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失戀33天影評

失戀33天影評(一)

《失戀33天》火得有點離譜,投資不到900萬,首周票房就過了億,上映兩周破兩億,而且場次沒見減少,觀眾也是與日俱增,照此勢頭,票房破三億指日可待。而這一戰績竟然是在前有《猩球崛起》阻擊,後有《丁丁歷險記》圍堵,中間還有《鐵甲神拳》和《驚天戰神》相伴左右的殘酷競爭環境下。可以說《失戀33天》上演了一出國產小片四兩撥千斤完勝好萊塢大製作的經典好戲,其在製作和發行上的範例價值絲毫不弱於當年的《瘋狂的石頭》,值得好好總結。

電影的發行宣傳並不神秘,無非是放映前要找好賣點,吸引觀眾走進電影院,首輪過後,要製造話題,持續發酵,靠口碑吸引觀眾有增勿減。《失戀33天》在映前宣傳策略上值得注意的有二,一是有效地利用了冬粉效應。《失戀33天》本是一篇在豆瓣網上連載成名的網路小說,擁有大量的小說冬粉,選這個題借的就是這個勢,路數跟張藝謀前年拍《山楂樹之戀》一樣,只是《失戀33天》的冬粉更年輕。當然片中明星們的冬粉也是必須召喚的對象,所以男主角文章的表演風格被一再拿來說事。談到冬粉就不能不說到網際網路,從某種意義上說「冬粉」是網路時代特有的產物。冬粉與其前身「追星族」最大的區別是,後者表現為個體的瘋狂,「冬粉」則是巨量個體有組織的集合,這其中,網路上的百度明星貼吧、QQ群、豆瓣小組和迅速崛起的微博功不可沒。《失戀33天》的行銷團隊正是利用了這些網路媒介,使得宣傳的有效抵達率大大提高。

宣傳策略二是檔期選擇恰當,話題製造切合。2011年11月11日,由於這麼多光棍放在一起,被網友和媒體戲稱為「神棍節」,隨著現實壓力下剩男剩女的增多,光棍節經過了幾年的發酵,成為年輕人和媒體熱議的話題、商家的跟進進一步炒熱了它,愛湊熱鬧、需要放鬆的年輕人需要影院中提供針對性的「節慶產品」,《失戀33天》瞅準了這一點,迎合失戀的、未戀的、在戀的青年男女對愛情的關注,把年輕人成功吸引到了影院。該片11月8號上線,僅11月11號一天票房就高達4000多萬。

然而首輪映過,是否還有觀眾前赴後繼,發行方的掌控力就沒那麼強了,話語權轉移到了觀眾手裡,口碑好壞成為後續市場成敗的關鍵因素。雖然有些發行方會有意識地操縱一些網路意見領袖說好話,但是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歸根到底還是要作品過硬。《失戀33天》在某些專業影評網站上評分接近8分,算不上最好,但在國產片裡成績已然不錯。這部在視覺上乾淨清新談不上有多高藝術性的影片,能在好萊塢視覺系大片的圍剿中殺出一條血路,歸根到底一句話,內容不再「假大空」。

不假,就是真實,就是人物說人話、辦人事,過普通人過的日子,就是情節設計合乎生活,不過分,不做作。聽上去,這都是再簡單不過的大白話,可是中國電影實現起來卻總是那麼難。就拿同一家公司製作的該片前集《非常完美1》(《失戀33天》又名《非常完美2》)來說,情節設計和人物表演,都搞笑有餘、生活不足,有太過之嫌。

不大,就是選題要切身,切合主流觀眾群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需要。與《杜拉拉升職記》中杜拉拉遊刃於大公司的奢華和幸運相比。《失戀33天》中主人公婚慶公司小職員的身份更貼近草根。而且或許是小說作者發帖連載、即興創作的方式所致,電影在情節走向上類型化痕跡不明顯,摒棄了「重口味」的情節劇路線,而以心靈雞湯式的情感關懷取勝。許多觀眾走進電影院不是來消費感官刺激的,而是來尋找情感共鳴的。

不空,就是情節要密實,既不能摻水,稀稀拉拉,也不能陷入類型化的俗套,產生不了陌生化效應。如同小說作者所說,為了與網友較量,自己有意增加了故事多向發展的可能性,失戀的黃小仙究竟是與前男友「重歸舊好」、還是與別人的老公「節外生枝」、抑或是與身邊的同事「日久生情」,三條線索交織在一起,情節還算飽滿。

《失戀33天》對抗好萊塢的成功之路並非首創,走的還是馮小剛賀歲片的路子。即不是靠好萊塢式宏大的場面來衝擊觀眾的視覺,而是靠國內導演對民族語言和國人生活得天獨厚的熟悉優勢,通過緊貼生活、幽默時尚、心有靈犀的對白,通過對主流觀眾群體現實生活的及時反映來贏得先機。但是與漸活漸老的馮小剛、葛優、王朔和他們打造出來的中年愛情故事《非誠勿擾》相比,甚至與仍在扮嫩的徐靜蕾、章子怡、高圓圓主演的《杜拉拉升職記》、《將愛情進行到底》、《非常完美》、《單身男女》相比,白百何與文章及其演繹的《失戀33天》都更清新、更年輕,更時尚,更貼近都市電影院裡的年輕觀眾。

作為大陸青春時尚片的範本,《失戀33天》繼續了《杜拉拉升職記》的題材定位,即關注大都市的職場男女,這一點明顯區別於台灣校園青春片,鑒於其對主流觀影人群生活的貼近,作為一個類型應該有更大的市場空間。畢竟,這些年來更貼近生活的電視劇已經屢屢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導演滕華濤此前的熱播劇《蝸居》就是一例。《失戀33天》在票房上的馬太效應仍在繼續,創作上的馬太效應也應該會撲面而來,這過程中會有失敗,但對中國電影來說,多一種類型,多一點生活,總是一件讓人樂觀其成的好事情。

失戀33天影評(二)

從某種意義上看,這故事很像是十年前的馮小剛和葛優這對老搭檔的風格。雖然如今便肯定導演滕華濤和文章的組合是同樣的票房靈藥,並可以成為黃金搭檔下結論還為時尚早。但對於這部整體質量不錯,故事看似簡單卻讓年輕觀眾有共鳴的愛情片身上,還是能看到華語片一種希望。即猶如《瘋狂的石頭》那般「出新」的,所謂依靠電影技法和鏡頭語言取勝的片子已不算稀奇後。這種依靠文學改編,依靠台詞上來靜態敘事的「推陳」電影再次回到觀眾眼前。這種複製馮氏喜劇的路子並非倒退,只是人民喜歡,而他自己又拍不出來,現在長江後浪推前浪,嘩啦啦到了你面前,僅此而已。

文章同學是個好萌神,這是我對王小賤這個終極妖孽所有要說的話。實際上,這部片子可以看作是電視劇演員對於電影的一次逆襲。無論是張嘉譯飾演的語重心長勸人時罵出花來的老闆大老王。還是話裡有話暗藏殺機的海清驚鴻一瞥亮相,甚至文章本人脫胎於《裸婚時代》和《蝸居》時期的傻勁和好男人范兒。都讓人驚呼觀眾對於小銀屏的認知時至今日已經到了可以左右大銀幕錢途的境況。()但是前提條件是,首先這個演員必須具備一定的基礎,文章的從量到質的轉變是厚積薄發的典範。而與此同時,最關鍵的是需要適合大銀幕的演員。大銀幕的電影文化往往代表的是比之家長里短,要更高層次的潮范兒審美。生活與藝術的真假之間要個度。而文章恰好用有點「GAY蜜」加「偽娘」的勁頭唬住了很多人。再加上原著的那些金句一出現,好運自然來,擋也擋不住。

而為何是悲喜劇?實際上,對於一部愛情電影而言,喜劇的爆笑雖有當時的觀影快感,卻在力道上比之悲劇的殺傷差了一個段位。回憶馮小剛的《甲方乙方》片尾楊立新走在雪地上感嘆,如今《非誠勿擾》舒淇動不動哭泣。你便知道《失戀33天》後來那段老夫妻沒有穿上婚紗的金婚的故事有多麼必要,有多麼關鍵。那是一種對於眼下這動不動便哭天搶地的愛的反擊,不動聲色,沒有死去活來。因為在死亡面前,你寧願用自己的長眠去換他活過來。沒有眼淚的笑不算完美,同理,沒有笑出眼淚也算是喜劇的倒退。

在誇獎了這個故事的悲憫之後,說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文章」的好不僅僅來自於對於愛情刻骨銘心的描述,還在於只有大部分女性觀眾和失戀人群才能體會到的那種痛,以及對於愛情的探討。這依託於作者自身經歷的講述與編劇的閉門造車是兩回事情。黃小仙的大段獨白,失戀後對於尊嚴的探討,東方新天地那段校園愛情的追溯,如若沒有生活基礎打底,是完全不可能如此清晰的直入人心的。所以說,這種片子沒有好文學作品改編,一切皆休。的電影導演,滕華濤顯得技法上仍然尚需提升。簡單的說,通篇線性敘事的直白,加之全片只有幾個閃回的鏡頭語言依舊乾癟。至於老夫妻那段更是顯得過渡上稍突兀,雖不算是刻意為之,卻依舊比之前半部分有些不夠圓潤,整體而言達到大銀幕上完美的標準尚需時日。不過,這已經不妨礙《失戀33天》的成功。之後,華語電影的那些讓人笑著哭和哭著笑的片子可能會故態復萌。在有好「文章」的前提下,它們會紛紛來分一杯羹。而文章的小生之路算是徹底奠定,因為當他能不說話便讓銀幕下的所有人笑出聲,一轉身有女生嘖嘖讚許夸句真帥後。《失戀33天》的姿態完全是奔著黑馬的路子在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