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私人定製影評

私人定製影評(一)

別看馮導在公眾場合動輒便跟各種力量叫板,但是在電影中,除了少數的幾次撒嬌,總體而言,他還是一個堅定地走民眾路線的好導演。《私人訂製》跟既往之作《頑主》(不是馮小剛導演,但依舊是王朔編劇)、《甲方乙方》的結構形式幾乎無異,同時也與《非誠勿擾》保持了敘事和視覺上的連貫性。馮小剛最擅長的就是把那些好事兒的人召集到一塊兒,上上思想課,最後總結一句——別折騰,沒用。

在《私人訂製》中,這幾個腦袋被門縫夾了的好事之人分別是:一心想過「烈士癮」的陝西女青年、立志追求高雅跟俗「一刀兩斷」的全球最「俗」導演、想要當清官「自願」接受錢色誘惑的司機師傅、生日願望是想變成「有錢人」的河道清潔工人丹姐、想過一次成年禮的小女孩……從人物設定上看,《私人訂製》容納了這個社會上的三教九流。

如果說,整部電影的主基調是調侃時事,博人一笑的話,那麼,這個開場的「女烈士」實在有點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感覺,像是精神病院的民眾代表。這個段子一看便是對當下諜戰劇中各種「自己人」的一種嘲諷。但是嘲諷之餘,難免傷及無辜。這個時代已經離革命的理想主義相去甚遠,流行的是解構崇高的遊戲精神,所以,在民間,歷史課本上的劉胡蘭和董存瑞故事被各種段子所取代。但在,大銀幕上揶揄革命烈士,似乎便是一件不太妥當的事情。

最「俗」導演的段落應該是指向了了整個文化圈以及馮小剛自己。「雅」「俗」的概念其實是中國人矛盾糾結心態的最直接體現,其實,源於一顆自卑的心。脫俗是一件自動劃清界限的舉動。如果文革期間,政治形式逼迫一個人跟資本家地主斷絕關係,那麼這個時代最清高的表現就是與俗氣的大眾生活脫離關係。當一個市民導演意識到老百姓才是衣食父母時,瀕臨死亡的過敏症狀才能消失。所以,馮小剛通過自我解剖,試圖讓一些神經敏感的人鬆弛下來。

耳邊經常聽到兩種聲音:一種是做官要有殺伐決斷之心,一種是當官也不易。范偉的這個甘願金錢色誘的司機傳遞出的是後一種聲音,儘管它道出了權錢、權色交易的醜惡嘴臉和基本流程,但是,從效果上來看,無疑是給予了貪官最大的同情。

馮小剛的貴族理論在他的《我把青春獻給你》一書中早有闡述,《私人訂製》不過是這一理念的具體呈現,「貴族是什麼樣的人呢?我作為一個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以小人之心揣度過貴族之腹,或者說我夢見過。貴族的氣質不是有了錢就能掛像的。那是從娘胎裡帶出來的,一小養成的。貴族從小坐車就有人給拉車門,車到人到,長大了養成習慣,車一停就舉步,趕上沒有人適時拉開車門,他能一頭撞玻璃上。下了車也不會說謝謝,不是不懂禮貌,是不覺得你是在為他服務了。這一點確實不同於平民百姓,滿腦子都是人情世故,家常理短。人家貴族思考的都是民族的興衰,國家的存亡。餘下的心思頂多會想一想心愛的女人。遇有閒暇,外出消費,身上是從來不帶錢的,買東西都是事先電話里約好了,到了專賣店只管挑選,完了事有人專門給送家裡去,回到家,喝杯咖啡,東西也就跟著進門了。出國旅行,看到一座莊園,心生愛意,打聽主人是誰?隨從馬上俯首帖耳:您還不知道吧,這莊園就是您的。貴族聽到後,並不感到驚喜,反而有點掃興。這麼說吧,生活上貴族基本上就是一廢物,除了做愛親力親為,吃飯不用人喂,其他,一切均不能自理。但同時,貴族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馮小剛為什麼一直要跟貴族生活死磕呢?其實心理也很好理解,他跟我們以及我們的社會一樣,骨子裡是俗人,俗人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YY高大上。

在中國,所有的導演似乎都是奧運會級別的N項全能選手。馮小剛不但可以拍市民喜劇,還可以拍古裝大片、史詩戰爭片、都市愛情片、家庭倫理片……對於一個50多歲的老人來說,如果還要求他更快、更高、更強的話,似乎有一些滅絕人性。所以,在《私人訂製》中,他炒炒冷飯、談談時事的時候,您得成全他,千萬別噁心,老人家在片頭就做出了說明——「純屬虛構,只為一樂」,既然人家的姿態如此之低,如果我們再認真,豈不是太純真了?

私人定製影評(二)

那些年,馮氏賀歲喜劇具有超強的文化滲透性,既能把全國男女老少們逗的前俯後合,樂不可支,又能供少數派的文藝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們透過現象看本質,紛紛解讀出不一樣的東西。馮氏由此揚名立萬,成為雅俗合一的光輝典型。之後多年不碰喜劇,儼然等同飢餓行銷,對回歸的期待年年看漲,雖然大伙兒口口聲聲表示能笑出來就夠了,但內心深處,總是希望馮氏作品能鶴立大俗喜劇片之群。

馮小剛和王朔的聯袂,令作品充滿藝術的靈氣和現實的傷痛。馮氏喜劇,確實能提煉出各種反思、嘲諷、針砭時弊、嬉笑怒罵來,也絕非過度解讀,但不能忘記的是,一部純之又純的商業片,始終要面向最大觀眾群。甭管裡頭有沒有雅,既然在天寒地凍的賀歲檔上,外頭必須包裹上一層俗的軍大衣,才算任務達標。《私人訂製》既然是典型的馮氏賀歲喜劇,要是觀眾不夠樂呵,那深度就算深如馬里亞納海溝,片子都算不得成功

影片主體由三個小故事組成,整體猶如小品堆砌,支離破碎,這是大多數觀眾的感受。分段不是肢解完整性的罪魁禍首,恐怖片《鬼作秀》,愛情片《保持愛你》,喜劇片《騙財騙色》,懸疑片《世界奇妙物語》,都是分段片,但無不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因為故事不是隨便選的,有內在的遞進,多個故事圍繞的立意、闡明的主旨、激發的情緒,是一脈相承,循序漸進的。按說《私人訂製》三個故事的主角是同一批,應該比上述幾個片更容易構建連貫性,卻讓馮小剛搞砸了,三個故事趣味各有千秋,組接起來卻互相掣肘,形如春晚的預演。

這三個故事,並非天南海北,其實相當有內在邏輯聯繫。發揮想像力,可以這麼串聯,某窮人突然當上了領導(別深究什麼原因,就當是爆發吧),經不住誘惑受了賄,有了金山銀山後,買房買車買珠寶買商業街,直到物質富裕,精神空虛,便追求高雅,遍尋雅方不得,期間更差點中毒死,最後求助高人,與雅士交換血液,終成為知名藝術家。當然,電影不能這麼拍,但如果按照這個順序來,前因後果一氣貫通,觀眾的情緒漲落有了支點,小品感也就不那麼強烈了。

影片打亂了這個順序,段與段之間便大起大落。分段來看,前兩故事各有絕招,也都能緊扣流行的脈搏,惟第三段最缺時代感。一夕成為富貴人的白日夢,並無鮮明的2013年特徵,放到十年二十年前拍一樣成立。內容更可期,無非是改換妝容,禮儀培訓,瘋狂購物,以及各種對富豪生活荒唐過火的幻想,舊港片裡演過,網路笑話里寫過,平時朋友YY吹牛時都講過。拿這段壓軸,頭重腳輕,唯一能壓住的只有華誼的股價。即便有審視富豪生存狀態的點睛一筆,也只是隔靴搔癢。

那麼,為什麼偏偏要將這麼不夠分量的一段安排在最後呢。因為這是個「土豪片」,是一場植入廣告高達8000萬的盛大炫富秀,故事的排序,遵循場面的升級。第一段,領導還比較簡樸,只享受了一回包場泳池,第二段大導就坐擁豪宅、游起天上人間來,到了第三段,金碧輝煌的大廳,世外桃源似的房產,琳琅滿目的珠寶店,鳥瞰夜景下的全城熄燈盛況……與窮奢極欲的意象構成對比的,卻是故事創意的陳腐乾癟。看馮氏喜劇,首要追求當然是新穎和笑料,誰也不會衝着視覺效果去,馮小剛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殊不知觀眾只想跟土豪做朋友,不想看土豪炫富卻沒有我們的份。

更失當的是片末「道歉」一節,假意作千篇一律又索然無味的公益宣傳片,正當觀眾對風格的裂變摸不著頭腦時,筆鋒一轉,指明道歉是給地球「私球訂製」的逢場作戲。顛覆是顛覆了,嘲弄的力度也有,但從娛樂性考量,絕對是反高潮的,放在映前熱身還差不多。觀眾帶著興奮進場,帶著新鮮感開場,帶著陶醉看到一半,之後每況愈下,在無所適從中離場,怎麼可能有心思玩味背後的深意,俗都不好好俗,怎麼雅的起來。

范偉扮演的司機說,都知道是演戲,又不能真的把賄賂拿走,還不如扔了解氣。說出了我當時的心裡話。客戶都沒法融入,整個「抵抗誘惑」就構不成挑戰。對咱們來說,一出角色時時刻刻換著裝束、變著口音,提醒你這是在演戲的戲中戲,如果造夢只造到這個程度,是叫人出戲的,私人訂製的服務是要退款的,好在他們安排了一個弄假成真的色誘,瓦解了范偉的防備,衝破了觀眾的預期。所以我認為第二個故事最優質,打破了真實和演戲的界限,主動設計完全失控,最後一干人都被被命運牽著走,再訂製也華麗不過上帝的安排,是現實比夢境更荒誕的高明寫照。

這段圍繞的大導,明白無誤調侃的就是馮小剛自己。名也有了,利更不缺,獎盃一堆,紅毯走膩,躺在大房子唉聲嘆氣,生命少了深刻的滋潤,少了意義的升華,直到把榮華富貴都嘆成糞土。這並非異想天開,文化界不乏先例,007的作者伊恩?弗萊明名滿天下,但嚴肅文學界不拿他當回事,連親戚都嘲笑他沒文化,最後抱憾而終。馮小剛也許不在乎自己不夠雅,但冬粉給他莫大的壓力,大有恨鐵不成鋼之勢,盼著他片片超越自己。馮氏的表態是,別逼我,我愛拍什麼就是什麼,否則我一狠心跟民間藝術家換血去,拍個比費里尼還蔡明亮的片,您還捧場嗎。

私人定製影評(三)

針對《私人定製》排山倒海般的吐槽現象,筆者倒是早有心理準備,只是罵聲與票房齊飛的同時,苦了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們,屢破紀錄的打臉讓他們徹底知道了這位全民導演逆天的號召力。紛紛吐槽破紀錄的排片和票房,並不是華誼兄弟與馮小剛多有本事,而是其他片子的題材限制的一種成全,一片獨大只能說市場的不健康與單一。因此要停下種種罵聲,理性看待這位「最俗」導演才是當務之急。

幾乎所有的吐槽都來源於影片中帶來的價值觀與思想層面,反而紕漏影片本身的有力觀點少之又少,說到點子上的基本沒有。至於笑料少、創意舊、吃老本、炒冷飯這些,根本不能構成對影片強有力的殺傷,也不是阻止觀眾進入影院的有效方式,至少不能像《富春》、《小時代》那樣直接對票房有著攔截式的影響。仔細分析一下此次大規模的摸黑行動,除了固有的馮小剛得罪的大量網民之外,競爭對手的惡意低分也是造成如此大規模吐槽的原因之一,當然網路跟風與眼紅票房成績的也是少不了。如今的華誼兄弟早已經不是之前的業內毒瘤,甚至在行業中起著帶頭模範的作用,他們也慢慢放棄了自備水軍,通過自己的「大片、大導」路線來爭取院線的空間與排片。改邪歸正的他們如今卻成為眾矢之的,被別人合起伙圍攻想必也是報應,可這種報應真的要拿馮小剛當盾牌,拿《私人定製》當出氣筒嗎?

當馮小剛、王朔、葛優三個大爺走到一起時,這個加起來近200歲的組合著實有些跟不上時代的潮流,把不準流行的脈搏,但他們形成的根深蒂固的馮式喜劇確實影響了無數人,開啟的賀歲檔這個王朝同樣功不可沒。馮小剛早已不是當年的憤青,退下了尖銳的外殼,在小心翼翼地試探廣電尺度的同時,甚至走起了「賈樟柯」式過審難的境遇;王朔亦是不再痞氣,《非誠勿擾2》之後的轉型明顯感覺到這位大佬級作家開始變得溫和,被社會徹底磨平的他已經圓滑世故;至於葛大爺,更是一種稀缺產品,畢竟自2010年的「葛優檔」之後,葛優的產量已經越來越少了,總有一天,我們會懷念那個耍貧嘴不著調的喜劇大師。對於這個組合,對於《私人定製》,還要拿出多麼苛刻的要求?帶有多少挑剔的眼光?至少在筆者看來,這種寬容並不代表著同情,更多的是一種尊重。

在看完點映場之後,才知道之前的未過審風波絕非炒作,如今的馮小剛,更多的是一種玩票的境界,可他在不知不覺地摻雜一些深層的東西,帶著社會責任感去捕捉鏡頭,這也正是筆者覺得《私人定製》強於《泰囧》的地方。自從放棄票房拾起良心的《1942》之後,馮小剛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一切電影願望,對於電影該說的話已經說盡。同時他也從未自詡藝術家,此次《私人定製》更是把自己放到一個無比低端的角度,「我是最俗的導演」,因此當別人罵他低俗、惡俗時,他不僅沒有憤怒,反而比別人罵的都凶,這種自嘲的勇氣,想必是其他導演不曾有過的。但凡對馮小剛,對《私人定製》失望的觀眾,無不是對他報以最高的期待,可他畢竟不是姜文,他也不願意那樣,只為「成全別人,噁心自己」,野心這種東西早已經在《1942》用完了,作為回報華誼二王的補償,《私人定製》唯一的奢求是讓大家樂呵,站在這個角度講,無疑是成功的。

至於馮小剛的死黨葛大爺,這次的戲份並不是一個絕對的主角,畢竟四人組的設定會分流不少。()如今的葛優早已不能用一個單純的喜劇大師來命名,表演藝術家或許更能夠體現他神準精湛的演技與圈內地位。都說大爺被鋼炮給定型了,但他可以自由的切換到任何電影、任何角色,來年與姜文死磕的《一步之遙》肯定會帶來更大的驚喜。此次在《私人定製》中,大爺的表演更多的是不動聲色,殺人於無形,一貫的冷幽默與貧嘴少了,取代的是一種淡定與睿智。我們能夠清楚地感受到大爺老了,不如以前鬧騰了,可他確實是整個華語圈內不可替代的。從1997年《甲方乙方》,再到如今的《私人定製》,像是一種宿命與輪迴,如果這是他與馮小剛合作的最後一部影片,想必也是也算是有始有終了。而白百合、范偉、宋丹丹、王寶強的傾力加盟,讓整部影片多了喜劇元素與賀歲的氛圍,尤其是范偉的精彩神準的演繹,堪稱影片的一大亮點。

影片中的三個段子,都是荒唐的鬧劇,在大量插播廣告與低俗段子中尋求平衡。相對《甲方乙方》而言,技巧加強了,創意減少了,馮小剛當然有自知之明,在趣味性不足的同時,加入了對社會的嘲諷,這種走高壓線的勇氣不是人人都有。第一段無疑是最深刻最有意義的,儘管極盡誇張,但也幾乎精準地還原了當下貪官的真實面貌。第二段當然是自我批判,但是雅俗這種東西沒有一個標準,最後導演換血變得高端,變得不接地氣也是一種嘲諷,不論雅與俗,有觀眾看才是最終的王道。最後一段則開始吐槽社會,連帶上層社會、老齡化、房地產等敏感問題一併牽連。馮小剛是笑著說嚴肅的事兒,以至於影片最後慢慢開始像壓抑傾斜,最後的道歉更是作為馮小剛的心裡話違和的摻入到影片當中,在爭議中,也慢慢升華了影片的立意。

抱有期望值的觀者都會失落,想過年湊個熱鬧圖個樂呵的都會滿意。至少就今年的賀歲檔而言,不論是《無人區》的深刻黑色、《掃毒》、《風暴》的港式警匪,亦或無底線的《四大名捕2》,都不如《私人定製》來的直接。馮小剛已經儘可能放低了身段,儘可能地噁心著自己,完成《1942》使命的他已經不再分泌荷爾蒙,已經踏實了,也成全了給別人一部沒心沒肺賀歲鬧劇的心愿,這既是他「俗」的一面,同時也看能出一種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雅」的一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