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梅蘭芳影評

梅蘭芳影評(一)

這部電影如果讓人有印象,應該就是奢華鋪陳的那幾個場景。可也正因為陳老師捨不得那幾個光彩的場景,卻又沒收住,嘩啦啦就掰散了架。場景把大家綁架了:人物跟著場景換,敘事跟著場景走,主題也跟著場景改——演員走馬燈似的上上下下;主題一會糾纏同性的曖昧,一會是新舊輪替開創新時代,一會變成了壓抑的兒女情長,一會又轉到愛國情操,最後居然成了“他不過是個普通的人”。

陳老師不傻,自然知道跨時間敘事必須要有個主軸,要有個栓魂兒的線。鑒於主人公黎明的表演實在是阿斗化,觀眾只記得他那張粉遮都遮不住的巨臉,串場人物只好舍他另選。或許本可挑阿嬌和陳老師自家太太扮演的福芝芳:作為陪伴終身的伴侶,她可以解釋梅蘭芳年輕時的感情世界;可以在中年感情戲裡作內心掙扎以複雜人性;可以在愛國戲裡扮演理解和支持梅蘭芳的精神支柱,最後深化出主題——然而卻橫空殺出了陳臘腸!為了維護高大的師母形象不被鮑魚化,陳大導演咔嚓咔嚓大開殺戒,只可憐阿嬌殘留下那半個模糊的背影,兩人的感情也被削了一大半。

好在陳大師是難不倒的,下面我們就歡迎本劇的靈魂串場人物出場!沒錯!就是梳著屁股頭,戴著圓眼鏡,滿臉褶子,說話拿腔拿調的老年男子——孫紅雷先生。朋友們,如果大家看見張國榮演婉約多情,愁腸百結的GAY形象會產生感動和憐惜;那么,看到孫司令員以彪悍的作風闡釋欲言又止,瞻前顧後,念念不忘的糾結男子會有啥反應?噢噢,再配上黎明先生以既無外在又無無內心的高含蓄表演反襯,效果就更加清晰明了、躍然紙上了——我忍不住問,你們這都想幹嘛?

梅蘭芳影評(二)

這部片子,讓我意料之外的火。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是周二的緣故,我們足足排了半個小時的隊,才買到票,還是第一排的,若是看演出,這是個好位子。於是乎,我們兩個人就半仰著頭,坐了兩個小時。

說實話,一開始是不太想來看這個片子。覺得黎明不適合演梅蘭芳,演不出來梅蘭芳的陰柔和堅韌,但是後來看了影評還都不錯,所以還是忍不住來看了。

不出意料,除了黎明的表現差強人意,故事情節稍微緩慢,其他都很好。只是,再也沒有了霸王別姬。程蝶衣、段小樓,那人性深處絕望的悲哀,深深的震撼過每一個人。而梅蘭芳的“孤單”略微顯得單薄了一些,我想,這個戲裡面最悲劇的應該是邱如白,一個摒棄京劇,而且對京劇一無所知的司法局局長,在聽了梅郎一場戲之後,將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梅蘭芳,獻給了京劇,他有著癲狂的激情,費盡心思甚至不擇手段,只是想讓這通過梅蘭芳表現出來的藝術能完完整整的保存流傳下去,但是,這種超出常人的偏執卻注定離他輝煌的理想越來越遠。其實,到最後,我也不知道,讓他痴狂的到底是京戲,還是梅蘭芳。或者說,也只有梅郎一個人做到了,戲人合一。

一開場,看的真是很爽,場景,布置都細緻有光彩,反正和我想像中的梨園是一樣的,十三燕一開腔、一舉手一投足,都是十足梨園行的“范兒”,他身邊的費二爺和馬四幾個人的對白,表演,更是,京腔京味兒,台詞夠勁,一句話說出來不知道拐了多少個彎,聽的特過癮,這是真正的京腔,一句話就能噎死你!沒別的,就是舒服,聽的過癮。

青年畹華在戲台上扮相俊美,柔媚中有一分男旦的生硬,分寸把握得恰恰好;便裝的畹華一襲白衣,俊雅中透出謙和懂事,人物的味兒也拿捏得很好,梅蘭芳不比程蝶衣,何時是戲,何時是人他分的清清楚楚,在台上千嬌百媚,台下可是堂堂鬚眉,所以他有愛,有義。但是自古,好東西就從沒有兩全過。為了他的那份“孤單”他不能愛,不敢愛,而為了國家,他又蓄鬚明智,放棄舞台大義凜然。而這些尖銳的矛盾,痛苦的掙扎,黎明,卻一點都沒演出來。甚至,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沒有。

黎明,就是一行走的照片,梅蘭芳可是梨園世家,哪能北京話都說不好?就會穿一身白西裝走來走去,台上也沒旦角的媚,台下也沒鬚眉的剛,拋開他的內心戲不說,除了老看見有一幫戲迷圍著一身白色西裝的他,他就沒一場戲、一個動作、一個神態能夠讓人感覺到他就是滿北京城皆為癲狂的梅郎!

梅蘭芳影評(三)

在經歷了《無極》的風波後,陳凱歌從“蜚聲國際”走到了“聲名狼藉”。這就是萬事萬物在這個宇宙中的終極規律:立很難,毀很易。人們都快忘記了他的巔峰之作《霸王別姬》,只記得後現代主義解構過的“饅頭血案”。

然而這一次,可以用作大張旗鼓宣傳的名號,是梅蘭芳。響亮,傳奇,永不褪色。陳導在他試圖從玄妙的“無極”中闡釋天地哲學的努力中失敗後,才意識到手上最玩得轉的,還是那些幫助他功成名就的傳統題材。於是《梅蘭芳》的片頭字幕顯現的那一刻,落寞的鑼鼓聲在字後鳴響,霎時間令人感覺昨日重現。仿佛那一個關懷人文,關懷民族,關懷國粹的老朋友,又帶著新作,踏踏實實地回來了。

影片的結構大致可以分為三出:師徒、情人、對峙。故事以畹華(梅蘭芳的字)在夜裡偷讀一封大伯寫的信開始。這封信也是梅蘭芳一生中最重要的信,讀過無數次,也無數次從中得到領悟和力量,——那是一個“紙枷鎖”的故事:太后大壽,全宮著紅裝,唯大伯因舅母過世,身上不敢見紅,從而被太監鞭打,並被戴上一副薄薄紙枷鎖,破損的話就性命不保。那個歲月里,大伯自知戲子是“下九流”,由此力勸梅蘭芳離開梨園行。但影片後部分也透露的信的另外內容,那就是:“或許你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那就勇敢的走下去吧”。或許梅蘭芳從那時起,就成為了一個有使命的人。 《梅蘭芳》最漂亮的段落,是電影第一部分青年梅蘭芳與爺爺十三燕的斗戲的篇章。王學圻和余少群演繹了電影中最多的唱戲段落,一來一往都十分精彩。別看是“下九流”的戲子,當時戲院的火暴程度,戲迷的瘋狂程度,絲毫不遜於現在的歌星開演唱會。如果說越劇出身的余少群還有些青澀的話,那么王學圻則是老練自如地拿準了十三燕這個注定華彩又悲劇的角色,十足的派頭和腔調,令人莞爾又激動。

十三燕雖以當年伶界大王譚鑫培為參考原型,但實際上更是老一輩京劇藝人的集合化身。是他提拔梅蘭芳,暗暗默許讓梅蘭芳在梅黨領袖邱如白的攛掇下加身段,然後又死死堅持著老一輩的作派和尊嚴,定不改戲,最終,導致祖孫打擂。這場戲的結局自然是梅蘭芳揚名立萬,開啟了他的時代;十三燕則在場子被砸後,留下遺言,望梅蘭芳提拔戲子地位,便仙逝。他在雙方最後一次擂台前對梅說的那句“輸不丟人,怕才丟人!”,也成為了電影的名句之一。

電影《梅蘭芳》雖是人物傳記,但卻在史實的基礎上大動筆墨,難免有美化的嫌疑。我不知道這是有梅葆玖的功勞,還是陳凱歌從《霍元甲》被告事件中汲取了教訓。這就要說到這齣電影戲的第二幕:梅孟戀。在梨園業內,梅蘭芳是王,孟小冬是皇。在一個曾經不允許女人上台的圈子裡,孟小冬也是新時代的產物,她又偏偏要選擇唱鬚生。兩人1925年在一個堂會上“游龍戲鳳”,性別錯位之餘,又一見傾心,最終被梅黨撮合成一對。但是,由於邱如白堅持認為“誰毀了梅蘭芳的孤單,就毀了梅蘭芳”(因為他說梅蘭芳的一切成就都是“源自孤單”的產物),所以他要用計拆散了這對鴛鴦,包括最離奇的那個刺殺案。和史實不同的是,當年記載的是某超級冬粉因為看不到孟小冬登台而去刺殺梅蘭芳;電影裡,卻是超級冬粉因為怪孟小冬纏著梅蘭芳而去刺殺孟小冬。而梅蘭芳在歷史上有三位妻子,包括孟小冬;電影裡,梅蘭芳只有原配夫人福芝芳,孟小冬則不過是梅蘭芳人生中一段短暫的邂逅和婚外情。甚至連歷史上那段梅孟之間由鍾情到幻滅的愛情,也在電影裡變得那么美好,那么勵志,揉捏成了一個絢麗的傳說,一個勞燕分飛的慨嘆,一個“得不到的才是最美好的”的寓言。

對這樣的改編,我們或許該去理解導演和編劇創作的初衷,但也竊以為此舉大大降低預期中的戲劇張力,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據說梅家看了這部電影后都說好,十年內都不會讓別的導演來拍梅蘭芳,足見導演和編劇挖掘這段隱秘愛情故事的手法,也得到了那方的首肯。如果連被趕出靈堂的往事都被編進來,太苦澀了,換不來電影第二章的悽美,而只會成為網路時代供人隨便指點的故時醜聞。順便說一句:孟小冬最後嫁給了杜月笙。記得梅孟分手時,孟對梅說:今後唱戲,絕不會比你差;要嫁人,也絕對要嫁一個不比你差的。她或許做到了。一直讓陳凱歌迷惑的“為什麼梅蘭芳要在美國 大蕭條時期去一個誰都不認識他的地方登台”,在這裡得到了導演自己的解讀:情變,和使命。

《梅蘭芳》第三章的主角,其實是邱如白。這個人物一直貫穿全片,是破解該片的關鍵之一。諷刺的是,最早推動梅蘭芳尋求藝術自由、打破僵化枷鎖的他,又讓梅蘭芳在他的手中戴上了他的紙枷鎖。作為梅黨最重要的領袖之一,邱如白的原型是齊如山。如果說真正的齊如山是戲精戲痴甚至一度是梅蘭芳的導師的話,那么這裡的邱如白則更像一個既是超級明星的經紀人,又同時是超級冬粉的人物。

歷史上的梅黨是一個群體,邱如白(孫紅雷飾演)則如十三燕一樣,是一個集體化像。這個冬粉,原本對戲曲不屑一顧,梅氏上門求教,都曾因為其身份而不願出門相敘。但看完一出梅戲之後,卻深深著迷,辭掉令人艷羨的工作,全力去做梅的後台,去結拜為兄弟……看到第一出的他,你真的會以為他快要和梅斷背了。這個人物,是《霸王別姬》中,袁四爺和程碟衣的合體。他極力鼓動梅蘭芳去美國演出,他策劃刺殺案拆散梅孟,在日軍攻占中國的時候,他會說,“德國 占了英國,英國就永遠不演莎士比亞了?”他對京劇的痴迷,可以讓他和日本 人合作來勸說梅蘭芳上台,可以讓他不再追隨一個不再登台的梅蘭芳。但無論落魄與否,當那個心中的名旦再次登台時,他也都會站在觀眾席里看著他。帶著冬粉虔誠的目光,頂著凌亂又斑白的頭髮。因為他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梅蘭芳是不朽的”。

這也是另一個作為超級冬粉的日本軍官(田中隆一)的信念,那個軍官最終由於梅的罷演而自殺。這個軍官堅信著一個如今看起來不那么嚴肅的觀點:“征服了梅蘭芳,就征服了‘支那人’的文化。”事實上,電影《梅蘭芳》的英文名正是“Forever Enthralled”,意即“永遠著迷”,指向的,或許就是邱如白,和千千萬萬為梅蘭芳及其梅派藝術而痴狂的人們。梅蘭芳真正自始自終都靠得住的梅黨,是英達飾演的銀行家馮子光。胖胖的他,為電影也貢獻了不少笑點——我是說好的方面。但也是在第三章里,梅蘭芳的蓄鬚明志,對日本的“溫柔抵抗”,讓邱如白逐漸明白了梅蘭芳也是一個“凡人”,並在其床前幡然醒悟。的確,梅蘭芳至今都是不朽的,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有著令人尊敬的民族氣節,這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凡人能做到會做到的事。這時的梅蘭芳很像段小樓,但他卻是含蓄的,溫柔的,堅定的。()同時,他的太太福芝芳也在電影中,被描述成了一個最能隱忍的女性,真正對梅蘭芳不離不棄的愛人。即便野史上有別的說法,但陳紅沒有讓這個角色在戲中難堪。

有時不禁覺得,這個電影裡有一大堆有個性的、精湛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唯獨少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主角。《梅蘭芳》是一部端莊的,不過不失的影片。精彩之處大多集中在前半段,後半段則略顯乏力。它只講述了一代大師前半生的故事,結局在1945年嘎然而止,亦讓人意猶未盡。電影著眼於那個風雲亂世里的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力圖展現大小格局中的史詩感,但卻遠遠不及《霸王別姬》的跨度和深度——這一點是陳凱歌自己也承認的。但又何必非要要求到《霸王別姬》呢?基於真實人物的故事,即便大動筆墨,也注定不會有超越事實本原的過於激烈的戲劇衝突和天馬行空的悲情,你甚至不會在看完這部電影后給出“顛沛流離”這樣的形容詞。因為傳記片,很多時候,終究只是一幅刻意勾勒的時代圖景。為什麼我一直沒在前文中提到黎明和章子怡的表現?因為他們真的很努力,但也真的很可惜,——梅蘭芳之所以是梅蘭芳,是因為他獨一無二,任何人模仿不來。歷史上或許只有張國榮曾小入過化境,但他扮演的卻不是梅蘭芳。轉過頭來微笑的黎明,還是黎明;含情脈脈流淚的章子怡,她還是章子怡。我們領略到的,是當代天王巨星的風采,那白淨精緻的面容上,沒有滄桑、傷痕和歲月。而導演試圖做到的,我們想要看到的,並沒有完全如願。逝去的都已逝去,我們不再有機會回到當年;然而更遺憾的是,京劇這個國粹,也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眼中,成為了30年代美國人眼中的異鄉獵奇而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