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羅馬假日影評

羅馬假日影評(一)

當奧黛麗·赫本出現在銀幕上的那一刻開始,就註定了她要一直美麗下去。五十多年過去了,她依然以最清麗,最優雅的形象存在於人們的心中。她的超凡脫俗成就了[羅馬假日]。這樣說或許對影片的其他主創有些不公平,不過如果不是因爲奧黛麗·赫本,或許[羅馬假日]遠無法達到現在的高度。

在異國他鄉,一對男女相遇了,只不過那個女人是公主,而男人則是心懷鬼胎的記者。很俗套的故事,演員的表演也很青澀,尤其是赫本,總是有點誇張,還帶著些許笨拙,演技稚嫩得很。可是這些都不是問題,赫本用她的靈動和魅力使那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顯得微不足道。如此的赫本,和高大英俊的格里高利·派克站在一起,相得益彰,美麗的人兒總是要有「白馬」來配的。

影片一直在一派輕鬆的氣氛中進行,導演也安排了一些有趣的細節來表現人物。像是剛開始公主會見使節時弄掉了鞋子,這一細節表現出了公主的單純可愛與不願受到束縛嚮往自由。後來晚上女伯爵送上餅乾和牛奶,從兩人的對話中可以得知每晚睡前都如此一成不變,這與最後公主重新回去之後用堅定且不容置疑的口氣拒絕了女伯爵送上的牛奶與餅乾形成了對比,顯示出了皇族的陳舊刻板,也顯示出了公主經過了羅馬一日游與短暫的愛情之後的成長。還有記者對上司編的謊話,和自己帶回家的女孩爭床,理髮師不忍剪掉安雅美麗的長髮,賣花人免費送了安雅一枝花等等,都顯示出記者的滑頭和公主的惹人喜愛。

舞會是全片的高潮,英雄救美之後,兩個人終於墮入情網,就在這一切都將發展成一出完滿的愛情故事時,國家大義占了首位。公主最終還是決定回到那個鳥籠,回去自己該去的地方。兩個有情人就這樣分開了。儘管有不捨,可是公主還是毅然決然的離開心愛的男人,在路口轉身走,她唯一的願望,就是要男人目送她離開。他不知道該怎樣道別,她說不出話來,於是他們接吻,最後一個吻。

公主終於由一個女孩成長為一個女人,一個真正的公主。會見各國記者時執意與記者握手,這是她最後的任性。那個可愛的一直被捉弄的攝影師最後也善良的把照片送給了公主,那些照片或許會成爲公主一生中最重要的紀念。最後,兩個人只能禮貌的握手,眼神交匯,裡面有說不盡的千言萬語。

公主離開了她最愛的城市,羅馬,只剩下記者一個人在大廳里落寞的身形。

可惜,他沒有一個帶廚房的房子。

羅馬假日影評(二)

是不是二十一世紀的人們都陷入了三角戀的抉擇中呢?不然,《倩女幽魂》悽美的愛情也不會被整蠱成那小三插足的狗血。而高圓圓也不至於在吳彥祖與古天樂之間舉棋不定。我知道,新時代的我們選擇多、誘惑多,就連電影院裡關於兩個人的邂逅與緣分都很少。你看,那寧采曾的一回眸硬是將燕赤霞與聶小倩生離死別的眼淚憋了回去。我更懷疑,要不是吳彥祖當時就在高圓圓的身邊,她一定會再次投向「賤男」的懷抱。

這些電影是好看。但是總覺得少了一點什麼。()是如《戀戀筆記本》那「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盪氣迴腸?還是若《返老還童》般「君老我未生,我老君已幼」的無限惆悵?似乎,電影為我們營造的不只是浪漫的夢境,還有那種接地氣的代入感。否則,電影結束了,我們的夢也破了。這簡直比給我們一個不那麼完美的結局還要殘忍。

韶華依稀,再回到1953年那個如夢的歲月。

公主與平民的愛情,對於自稱摩登的現代人而言,是很俗套。但是,那樣久遠的時間,那般黑白的畫面,如此溫婉可人的奧黛麗·赫本,還有英俊瀟灑的格里高利·派克,這一切都是不落窠臼的理由。

大概,愛電影的你早已將《羅馬假日》的每一句值得體味的台詞都熟記於心。每次談起電影的點點滴滴,你的嘴角亦都會泛起讚美的笑意。而在這個沒有真正的大師的年代,我們越是渴望經典,我們就越會緬懷《羅馬假日》的118分鐘。仿佛,這二十四小時裡邂逅的愛情,只為等待最後那彼此相忘於江湖的無言祝福。

有時候,我會偷偷構想,如果換做二十一世紀的新生代導演們來拍這樣一個故事,會不會又是大團圓的美滿呢?幸而,我的腦海里定格的畫面永遠都是他們飽含深情的凝望,還有那空蕩蕩的大廳里派克依依不捨的轉身。就在「theend」赫然出現於螢幕上的時候,心頭亦迴蕩著《夢一場》的旋律。這種哀而不傷的漣漪竟將我近日看片不暢快的心情治癒。

好吧。請不要介意我這如此吐槽的文字,只為《羅馬假日》這幾十年的永恆與流傳,還有自己心中那樣念念不忘的嚮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