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荊棘鳥讀後感800字

荊棘鳥讀後感800字(一)

細細口味了澳大利亞著名作家考琳。麥卡洛的長篇小說《荊棘鳥》,富有詩意的環境描寫,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美麗而淒婉的愛情悲歌,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打動了我。但是讀後感觸最深的還是那種痛,那種無奈,那種由於自己造成的無奈,正如荊棘鳥,之所以會痛就是因為自己找的荊棘。其實這種痛我們從作者的開卷語中就能深深體會,「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蠻的枝條之問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反正那個傳說是這麼講的。」每每回味這段話,總會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小說是一個經典的愛情故事,之所以經典,也許是因為這是一個愛情悲劇——從兩人(拉爾夫和梅吉)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的悲劇。拉爾夫,一個將自己的身體和靈魂都獻給上帝的人,一個以成為紅衣主教為自己人生追求的人,他早已失去的一個作為普通人的權利,他不能談愛情,他也以為自己可以做到。在他遇到梅吉前的二十七八年歲月中,他就是這樣度過的。但是在遇到梅吉的那一刻,他的內心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儘管那時的梅吉只是一個9歲的女孩,卻照亮了拉爾夫的內心。在梅吉長大成人之前,兩人有過一段溫馨美好的時光,因為那時可以不必避嫌。但是隨著梅吉的長大,痛苦和矛盾也就與日俱增。最終,拉爾夫選擇了他的事業,他的上帝,他的教會,遠離了梅吉,希望梅吉可以有自己的未來和幸福。但是,誰能想到,梅吉選擇的丈夫,居然也只是因為他酷似拉爾夫呢?婚姻自然是不幸的。在這樣的境況之下重逢,終於情感戰勝了理智,拉爾夫屈從於梅吉的願望,梅吉也如願地從上帝那兒偷來了拉爾夫——一個屬於他們的兒子。因為她知道拉爾夫永遠也不屬於他,那麼得到他的兒子,就已經是上帝的恩賜了。從此,梅吉離開了她的丈夫,守著一雙兒女回到了家鄉。結局,偷來的東西自然要還回去的,當他們唯一的兒子也永遠離開他們的時候,他們覺得也卸下了心頭的包袱。拉爾夫在臨終的一剎那,他的心裡才真正放下了梅吉。而梅吉,將要面對的是往後更加孤獨的人生,幸好,她一直是個堅強的人。在我看來,《荊棘鳥》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鮮活的人物描寫。從菲到梅吉,再到朱絲婷,作者在讀者面前展現了女人們或悲慘或坎坷的命運,以及內心痛苦的掙扎;從帕迪到拉爾夫,再到雷恩,展現了三代男人對愛不同的詮釋;從弗蘭克到戴恩,最受寵的孩子被母親極力挽留卻被上帝愚弄……感人的愛情從門第間展開,延伸到宗教,爆發在都市。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構思刻畫方面所下的工夫。可能是作者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熟練的寫作技巧,非常傳神的眼神和心理描寫,和很多不經意間說出的經典的有哲理的話,使我不時的產生共鳴,所以會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好看,同時又說不出它哪裡好看。

荊棘鳥讀後感800字(二)

上帝創造人類,人類衍生出善與惡,上帝同時放出潘多拉魔盒使人受到多元的挑戰,正如他雖清楚告訴亞當和夏娃別偷吃禁果,但仍很仁慈的留給人以選擇權一樣,人在無法選擇或面臨多種選擇時必然會犯許多錯誤,進而修正,因此上帝拯救的應該是行動中的人,以達到一種相對完美的境界。

人在完善自我之時,也即上帝對人格,生命底蘊的內在轉化。古人云:「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是謂之知。」這樣說來,應盡天道無餘常與善人,然而當一種追求與神冥冥相對時,人的生命不過是自然界的一根蘆葦,任何來自自然界的渺小力量都能使其歸於毀滅。麥吉,拉爾夫就是如此,拉爾夫很象《巴黎聖母院》中的那個牧師,不同的只是形式,其情之專感人肺腑,美麗的東西不過是瞬間的燦爛,抓住一個足以樂終身。相比而言,拉爾夫是幸運的,神的力量還沒有完全扼住其情感的咽喉,痛苦的理性最終讓位於純真的本能,從而也就抓住了永恆的瞬間,他死了——在愛人的懷中,留下了淒楚的麥吉。幸福總是伴隨著多倍的痛苦,美總是短暫到讓人來不及為之駐足,痛並快樂著,亦或樂並痛苦著。福兮,禍兮?

一切束縛人的本能的宗教或法則總會在人的持久的沉默後的爆發中被突破,牧師和和尚相似。無獨有偶,《巴黎聖母院》中也著力刻畫牧師受著相思煎熬後的種種痛苦乃至扭曲的心靈,難道僅僅是巧合嗎?生理的欲望只能順勢引導,因地制宜,才能使肉體的凡俗升華到精神的神聖。

由此種種,經典的愛情總是以悲劇而告終的。《亂世佳人》,《呼嘯山莊》,《簡。愛》,《紅樓夢》等著作能流芳百世,悲劇的意義在於把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悲劇作家的靈性在於他以大悲的眼光透過現象看本質,由一而衍生出二乃至無數,將個體的悲升華到整個人類的一種發自脊髓深處的寒氣來,正因為如此,他本人倒是往往樂觀的,因為他悲在質量而非數量,在本質而非現象本身。當這種悲超越了人的承受力的時候,喜劇作為一種替代品便出台了。

真正的悲劇是一種微妙的形式,它絕非是原本美的東西結合後又因彼此的衝突而告終的那種,而是當好不容易結合後卻時常因外在壓力或內心譴責生活在如履薄凍的思想境地中,最終這種因環境或某種特殊原因的壓力而在實際上或抽象意義上分開,如羅密歐與朱麗葉,白瑞德與斯嘉麗,主人公背負著或沉重或戲謔等特性,在上帝的微笑中悄然而去,留給讀者無盡的感傷,同時卻使人心靈得以淨化。只有把一種感情放在記憶中或想像中去品味,同時使之在一種被呵護的狀態中活在當下,才是最好的,物質的或肉體接觸如果稍有不當都是對它的褻瀆。與人共享青春,但願獨自蒼老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愛情也一樣,如果麥吉和拉爾夫沒有結合,悲劇的味道就會沖淡,與人在逝世前仍對他們所憧憬的保留一份絕對的神秘,的確帶有淡淡的紫丁香般的哀傷!遺憾的是酸澀的,美卻是令人愉悅的,這就是悲劇的魅力。

拉爾夫愛上麥吉源於一種直覺,然而這種感覺卻支配著他的一舉一動,很難說請一見鍾情和理智思考後的真情誰更好,但猶如佛教中的密宗禪宗一樣,終能修成正果。

感謝文學殿堂里悲劇的獨特貢獻,主人公以其悲壯,作家以其刀筆,直入人的魂魄深處,喚醒人性沉睡的或正要入睡的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從而有了參照物以修正自我,潤物細無聲的滋養著人的荒蕪或即將失去的精神家園,使人高雅起來,悲劇的高尚正在於以其悲成全人類之美!

——至拉爾夫死在麥吉的懷中及文中對戰後歸來的其弟兄的描寫及人物的死亡安排,作者人性化及個性化色彩呼之欲出,躍然紙上,感動之餘遂亂寫下自己的一點感受,時常感動,學會感恩,讓自己成為「人」!

荊棘鳥讀後感800字(三)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便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荊棘鳥》

最初買下這本書是因為覺得作者麥凱洛的這段題記很悽美,花了五個晝夜讀完了這本五十萬字的長篇家世小說,頗有盪氣迴腸之感,這時的我才漸漸品出那個荊棘鳥傳說所背負的複雜的命運和情感。

克利里家族在20世紀早期來到廣袤的澳大利亞德羅海達牧場謀生,小說的時間跨越了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蕭條,麥凱洛在這廣闊的大背景下,記敘了從1915年到1969年間發生的故事。然而故事的核心還是帕迪?克利里的女兒梅吉和拉爾夫神父之間不可能實現的愛情。小說有關愛和命運的主題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為這個故事賦予了更多的內涵以及出版30年來不衰的魅力。

「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作者通過克利里家的滄桑和情感經歷揭示了這個道理。主人公梅吉經歷了半個世紀的人生,一個天真稚嫩的小女孩被時光洗刷得兩鬢斑白,沒有什麼可以彌補時間和青春的流逝。她曾得到過所希翼的全部,也曾陷入無盡的黑暗。她是一個有血有肉,極盡真實的普通人,我時常想起故事最後梅吉的話:「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誰都不怨恨。我不能對此有片刻追悔。」

即使身處現實世界,我們每個人亦是如此,所追求的美好的東西,就猶如那最長最尖的荊棘,當我們把荊棘刺向胸膛,我們很清楚那種將至的撕心的疼痛,但倔強的我們依然會奮不顧身的這樣做。因為短暫的一生中,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青春,應該怎樣理解?我們應當如何度過?國中時代好友就問過我這樣的問題,當時的我答不上來。後來看了《死亡詩社》這部影片,片中的基廷老師告訴我要「seizetheday」,青春就要充滿激情,放飛思想。而《荊棘鳥》又給了我答案:義無反顧地去追求,即使受傷,也不要留遺憾。再大一些,生命也同樣。當然,這樣的想法對、錯或偏激見仁見智,當現在的我看過了一些人和事,我發覺童年、青春是世界特別賜予我們每個人為了未來的不再錯而容許犯錯的時間,因此我們不必為自己犯的所有錯而買單,不必束縛起自己的內心,當情感和理智相碰撞,不必每次都屈服。當我們經受了足夠的磨鍊,走過一些彎路之後,終有一天能夠唱出生命的最美樂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