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背包十年讀後感

背包十年讀後感(一)

打開《背包十年》,16張彩照里其中有兩張看來很普通的照片,但下面的文字卻深深打動了我,正好印證了作者在後面所寫的“視角獨特才是成為頂尖旅行者的那張底牌”。一張是吳哥窟里佛祖的微笑,圖片照的只是那寬厚的嘴唇,下面寫著“我明白信仰是一種嘴角上揚的人生態度……”,對於作者來說,旅行就是他的信仰。另一張是一對情侶抬頭仰望著被晚霞染成淡紫色的天空和大海,下面寫著“羨慕他們可以一起笑看風輕雲淡”,旅行時要能做到真正的拋開所有,享受自由,的確令人嚮往。這種境界作者磨練了十年才學會放開,旅行時對父母的思念如影隨形,選擇旅行而讓家人牽掛擔心的那種內疚感讓他時常警惕自己不要忘了回家的路。世界上最幸運的莫過於能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只要讓父母知道你是愛他們的,孩子的成就也就是父母的光榮和自豪。作者的父母為了讓他實現理想給予他充分的自由,而作者不負家人的眾望勇敢大步往前走,這不就是互愛的表現嗎?

看完《背包十年》,合起書本,努力回憶書中的片段。在義大利比薩露宿街頭,與斜塔共度一夜;在印度機場被脫光檢查,遇到你好先生、司機先生和奶茶先生;在西藏遇到嚴重的高原反應,差點一睡不醒;在加拿大的鬼屋旅館過夜;在布拉格的一座橋上走了九遍,發現景色都不一樣;在聖托尼里一個人看日落;到加爾各答和四川做義工;在撒哈拉沙漠看美麗星空……每想到一個,畫面就在腦海里播放著。

書中的內容是寫了作者十年里到過的地方,每個地方遇到故事,包括自己經歷的,他或她遇到的,或者是那個地方里著名的他或她過去發生的,一切都是作者的題材。每個標題都充滿誘惑,每段故事的開頭都給你往下看的動力。每個故事篇幅不長,就一兩頁,但都具有代表性,結尾都帶點作者的感悟。當我一次過把全書看完之後,才明白作者和編輯把書設計成沒有圖片的選擇是明智的,因為多姿多彩的圖片會掩蓋作者文字的魅力。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很多觀點我都很認同的。

去旅行,很多人都概嘆有時間的時候沒錢,有錢的時候沒時間。但這裡似乎還忽略了很關鍵的東西——健康和欲望。貌似健康的我們,其實都暗藏著一個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發,有的人一輩子都沒事,但又有誰能預知明天?其實無論是去旅行也好,去做其他事情也好,只要你想,意識達到了頂級程度,不管你有沒有錢和時間,哪怕你是殘疾,只要你想,就能達到。

“旅行者的認真不在於記錄枯燥無聊的數字和年代,而在於相識相知的那份感動。”旅行無法複製,旅行除了遊覽風光,品味美食,了解文化歷史外,在旅行前收集資料、計畫路線、安排行程和旅行後整理照片、寫遊記都是旅行中值得享受的過程。但現在旅遊業發展興旺,參加旅遊團方便快捷省力省心,但“他們看到的只是停車起步間的美麗風土,卻無法體味與當地人真實接觸的粗鄙人情。不羨慕他們的旅行,是因為不願意與旅行中的一半珍貴擦身而過。”李欣頻說過不要做一個老向別人要現成答案的人,很多跟團旅遊回來的人都說自己想一隻鴨子被人趕著走,回來只知道很好玩風景很美麗,但其他就一問三不知。那些既定的旅遊模式對於熱愛旅遊的人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他們都喜歡走自己的路。

“街頭藝人粉墨登場,對他們來說,處處都是舞台。而旅行者雖然素麵朝天,可對我們來說,處處都是人生。”有人說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我們無法決定它的開始和結束,但我們可以增加它的重量,讓它過得更精彩。每次旅行就好像人生的一次縮影,有起點有目的地,有對未來的未知,要經過種種考驗,其中不乏驚險刺激的,最終回歸原點。但人生只有一次,旅遊可以隨時重來。

“作為生活在那種固定模式中的當事人,這究竟是他們的主動選擇還是被動接受?如果是前者,他們是適應了妥協了嗎?如果是後者,他們會不會背叛離開?”每個人都有固定的生活軌跡,工作,生活,吃飯,睡覺,然後又是工作,生活,吃飯,睡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旅遊就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走到別人活膩的地方去。”有點消極但很實在。讓我想起一部電影,兩位生活在不同城市的女主角上網尋找願意交換房子的人,她們相互交換了房子,過上了對方的生活。其實偶然讓自己抽離一下千篇一律的麻木生活,逃離那喘不過氣的工作壓力,換換風景轉轉心情,接觸新鮮事物,也許是一件好事。我們是正常人,正常人過正常的生活這叫妥協嗎?偶爾去旅行這叫背叛離開嗎?世事沒有絕對只有相對,喜歡的事情想做就去做,想太多只會死腦細胞。

“所謂生活的藝術,是指用心去研究生活中的點滴趣味。所謂藝術的生活,則是那種享受點滴趣味的心情。”很喜歡“用心”二字,生活就是要用心經營。周末了,看一部想看很久的電影,可以寫一篇觀後感,看一本有價值的書,也可以寫一篇讀後感,打掃一下房間,抹抹桌子擦擦地,整理一下旅行的照片,儘管一切看起來有點無聊,但日子久了,回頭看看,總有意外的驚喜,看看以前的文字照片和感受,發現積累變成了收穫。

“在旅遊圈裡流行一句話,除了腳印,什麼都不留下,除了照片,什麼都帶不走。可這就足夠嗎?那些天天被拍的孩子們付出了笑容,他們得到了什麼?”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大學時有位老師,上課時跟我們講,她說真正的旅行,不要帶相機,把眼睛帶上就好啦,把一切記在腦海里,永不磨滅。旅行給我們留下的除了經歷,應該就是難忘的回憶吧,記住每一處迷人的風景,記住每一個幫助過你的人,記住每一張靦腆的笑臉。那些天天被拍的孩子們希望你們保持純真,不要奢望會得到什麼,因為我們可能給不到你們什麼,但我們會永遠記住你付出過的笑容。

“所謂堅強,不是在災難前面不哭,而是要笑著面對以後。”我曾經經歷過一次痛苦,這次經歷讓我知道人生無常,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請從現在開始。

背包十年讀後感(二)

背包,想像中總會有一些流浪。流浪的人,心是否有牽掛;流浪的人,心是否會有所屬。這是我一直對身邊或背包或戶外的朋友,在心底的揣測,和在心底的疑惑。

我就是小鵬所說的那種固定模式的當事人,我不明白,我的牽掛是因何而來,他們的自由又是因何而至。

你的夢想不現實,能看得到未來的生活。或許,沒有不現實的夢想,只有不努力的夢想;或許,沒有沒有未來的生活,有時我們真的無法看到。

流浪本身並不孤獨,行走本身也並不寂寞。孤獨的是流浪的那個人,寂寞的也是行走的那個人。

小鵬初去歐洲,他說他會想一個人;我想,小鵬肯定還會想另外兩個人,不過他沒有寫出來。小鵬應該很想寫出來,不過他不知道如何去寫。

此時瀰漫的中草藥氣息,讓我有一種心神安寧的享受。真的,我一直很享受中草藥所彌散出來的那種安撫的氣息。它不會讓人浮躁,也不象西藥或是來蘇水那般的冰冷。

朋友送我的《背包十年》。我第一次翻開讀的是《活著的廢墟》那篇,發現了兩處錯誤。一是“胡楂兒”,()想應是“胡茬兒”;另一是那位日本建築師的名字,分別用了“今井建治”和“今井健治”。這或許是我讀書一個苛刻的弊端吧。然後我從最開始以挑剔的眼光開始讀下去,卻並沒有再重新發現其他的錯誤。

小鵬的文字並不是我所喜愛的文風,但這些文字我依然舒服地讀著。

我沒有隨同小鵬一起背包、行走,我想在小鵬的文字中找尋我自己一直以來所探求的問題與答案。

當讀到“想你的天空”這五個字時,當看到“法蘭克福”這四個字後,瞬間我浮現出了一種不祥的結局。其實也是一直以來我的一個質疑。在這裡,依然是一個孤獨與流浪的結局。

今天早晨的公車上,我還在對著《背包十年》想起徐霞客。在想,那時的徐霞客,是一種什麼樣的模式。或許,也是一位背包客吧。

下了公車,買了一屜包子與一根油條,邊走邊吃,然後走進了瀰漫著中草藥芬芳的廳廊,在冬日的陽光下讀著《背包十年》。這些中草藥的氣息,老人,時光;與熙攘,浮躁,我仿若透視而飄浮的異界遊魂,一切與我無關。

中草藥的氣息,浸入背包的文字,書讀半程,不知小鵬是妥協還是叛逆。畢竟,這前半程的文字,小鵬一定在思念,卻並沒有寫下。

不知為何,很久以來,我就比較喜歡這種中草藥的芬芳,以及中草藥芬芳里的那份安寧。

背包十年讀後感(三)

月初讀完了小鵬的《背包十年》,頗受背包客們推崇的一本書,幾乎在同時看見了某人的一條微博,突然感觸良多,很想寫點兒什麼,然而,卻一直太懶,直到拖到今天下午,沒什麼心思幹活兒,才想起寫下來。

讀這本書,流連於世界各地的美景自然少不了,但它最不同於普通遊記的一點,便是那份對夢想的執著。曾經為了旅行打打工,攢了一點兒錢就辭職上路,也曾露宿街頭,最後終於實現了成為職業旅行者的夢想。現在有人羨慕嫉妒恨,甚至批判他的奢華享樂,卻看不到他十年來經歷的艱辛。

夢想,是一個美好的東西,然而,有多少人能夠這樣的堅持夢想,不甘平凡呢?實現夢想的代價,又是多少人可以支付的呢?我們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難免有太多的牽絆,許許多多的人都流於平凡,不過是社會潮流中不起眼的一粒沙子。然而,我卻突然覺得,沒有夢想甘於平凡的人並不一定就是可悲,真正可悲的,卻是那些將夢想掛在嘴邊,卻將夢想活成了空想的人。

引用作者的一句話:“任何事堅持了10年,那本身就是一種無與倫比的美麗”,而生活本身,何嘗不是一個值得堅持和經營的夢想?偉大的人畢竟是少數,但平凡的人卻有千奇百怪不一樣的生活,歸根結底,不過是一種態度。有人認為生活只是底層的必須品,需要的時候自然會有,總認為自己應該再乾出點兒什麼別的,才對得起來世上走一遭,直到累了困了想要“妥協”,終會發現生活已經高昂起他的頭,幸福不是想像中那么唾手可得。

能夠堅持夢想,締造不凡的人,固然令人欽佩不已。但懂得珍惜平凡,經營生活的人,同樣會發現生活帶來的豐厚回報。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