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寒風吹徹讀後感

寒風吹徹讀後感(一)

每個人都逃避不了生命的冬天,逃避不了生命的冬天的寒風吹徹。

在這個寒風吹徹的冬天,大雪與寒風鋪天蓋地席捲而來,寒風的凍是凍進骨頭裡的凍,大學的冷是冷進心裡的冷。寒冷無法躲避,總是如影隨形。它禁錮了我的言語,我無法表述我的傷疼。它限制了我的思想,我只能沉溺在痛苦的過往之中。我什麼都不能做,只能用無力的雙手環住自己冰冷的身軀,頭靠著膝蓋,靜靜地坐著與哀傷作伴。我的耳邊,分明清晰地聽到,絕望沙啞的嘶鳴混雜在呼呼作響的寒風中。我感到更加地寒冷,身邊卻找不到可以取暖的事物,抑或人。

無以取暖。是的,無以取暖。我在經歷我生命的冬天,旁人無法給我什麼以溫暖我。他們會安慰我說,一切會過去的。他們說,你要相信,一切會好起來的。他們還說,當你經歷過這些之後,你就會發覺,這並不算什麼。可是,沒有人告訴我,告訴「正在經歷著」的我,應該如何度過這個寒風吹徹的冬天。他們沒法告訴我,因為他們聽不到我耳邊絕望在呼叫。絕望對我說,只有失去才是永恆。他們聽不到,所以他們沒法教我應對生命的冬天,他們安慰的言語也是那麼蒼白無力。就如劉程亮在文章寫到的那個渾身結滿冰霜的路人,作者給他的一杯熱茶,讓他坐到火爐旁邊暖和過來,但是他卻在第二天下午凍死在村的西邊。作者說:「我的一小爐火,對於這個貧寒一生的人來說,顯然杯水車薪。他的寒冷巨大。」

沒有人能幫助到他,因為他的寒冷巨大,因為他處於他自己生命的冬天。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

生命的冬天,本身就是我們自己一個人的戰爭,與透徹的寒冷戰爭,與孤獨的痛苦戰爭,與消極的自己戰爭。我們就這麼站在寒冷的戰場上與對手靜靜地對峙著,沒有刀光劍影,沒有血肉橫飛,只是靜靜地,靜靜地看誰先倒下來。若這場戰爭失敗,我們的生命只能像那位路人一樣,被心間的寒冷凍住,然後凝固。假若我們勝出,我們便會看到希望伴隨著春風而來,然後默默等待下一個生命的冬天。四季總是輪迴的,人生也沒法避免一次又一次生命的冬天。

然而,我還是願意在這個冬天堅持抵擋這徹骨徹心的寒冷,因為我還在眷戀著夏天的回憶,還在期待著下一個夏天的來臨。

寒風吹徹讀後感(二)

靈魂尋找自己的來源和歸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沒有根據的偶然性,這是絕對的、形而上的、哲學性質的孤獨。靈魂尋找另一顆靈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間的一個沒有旅伴的漂泊者,這是相對的、形而下的、社會性質的孤獨。

前一種孤獨使人走向上帝和神聖的愛,或者遁入空門。後一種孤獨使人走向他人和人間的愛,或者陷入自戀。

一切人間的愛都不能解除形而上的孤獨。然而,誰若懷著形而上的孤獨,人間的愛在他眼裡就有了一種形而上的深度。當他愛一個人時,他心中會充滿佛一樣的大悲憫。在他所愛的人身上,他又會發現神的影子。

「天亮時,牛車終於到達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條腿卻被凍僵了,失去了感覺。我試探著用另一條腿跳下車,拄著一根柴禾棒活動了一陣,又點了一堆火烤了一會兒,勉強可以行走了。腿上的一塊骨頭卻生疼起來,是我從未體驗過的一種疼,像一根根針刺在骨頭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鑽——這種疼感一直延續到以後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陰冷的日子。

天快黑時,我裝著半車柴禾回到家裡,父親一見就問我:怎麼拉了這點柴,不夠兩天燒的。我沒吭聲,也沒向家裡說腿凍壞的事。」

一顆平庸的靈魂,並無值得別人理解的內涵,因而也不會感受到真正的孤獨。孤獨是一顆值得理解的心靈尋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劇性的。無聊是一顆空虛的心靈尋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劇性的。寂寞是尋求普通的人間溫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們往往將它們混淆,甚至以無聊冒充孤獨……

「我孤獨了。」啊,你配嗎?

孤獨與創造,孰為因果?也許是互為因果。一個疏於交往的人會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一個人專注於創造也會導致人際關係的疏遠。

那些不幸的天才,例如尼采和梵谷,他們最大的不幸並不在於無人理解——因為精神上的孤獨是可以用創造來安慰的——而恰恰在於得不到普通的人間溫暖,活著時就成了被人群遺棄的孤魂。

亞當·斯密有言:「我們窮盡一生追求地位、財富、榮譽,是為了什麼?究其本源,是為了得到他人的愛和認可。」不過,愛可以撫慰孤獨,卻不能也不該消除孤獨。如果愛妄圖消除孤獨,就會失去分寸,走向反面。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於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對方獨處的權利。

當一個孤獨尋找另一個孤獨時,便有了愛的欲望。可是,兩個孤獨到了一起就能夠擺脫孤獨了嗎?孤獨之不可消除,()使愛成了永無止境的尋求。在這條無盡的道路上奔走的人,最終就會看破小愛的限度,而尋求大愛,或者——超越一切愛,而達於無愛。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我的一小爐火,對這個貧寒一生的人來說,顯然杯水車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你與你的親人、友人、熟人、同時代人一起穿過歲月,你看見他們在你的周圍成長和衰老。可是,你自己依然是在孤獨中成長和衰老的,你的每一個生命年代僅僅屬於你,你必須獨自承擔歲月在你的心靈上和身體上的刻痕。

在舞曲和歡笑聲中,我思索人生。在沉思和獨處中,我享受人生。

寒風吹徹讀後感(三)

我愛散文,比小說更愛。因為散文的文筆深刻且優美,每個字都像是跳躍的音符或壓抑的落槌,驚喜或沉重,讓人慾罷不能。我更愛讀散文,這些印在白色的透著自然氣息的紙面上的黑色線條,經喉嚨的顫動縈繞在寂靜空氣里的迴響,愛到無法自拔。

而我愛散文,還有一個原由----我看不懂。曾看過一幅圖,講的是魯迅先生的文章。語文書中將魯迅文章所想表達的全部都舉例出來,精細到也許連魯迅自己都不曾想到的。我一直很奇怪。看見圖上魯迅先生一臉的無奈,我頓時覺得,我們也許想的太複雜,刨根問底的去研究,好好的一篇文章也許就滿目瘡痍。

然而為何我要在該讀後感之前長篇大論的寫這麼多我自己對散文的理解和感想呢?因為這篇文章值得我這麼做。我愛這篇散文,無論是他的名字、內容或是其他。他憑藉著他那我無法想像的筆觸來描寫一種離我很遙遠生活經歷,一種我從未經歷過的感慨和悲傷

作者劉亮程,我並不是很熟悉他。他生活在村子裡,不知名的村子,靠近沙漠,冬天很冷。通過介紹,我了解的僅此而已。

溫州的冬天是不下雪的,只是陰雨天,潮濕的空氣帶著天際的寒冷。我們沒有火爐,沒有炕。我們難以想像的是那漫天的大雪,怒吼的狂風,甚至是能凍死人的冬天!----我們從沒有想過怎樣去熬過冬天。

對比著作者的冬日,我想到的是朱自清的冬日。兒時與兄弟圍坐,父親分著白水豆腐;成年後有妻子和兒女一起生活;與朋友一起遊船談天。對於作者,這或許是難以想像的,因為同樣的是時間,不同的是地點,天氣,人際。朱自清有著自我的等待,妻兒的等待,朋友的等待。而對於劉亮程,或許這是一種可悲的虛無縹緲,一種無奈與冷清,一種迫切的渴望。

老師曾說過的:一篇文章,作者不可能是專為某物而寫某物。正如劉亮程,他不可能是專為冬天而寫冬天,專為寒風而寫寒風。此處的冬天,象徵的大概為人生的一個階段,暮年的一個階段,是無法再用等待來度過的一個階段。

我是沒有作者這般令人動容的經歷的。我沒有經歷過一場風雪的冬天,我也沒有見證過一個人死亡的哀嘆。我想,我唯一能理解的,只有作者那一小份的孤獨,我只是像其姑媽一樣,只顧著去等待,急切的等待春天,不安和寒冷充盈全身。

人的一生總是會經歷很多個冬天的。你或許討厭它,討厭風,討厭寒冷,自然的急切得去等待度過。而人總是會有最後一個冬天的,一種孤寂、敏感只能自己一個人承受,或許生於苦難、卒於苦難,他人都是無能為力的。

然而此刻,請虔誠的去等待吧。我們正處於青春時期,花開燦爛。我們不僅是等待,更應該是度過。毫無遺憾的度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