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讀孫權勸學有感

讀孫權勸學有感(一)

《孫權勸學》是司馬光《資治通鑑》中的一段。講述三國東吳名將呂蒙聽從其主孫權的勸告而讀書學習終成大業的歷史故事。近日,重讀此文,僅僅119個字的全文中,「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是給我感觸最深的。聯想到我們的一些組工幹部,也常常以「多務」為藉口,放鬆了學習,荒廢了業務,對黨和國家的惠農新政策不了解,對組工業務不熟悉,成為「吳下阿蒙」,更不敢說「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壯語了。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把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作為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這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又一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是對馬克思建黨學說的豐富和發展。作為組工幹部,我想,必須深刻認識、堅決貫徹,率先垂範,抓好落實,爭做一名學習型組工幹部。

一要勤於學習,開闊眼界。「非學無以廣才」,學習能夠開啟智慧、拓寬眼界。學習是組工幹部提高素質的必要途徑,是進步成長的通達階梯。組工幹部一定要有責任感、緊迫感和壓力感,把學習當作一種覺悟、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是要跳出組織系統看組織工作,學習了解世界經濟、政治、科技和思想文化發展的新特點、新態勢,深刻認識世情、國情和黨情,深入把握中央針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培養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要加強對經濟、文化、法律、歷史、管理、科技、網路等各方面知識的學習,完善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二是要不斷學習業務知識。要發揚擠和鑽的精神,從紛繁複雜的事務中解脫出來,深下去,鑽進去,融進去,對檔案規章、領導講話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努力成為組織工作的「活字典」。三是要多向基層民眾學習。充分運用調查研究的方法,加大基層鍛鍊實踐力度,掌握基層工作第一手資料,全面了解民眾的所需、所想、所盼。在總結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找準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切入點、結合點和著力點,推動組織工作的貫徹落實。

二要善於思考,拓寬思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組工幹部要把勤於學習與勤于思考結合起來。一是要在學習過程中思考。不學習沒有知識,不思考沒有提高。做好工作,除要有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嚴謹細緻的工作作風,更要有科學的工作方法,方法不對,事倍功半;方法科學,事半功倍。在學習掌握知識的同時,只要有利於工作、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就要大膽思考,勇於創新。必須邊學邊思考,加深記憶,突破局限,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打破思維定勢,從陳舊、僵化的觀念中解放出來,積極謀求新發展,尋求新突破。二是要在深入實踐中思考。實踐告訴我們,只有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不斷修正、完善學到的理論或加深對其的理解。解決老難題是創新,借鑑別人的經驗用於實踐是創新,整合現有資源也是創新,要從實際工作需要出發,選準切入點,總結思考如何做結合文章,如何整合資源、藉助「外力」,善於總結基層創造的新鮮經驗,善於抓典型。及時挖掘發現總結好的做法、好的嘗試,並不斷提煉、提升,使之日趨成熟。三是要在總結成果中思考。總結是對過去工作的整合、歸納提純,對下一步的工作開展有指導和借鑑意義。在完成每一項任務後,要及時整理工作中形成的資料,反思整個工作流程,思考成功方面的經驗,缺失地方的教訓,以後在處理類似問題時能夠少走彎路,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就會得到顯著提高。

三要敢於創新,學以致用。衡量一個幹部是否學以致用,用有所成,就是要看在分析問題上是否有新觀點,在處理問題上是否有新舉措,在工作上是否有新成效。廣大組工幹部必須在學習中勤於創新,圍繞組織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堅持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相結合,運用理念與發展理論相結合,直正把學到的理論知識落實到各項工作中去;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增強組織工作的針對性、預見性、主動性,做到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點、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要將學習成果充分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在實踐中檢驗學習效果;堅持以用促學,深化學習,從實質上提升學習效能,轉化學習成果,如此才能切實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各項任務。

讀孫權勸學有感(二)

《孫權勸學》這篇文章講的是吳王孫權勸其大將呂蒙學習的故事,讀了這篇文章,我從中受到了不少啟發。

首先我認識到人不學習是不行的。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一個從小被狼養大的孩子,自然沒有學習的機會,甚至連一點人類的基本技能都沒有學會,她17歲時的智商才是我們正常人3歲的智商。我又想起小鷹學飛的故事,當小鷹羽翼豐滿的時候,老鷹就會叼上小鷹狠心地從懸崖上摔下去,因為老鷹知道,搏擊萬里長空,必須從一點一滴的學飛開始。當前,我們面臨的是飛速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更新知識,淘汰舊的羽毛,而代之以新的羽毛,才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不被淘汰,也才能為社會,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

其次,我認識到只要肯學,就能擠出時間,就會學有所獲,學有所成。當孫權勸呂蒙學習時,呂蒙說自己軍務繁忙,()沒有時間學習。呂蒙作為吳國的大將軍,忙是肯定的。可貴的是他最終聽從了孫權的勸說,開始擠時間學習,並大有收穫。不久後,魯肅經過潯陽,與他相聚,聽了呂蒙的談吐,大為驚訝,認為呂蒙已經不是昔日的呂蒙了,真是士別三日,令人刮目相看。我想到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詩句,我明白了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就是力量的道理。我又想到了一個故事:一位巴格達商人走在山路上,突然,有個陌生的聲音對他說:「撿幾塊石頭吧,明天,你會既高興又懊悔。」商人於是撿了幾塊石頭,繼續趕路。天亮了,他掏出石頭,它們全變成了寶石!商人無比高興,可是,過一會兒,他又很懊悔,撿得太少了。我們的學習難道不也是這樣嗎?今天學的東西,看起來是那樣的平平淡淡,甚至枯燥無味,但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原來他們是那樣的彌足珍貴。我感到學習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是一個化平淡為神奇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積累財富和過程。

讀孫權勸學有感(三)

讀了《孫權勸學》,真是有些吃驚,小說中叱吒風雲、文韜武略的東吳大都督呂蒙原來是個不愛讀書的「吳下阿蒙」啊!確實,和天生奇才的仲永相比,可以說是天壤之別吶!

不過,為什麼呂蒙卻能在「三國英雄表」內出現,而天生奇才的仲永卻落個平庸不過的「莊稼漢」呢?原因就是在於如何看待原來的天分。年輕時遊手好閒的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涉獵見往事」,最終學有所成,使得魯肅能夠真心感嘆「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但是瞧瞧方仲永,五歲能作詩,「且文理皆可觀者」,不過只是因為「父利其然也,不使學」,結果「泯然眾人矣」。一代神童就是因為父親的貧圖小利而毀於一旦,假如父親能夠找個先生好好調教調教,說不定也能是一位棟樑之材啊!「傷仲永」這個題目真的是再恰當不過地表現了王安石先生的嘆息吶!

的確,再說那句老話,才能夠培養是有賴於後天的教育。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好像在壘沙灘,沙子越多,壘得就越高,絕對不可能沒有巨大的底盤,而到達超高的頂峰。學習也是這樣,學得越多,積累就越多,基礎越紮實,學得也越好,而且不努力學習就想要成果,無疑是痴人說夢。

看看身邊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人們拼搏、奮鬥、努力得來:普通到衣食住行,特別到成明星大腕。都別說,這一切的一切都浸滿了人們奮鬥的汗水,倒映人們努力的身影。即使選秀得來的成功,那雖然不可否認地有些幸運的成份所在,但是俗話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要是沒有「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的毅力和耐力,那連上台的機會和膽量都會沒有的。

《孫權勸說》給我莫大的啟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沒有耕耘,更無瓜果!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