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中國智慧讀後感

中國智慧讀後感(一)

在《中國智慧》這本書中,易中天向讀者們以最通俗的方法介紹了中國千年來所及的大家之智慧。

在本人看來,《周易》作為群經之首,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一本典籍。

眾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國兩大學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為本,以德治國,以禮維持秩序,以樂促和諧。它在傳承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有著非常高的地位。

我認為《周易》是既講究自然事物發展的科學書,又是蘊含著「以不變應萬變」思想的哲理書。《易經》告訴我們萬物都有陰和陽的屬性,而他本身是一個陰陽平衡的個體,正如男人屬於陽而女人屬於陰,但一個人只有達到陰陽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還在於它認為事件的陰和陽都是等量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事物的發展陰和陽會此消彼長,進而發展成一個周期,並且循環往復。我想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詩中所說的一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也好比是我們物理上學的能量守恆定律,化學中的質量守恆定理。用「變」的方法看世界,用變「的方法找規律,這種智慧一直延續到幾千年之後,我們一直用這樣的方法探索未知。

《周易》的辯證思想最多的是體現在道家學派之中,比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很贊同老子提出的「順應天時,無為而治」的觀點:大智若愚的處事,講求眾生平等,注重修養身息,讓人們能夠多元化發展,我覺得這是一種與眾不同卻又十分高尚的治理方法,似是無為更是有所為。這給我們無奈在平時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啟示。有人一生不停的追求完美,永遠無法很緩慢腳步,有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獲得的財富卻遺失快樂,但是《道德經》告訴我們「上善若水」最平凡的東西也是最好的東西,就像是水一樣,很常見卻又是自然最不可缺少的一種元素。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輝煌的榮譽,亦或是累累的財富,但是在追求的途中我們也可以知足常樂,獲得樂趣,享受人生。並非什麼也不乾,而是去接受,去體會自己力所能達到的成就,便是一種逍遙,是人生的智慧,是「大無為」。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自古代以來統治階級所沿用的政治理念,他的「仁愛」思想是最為後人所用的。比如「創建能和諧社會」便是以仁愛為前提的。雖然我們還不能做到像禮記要求的一樣像愛親人一般愛別人但是我們可以去善待別人,雖然不能「外戶而不閉「但是可以要求自己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我們可以創造一個符合國情的和諧社會。

墨家兼愛非攻的思想,法家依法治國的思想……這些燦爛的中國智慧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財富。

雖然我覺得易中天的這本《中國智慧》在許多學派的思想方面解讀得不是特別全面,但是作為一本國學入門的書也是值得一讀的,它非常的通俗易懂,也可以讓我們在短時間內對中國古代的一些大家思想有所了解。

中國智慧讀後感(二)

易中天在書中提到 「智慧與知識不同。知識屬於社會,智慧屬於個人;知識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啟迪。」知識是普存的,但能否變成智慧,是因人而異的。我們可以學習知識,但並一定 能 轉化為個人智慧,只有經過 自己不斷地 思索,提煉升華,真正與個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識,它才會成為智慧。這是一個學習過程,而這個過程的轉折點,是「領悟」。如何領悟,可能我們需要他人的點撥,或者說是啟迪。易先生的《中國智慧》正是這樣一本啟迪智慧的書,讓我們從中國古代文化精華中汲取知識的養料,轉化為自身的智慧。易先生的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條理清晰且觀點鮮明。

中庸的原則 。 何為「中庸」,「中」即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最好。「庸」即常用,不唱高調。如今的社會,當有需要人們對某些事物作判斷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選擇放棄,錯誤地以為這就是中庸,其實並不如此,「中庸」不是老好人。在孔子的眼裡,老好人就好比那些似而非者,被稱作「德之賊」,對道德進行人身傷害,會要了道德的命。「中庸」不是和稀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是智慧,也是知識。「中庸」不是沒原則。孔子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裡的「周」指的是團結,團結是要有原則的,不像小人那樣勾結在一起毫無原則,正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中庸本身就是最高的原則。其實要做到「中庸」並不容易,它是一種道德境界,只有達到了一定的修養(這種修養包括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即不離、不偏不倚、不疾不徐),才能有平和的境界。它是一種思想方法,主張「認活理」,要「濟其不及,以泄其過」,而不是遇事死鑽牛角尖。它還是一種處世哲學和做人藝術,教人們亂世中如何生存,人際中如何相處。

本書中作者還對兵家思考、魏晉風度、禪宗境界有所解讀,讓讀者對這些古代文化思想有了基本的了解,正如封底所言「智慧與知識不同。知識屬於社會,智慧屬於個人;知識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啟迪。」當我們將這些思想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的時候,也就形成了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

中國智慧讀後感(三)

《中國智慧》這本書中,易中天向讀者們以最通俗的方法介紹了中國千年來所及的大家之智慧。正是這樣一本啟迪智慧的書,讓我們從中國古代文化精華中汲取知識的養料,轉化為自身的智慧。易先生的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讀他的書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講述,娓娓道來,條理清晰且觀點鮮明。這本《中國智慧》也不例外。本書分為六個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場講座整理後的講稿,分別是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沒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那麼,聽易先生這樣啟發式的講解便成了學習中國古代文化最好的辦法。不求融會貫通,只要有所啟發就好。《周易》分為《易經》和《易傳》,其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提供了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也就是教會我們怎樣看問題。

《中國智慧》是既講究自然事物發展的科學書,又是蘊含著「以不變應萬變」思想的哲理書。《易經》告訴我們萬物都有陰和陽的屬性,而他本身是一個陰陽平衡的個體,正如男人屬於陽而女人屬於陰,但一個人只有達到陰陽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還在於它認為事件的陰和陽都是等量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事物的發展陰和陽會此消彼長,進而發展成一個周期,並且循環往復。我想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詩中所說的一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也好比是我們物理上學的能量守恆定律,化學中的質量守恆定理。用「變」的方法看世界,用變「的方法找規律,這種智慧一直延續到幾千年之後,我們一直用這樣的方法探索未知。

知識是普存的,但能否變成智慧,是因人而異的。我們可以學習知識,但並一定會轉化為個人智慧,只有經過思索,提煉升華,真正與個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識,它才會成為智慧。這是一個學習過程,而這個過程的轉折點,是」領悟「。如何領悟,可能我們需要他人的點撥,或者說是啟迪。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