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如何做一個好醫生——讀《指尖上的光明》有感

在這個數位化時代,讀紙質化圖書的人很少,一口氣讀完一本書的就更少了。《指尖上的光明》讓我突破了這個極限。

中華醫學會第23次全國眼科學術年會如期在美麗的杭州舉行,9月13日,在會展大廳愛爾康展台30位中國眼科醫生,更確切地說是30位玻璃體視網膜手術大咖如約到場,為《指尖上的光明》做首發儀式。

我是陪同李筱榮教授來參加這個儀式的,目的很簡單,能否免費領到一冊。策劃人、出版公司領導、主編和部分專家分別作了首發儀式致辭,我以為到結束時該免費送書了,但聽說需要在明天的簽字售書會上購買。在這個喧鬧的時代,讀書的人已經不多了,還會有花錢買書的。第二天的簽字售書會上,我驚呆了,買書的人絡繹不絕。也是在此時我有幸得到一本。在回天津的高鐵上,我把這本書拿出來,一是想看看這本書裡到底寫的是什麼內容,二來是打發高鐵上漫長的5個小時。

當我讀下去的時候,我發現我已經一發不可收拾了,書中30位大咖的話不斷地擊打著我的內心深處,不時地眼圈泛紅,不時地想想自己,不時地想起我最近讀的幾本書,郎景和教授著的《一個醫生的故事》、美國哈弗醫學院外科副教授阿圖·葛文德醫生著的《醫生的修煉》、《醫生的精進》和《最好的告別》系列叢書。

多日來開會的辛勞,眼睛澀的都快轉不動了,也沒能讓我放下手中的書。每每讀到一位專家,就想起他們的樣子,黎教授的乾脆利落、雷厲風行,李筱榮教授的溫文爾雅,徐格致教授的慢條斯理,等等,他們的樣子就會浮現在眼前。直到高鐵到達天津南站,我才放下手中的書,此時我也讀到了患者送給趙培泉教授的那首詩《從聖潔飛來---致新華醫院眼科主任趙培泉》。

哲學始於醫學,醫學歸隱於哲學。書中每位教授均講述了自己的從醫之路,講述了自己成長中的點點滴滴,總體上說都是從傳承中升華,到人文思考。這讓我想起郎景和教授書中的話,高遠之勢,在於巨人肩托之功;雷霆之力,賴於大地含蘊之能。每位醫生的成長都繞不開這個成長曲線。

醫學之美在於思維之花的綻放,從不思(老師教、學生練)到尋思,從淺思到深思,從順思到反思,從技術之思到哲理之思。生命必須穿越複雜性(混亂、痲煩、不確定性、偶然性、多樣性),然後追逐純美的境界,但完美永遠無法抵達,生命必然走向涅槃。

從傳承中升華創新、到對每一位患者的人文關懷,直至公共衛生高度關注疾病,是本書中的精髓。每位教授都感恩引領自己進入眼科的導師,為自己指明道路的先人。創新,是每一位醫生的行醫靈魂,不創新就沒有發展。創新包括主動及時吸納引進新技術、新理念,也包括自己在順思反思後的創新。

王方教授的「不是王方成就了患者,而是患者成就了王方」,王常觀教授的「對患者的同情心是醫生醫德的具體體現」,盧海教授的「我覺得這對病人是不公平的,他只是掛了號,排序晚了一點,但他應該和第一個病人享有同等的權利,而不應該說我很累了」,這些都是教授們對人文關懷的思考。

醫學不是冰冷的設備和手術刀,而面對的是鮮活的生命,以及每個生命個體所牽涉的社會。我們為之努力的哪怕是從眼球萎縮到不萎縮,從無光感到有光感,都會改變每個個體的生命意義,從輕生到願意活下去、到不至於家庭破裂、到家庭支撐,到為社會做貢獻。

書中提到最多的幾種疾病是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外傷(尤其是煙花爆竹爆炸傷)和眼內腫瘤,而且都提到從公共衛生的高度來關注疾病。其實這也是從醫之路的至高思考。再多、再高超的醫生永遠也治不完所有的病人,只有從公共衛生角度來早期預防和篩查,降低患病人群和減少晚期患者才是最終的目標。這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醫生的天性和本職,我們不希望看到更多病人。

醫學最大的特點是不確定性和複雜性。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要接納臨床的複雜性,預設一份豁達,才能體驗技術征服、超越後的愉悅;才能體驗到醫術是心術,不可先知,不可全知的不確定性。一半是直覺思維,一半是循證思維,一會兒是直覺後的循證,一會兒是循證後的直覺。

醫學的奧妙就在於超越不確定性去追求完美。病人因為無法確診而惶恐不安 ,醫生因為不能確診而左右為難,醫療費用因為不確定性的探究而節節攀升,社會輿論因為不確定性而質疑醫學的科學性。在形形色色的不確定性中煎熬,醫生應該轉變自己的態度,不把呈現確定性作為職業的唯一價值,以友善與共情去安撫惶惑的病人和躁動的家屬。談到這裡,就要說說醫患關係。

在醫患關係如此緊張的時代,出現了數不勝數的醫患關係融洽的例子,黎教授收到的去世後患者的花茶、唐仕波教授的「三牛」、徐格致教授吃的小米做的鍋巴很香,等等。醫患關係緊張是多方面因素綜合的結果,有制度問題、管理問題、服務問題、技術問題、醫學本質問題。有些問題不是我們醫生個體能解決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總會有一天會逐步完善的。

從醫生個體來說,只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足以了。說到對得起良心,談何容易,醫生需要從技術和醫德兩方面不斷修煉。嚴把醫療質量關是降低醫患矛盾的最主要的保障。古代中醫將醫生分為上醫、中醫和下醫,這是從預防醫學角度來分的,其實當下我們醫生也可分為「上醫、中醫和下醫」,上醫是指醫術好且擅於安撫患者,中醫指醫術相對較差但擅於安撫患者,下醫指醫術差又不會安撫患者。不斷提升自己的診療水平,不斷修煉將自己提升到「最好的水平」。限於每個醫生的勤奮程度、個人能力和天賦,每位醫生的診治水平還是有高下之分的。我們盡力了就對得起良心了。良好的醫德是可以逐步培養的,從患者的角度想問題,把病人當成自己的親人來看待,絕大多數的患者都會滿意的。滿意的治療效果加上良好的醫德,我相信在您手中的醫患關係一定錯不了。蠻不講理的患者是存在,畢竟為數甚少,絕大多數的患者還是通情達理的。醫患矛盾的產生肯定存在客觀的原因,但我們也要從自身角度出發反省自己,我們的服務態度是不是不好、診療流程是否存在瑕疵、我們的決斷是否及時和正確。不斷反省、不斷提高,努力成為一名好醫生。

最後談談作為一名醫生應具有的素質。惠教授提到四字箴言「正、勤、慧、定」,郎景和教授也提到醫生的四字決「戒、慎、恐、懼」,還有當代醫生應具有的素質「細心的觀察者、耐心的傾聽者和敏銳的交流者」,等等,都是對醫生一生行醫的誡勉。作為一名外科醫生就更不易了,其實外科乾的是手藝活,需要具備鷹眼、獅心、女人手,蘊含著高度的技巧化,流淌著手藝思維。

同行們既然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就意味著付出、奉獻、不斷學習、不辛勞苦。沒有節假日、隨叫隨到、上班前的病例討論、下班後的業務學習,這就是我們的生活狀態。沒有哪個行業能體會到患者痊癒後帶給您的那份幸福。加油吧,為了患者對您的那份期許、為了祖國的醫藥事業,我們在努力。()

最後以郎景和教授的的一句話結尾,我們不能保證治療好每一個病人,但要保證好好治療每一個病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