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一)

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為想更加了解下楊瀾這個成功者。我們平時見到的,是楊瀾出現的電視上面風光的形象,而對於我來說,更想知道她背後的故事。果然,這本書寫到了她成功背後的點點滴滴。看完本書之後,覺得有必要寫下她給我的幾個啟示。

生命有無數的可能性,你的夢想還在沉睡,為什麼不把它喚醒?這句話,我看了很多遍,每次都讓我充滿著力量,興許我是一個有夢想的人,但是我沒有行動的動力。正是因為夢想,讓楊瀾在1994年毅然離開了讓她成為的央視睜大綜藝節目,而飛到大洋彼岸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繼續深造;正是因為夢想,讓楊瀾放棄在美國電視機構做主播的機會,而是毅然決定回國建立傳播中國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平台;正是因為夢想,讓楊瀾不顧懷孕帶來的不便和危險而跑遍港澳辦、文化部、廣電總局等相關部門,遊說每位審批者,所以才有了中國第一個定位於歷史文化的專業化電視頻道——陽光衛視;正是因為夢想,楊瀾才具備各方面的素質而得以與全世界的各式各樣的大人物鬥智鬥勇,因而有了了解世界的《楊瀾訪談錄》。無論如何,一個人沒有了夢想,正如航海中沒有了指南針而變得目無方向,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想法,只要有一絲實現的可能,就請你堅持到底,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奮鬥。

團隊的力量。如果把楊瀾的所取得的成就歸於一個人的功勞的話,那是不太現實的。其實在楊瀾的背後,還隱藏著一些無名英雄,但是他們都是響噹噹的人物,無論是在上海的團隊,還是在北京的團隊。每一個對嘉賓的問題,都是這些人物,如復旦大學教授蔣昌建,不斷收集嘉賓資料,然後經過整理,細細挑選才整出來的,所以每一個問題是汗水和智慧的結晶,當然在電視機前我們只看到了睿智的楊瀾,卻忽略了背後的英雄。

背後的人。還有讓楊瀾幸運之處就是她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貴人——吳征,從最初的一個小小的想法,到陽光衛視,陽光基金會的創立,這些都離不開吳征的支持,無論是從精神上還是從物質上,吳征的出力都是至關重要的。陽光衛視創辦之初,啟動資金缺乏,衛視的運作困難,從商的吳征就拿出3500萬港幣與友利電訊聯手收購了香港良記公司,並更名為「陽關衛視網路電視有限公司」,並且還負責與海外供片商進行談判,除此之外他還請來了他擔任香港亞視營運總裁時的老部下徐小明擔任陽光衛視總裁,這才讓陽光衛視得以運行下去。在陽光衛視收視群和收視率提不上去的時候,電視運作的資金越來越多而收益卻遠遠不夠,陽光衛視的發展步履維艱,關鍵時刻,吳征建議把陽光衛視的控制權轉讓出去,雖然就這個問題他們倆曾發生過激烈爭吵,但最後為了陽光衛視的生存,楊瀾還是服從了丈夫的決定,如果當初楊瀾堅持只做紀錄片的話,陽光衛視只會被商業市場淘汰出局的。所以,每個成功者的背後總是有個為他/她默默付出,時時刻刻支持他/她的人,楊瀾也不例外。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二)

知道楊瀾是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她的主持,她高雅的氣質,俊美的外形吸引了我,現在很多電視節目的女主持人都很漂亮,但是我覺得總沒有楊瀾的那樣睿智,後來我就在網上把她主持的《楊瀾訪談錄》幾乎全部看了一遍,讓我更加欣賞和喜歡上了她,因為她是一位博學多才,滿腹內涵的女子。所以當我看到商店書架上赫然擺著楊瀾的《一問一世界》這本書,一眼就被書封面上身著白色禮服的楊瀾吸引住了,她手拿話筒,低頭沉思,那靜靜的眼神,再加上飄逸的衣襟,感覺很美,一種很有內涵的美。拿起書,看看封底,楊瀾穿著一襲黑色長裙,身段高挑,眼瞼低垂,旁邊有幾行小字:「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再渺小的個體也能折射出宇宙的大義。作為一個以提問為生的人,我祈望以一個個問題打開一個個世界,它可能是地理的,可能是行業的,可能是心靈的……」看看照片,再看看這幾行字,想去深入了解這個如此精緻的女人她精彩的人生,暑假裡首先選擇了這本書。

1996年,走出青澀時代的楊瀾完成了她的處女作《憑海臨風》,15年後,作為入行20年的回顧,楊瀾在新書《一問一世界》中,親自講述她從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歲月流轉,從事電視行業的心路歷程:與電視偶然結緣、離開央視、出國留學、創辦陽光衛視的失敗與艱辛、十年《楊瀾訪談錄》的台前幕後,節目團隊的組建、人員分工配合和團隊成員做節目所付出的辛酸和努力,擔任申奧形象大使等,以及她眼中的傳媒江湖。書中還透露了她與基辛格、柯林頓、布萊爾、老布希、李光耀、韋爾奇等高端人物過招,楊瀾以及她的團隊如何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何對嘉賓巧妙提問,如何精益求精地創造這個有價值的節目。

作為訪談節目的主持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斷地提問。但是提問難免會問及令對方尷尬的問題,比如說,她採訪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前,導演和製片人都說,楊小姐你一定要問問他萊溫斯基的事情。楊瀾感到這讓她有些為難,即使是一位離任的總統也應得到尊重,怎麼去問人家這種難堪的問題?為了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楊瀾做足了功課。

了解到柯林頓離任以後建立了柯林頓圖書館,並在圖書館裡設立展廳,展示了萊溫斯基事件始末。於是,楊瀾就大膽地問柯林頓:「通常總統們在自己的圖書館裡都會布置那些讓自己感到非常驕傲的歷史,您為什麼要設計這樣的一個展示呢?」柯林頓不愧是有涵養的政治家,他直面這個問題,談及他意在告訴後人美國黨派之爭的惡性發展。楊瀾又問道:「您在自傳里說過,在萊溫斯基事件初期您一直是過著雙重生活,什麼時候您才從這種痛苦中解脫的呢?」這時,柯林頓毫不迴避地說:「因為我從小生活在一個父母離異、充滿暴力的家庭里,我覺得別人不會理解我,我只有自己來處理自己的痛苦和痲煩,所以我一開始拒絕任何人進入我的空間。但是我最終決定把真相告訴我的妻子,我突然覺得我的痛苦解脫了,可以面對任何人了。」

當我一口氣把這本書讀完的時候,我仍然感到自己走入了一個新的世界——記者的世界、電視媒體人的世界。這本書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楊瀾個人的成長曆程;另外一條線索是電視傳媒界的興衰與發展歷程。兩條線索交織著,按照時間順序正敘。作為一代中國最著名的記者型主持人,我看到楊瀾的奮鬥與堅持,也看到很多電視傳媒人、世界知名主持人對這個領域發表的觀點與思想。它不是一本深刻而嚴肅的教課書,相反裡面更多的是活生生的人與一些看似瑣碎實則折射出人性的細節,它由種種真實的故事串聯而成,讓一個行外人了解到了一個優秀電視傳媒人的眼界及思想。讀完之後給我印象最深刻啟示和思考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我印象很深的書中一句標題是:「世有疑惑,必須發問」

這是書的序言標題。楊瀾講述了她求學時的經歷,在美國上大學,她有一種深刻的感受就是之前在國內教育體制下,讓中國的學生們幾乎不善於提問。而這也是讓我感同身受的。我們在上課時,提問方似乎永遠是老師而非學生,作為學生,我們只是接受知識,再把這些知識反饋給老師。思考-發問-思考,卻是探索的過程。提問,代表著一種思考的積極性與討論的參與度,它標誌著從被動接受的過程向積極探索的過程的轉變。

第二,如果想要進行跨文化對話,那麼掌握一門母語以外的語言,是絕對必要的。

這個的重要性自不必言說,掌握一種語言,就為我們推開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楊瀾英文專業的背景也為她後來的發展與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掌握某一些學科的專業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

楊瀾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時主動選修了社會學專業。楊瀾的書中也說過,提問並非來自於無知,相反只有知道得越多,才能提出更多越有價值的問題。楊瀾表明了她的看法,如今的新聞時代,早已超越了僅僅是問who,when,where,what,why就能寫出一篇好報導。現在,一個優質的報導更多地與背景連結有關,即把一個孤立的事件放在一定時間和社會背景的坐標上,給客群一個理解和思考的框架。而這需要比較專業的知識。能寫出優質的文章,總需要有廣博的知識與廣闊的思考,要麼是政治與經濟領域,要麼是人文科學領域,要麼是自然科學領域。

第四,無論是不是記者,最重要的都是好奇與堅持。

「真相從不簡單純粹」,CBS主播丹·拉瑟曾對楊瀾如是說。2002年獲得普立茲獎的艾美·高斯坦說:「成為好記者的兩個特徵是好奇與堅持。」不僅僅是記者,在任何一個領域裡,好奇心引領著人們一步步接近真相,好奇帶來思考,思考引起發問,發問得到答案,然後再質疑,再發問。這個反覆的過程就是探索與深入地了解,只有好奇心,那種迫切的想要了解、想要知道的熱情能帶領我們。堅持的意義在於追求真相與探索真理的過程從不如人們所希翼的那般一帆風順。

道理說出來的時候往往總是很簡單,看似是常識一般,而我們卻總善於遺忘。記者是以提問為生的人,但提問與思考,對於個人來說都是重要的,對於大多數人的意義,更多的時候,我們不是向別人發問,而是向我們自己,我們的整個生活發問。不僅僅是「讓我問問你」,也可以說「讓我問問自己」。

從書中我發現光環的背後是近乎吹毛求疵般地追求卓越,是不斷地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尋求最佳的動態平衡。在央視《正大綜藝》工作三年後,在大家看來春風得意的時候,毅然決定遠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求學,學習國際事務專業。這種勇氣與魄力,非一般的女人能比。通過哥大學習,培養了她國際化的觀察視野,更加專業的新聞素養,更加純正地道的英語,建立了國際化的人脈關係,開始了她幸福的婚姻生活,在事業上給她諸多支持的老公——吳征。記得曾經看過一期採訪吳征的電視節目,談到他們夫妻二人創業初期,楊瀾對於電視節目的那種純粹,甚至有些單純的執著,吳征都默默地支持著。當楊瀾創建的陽光衛視最後出現財務危機的關鍵時刻,吳征為了給妻子一個電視夢,通過自己嫻熟的資本運作方式,最終讓楊瀾的夢想沒有破滅。讀到這裡,我從心底佩服這個外表看起來有點胖、有點憨的男人。正如書中所說,判斷一份感情品質最好的方式,就是看情感中的兩個人是否有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楊瀾遊刃有餘地平衡著事業與家庭的關係,事業上,她是資深媒體人,家庭中,她是幸福的太太,兩個可愛孩子的媽媽,她憑藉著聰慧成為了精緻的女人,演繹出了她精彩的人生。

一問一世界讀後感(三)

近些日子終於把妮子學姐的《一問一世界》看完了,由於自己一直很懶惰,經常性撿了西瓜丟了芝痲式的學習,導致對很多學科知識真的不夠透徹,以後要像楊曉哲學習,看完一本書,必須要總結。這個好習慣,慢慢養成。一直都很欣賞楊瀾,對於這本書,發表下個人看法,初略淺談,如果有誤,還望海涵。

對於楊瀾來說,某種意義上,世界是用來問的。在這本書中,楊瀾將告訴你——她從1990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歲月流轉,與基辛格,柯林頓,布萊爾,老布希,李光耀等高端傳奇人物的交往,又如何在人生每個節點自由瀟灑地轉換,以及對「贏」的重新理解和體悟,20年的媒體生活。

生活大致平靜,心中總有波瀾。作為一名中國女性,她是一名出色的CEO,是一個優秀的主持人,是一個好妻子,更是一個好女兒,好媳婦,還是孩子的好媽媽。()我欣賞,欣賞她在工作出色的同時把家庭經營得如此溫馨和諧,採訪了數百位世界政要和各界風雲人物的同時還的中國公益慈善大使,創建了中國第一個以歷史為主題的衛星頻道的同時擔任北京申奧形象大使和上海世博會形象大使……這一系列的頭銜,不得不說,她很厲害,很優秀,以至於是我,甚至更多女孩學習的榜樣。

這本書總共包括六個問題,他們基本涵蓋了訪談嘉賓集中的若干領域:國際政治,商業,文化,娛樂,女界,體育,這一個個問題,串聯著深刻的印象,成為21世紀第一個十年我們共同的記憶。一直都覺得,交際也是一門藝術,談吐更是這門藝術的靈魂。如何把自己的知識更好的告訴給更多人,這需要每個人的知識結構內化以及睿智的判斷與選擇,好比教育,更像教師,這引起的的一個反思,如何做個有特色的老師?如何在保持自己個性風格的同時又能兼顧到學習對你的熱愛與尊敬?如何把課本上的知識像陳鶴琴老先生說的「活教育」一樣引出來?特別是西部那些貧困山區的孩子,國家及領導又如何出謀劃策做到東西部統一?真教育,好教育,活教師是陶行知老先生一生的教育追求,我們應該思考,學習,更應該行動。

一直在問自己,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人類對於自我和世界的認知,似乎一直在發問。有時候,人的好奇心,無藥可救。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最後,留下了一個問題,值得自己思考:

生命有無數的可能性,我的夢想還在沉睡,為什麼不把它喚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