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銅雀台影評

銅雀台影評(一)

最近幾年,中國的電影多學好萊塢的敘事風格,尤其在劇本創作上,人物性格的設定都照搬了好萊塢的創作模式,這個毛病,又以嚴歌苓等一批編劇為甚,《金陵十三釵》便是很好的代表。這種現象造成,很多電影均有一個現成的故事模板,劇本創作則是在這個模板的基礎上增加血肉罷了,行話叫填詞。因此,很多大片,我們看著是中國人拍的中國人演的,但骨子裡邊卻是好萊塢的,是舶來的。我們少有在自己的話語邏輯套路中尋找突破的好故事,哪怕是中規中矩的故事。

在這一點上,電影《銅雀台》的編劇汪海林做了值得肯定的突破。如果說2011年的《鴻門宴傳奇》是一個完全香港套路的「總裁跟員工之間的雇用關係」的商業片的話,那《銅雀台》則很好的擺脫了港片慣有的商業時代的打量模式,用中國傳統的文藝筆法,透視了權謀交織下的孤獨,並通過這種透視來完成對人物命運的感慨——略顯中國古典小說的感慨氣質。當然,對「權謀交織」的刻畫筆法,是好萊塢風格的電影中所少有的,亦或可以不客氣地說,唯獨國人,工於權謀。

電影《銅雀台》開篇便是曹操全軍縞素,讓皇帝跟曹丕等人措手不及,這是權謀;及至刺殺曹操不成,反被曹操到朝堂上來問罪,各方的表演,均是傳遞著國人慣用的權謀精神;甚至於曹丕急於讓曹操稱帝云云……說白了,就是互相算計,看最後誰把誰撂倒了。近來,電視劇中的宮廷爭鬥的戲尤為火熱,問其緣由,歸根結底還是國人對「心計」一詞的玩味甚歡。但諸如《宮》等大戲,均還只是女人心計,《銅雀台》則拋開女人,展現男人間的「宮鎖心玉」。女人爭鬥,多是為男人,而男人爭鬥,則多是覬覦天下。對天下的覬覦,說好聽點,便是政治。有政治,便出軍事,出軍事,便顯殺戮。

魯迅先生曾有《談皇帝》一文,其間提到「紅嘴綠鸚哥」這道菜,做臣子的要作秀於皇帝,做皇帝也同時要作秀於臣子,乃至天下。這種作秀,便是權謀。臣子作秀不難理解,為何萬人之上的皇帝也要作秀?11年麥莊的《關雲長》這部電影中,大配角曹操一副大無畏的精神,不怕天下人說他為奸賊,這顯然是個人英雄主義,是編劇們的一廂情願,是對古代帝王權謀的嚴重忽視。看《銅雀台》,我們便可以知道,不但曹操需要作秀,乃至皇帝也要作秀於世人。權謀這個東西,無處不在,無人可防。及至電影中刺殺曹操不成,被車裂之前的皇帝老丈人說的一句話,方道出權謀真相:得民心者得天下。漢的開國皇帝約法三章,作秀而已,民心便來了,你不作秀,也許只能落個霸王別姬、自刎烏江的下場。

各路均是表演。《銅雀台》中,曹操在演,皇帝在演,妃子在演,太醫在演,曹丕也在演,演的便是權謀,誰最後一個倒下,誰就是贏家。該部電影中,曹操真撂倒了一個接著一個,最後,把自己的兒子也撂倒了,他真成了孤家寡人。權謀導致演戲,演戲導致愈加的要權謀,最終,沒有人可以信任,曹操只得孤獨。該部電影中,涉及曹操劍冢一場,別有風味,他只能孤獨到與死去的敵人為朋友了。藉此,戲中曹操需要雎兒,認為只有這個女人還算單純。當下,中年財主們多找女大學生買醉,未嘗不是懷著一個不期也來個單純的邂逅的目的的。

這便是曹操的孤獨,也是世俗意義上成功男人的孤獨,源於權謀的孤獨,越「成功」則越孤獨。電影《銅雀台》以權謀為看點,以「審視權謀導致的孤獨」為情懷點,中規中矩,把一個關於「殺死曹操」的故事講圓滿了。當然,這種圓滿,是建立在以第三方女性視角的獨白基礎上的,在權謀之外,未嘗不為血雨腥風增添了幾絲殷柔。劉亦菲飾演的雎兒,多處獨白,一方面彌補了劉亦菲演技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正是通過女性視角來關照男權世界的爾虞我詐。這種獨白,為電影憑添了幾分文藝色彩,則更顯出創作者的浪漫主義來。

《銅雀台》的劇本對白可圈可點,編劇對古典語詞的調度值得肯定。但是,整部電影小高潮不斷,但最終的大高潮,卻沒有出彩,於觀影者一面來看,缺少了最終的感情爆破,直白一點說,便是看著不過癮。當然,一百個人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我更認為,中年男性,尤其略有世俗成績的男性,在看這部電影時,或許更能取得情感上的認同——畢竟,我們從未放棄權謀,也從未離開孤獨。

銅雀台影評(二)

歷史其人其事搬上銀幕不失為很好的影視劇改編之道,但是我們很顯然忽視了歷史映照當下的訴求,影片很顯然也犯下了這樣的錯誤。作為歷史最具爭議的人物曹操,任何改編都不為過,編劇們無疑鑽了一個大空子,加上有周潤發這樣極具代表性的人物來扮演曹操,使得影片幾乎所有的戲份都放在了曹超這個人物身上,也使得這個人物多了幾分讓人敬畏的底氣,也就是說編劇們只要不要往「戲說」那個方向而去,影片就算是及格了。但是中國電影似乎缺少那種厚重大氣的質感,拍出來的電影,戲說不像戲說,正史不像正史。落得個不倫不類。

王侯將相是歷史煙雲中一本說不完的無字書,帝皇的陰霾就是整個天下的陰霾,當我看到霸氣的曹操走下神台,流露出王侯應有的戾氣之後,我知道這將會是一個符合更多人審美習慣的曹操,今時不同往日,善惡是非不需贅言,只有「天下」二字方能動容,影片圍繞曹操的權術和刺曹的兩撥人展開,從中展現出了曹操不為世人所知的一面,也還原了一個集血肉和權術於一體的曹操形象,曹操的霸氣、曹操的內心都成為了影片所需要交代的事情,此外權術之下的父子親情也是一大亮點,影片將「天下」的概念放置到「權術」的後面,使得曹操所作所為都有著一個終極使命,也贏得歷史的評價。王權陰影是近年來比較熱火的題材,前有《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趙氏孤兒》等電影,但沒人能夠將這種大型宮廷題材的電影玩得爐火純青,只能說在這條道路上,人性內心的陰翳是難以表現的重點。前三者未能倖免,作為後者的《銅雀台》也無法擺脫種種窠臼。兩次刺曹均將矛盾的重點指向了漢獻帝,但是影片未能將片刻間人心的殺伐表露出來,浪費了發哥的表演,也忽視了劇情需要。

說道天下王侯,很多人都將這部電影與十年前的《英雄》做比較,作為前者的野心和作為後者的沉穩,都不能盡說那片歷史的煙雲,《英雄》所表現出導演的野心不言而喻,而《銅雀台》所表現出商業片的那份沉穩,則讓影片少了披荊斬棘的魄力,影片前半部分稍顯拖沓,在劇情接近一半的時候才有了第一次高潮,至此,影片在敘事方面就已經打了敗仗,更不用說往下劇情人物之間的種種糾葛。

人物表演方面,周潤發的表演張力十足,如果沒有發哥本片將會大打折扣。劉亦菲的表演中規中矩。蘇有朋扮演的漢獻帝,讓人大呼崩潰,此人演技從來沒有過人之處,無論是對白還是表演,都讓人仿佛置身於舞台劇的大戲院,動作生疏又誇張,對白讓人捧腹,表情沒有張力,實在是失敗之極。此外伊能靜扮演的皇后實為一個窘態十足的現代歌女形象,我實在無法忍受她那蹩腳的表演一次又一次的在銀幕中出現。

銅雀台影評(三)

之所以寫這篇影評,是實在氣不過那麼多爛評。明明是非常優秀的一部電影,卻被人說得一無是處。許多評價,一看就知道根本就沒去看過這部電影,或者看了也沒看懂。只是按照從小被洗腦後對曹操的印象來瞎說一通。還有甚者,估計是衝着YY中的激情戲去的。充了血卻沒得到發洩,陽萎之餘便罵此片不爽,實在是混蛋得不行。

先從技術層面上來看,這部片子無論從色彩、音樂、服飾,甚至是道具,都堪稱絕對的上乘。對於一個剛出道的導演,能夠駕馭這麼多優秀的元素,使整部片子幾近完美地呈現,不得不欣喜中國電影的未來希望。

再說劇本。這是一部讓人拍案叫絕的劇本。眾所周知,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稱曹操是一奸雄。在此之前,絕大部分的影視作品都將曹操的奸險一面表達的淋漓盡至。哪怕是央視所拍的三國連續劇,大家公認的曹操扮演者演技高超,但仍然沒有脫離原著的描述,即曹操本質上是一個壞蛋,只是這個壞蛋水平太高了,所謂的好人們拿不住他。

但是,這是歷史真實的情況嗎?事實上,我們現在大部分人對曹操的印象實際上是來源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之後,大量的戲劇作品都按照這個路子來對曹操進行描繪。久而久知,我們所得到的對曹操的印象,實際上是來源於一部小說(演義)。

但是,如果我們關注幾個要點,或者說設身處地把自己放在那個蠻荒時代想一想,問題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即使是三國演義,作者也沒有忽略了一個故事,就是曹操刺殺董卓。要知道,曹操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連個屁都不算。一個太監的養子,其社會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而權傾一時的董卓卻是高不可攀的人物。如果曹操依附董,則榮華富貴不成問題。但是,就在這種情況下,他獨自挺身而出刺殺之。成功說白了也沒他什麼事兒,不成功就得亡命天涯。這個時候的曹操,可以說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用電影裡的話講,是有著天真情懷的不懂事的正直年輕人。希望通過刺殺一個人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結果可想而知,平日裡天天喊著維護皇權的士大夫們,關鍵時刻全沒了影。亡命天涯的經歷才使得曹操轉變成了一個真正的英雄。他應該意識到,這些整天想著刺誰的大臣們,根本不是真正為了皇上的安危。他們要的,只是希望皇上成功後,能夠爭著當功臣,爭著能更加富貴。這樣的人物關係,在這部電影裡同樣展現了出來。當曹操成為了大臣們口中的「董卓」時,這些大臣們又在幹什麼?

其實,電影在這裡就揭示了中國官場上一個非常邪惡的邏輯。這些當權者們在位子上並沒有為統一國家或治理百姓做出任何貢獻。卻整天打著保護皇權的旗幟,希望把政敵搞垮,然後獲得更大的利益。

作為曹操而言,事實上已經承擔了整個國家的管理責任。生活在曹操治理下的老百姓是幸福的,所以人人擁戴曹操。然而,作為皇帝的漢獻帝和一班老臣們不滿意。他們寧可國家給別人搶了去,也不願意被曹操奪走。人性的自私在這裡展現得非常透徹。電影裡,曹操對皇帝的一句話,講得非常好。如果皇帝是如漢高祖般英明,曹操倒也可以當個如張良般的賢臣。然而,漢獻帝連個屁都不是,除了有所謂正統的血統,沒有任何的能力和品質。這點在自己妻子被殺時表現得非常清晰,這是個只會保住自己性命的小人。其它這些大臣呢,更是一班能力也不行,品德更加低下的爛人。你要真是想保護皇權,學曹操當年一樣,自己去殺了他便是,為什麼一定要逼著皇帝下詔書呢?有份皇帝的血詔,無非是為了出事了可以有人給頂一下子罷了。所以,這些天天喊著為皇帝出力的小人們,真正的意圖是眼紅曹操的權勢,希望取而代之。這些人物,才是真正導致朝代更替的原因。

曹操的願望是平定天下。這不管是出於對百姓的愛護,還是摻雜了自己一統天下的雄心。但客觀事實是,在那個年代,也只有曹操才能有足夠的能力和實力來統一天下。試想,如果漢獻帝落在了劉備那個真小人手裡,後果和下場只怕也一樣。更何況,漢獻帝這顆棋子在劉備那裡也發揮不了作用。真正發現其政治意義的是曹操。等他挾天下以令諸侯時,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被人拋棄的皇帝還可以這麼用的。如果漢獻帝落在了孫權手裡,恐怕下場更糟。

所以,在一個戰亂的年代,想要不使計謀,象一個書呆子一樣去平定天下是不可能的。只有比對手更狠更奸,才能把這些小人們一一擺平。分辨一個人的忠與奸,不能只憑是否對皇權忠與奸,而要看其最終的目標對百姓是好是壞,還是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私心。

曹操所治下的領土,其實力要超過劉備與孫權之和。然而,即使到其死去,也沒有廢漢稱帝。要說實力和眾望所歸,稱個帝根本不算什麼。但是他沒有。我的理解是他根本就不屑。眾人不是說他是奸雄嗎?他就偏偏不稱帝。但是,作為他的兒子,曹丕是想死了當皇帝。作為父親,曹操心裡很清楚,也知道阻擋不了兒子的想法。電影中,作為父親的曹操,明知道兒子也希望自己死,但是在布局給了他一個恐怖的教訓後,並沒有殺了他,而是選擇了將其身邊人誅殺,給了他一個嚴重的警告。當然,他知道死後,曹丕必須要廢漢。但是,這也是他無法去控制的。總不能為了自己的名聲,將兒子殺了吧。從這點看,曹操際上是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的。電影同樣把這點表達了出來。

曹操就是這樣一個到老仍然充滿了理想主義,想拯救天下,但在嚴酷的現實面前,卻不願意當一個迂腐的人。他的權謀、奸詐、實力讓對手聞風喪膽,卻拿他一點辦法沒有。長年潛伏的太醫在最後大喊,曹操也是人,不是神,也會流血等等這些戲份的安排就是在說明曹操的對手實際上對他已經沒有了任何辦法。打又打不過,玩陰謀還玩不過,只剩下最後一招:詆毀他。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真正的強者只有曹操一人。所有玩政治的人對他都是又怕又恨,曹操成為了眾矢之的。尤其是三百多年的漢朝洗腦教育下,大量的迂腐之士以其奸為名罵之。羅貫中就是洗腦教育下的犧牲品。該生極其所能杜撰了劉備的仁義和諸葛亮的神奇,但是卻無法掩飾一個邏輯上的巨大漏洞,劉備諸葛亮這麼牛,屢戰屢勝的怎麼還被打得縮在川中呢?

那麼,為什麼在日後這麼長的時間,包括現如今,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把曹操描繪成是一個超級壞蛋呢?很簡單,這是統治者維穩的需要!由於歷史的原因,曹丕這皇帝沒當幾年就被司馬家族給弄了去。因此,曹氏家族的史官們還來不及為曹操樹立正面形象就倒台了。而司馬一族當然樂於將曹操說成是奸臣,而他們自然就成了解救百姓的英雄。

後面的統治者們,誰也不願意去樹立曹操。因為一旦說曹操是英雄,就意味著告訴全天下老百姓,如果皇帝不稱職,大家可以取而代之。這不得不說是一種現代民選政府思想的萌芽。然而,統治者們要的就是順民,就是哪怕皇帝再昏庸,也要讓大家死守著忠於皇帝,而對所謂的亂臣咬牙切齒。就是這一順民和維穩的要求,使得中國歷史上不會對任何具有反叛精神的人大書特書。曹操的觀點是只要百姓滿意,是可以改朝換代的。而這種危險的思想一旦生了根,皇帝們就該坐立不安了。封建的朝代是不會允許這類民主思想的萌芽產生的。正好,羅貫中這一被長期洗腦了的順民寫了這麼一部書,皇帝們還不高興死了。因此,在中國後面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大家不約而同地對讓打倒曹操歌頌劉備(因為他好歹是皇族)的故事大行其道。即使有個別作者為曹操翻案,也會迅速被撲滅。就拿這部電影來講,剛剛試著從另一種可能來演繹曹操,就讓一大群順民們感到不舒服了,更何況在古代。

所以,從這部電影中,其實是展現了中國歷史上一段無奈。歷史是勝利者寫書的,勝利者是會為了它的利益來書寫歷史的。中國漫長的發展中,事實上沒有一個真正的歷史學家。這是這個民族的悲劇。缺乏反叛精神,爭當順民,是我們民族性格的弱點。歷史上,我們也有英雄,但這些英雄死後也鬥不過這種民族性格,而成為了犧牲品。於百姓有利的人,在死後卻成為了一代代老百姓競相謾罵的反面人物,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愚民,就因為一個順字。

正是因為對曹操有了這樣不同的看法,電影的編劇和導演才完美地演繹了這樣一個不同於過去的曹操。當然,歷史已經過去了,我們沒有真正的史實,所以誰也不知道當年的曹操內心是怎麼去想的。但是,在所有講述奸雄的故事當中,編劇和導演們以完全不同角度來講述這樣一個故事和人物(而且這種可能性還極大的),我覺得真的是一種極大的進步。

這處進步意味著中國的電影人開始有了思想,不再以翻拍或者靠特技來奪人眼球了。()這些新生代的電影人開始以一種獨立的反叛的精神(這就是被稱為科學精神)來看待歷史,看待貌似約定俗成的東西,我認為是中國未來啟發民智的希望所在。

在這麼一個角度下,再來看看主演們的演出,實在是擊節叫好。發哥演的曹操將私下的曹操和公開的曹操演得非常到位。手段的奸詐和內心的理想,外面的強大和內心的糾結,公開的冰冷和私下的感情都處理非常非常漂亮。這部電影既然是為了展現另一個曹操,那麼,角度就非常重要。編劇又非常好的找到了一個並不存在的角色,即靈雎。一個唯美善良卻又身世淒涼的女孩。她的真正身份是刺客,但是從她的眼睛去看曹操,去講述真正的曹操,這個視角不得不說是非常合理和有效的。劇中,安排的所有人物的利益衝突,皇帝,皇后,兒子,太醫,大臣,喜歡的女人,刺客等等,都是圍繞著曹操展開。這裡所有的人都要他的命,雖然各自的理由並不同。但是,站在曹操來看,如何對這些人分而擊之,一個個把他們打敗,本身就是場巨大的戰爭。事實上,晚年的曹操已經被身邊這些人弄得沒有精力再去一統天下。對付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方法。在這部電影裡,會看到精彩叫絕的政治手腕。

只是,曹操仍然是一個人,不是神。他即使知道靈雎是刺客,但也仍然希望能夠換回她的真心。最後,靈雎隨著他的愛人自盡一幕,可以看出曹操內心的蒼涼和無奈。

自己拚命扶也扶不起來的天子,身邊一群不幹事卻天天想把自己弄死的大臣(還不能輕易殺了他們),一個想著自己最好趕快死掉好繼位的兒子,一群貼身服侍也可能是要刺殺的宮人、太醫們,一個明知道想要奪了自己性命但卻能讓自己得到最大慰藉的女人,再想想南方還有兩大片沒有收復的國土和大批蠢蠢欲動的對手。試想,生活在這樣一個圈子裡,曹操該是怎樣的英雄!影片似乎也給曹操一生的頭痛症找到了原因。這樣的壓力,這樣的環境,也確實鑄造了曹操這樣一個桀驁不訓的性格。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