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山楂樹之戀影評

山楂樹之戀影評(一)

《山楂樹之戀》表達的情感是一定是很多人想有但不曾有的,我也承認片中所謂的純情稍微有些矯枉過正,而且無論是放在現在這個色慾橫行的世界,還是置於彼時那個思想相對單純的年代,這樣的純情都顯得有些過分不食人間煙火,但是它符合愛情最根本最原始的特質,而且張藝謀通過對這一愛情有意的純潔化,達到了動情但不煽情的效果,因此我願意相信那種純美。

對於改編自知名原著的影視作品,人們總是不可避免的拿原著來比較,這種反應是本能的,但看法有時是偏頗的。個人認為,應該把改編暢銷通俗小說和改編經典文學名著區別開來,像《三國演義》、《紅樓夢》等經過長期歷史積澱,其藝術魅力和思想內涵已經被人們普遍認定的,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部分的經典著作,在改編時一定要慎重,必須考慮其文化影響力。無意於貶低艾米,但原著《山楂樹之戀》只是一部暢銷小說,還談不上經典,其本身的藝術成就還沒有經過長時間的檢驗,在影響力上也局限於少數知識群體之中,在信息爆炸的當今時代,這樣一部小說又能算得上什麼呢?很多人看電影《山楂樹之戀》根本不知道原著,完全是衝着「張藝謀」這三個字去的,衝着那個特定時代去的,也是衝着被宣傳出來的所謂「純愛」去的,與原著並無什麼瓜葛。再跟原著比,不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幹嗎?因此,電影《山楂樹之戀》本身就可以看作是對原著的小說的一種再加工,在藝術表現形式多樣化和細分化的今天,這種改編再創造和當初《三國演義》等小說在總結民間故事和歷史事實基礎上成形的過程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到最後,小說版《山楂樹之戀》和電影版的《山楂樹之戀》,人們究竟更認可哪一種形式尚無定論,因此電影《山楂樹之戀》就是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與原著已經沒多大關係了。於是,放棄了色彩上的極鮮極艷,沒有了風格上的極俗極土,張藝謀這次又把愛情推向了極純極美,喜歡走極端的張藝謀沒變,正如他自己所說「他喜歡強烈的東西」,變化的是某些人的心態。

影片對時代背景的復原相當考究,貧窮凋敝的農村生活,純樸甚至有些傻裡傻氣的人物,隨處可見的革命標語口號,以及那種盲目的戰天鬥地的豪情,都有一種很強的時代代入感。尤其是靜秋排練的那段戲,對領袖的熱情而機械的崇拜之情躍然眼前,以現代人的目光去看十分愚蠢可笑的歌舞正是當時的時尚之舉,相信這樣的場面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一定能把特定觀眾群體立即拉回到那個百感交集的年代。從這個細節上看,張藝謀的目標觀眾並非僅僅是網路時代的年輕一代,而更願意和電影一同懷舊的必定是60後70後甚至更早的人,只有這個時代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那個頭腦發熱年代的人們的普遍情懷。而更加年輕的一代或許更願意對照原著來討論影片中的愛情究竟是否「純情」,因此,看《山楂樹之戀》是屬於特定群體的懷舊之旅。對於我而言,《山楂樹之戀》給我的觸動遠遠超過了本應更具有現實批判精神的《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在商業上的成功,完全是因為三十二年間兩場自然災難對中國人的心靈傷害和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母子親情催發的,對於兩場地震背後的人禍,根本不能也無力去批判。比之於《唐山大地震》,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顯然沒有那麼多的現實政治因素的羈絆,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看到的一定是個體愛情在混亂年代和殘酷生活面前的無言與無奈。片中人物多次提到「萬一政策變了」這句話。今天的人們可能根本無法深刻體會這句台詞背後隱藏著的那個時代國人的辛酸和悲苦,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運動把人們搞得暈頭轉向,被激情填滿胸膛的集體又充滿著集體的迷惘,政治的動盪導致了民眾對政策延續性和穩定性的懷疑,而與之息息相關的是個體的不能自決的命運,天堂或地獄都取決於這個「政策」發生的變化。影片沒有過多也無法揭示時代背景中的種種陰暗面,但是從電影中的某些驚鴻一瞥式的具有時代特徵的事件中,依然能感受到深烙於中國民眾心頭的時代之殤。

應該承認就整個故事而言,存在著局部過分美化的成分,但兩位新演員尤其是周冬雨的單純而乾淨的表演嚴重地彌補了這一不足,並沒讓人感覺到做作,讓人願意相信那份純美。銀幕上的這個周冬雨絕對要比銀幕下純淨得多也美得多,張藝謀選角時說他相信自己的眼光,肯定周冬雨在鏡頭面前一定光彩照人,事實表明張藝謀沒說假話,他的確有這個能耐。但是在老三在逼靜秋去醫院看腳傷時自殘這段戲上出了問題,不是說這個過程不真實,而是演員沒有做出與之相適應的反應,表演十分刻意。但是就整體表現而言,周冬雨堪稱完美。另外,應該說張藝謀對於畫面的控制能力還是很有特色也很見功力的,這是他的長處。但是難以理解的是,以張藝謀的經驗不會不知道頻繁的字幕切入,不但會影響影片的節奏,同時也會暴露敘事能力的不足,這個錯誤實在有些自廢武功的意思。幸虧這電影故事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舒緩的過程,這種處置不當也並沒有對影片觀賞性形成致命傷害。

老三和靜秋的愛情雖然被張藝謀故意純潔化,但這種純潔化僅僅是在意境上的純潔化,兩人不敢拉手不敢約會等等情境都是真實的,都可以從上一代人的切身經歷中得到驗證,兩人之間的那種若即若離欲說還休的情感正是那個時代的基本特徵,具有真實性,用現代人被A片薰陶出來的眼光來衡量其「純度」沒有絲毫意義,只是一種自說自話的文字賣弄。當年,有無數情意相合的人因為成分和出身的問題因為政策的問題,而落得勞燕分飛天各一方,所以在影院中的中年人暗自垂淚正是對過往的自傷。這種情懷豈是已經喪失了愛情基本原則而被「錘鍊」得百毒不侵的當今新新人類所能體會得到的?從某種程度上講,現代人都不配談「純情」二字,純嗎?所以都TM別裝了。至於把對現實的不滿硬要往電影扯那其實也很容易,但是總有些被邪火燒得找不著北的感覺。正因為現實中的愛情是如此物質和如此肉慾,所以那傳說中的愛情才顯得如此純美如此珍貴,並且這種傳說的愛情的的確確真的存在過,倘若脫離了影片所反映的時代特徵而單純地去計較張藝謀的個人藝術追求,那實在是強人所難和吹毛求疵,還敢裝?如果這種愛情都不算純,那什麼才是純?牛郎織女天河配嗎?

現實中的愛情都被房子、車子、面子、票子和精子所困擾,很難不帶絲毫物質目的單純地去愛和被愛,我承認自己已經被那種情境所感染,所以我很入戲。我喜歡這電影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儘管我肉體上十分迷戀這個時代,但精神上卻嚮往我沒經歷過的那個時代,那個在我看來貧窮而堅強愚蠢但可愛的時代。因此,我願意相信那種純那種美。

山楂樹之戀影評(二)

在《山楂樹之戀》做宣傳時,曾被稱作是「史上最乾淨的愛情故事」。一直懷著好奇的心,想真正的一睹其精彩。但是,在滿懷希望的看完之後並沒有太多情節觸動心弦,而真正觸動心弦的是那句話「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個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25歲了,但是我會等你一輩子。」

在《山楂樹之戀》中,老三和靜秋的愛情是圍繞著一棵開紅色山楂花的山楂樹為線索展開的。在影片中,描寫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兩個男女青年相愛的故事。在影片開頭時,就出現一顆山楂樹。但是,這棵山楂樹與別的山楂樹不同,它開的花兒是紅色的。與此同時,靜秋就深深地被它吸引了。她抬頭仰望這棵樹,對他充滿好奇與欣喜。在機緣巧合之下,靜秋遇見了孫建平(老三)。此時,老三也被靜秋眉宇間淡淡的憂傷所吸引了。當時,靜秋是被《山楂樹》那首歌所吸引的。在以後的日子裡,老三怕光線太暗對靜秋眼睛不好,他主動幫她換一個新的燈泡;當他看到靜秋的鋼筆漏水時,他就主動幫她換新的;就這樣,靜秋慢慢的發現老三是一個細心、體貼的人,她的心開始悸動了。當靜秋回城排練完之後,老三又主動去接她。靜秋是一個對愛情無知的人,同時她又是一個矜持的人。在回來的路上,他們經過一條小河。老三怕靜秋不小心掉河裡,他牽靜秋的手,靜秋拒絕了。但是,體貼的老三用一根樹枝牽著她過河。過河之後,老三還是牽了靜秋的手,這次靜秋沒有掙脫。她笑了。這是他們第一次牽手。但在那個年代,算是一件很不易的事情了。此後,他們都是悄悄地約會。他們的家庭背景懸殊很大,但他們卻走在了一起。老三是一個高幹家庭的孩子,而靜秋卻是一個貧苦的孩子。因為她爸爸被劃分為右派,媽媽被迫勞改。於是,靜秋很努力、很拚命的幹活,因為她別無選擇。

從感性的角度分析:真正讓我感動的是,老三無怨無悔的付出。為了讓靜秋在排球隊好好打球,他給靜秋買了新球衣;為了不讓靜秋的腳再燒傷,他給靜秋買了膠鞋;為了教靜秋遊泳,他給靜秋買了泳衣;為了讓靜秋去醫院包紮傷口,他用小刀故意割傷自己;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靜秋,因為老三隻想好好的去愛一個人。殊不知,他的愛,愛到了心裡,愛到了骨髓里。即使,他最後得了白血病,他也沒有告訴靜秋。因為他不想讓靜秋為他擔心你,甚至害怕影響她的前途。老三是一個負責人的男人,因為他向靜秋的媽媽承諾過不會影響靜秋的前途。老三是一個好男人。當靜秋決定把自己交給他時,他最終沒有接受。因為他為了他心愛的女人以後的幸福著想。既然給不了你全部的幸福,就不會傷害你。那天晚上,老三對靜秋說:「你活著,就是我活著。如果你死了,我就真的死了。」說完,他流淚了,她也流淚了。

靜秋雖然是一個青澀、純情的女孩。但是,她在愛情方面卻是一個白痴。她沒有真正的感受到老三的真心。當她聽到別人說老三在城裡有對象時,她誤會他、不理他。而老三為了守住這份愛,他讓長林給靜秋送核桃和冰糖,讓長芳給靜秋送錢。最後在長芳的口中知道了真相,靜秋才釋懷了對老三的誤會。在涼亭下,靜秋對老三說:「我媽不讓我25歲之前結婚。」老三說:「我等你到25歲。」靜秋又說:「如果25也不行呢?」他說:「那我等你一輩子。」靜秋既矜持又膽小,不敢越雷池一步。於此同時,她又是勇敢的。當她知道老三住院了,她決定留下守夜。即使護士把她趕出醫院,她仍然守在醫院門口。視窗里是老三,外面是靜秋。雖然相隔,他們卻微笑相望。對他們而言,這就是幸福的時刻。

為了不讓靜秋傷心,老三獨自離開了。當靜秋在給教課時,她被告知戀人病危的訊息。那一刻,她真的慌了。在去醫院之前,她穿上了一件紅衣服,那件紅衣服是用老三買的紅布做的。到了醫院,靜秋流淚了。靜秋抱著形容枯槁的老三,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我是靜秋,我是靜秋,我是靜秋……」。只為他曾說過:「我最喜歡「靜秋」這個名字。聽到這個名字,我就會帶著這個記號(刀痕)回來找你。」這一次,老三沒有履行他的承諾。他不但沒有回來,而是永遠的離開了。後來,在老三的堅持下,將他埋在山楂樹下。以後每年,靜秋都會到山楂樹下。

從理性的角度看:在當今這個物質橫流的社會裡,《山楂樹之戀》無疑是一陣清新的春風,給人們帶來一種清新的視覺感受。但是,《山楂樹之戀》又有矯揉造作的成分,還有點做作。結局老套,男女主角陰陽相隔。可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無瑕的。它的評價,就在我們從哪一個角度去欣賞。俗話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管你怎樣看待它,它自身的魅力仍然還在。

山楂樹之戀影評(三)

晚上時分,獨自站在陽台,吹著溫柔的夜風,看著遠處的燈火闌珊。突然想起老師調侃張藝謀新片《山楂樹之戀》時說:「什麼史上最乾淨的愛情,不就是一個富二代,一會送山楂,一會送鋼筆,一會還送錢的,還有什麼不能送的,那叫純情嗎,就是一種收買。誰吧唧給你放兩棟房子,你沒有一點心動啊。

的確,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什麼都能出賣,包括純情。看著不遠處的高樓,我心裡也不免迷惘起來。此時耳畔響起了陳淑樺的老歌《情關》,不由得懷念起佟承勛和馬素心的亂世真情來。現實缺什麼,電影補什麼,不然得不到滿足的觀眾幹嘛花錢呀,觀眾的腰包不憋了,他們的肚子能鼓了嗎?

張偉平在宣傳《山楂樹之戀》時說:「這是史上最乾淨的愛情故事,是一代人的純真回憶,你應該來看,不僅如此,還應該帶上父母一起看,一同見證這份質樸和美麗。」純情成了影片的賣點,作品裡展現純情,作品外討論純情,最後不怎麼純情的張偉平賺了純情的錢。因此,影片難免會讓人覺得有裝純,譁眾取寵之嫌。這也就不難理解因為「一顆山楂樹引發的唇槍舌戰」,同時也從側面說明這個時代的「純情危機」。

有的時候總覺得,台下的評論比台上的電影還好看,諸如持批態度的《世界這麼亂,裝純給誰看》,《滑過你鼻尖的我的手》,和持褒觀點的《我願意相信這份純真與美好》等。各抒己見,仁者智者。我倒是相信一句話:「從一朵花中看世界,世界是一朵花。從一粒沙中看世界,世界是一粒沙。」你看片子的角度不同,自然流露出的態度也不盡相似。

我不是那種發散思維的人,自然看不出《山楂樹》講的是「一個裝純女賣淫的故事」(《賣淫女裝出來的清純》),也想不到「80後二奶,90後小三有多純情」(《滑過你鼻尖的我的手》)。或許我只能中規中矩的看著文本說話,憑著感受發言。反正也博取不了點擊率,也不為那個著迷。

在我看來,當時那個火紅的革命年代,這樣的愛情並不少見。明明談戀愛了,還要一前一後的走,見面後同志長同志短的。拉拉小手都小資了,更別提其他了。至於老三,我覺得也不錯啊,又有錢,又有貌,最關鍵的是他的那種文藝青年的范。靜秋最開始對他有好感,也是因為聽到他唱《山楂樹之戀》呀。之後又是暗自保護,又是海枯石爛,還有那種對愛的至死不渝。你是女孩,你不感動呀!何況,人在世間追求的無非就是物質和精神這兩種東西。老三都能給,也給得起,何苦舍好求次,自個為難自個。非得找個窮光蛋才叫純情呀!我告你,那不叫純情,那叫「二」!你要想「二」,沒人攔你,說不準別人還拋幾句讚美之詞:「真是個純情的好女孩呀」!

別拿無知當純情,是影片爭論的另一個焦點。『沒有性的愛情就乾淨了?那你看看《廊橋遺夢》,你能說人家就不純情,不真愛嗎!?』弗洛伊德的確很偉大,但這次老謀子就是要把性與愛割裂開來,裝純給你看。準你弗洛伊的,就不準我柏拉圖了。精神之愛與身體欲望並不是完全合二為一的。當然,你可以覺得性就是愛,大膽去愛吧!沒人睬你。同理,你也沒必要硬是去質疑人家純不純潔。就算那是一個商業導演的知青純情夢吧,也該給人家yy的自由,不是嗎。潘大爺貌似說過:「別拿豆包不當乾糧」。純情的確比不得豆包,但不是也聽說過:「望梅止渴,畫餅充飢」的故事嘛。精神也是有力量的。

再說電影裡,也是有涉及到人性慾望的。()當划過靜秋臀部的老三的手被靜秋抓住的時候,分明能感受到人物在道德與社會壓力和身體衝動之間的游移和選擇。最後赤裸裸的欲望在老三尊重靜秋的感受下,被華麗麗的和諧了。我倒是沒覺得有什麼不妥,相反讓他們赤身肉搏不免玷污了影片一直營造的恬淡,質樸的意境。所以別老揪著性做文章,要是不能滿足你的觀片快感,覺得少了什麼就是把你給坑了,那就不應該來影院看《山楂樹》,在家抱著《色戒》成不。

對於靜秋誤以為讓老三『得了手』,不少人說這是中國教育的悲哀,靜秋的無知。一個成熟的女青年,連基本的生理衛生都不懂。這怎們說呢,無知的確不是純情的代名詞,可現在的小屁孩一個個和人精似的,將來就懂得純情啊?難怪人們會說:「世風日下」。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就算是那些有蘿莉控的大叔,也不會搬起石頭打自己嘴巴子吧!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時代。在那個年代,說上一句『喜歡你』都會小臉通紅,就連已經人事的老媽,也不過是用按鼻子的土辦法,驗證女兒的正身。父母都不願和子女談及此事,就更別提其他人了。所以靜秋不知道也在情理之中。你說她是傻,我覺她很真,無需廢話。但請別忘了那個時代,那個飽受風霜的家庭,那個笑起來眼睛咪咪的羞怯小姑娘。

當然了,影片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在電影裡插入黑屏字幕,的確讓觀眾有些緩不過神,何況有些東西是完全可以用畫面表達清楚的。還有就是老三最後得白血病死了,是不是只有悲劇才能傳達更深的力量呢?現實與理想的衝突就在:一個天堂,一個人間的生老病死里被解構了。也許原著本就是一個純情的教科書,又何必為難回歸不久的老謀子呢!

總之,這可以認為是一部非典型的張藝謀影片,在《山楂樹》下,我們看不到濃郁、熾烈,看不到磅礴、精緻。它更像是一場夢,質樸,遙遠,望而不及,信不信由你。山楂樹依然還在那片綠里,輕輕擺動。不免感嘆一句,飄啊飄啊飄的風,吹的是誰的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