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同桌的你影評

同桌的你影評(一)

周末本想看《冰封俠》,一看點映場那口碑,把我臉都嚇白了,臨時換成《同桌的你》。本來對這片不抱期待,既然看了,就簡單說幾句。很多地方比較例行公事,比如人物出場一概來一段旁白,這是誰誰誰,愛好什麼,擅長什麼,是幾道槓——這是小說的寫法,電影介紹人物,要通過視聽手段來表現,比如你可以一進門,某人正在試驗新型科技發明,這就比旁白說他是發明家自然得多。不過看看目前國內的愛情喜劇,上到《小時代》,《致青春》,下到《我為相親狂》,《脫軌時代》,都是這個路數,也不指望《同桌》能脫穎而出,只能說中國整體的電影水平還停留在這個拿文學語言充電影語言的階段,一口吃不成胖子。

看這片,是衝著愛情來,結果愛情部分反而泛泛,苦情的局做的太大,末了有點圓不上,本來是姑娘家要先去美國,怎么臨了反而她去不成,這段要不是含著淚說出來,肯定騙不到我半滴眼淚。說來說去,無非表示,女人像椰子,外表堅硬,內心柔軟,關鍵時刻吃不住,男人就像桃子,外面軟綿綿,但有一顆堅不可摧、不離不棄的核心。所以男人家,別看人姑娘老折騰你,遇事都愛自己拿主意,其實心裡脆弱得很,你多呵護她一點沒錯,多細心一點也應該,別等到喝人家喜酒才後悔。

我中途一共哭了三次,一次上面說了,另兩次都是出於那幾位男生的同窗情。四年室友,理當肝膽相照,那假洋鬼子也是有情有義,甭管滿地混撿過肥皂,還是互相顏射過一臉,燈影晃動的走廊中一通暴走,頓時一鬧泯恩仇!熱血青年,熱血同窗,就該有這樣的豪情!全片的整體氣質十分叛逆,主角從國小開始就跟體制對著幹,藐視校規是家常便飯,迂腐的老師則是嘲笑對象,大有美國片《春天不是讀書天》和港片《逃學威龍》的精神,替年少時飽受制度壓迫的我狠狠出了一口惡氣。兄弟聯手,搞他個天翻地覆,好樣的!這樣的兄弟,只要吼一嗓子“哥幾個,幫幫我”,登時就是老拳和飛踢來助陣,替你擺平那個霸占你心上人的偽君子——這樣的豪爽,只是想像,就足夠過癮。

同桌的你影評(二)

又到一年畢業季,緬懷過去傷感青春的電影,開始狂轟濫炸起來。不過,像2013年青春派那樣純粹的校園電影,已經屈指可數,更多的,都將視線拉的更遠,影片重心更多的是情感和畢業以後的際遇。即使是全篇99%時間都講校園生活的追愛大布局,最後,還是要提到主角們畢業多年後的境況。這似乎成了同類影片的一種固有模式,似乎你不這么乾,就不能叫做青春緬懷片。畢竟,這種影片,不是給在校學生或者畢業未久的人看的。希望緬懷青春的,更多的是歲月流去多年,卻妄圖重頭來過的人。

這種影片,筆者認為是不應存在的。回憶校園生活是好的,十幾年的校園生涯是一個人生命中最美好的年華。即使發生了很多苦事兒,回憶起來總是甜的。所以影片的前半部分,真的是相當精彩。

尤其是將主人公的個人經歷同時代大環境下的重大事件交織在一起,更是趣味橫生。比如美國轟炸中國大使館,高三的男主角就公然跑到大使館去參與抗議活動。又比如,非典的時候,主角和哥們兒女友一起逃離隔離醫院最後被處分。這些行為,也許你在看電影時會覺得荒誕誇張,但實際上,這都是你在學校中很可能會幹的事情,青春就是這樣荒誕,不是嗎。當然,好玩的事情還不只這些,坑爹的舍友,竊聽女生宿舍,考試作弊,為爭女人在澡堂喝牛奶比拼最後大打出手,這些都讓筆者捧腹。最逗的,還是要數那個和主角爭女主的一口地道北京腔的混血兒。不過,經歷非典一事,他竟然與主角一幫人化干戈為玉帛,成了最後不離不棄的哥們兒摯友。筆者還是想感慨一句,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朋友這句話真的只適用於校園啊。但是當主角兒們離開校園,劇情便開始逐漸落入俗套之中,電影也從校園喜劇,漸漸發展成為愛情悲劇。

原本一心想去美國的女主被拒之門外,而只是去美國幫女主打前哨的男主卻留在了美國,一呆就是十年,直到接到女主結婚的請柬,才回到祖國。女主的婚宴變成了同學聚會,但早已物是人非。同學們的境遇其實都比較慘澹。

這一段劇情夾雜著大量男主的記憶。正如他所說,人的記憶是會添油加醋的,你所記得的,不一定就是真實的。所以我們看到了男女主一起去了美國並在一起快樂的生活。後來還有男主想像中,哥們兒一起幫他搶婚的經歷。這一幕與十年前逃離非典醫院時的場景驚人的相似。筆者不禁感慨,什麼是哥們兒?哥們兒就是即使過去很多個十年,你一句哥們兒幫我,他們依舊會為了你挺身而出!青春是荒誕的,現實是冷酷的。回到現實,女主一句我願意,為男主和她的愛情徹底畫上句號,也為影片拉下終幕。

女主問男主,如果當初她告訴他她不去美國,他還會去嗎。男主回答,會。結果已然大白。他們都不是曾經稚嫩的自己,他們都已經輸給了現實。不好說,女主用台詞將這一點點出來,是落俗還是多餘。

不過,這樣倒也清楚明晰。這似乎是在警醒各位觀眾,變化已經發生了,一味緬懷過去只會徒留傷感。還不如就單純的追憶一下校園,那時的我們是多么天真無邪,那時的生活是那樣荒誕有趣,那時的愛情還未面對現實,那時的青春是如此熱情洋溢。

同桌的你啊,你現在在哪裡。無論TA給你帶來的是刻骨銘心的愛情還是驚心動魄的友情,在此獻上一杯酒,致我們曾經荒誕的青春和那些再也回不來的人。

同桌的你影評(三)

如果一部電影為了顯得有故事而製造故事,那該有多噁心?《同桌的你》直接戳破了“本故事純屬虛構”的底線,以一種近乎強扭的方式生產了一隻表面上看起來光鮮水嫩的瓜,但很顯然,這隻瓜並不甜。

主要還是故事。如果你經歷過初戀或者任何真正的愛情,你在觀看《同桌的你》時,就會感覺到一股深深的扯淡感在四周飄蕩。這部由高曉松監製並參與編劇的電影,即便影片不那么三番兩次的使用《同桌的你》作為配樂,也還是會帶有濃重的高曉松風格。這種風格和他的網路脫口秀《曉說》一樣——看起來很像那么回事,但實際上又並非那么回事。

《同桌的你》講述的所謂愛情故事,不接地氣也就算了,反正國內很多愛情片都不怎么接地氣,不缺它一個。但不接地氣卻還硬生生地要製造一些“戲劇化效果”以博取觀眾的一絲“情感共鳴”或“觀影享受”,表現得又如同初級商業微電影一樣的水平,就未免太敷衍了事了。影片的敘事方式本身就有些過於追求風格,時空交叉的敘事並沒製造特別令人驚嘆的效果,反而給人一種“沒本事偏要耍得很花”的輕佻感。而故事的過於追求“戲劇化”,以及試圖表現“現實對愛情、青春的打磨”,都讓電影顯得異常彆扭。好比強扭的瓜一樣,影片男女主角的愛情缺乏真實與自然,故事的發展缺乏邏輯與說服力,結尾不僅沒有給人一種愛情或三觀上的振奮,反而用一個狗血劇情帶來一個不知悲喜的結局。

一對有著近十年感情的情侶在面對所謂現實的時候,分開十年,最終沒能在一起——這對情侶特么到底有沒有愛情?()沒有愛情為什麼願意放棄優質大學,為什麼願意忍痛打胎,為什麼願意非典中奔跑,為什麼願意輕易放棄奔赴美國,為什麼願意為達到女孩要求而拚命努力,為什麼願意吃醋而大打出手,為什麼願意在美國忍辱負重,為什麼就不願意回到國內,為什麼兩個人就那么輕易地被“即將上市”的所謂現實所打敗?難道這就是創作者所理解的愛情或者現實?

你有時間幻想搶婚,有時間想像美國街區,怎么就沒有時間爭取在一起?

能被現實擊垮的愛情本身就不是愛情,能夠輕易擊垮愛情的現實也不是現實。《同桌的你》試圖傳遞某種看似正確的觀念或情感,但又並不具備一個完整且具有說服力的故事,值得勉強地製造一些故事佐料,加在影片當中。於是,我們看到的這部試圖勾起某些青春、校園、愛情等共鳴的電影,被生硬的扭成了一個帶著做作帶著誇張帶著莫名其妙的奇葩。

並非雞蛋挑骨頭,也並非對高老師不敬,只是作為一個普通觀眾,真的很希望能在影院裡重溫一些舊夢,收穫一些共鳴,引起某些思考。但《同桌的你》並沒有像老狼演繹的歌曲那般具備觸人心弦的魔力,儘管影片在表現校園生活方面的確充滿了趣味和懷舊感,但最基本的故事沒有講好,再華麗的回憶,也難免不夠給力。電影不能當MV看,不能當段子看,更不能當歌曲聽,真誠而實在地把故事講好,說不定真會比歌曲還經典。

電影更多的是給觀眾看的,所以,不要太投機,不要太勉強,不要太自戀。如此,才有可能在以後的某個時間裡,會有人想起,會有人惦記,那個同桌的你。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