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人生感悟

站在煩惱里仰望幸福

站在煩惱里仰望幸福

1、站在煩惱里仰望幸福

幸福總圍繞在別人身邊,煩惱總糾纏在自己心裡。這是大多數人對幸福和煩惱的理解。差學生以為考了高分就可以沒有煩惱,貧窮的人以為有了錢就可以得到幸福。結果是,有煩惱的依舊難銷煩惱,不幸福的仍然難得幸福。

煩惱,永遠是尋找幸福的人命中的劫數。

尋找幸福的人,有兩類。一類像是在登山,他們以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山頂,於是,氣喘吁吁,窮盡一生去攀登。卻發現,永遠登不到頂,最終看不到頭。他們並不知道,其實,幸福這座山,原本就沒有頂沒有頭。

另一類人也像在登山,但他們並不刻意要登到哪裡。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流嵐,賞賞虹霓,吹吹清風,心靈在放鬆中,得到某種自足。

儘管不得大愉悅,然而,這些瑣碎而細微的小自在,縈繞於心扉,一樣芬芳身心,恬靜自我。

有的人本來幸福著,卻看起來很煩惱;有的人本來該煩惱,卻看起來很幸福。

活得糊塗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煩惱。這是因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較真,生活中便煩惱遍地;而糊塗的人,計較得少,雖然活得簡單粗糙,卻因此覓得了人生的大滋味。

所以,人生的煩惱是自找的。不是煩惱離不開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這個世界,為什麼煩惱的都有。為權,為錢,為名,為利,人人行色匆匆,背上背著這個沉重的布囊,裝得越多,牽累得也就越多。

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著人生的幸福。然而,就像卞之琳《斷章》詩所寫的那樣,我們常常看到的風景是:一個人總在仰望和羨慕著別人的幸福,一回頭,卻發現,自己正被別人仰望和羨慕著。

其實,誰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別人心裡。

2、時間的步子

我坐在老屋的大門口,看屋檐角滴下的雨點,仿佛看見了時間的身影。人生命的長短是用時間來衡量的,誰都希望長壽,但時間總是不答應,它依然按照自己的節拍行走,且從來不失卻公平。

年輕時,時間的步子要慢得多,尤其是童年,總是留下比較多的回憶。年歲越高,日子過得越快,才知道要節約。可是,卻挽不住時間匆匆的腳步。時間是高利貸者,如果你要時間預先支付,他日必會付出最昂貴的代價。簡單地說,人一宿不睡覺,並不是睡一宿就能還清的。

最好是不緊不慢。站在橋下,看江水奔流,一邊是現在,一邊是過去。只有橋是現在。逝者如斯夫!人不免要感到悲哀。可是話說回來,真要是有大把的閒暇,無所事事,又覺得無聊的侵襲。閒暇對忙碌者是沙漠的甘泉,對無聊者是折磨的負累。

人對新鮮的事物充滿好奇,因而印象深刻。對重複的東西,熟視無睹,不願調動更多的精力予以關注。人們總認為時光在加速行進,不過是一種錯覺罷了。童年慢,老年快,童年做加法,老年做減法,對誰都是一樣。

和時間賽跑,只會受到時間的嘲笑。把時間當海綿用力擠壓,實際上是一種透支。信貸消費花明天的錢,過今天的日子,時間可不可以信貸呢?或者把現在切割得很細小,塞滿人生的悲歡離合?時間可以任你切割,但它的長度和節奏你無法更改。

你可以向別人借金錢,卻不可以借時間。如果你強行剝奪別人的時間,就等於謀財害命。謀財害命也不能增加自己的時間,這又何必呢?

不管世界上的事物有多麼複雜,在時間的面前,他們都是運轉的鐘。太陽是鍾,日出日落分出白天黑夜。樹木是鍾,一枯一榮就是寒暑更替。人就是鍾,一生一世記錄不同時代的生活。人在旅途,含辛茹苦,時間會使我們了解事物,看事物很清楚嗎?

科學上的時間是慢不下來的,心理上的時間卻能夠調整。讓日子像童年那般新鮮!讓生命像樹木一樣生長!

3、生命的長度與密度

若按70歲計算,人生也不過兩萬五千多天,可是我還是要「計算」:

有一位朋友問我一個問題,並要求我不假思索地答出。他說:「人的一生有沒有5萬天?」

我說肯定有吧。我想,5萬元錢一天就可掙回,一天也可花掉。人的一生豈能沒有5萬天?可朋友說:「否。」

於是細算,果然:人生七十古來稀,若按70歲計算,人生也不過兩萬五千多天,連3萬天都不到!難怪羅大佑的《凡人歌》唱道:「人生何其短,何必苦留戀。」

生命如此短促,我們每個人不過是一顆流星。算一算,出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的我,如果能戰勝七病八災有幸終老,死後墓志銘上最多寫上這麼一段:1969~2050年。前面是古人,後面是來者,我與他們無緣謀面。

生命來之不易,而又魅力無窮。每個生命的孕育都經過了與幾億個對手的競爭,每個都曾是他雙親懷裡的至愛。忙碌的人生就像一輛快速奔跑的戰車,疾病、痛苦、嫉妒、詛咒……都是兩旁嗖嗖作響的子彈。可我們不能停止,還要頑強地活下來,最終站到勝利的山巔與尊嚴握手。

這本身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但生命是有長度的,它因人而異。我確信生命的長度取決於它的密度。--想到這一點,我才明白我之所以羨慕那些藝術家的原因:他們總是更醉心於關注他人和自己的人生和命運,他們也更樂於表現、展示、美化、創造那些富於個性魅力和共同命運的人生,他們其中甚至有很大的一部分,是以自己僅有的一次生命深投其中,無怨無悔。像海明威、巴爾扎克、貝多芬、凡·高……他們生命的密度因此而加大,閃爍出金剛鑽般堅韌的光澤,而被他們賦予靈魂的藝術則更接近於永恆。

還有那些終日勤勉於工作的人。那些也許並不懂得美學和藝術而樸素誠實的人,誰能說他們的生命沒有意義,是空虛的外殼呢?

你我皆凡人,但我們的生命仍然可以「加密」.當我們最大限度地投入我們的智慧和熱情,讓我們的身體和靈魂都像果實飽滿的莊稼;當我們積極地面對人生種種不測,執著於信仰;我們又何嘗要擔憂歲月的轉瞬即逝,又何嘗不可能驕傲地說,我愛過,夢想過,生活過呢?

珍惜生命,死而無憾。

4、殘酷的現實

一位父親去拜訪他在一家公司的好朋友。下面是他們之間的對話:

「你還是這家公司的副總裁嗎?」

「是啊,怎麼了?」

「我兒子剛剛畢業,我希望讓他接受點鍛鍊,豐富一下人生經歷,同時開始賺點小錢。」

「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幫忙。」

「當然。我希望他能從點點滴滴做起,對勞動和金錢形成正確的看法。」

「那好……我想可以讓他去當總經理。總經理不需要做任何具體的事情,我讓他來的時候他來一下,隨便說些無關痛癢的廢話。工資每月8萬比索,有獎金,公司還負責報銷一些日常花銷。可以嗎?」

「嗯……不好,那可是一大筆錢啊,而且職位太高了。還有別的嗎?」

「那就項目主管吧。工作就是批示一下下級交上來的匯報書以及做一些別的瑣事,工資每月5萬比索,有獎金,還有餐飲和差旅補貼。」

「也不好,要知道他剛參加工作,還有低些的職位嗎?」

「那……部門經理吧。每天給員工下達些指令,訓訓話什麼的,每月工資3、8萬比索,有獎金和差旅費,還有帶薪休假。」

「嗯……還有更低層些的嗎?」

「項目負責人或是主管分析師、財務執行官也可以。工資每月3、2萬比索,還有獎金。做的事情也很簡單:打幾個電話,時不時地同來訪的客戶聊聊天。」

「不,我想讓他多學點東西,珍惜勞動。還有別的嗎?」

「喔,這樣吧,我讓他去當辦公室副主任,幫助辦公室主任管理下面的分析員,監督他們工作。每月工資2、2萬比索,工作時間朝九晚五。你覺得呢?」

「算了。還有更基層的工作嗎?」

「那就只剩工程人員和會計了。這兩個職位需要掌握很多金融和規劃方面的知識,整天同經理、項目主管和客戶打交道。加班是家常便飯,沒有加班費,成績還往往是別人的。工資是最低的8500比索,每天辛苦工作12到13個小時,只有半小時的時間可以用來吃飯,而且每天都要拿工作回家乾。」

「噢……這些活真是費力不討好,不過,的確可以讓我兒子從中學點東西。能讓我兒子幹這活嗎?」

「不可能!做這件事的人,他必須最起碼是碩士,會講流利的英語和法語,還要有足夠的相關工作經驗才行!」

5、寬窄都是路

無論處於任何時間、法象裡面,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這顆葡萄和昨天吃的那顆葡萄並不一樣,這杯酸梅湯和我15歲去台北在中華路喝的那一杯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必刻意用過去的經驗與眼前做比較。

一般人都喜歡拿過去和現在相比較,連吃一盤蛋炒飯也會認為昨天那一家炒的好吃些。禪宗注重「異」,人們都用過去的經驗在生活,他們最無法開悟的一點就是「同」.不能開悟,許多痛苦就此產生。

若能了解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不同的,不需要拿任何一秒鐘做標準,你就會生活得很好。無論你是獨自處於非洲大沙漠的烈日之下,或者和朋友一起待在舒適的冷氣房裡,都沒有什麼差別,每一個點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加起來才等於你整個的生命。

有一年我獲得了「傑出青年獎」,香港《東方日報》的總編希望我寫一篇文章。

「我寫什麼呢?」我問。

「寫崎嶇的道路。」

「那是什麼?」

「你的成功史。寫你如何達到今日的成功之境。」

「我不能寫。因為我的人生中沒有崎嶇的道路,對我而言,無論什麼情況都是很好的。」

如果我走在崎嶇的小徑上,我就用崎嶇小徑的心去欣賞它;如果走在林蔭大道上,我就從林蔭大道的角度去品嘗。我不認為林蔭大道就優於崎嶇小徑,一旦真正了解生命的意義,事物就沒有好壞之別。

不論剩下多少水,我只想「我還有水」,而不去在意水的多少。我畫過一幅漫畫:黃河的源頭是生,出海口是死,它整個生命的過程當然有時細水長流,有時波濤澎湃,有時順暢,有時受阻;有時寬,有時窄;我在寬時品嘗寬,在窄時品嘗窄;在逆時面對逆,在順時享受順。我不願自己的生命從頭到尾一樣寬暢、平凡。

6、年輕時你想砍哪棵樹?

上大學時,有一次我們去一位老教授家做客,那時正年輕,豪情無限高談闊論,仿佛世間之事無所不能。老教授一直微笑著傾聽,不參與我們的種種話題。

待大家熱情一過,老教授提出要做個測試,我們頓時都來了興致。老教授問:「如果你去山上砍樹,正好面前有兩棵樹,一棵粗,另一棵較細,你會砍哪一棵?」問題一出,大家都說:「當然砍那棵粗的了!」老教授一笑,說:「那棵粗的不過是一棵普通的楊樹,而那棵細的卻是紅松,現在你們會砍哪一棵?」我們一想,紅松比較珍貴,就說:「當然砍紅鬆了,楊樹也不值錢!」

老教授帶著不變的微笑看著我們,問:「那如果楊樹是筆直的,而紅松卻七歪八扭,你們會砍哪一棵?」我們覺得有些疑惑,就說:「如果這樣的話,還是砍楊樹,紅松彎彎曲曲的,什麼都做不了!」老教授目光閃爍著,我們猜想他又要加條件了,果然,他說:「楊樹雖然筆直,可由於年頭太多,中間大多空了,這時,你們會砍哪一棵?」

雖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蘆里賣的什麼藥,我們還是從他所給的條件出發,說:「那還是砍紅松,楊樹都中空了,更沒有用!」老教授緊接著問:「可是紅松雖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厲害,砍起來非常困難,你們會砍哪一棵?」我們索性也不去考慮他到底想得出什麼結論,就說:「那就砍楊樹,同樣沒啥大用,當然挑容易砍的砍了!」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問:「可是楊樹之上有個鳥巢,幾隻幼鳥正躲在巢中,你會砍哪一棵?」

終於,有人問:「教授,您問來問去的,導致我們一會兒砍楊樹,一會兒砍紅松,選擇總是隨著您的條件增多而變化,您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測試些什麼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說:「你們怎麼就沒人問問自己,到底為什麼砍樹呢?雖然我的條件不斷變化,可是最終結果取決於你們最初的動機。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楊樹,想做工藝品,就砍紅松。你們當然不會無緣無故提著斧頭上山砍樹了!」

聽了這番話,我們心中似都有所感悟,可一時又抓不住什麼。老教授看著我們說:「剛才聽你們縱論天下之事,似乎無所不在話下。可是,當你們踏上社會之後,當許多事擺在眼前,你們便只顧著去做那些事,往往於各種變數中淡忘了初衷,所以也就常常會做些沒有意義的事。一個人,只有在心中先有了目標,先有了目的,做事的時候才不會被各種條件和現象所迷惑,才不會偏離正軌。這就是我的測試,也是我想要告訴你們的!」

7、給別人留有餘地

韓國北部的鄉村公路邊有很多柿子園,金秋時節正是採摘柿子的季節,當地的農民常常會留一些成熟的柿子在樹上,他們說,這是留給喜鵲的食物。

經過這裡的遊客都會覺得不可思議,這時,導遊就會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裡是喜鵲的棲息地,每到冬天,喜鵲們都在果樹上築巢過冬。有一年冬天特別冷,下了很大的雪,幾百隻找不到食物的喜鵲一夜之間都被凍死了。第二年,一種不知名的毛毛蟲突然泛濫成災,那年秋天,果園沒有收穫到一個柿子。直到這時,人們才想起了那些喜鵲,如果有喜鵲在,就不會發生蟲災了。從那以後,每年秋天收穫柿子時,人們都會留下一些柿子,作為喜鵲過冬的食物……

給別人留有餘地,往往就是給自己留下生機和希望啊!

8、沒有一種給予是理所應當的

老人是菲律賓華僑,在海外跋涉半生。幾經浮沉,衣錦還鄉的他萌生了濟世助人,造福相鄰的念頭。

於是,老人分別給家鄉幾所學校的校長寫了信,希望每個校長能提供十來個學生名單,他從中選定人選,作為他資助的對象。

家人真怪他的愚昧,既是捐贈,何必把程式搞得這樣複雜?不如來個捷徑,譬如通過「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計畫」,乾淨利落地了卻一樁心愿,豈不是更好?

老人搖搖頭說:「我的血汗錢只給與那些配得到他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資格得到資助。是那些家庭貧困的孩子,還是優秀生抑或是特長生,誰也不知道老人心裡的答案。

名單很快就到了老人手裡。老人讓家人買來了許多書,分門別類地包裝好,準備寄給名單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覷,這樣微薄的贈與是不是太寒磣了。大家斷定書中自有黃金屋,可翻來覆去也沒有找到夾在書中的紙鈔。只是,在書的第一頁看到了老人的親筆,贈給品學兼優的學生,落款處是老人的地址,姓名,電話和電子信箱。

家人大惑不解,卻也不願悖逆老人的旨意,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書。

夕暉來去匆匆,老人常常對著電話發獃,有莫名奇妙的唉聲嘆氣。從黃葉凋零到瑞雪飄飛,誰也猜不透老人所為何事。

終於讀懂老人的心,源於新年的一張賀卡,很普通。上面寫著:感謝您給我寄來的書,雖然我不認識您,但我會記著您。祝您新年快樂!沒想到老人竟然興奮地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終於找到一個可資助的孩子。

家人恍然大悟,終於明白老人這些日子鬱鬱寡歡的原因,他寄出去的書原來是塊兒試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會有資格得到他的資助。

老人說:土地失去水分滋潤會變成沙漠,人心沒有感激滋養會變的荒蕪,不知感恩的人,註定是個冷漠自私的人,不是關愛別人,縱使給他陽光,日後也不會放射出自身的溫暖,且也不配得到別人的愛。

的確,沒有一種給予是理所應當的,沒有什麼是必須應該的,所以,沒有一種領受可以使無動於衷心安理得的,都應心存感激。一朵花會為一滴雨露鮮艷嫵媚,一株草會因一縷春風搖曳多姿,一湖水也會因一片落葉蕩漾清波,一顆心更應對另一顆關愛的心靜靜的綻放感情的笑臉。

9、有理更需寬容

有一個朋友和老闆去餐廳吃飯。服務小姐的態度非常惡劣,臉上沒有一點笑容。朋友很生氣,要投訴她,卻被老闆制止了。老闆說:「也許她失戀了,也許她剛剛被上司指責過,總之,我們應當原諒她。」

「不管什麼理由,也不應該影響工作,這是她的錯。」

「是的,」老闆意味深長地說,「正是因為她全錯,而你全對,才需要你的寬容。」

朋友說了一句讓老闆噴飯的話:「沒想到您還有傻根精神。」

「所以,我是頭兒,」老闆笑著說,「你是我的員工。」

在我們感到不痛快的時候,感到人生無望的時候,我們能不能走到視窗,去看看行色匆匆的人們,去想一想別人的痛苦。在理解與寬容的世界裡,有更輕鬆的呼吸和更新鮮的空氣。

10、需要奮鬥是幸福的

試想一種如此美好的生活:

出生了,父母都在家中全心全意地照顧你,你的母親在產假裡照領全薪。而你的父親也因妻子生育而享受9個月的「產假」.

在你16周歲前,你的父母可獲得生活津貼。你絕不會「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16周歲以後,你完成了9年義務教育,想繼續深造?沒問題,國家給你學習津貼。

病了?不用慌,你可享受病假補助,其數額視病假長短而定,相當於工資的75%至100%,醫療費用和經醫生之手的藥品,大部分由國家負擔。

失業了?領救濟金去吧。每月1、3萬克朗,約相當於1、3萬元人民幣一個月,比北京、上海的普通白領還要高。如果你再打一份不用交稅的零工,日子過得就更紅火了。

老了?國家養著你。

這就是瑞典人民的美好生活。富裕的國家為人民制定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保護。它的公民不愁吃不愁穿不怕病,失業了也很快樂,老了也生活得很體面。生活環境優美,擔心的只是全球變暖之類的問題。

這樣的生活,天上人間,不是神仙賽神仙啊。

且慢,來看看這樣的數據吧:每年有2000個瑞典人自殺,是世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不久前,瑞典摔跤世界冠軍米歇爾·永貝里自殺身亡,年僅34歲。

在瑞典的負面新聞里,「年輕人的惡作劇」、「自殺」這樣的字眼司空見慣。前不久,芬蘭發生校園槍擊案,8人死亡,兩個瑞典小青年覺著好玩,於是在網路上發布告示,說也要在瑞典製造一起類似事件,警方聞訊連忙將兩人捉拿。

他們自殺的原因之一就是:生活太好。他們無需奮鬥,沒有壓力,無所事事,生活無憂之餘就想:上帝要我來幹什麼?上帝要我來到底要幹什麼?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想呀想,想不通,就去自殺。

想想我們的生活。我們要制定5年計畫,長遠目標。每天勤奮地工作,可憐的一點薪水要孝順父母、養孩子、養車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養房子,還務必要養好身子,病了,昂貴的醫藥費讓你吃不了兜著走。自殺,哪裡敢,養育之恩還待報,培養孩子的責任壓在肩頭,生命可不是我們自己的。我們失眠、抱怨,發夢也想中500萬。可不曾想,奮鬥令我們的生活充滿生機,責任讓我們的生命充滿意義,壓力讓我們不斷成長,成就讓我們充滿自豪。不要再抱怨生活的艱辛,原來,需要奮鬥也是幸福的一種。不是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