憎恨他們,但又有一絲嚮往。因為生計問題,阿Q又跑到城裡「求食」。回到未莊後,的的確確被人尊敬了一些日子。後來趙家被一群強盜搶了,由於阿Q平時總愛說自己是革命黨,所以被人懷疑是他搶的。遊街示眾後阿Q被殺了,臨死前他也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魯迅從這篇文章里,深刻的表明了辛亥革命的不成功之處。還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實事求是,不要為了一時的名利,而不經大腦思考,一味地追隨別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