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巴金隨想錄讀後感

巴金隨想錄讀後感(一)

看了巴老的《隨想錄》,讀了《懷念蕭珊》、《望鄉》等若干篇,胸中沸騰的氣泡已經快要漫溢了,眼睛看不清楚字跡,腦海中只充滿著一種複雜的情感,那是面對一位巨人時的尊敬、仰慕、欽佩、共鳴、……

讀他的隨想錄,思維跟隨他的思維,他帶領我體驗我無法體會的事件,他堅持著他的寫作原則和唯一的技巧:用心寫作。他的一生,仿佛一碗放過所有調料的麵條,他吃了一輩子,而我們也只能一根一根地吃才可能稍稍分享一些他地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我想,我們是可以理解他的,這不是我們的狂妄,而是他的仁慈和偉大,他這101年的時間,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為讀者工作、服務,用他的心、靈魂和生命,如果我們還不能說我們理解他、了解他、懂他,那么我們就真的是連禽獸都不如了。

表達他最真誠的感受,表達他的一切,他的人生是用文字累成的,沒有文字就沒有巴金,一般人由細胞組成,而他卻是用由靈魂的文字組成的巨人。他擁有的是一般人見了就慚愧地無地自容的靈魂。

《隨想錄》,我不知道要用幾次才能勉強自己的精神承受那樣的痛苦。現在終於知道為什麼大官都怕聽真話,接受事實真相是要有極大的超越自己一般承受能力的勇氣的,而且那勇氣必須在短時間內倉促生成、拔地而起,何其困難?

我僅僅是在閱讀別人的真實生活,就這樣無法承受,可見,我要走的路不是普通的長,我要建的樓不是普通的高,現在唯有勤勉勤勉再勤勉,除了埋頭疾追沒有任何方法。他的痛苦我們無法減輕,那么就讓他的痛苦成為教誨我們的導師吧,願他的作品和靈魂的價值里也有我們的一分貢獻,我們願意為他的精神所淨化而後蛻變成長,以此來紀念一個真正的巨人曾經存在,現在存在,將來永遠存在。

巴金隨想錄讀後感(二)

約10年前,巴金先生去世了。前幾天,我在書店見到了作家出版社再版的五集合訂本《隨想錄》。捧起《隨想錄》,一個形象越來越清晰、熟悉,那就是可親可敬的巴金先生。

巴金先生的名字對我們年輕一代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在歷史課上,他似乎屬於民國的舊時代,屬於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對我們這些吃漢堡、聽MP3的一代而言,他已經很遙遠了。對我們而言,他是一種歷史和文化的符號,屬於某段過去的歷史,和我們的現時代並無關聯。

如今,捧著沉甸甸的《隨想錄》,我感到先生面影逐漸清晰、親切,仿佛並未離開。從《隨想錄》第一集慢慢讀到最後的《無題集》,我仿佛和他越來越熟悉。讀著他平實、真摯的字句,仿佛在聽親人回憶過去的時光、訴說身體的病痛和對世事的感嘆。

全書最令我感動之處,是巴老紀念亡妻的那篇《懷念蕭珊》。字裡行間,我能深切地感受到巴金先生對夫人的依戀、懷念和……愧疚。蕭珊女士最初是他小說的讀者,後來他們相識相戀並結合。在戰爭年代,他們“分散了,又重見,相見後又別離”。每當巴金先生遇到困苦的時候或者朋友們都各奔前程的時候,夫人總是親切地對他說:“不要難過,我不會離開你,我在你的身邊。”在四人幫橫行的時候,巴金先生在單位里被當作“罪人”、“賤民”批鬥。但是一回到家,看到夫人的面容,他滿腦子的烏雲就都消散了。在那樣艱難的時世里,和夫人的相濡以沫給了巴老多大的安慰啊。

然而,先生的十四卷文集在文革中成為“大毒草”,蕭珊女士也成為“巴金的臭婆娘”被批鬥,積勞成疾,癌症病發,不久就去世了。()更遺憾的是,夫人去世時,先生不在他身邊,沒能跟她見最後一面。先生的遺憾、愧疚可想而知。

當我在《懷念蕭珊》中讀到先生在太平間門口看到夫人的遺體,“把地上那個還有點人形的白布包拍了好幾下,一面哭著喚她的名字”,我的眼淚便撲簌簌地滴落在紙頁上了。我耳邊仿佛聽到先生痛心地低聲喚著:“蘊珍……”。巴金先生在《隨想錄》中說,等到他去世,要把他的骨灰和夫人的骨灰攙在一起。如今先生已逝,不知他的這個願望是否實現了?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巴老所說的:要講真話!他是國人中少有的坦誠的人。他勇於剖析自己,把文章當作手術刀,切刮十年文革留在他身上的膿血。他敢於直陳醜惡,把文章當作利箭,射向林彪、四人幫一干人等,射向造成文化大革命的欺世盜名的強盜們,射向文革留給社會民眾的後遺症。他直言社會弊病,指出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特權思想、官僚風氣、買賣婚姻、填鴨式教育仍在腐蝕著社會主義社會……

巴老的勇氣令我欽佩。講真話難,難在講真話不合時宜,難在會得罪人,甚至於丟了性命。文革時,巴老就因為十四卷文集的白紙黑字無辜受屈,受盡折磨。但他在災難過後仍然勇敢地站出來,直指形形色色的卑鄙與醜惡,直言社會需要講真話,辦實事。即使在拼盡力氣喊出“要講真話”以後遇到極大的壓力,受到種種流言的襲擊,他仍不屈服。這正體現了他作為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的品格。

在《隨想錄》發表三十年之後的今天,“要講真話”仍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歌功頌德、虛報數字、缺乏誠信,正是當今社會的不良現象。講真話仍然需要極大的勇氣。什麼時候,“講真話”不會再是一種社會理想,而是公民普遍的道德水準呢?到那時,若以此告慰九泉下的巴老,他想必會很欣慰。

巴金隨想錄讀後感(三)

《隨想錄》里讓我篇篇都看到的是關於說真話。這讓人更深地明白,一個百歲老人用自己少有的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顫抖的筆寫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個“真”字。只有真,才有善,才談得上美,才有其他。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會害人的。他的一生中,看到過無數的假,領受過各式的假把式,遭受過種種假的殘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所以他不遺餘力地揭露假的東西,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真話來向讀者表達真實的情感,說明真實的情況,告訴真實的道理。我感覺到,這些似乎有些囉嗦的關於說真話的真話,就是他從自己經歷中得來的最重大、最關切、最刻骨銘心的人生經驗教訓。所以他要反覆告誡人們,就是因為過去的假的教訓並沒有得到人們的吸取,假的事例還在不斷湧現,他擔憂假的東西會為害人們的生活,會損害我們的民族國家。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憶了故人,回憶了不堪回首的十年歲月。他說這是“還債”。我看到,他所說的“債”,一方面是說了錯話的虧欠,一方面是對故人的懷念,更主要的是為讀者的所表達的歉意,他為他幾十年里沒有好的作品,為他這樣一個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沒能更堅強一點作出表率,也為曾經言不由衷說過的錯話身不由己做過的錯事。由此我看到了一個作家的良心,他的可愛可敬,他的童真。在這裡,我看到一個人民作家的責任,一個人民作家的道義在那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