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死亡實驗影評

死亡實驗影評(一)

德國人真是一個善於反思的民族。說這句話可能會引起不少人的反感與反駁,況且我連德國亦未去過,下這樣的判斷更顯隨意。不過,從所看的書與電影,都給我一個強烈的印象,德國人對於自己的歷史,對於自己影響著民族發展的思想與行為,總是在不斷地反思。特別是對納粹德國時期的歷史,反思猶多,也許是這段歷史讓德國人太震驚太難堪也太難以想像了吧,一個號稱理性的民族,卻做出了如此狂熱而毫無理性之事。前段日子看過電影《浪潮》,通過一個學校老師的實驗故事,揭示了極權主義的就在我們身邊,納粹的幽靈隨時都會還魂。近日又看過這部《死亡實驗》,也是假借一次極端的心理測試,探究了人內心的權力欲,探討權力是如何建立並且奴役他人的。

影片最初看似很平靜,一切如常地進行著,一次簡單的實驗,兩周可以輕易地拿到四千馬克,對於很多人來說,當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何況還有神秘可體驗,能夠滿足很多人的好奇心。二十個實驗名額,很快被各色人等填滿。有計程車司機,有小店店主,有航空公司職員,還有落泊的演員……二十個人開開心心進入了實驗室,也就是一個處於心理學家們高度監控下的監獄。十二個人成為囚犯,八個人成為獄警。他們的身份決定了他們是相互對立的兩個人群。

對於實驗人員個體來說,最優的選擇自然是不惹事,睡著大覺平安度過這十四天,拿到四千馬克拍屁股走人。當然,這是理性的選擇,在這種選擇之下每個人的利益都會達到最大化,這樣的也就是個理想的。可惜,理性並非總是出現於人們的行為之中,相反非理性的情緒往往主導著人的行為。從事實驗的心理學家深知此點,所以他們並不著急。對於扮演囚犯的人來說,他們沒有什麼動力去搗亂,少受點罪出去就最好。不過,囚犯中的主角真實的身份卻是記者,沒有什麼衝突的實驗,對於新聞來說,等於什麼都沒有,沒人會關注。因此他的利益決定了這兩周時間不會是平靜的兩周。事實上,他也是這麼做了。

表面上看,這一切事端都肇始於男主角的挑事,實則並不然,能決定事態進程的,除了高高在上通過監控器了解一切的心理學家之外,是作為獄警的那幫扮演者,作為囚犯的這些人,其實他們的作用無足輕重,他們所做的一切,只是讓事情的發展變得更快一些而已。那些扮演獄警的實驗者,面對著突然到手的權力,他們的表現如何,才是問題的關鍵,也是此次實驗需要測試的地方。而這些獄警扮演者所給出的答案,卻讓所有的人包括主持實驗的心理學家震驚。人的權力欲望原來是如此的強烈。

人對於自己的新身份會很快地認同,哪怕這個身份並不具現實的意義,轉瞬即會失去,特別是這種身份能夠讓自己享受到權力的快感。本來他們在實際生活中是身份各異之人,然而換上了警服,在監獄的環境中,很快就認同了自己高人一等的想法。面對著「囚犯」,除了不使用暴力的規定外,他們可以為所欲為,他們可以成為上帝,他們的語言就是法律,他們可以短暫地決定著別人的命運,左右著他們的情感。這是現實生活中所無法達到的,而在這裡,在這個虛擬的監獄中,卻很快就享受到了這種權力的快樂。

心理學家實驗的目的,在於想了解人面對著權力會如何行動,權力相關的各方會在權力之下如何互動,什麼樣的權力會被人們所尊崇。他們設計了這套遊戲,沒想到只有十數小時就得到了初步的成果,快得連他們自己都不相信。這兩組在現實世界中互不相識,也無交涉的人,到了實驗之中,就被貼上了標籤,而且是相當對立的標籤:獄警與囚犯。人的認同感也很強,迅速地找準了自己的新定位,扮演起自己人生的新角色。原來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人,成為了自己的同夥,並有了共同的利益;同樣不相關的人,因為屬於與自己對立的一組,自然就成為敵人,他對於自己這方任何人的侵犯或者不尊敬,就變成了對於自己群體甚至自己本人的不尊敬。

在此種情況之下,個體之間的矛盾很容易就會變成群體間的糾紛。處於有權一方的人員,則天然地將某個人的不滿甚至只是嗜好,當成是對自己或者群體權力的挑戰,並會迅速地運用手中的權力,集合群體的力量,予以堅決的報復與打擊。「獄警」們在對「囚犯」的懲罰中樹立起了自己的威嚴,並在「囚犯」對於自己尊崇與害怕中體會到了權力的快樂。權力如同毒品一樣,一旦嘗到就讓人難忘甚至上癮,食髓知味會想盡辦法去使用自己的權力,千方百計去擴大自己的權力。在權力行使的初期,這些「獄警」相互抱團,以讓自己力量強大。在這個群體中,兇狠有手腕且較低道德底線的人會脫穎而出,成為群體中的老大,大家自動地成為他的馬仔。

這種人往往在現實的世界中,是個失敗者。長期的鬱悶不得志,讓其心理有了扭曲。他會幻想著一朝權在手,便可出口鳥氣。因此當權力來到他的手中時,他會變得比其它的人更積極更無情地玩弄權力,將自己心中所有的鬱悶,發洩到現在比他更弱小的人身上。在《死亡實驗》中,那個航空公司的職員就是如此。這是一個聰明人,且比其它人有想法且具備更多的知識。不過從他的言談中亦可看出,在現實上幸福應該是與他無緣的,獨自一人生活,孩子是他心頭之疼,他似乎失去孩子的監護權。他長相陰鬱,性格敏感,似乎在性方面也存在著問題。但他卻首先先出主意從心理上摧毀自尊心,來制服那些「囚犯」,併到處滋事,表現強硬,很快在「獄警」群體中取得他們的信任,當上了他們的頭,最後凌駕於每一個「獄警」之上,成為事實上的獨裁者。

本來這八個「獄警」是平等的,沒有上下級的關係。然而幾次共同的行動之後,共同的利益讓他們趨於一致,而他們對於「囚犯」的欺壓,也讓他們與「囚犯」有了個人的恩仇,他們只能抱團才能防止報復。這八人團體成為了一個組織,內部開始出現等級。與出手很狠的,能夠緊跟頭兒的,在這個群體中地位就會高一些。而個別有著良知或者性格懦弱者,自然就被排斥到了邊緣。最初他們的行為都是大家商量後一起行動,很快他們對於領袖的尊崇越來越嚴重,個人的意志往往最後主宰著一切。內部有不同意見的「獄警「也被清洗,雖然還有著重大事件舉手表決,但一般情況之下都是領袖說了算。

影片將對人性及權力的觀察,放到了人造監獄這麼一個極端的環境中,相當有意思。這個地方可以看成人類始建之初,這些實驗者實際上是將外面的**關係斬斷,然後進入到這裡來,不管他在外面是什麼樣的角色,在這裡只能是獄警或者囚犯。這裡是關係的空白地帶,他們之間此前未有任何的感情或者其它的糾葛,但要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來,兩周的時間還嫌太短。這裡也是權力的真空區域,只有監控器上的心理學家相當於上帝,給這裡劃定了規則,並監督著規則的執行。然而他們對於獄警與囚犯之間的彼此關係,卻並不干涉。這自然就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間,權力就會在這裡悄然生長並主宰著這裡。」獄警「具備了掌權的天然優勢,他們將得到權力的最初衝動,其實與真實的世界一個樣,迅速地將手中的權力最大化,將權力使用到極致。

這樣的實驗結果,我想那些心理學家應該早有了解,他們做實驗只是用來對結論進行驗證,並觀察到這種結果演化的整個過程。這從電影中他們對於實驗人員的挑選與分類,就可清楚地看出。整個**如何,自然在這個封閉的實驗室里就會如何。人類數千年的歷史,其實無時無刻不在證明著這一點。進入現代**之後,世界各地出現的極權主義體制,更是充分地展示著權力對於人類對於的深刻影響。無數的極權組織的形成,不是與電影中」獄警「的極權化一個樣嗎?許多獨裁者的崛起歷程,不就是那個」獄警「頭兒的翻版嗎?從德國納粹的興起,到中國文革的發生,電影中的故事在我們的歷史中,不斷地重複著。

電影中心理學家未能預料到的是,事態的發展如此的迅速,如此的殘忍,如此的不可控制,竟至於不可收場,連心理學家們都成為這場實驗的犧牲品。他們低估了人性中的缺陷,也低估了人們對於權力的狂熱。電影中的最後結果,是雙方的火併,導致了三死兩重傷。玩權者必自焚,「獄警」的領袖最後死於刀下。死時,殺死他的「囚犯」罵他白痴,顯然他入戲太深,本來是場遊戲,最後陪上性命。但已經嘗到至上權力滋味的人,怎麼會淺嘗輒止?即使陪上身家性命,也不願輕易地放權,在權力中是沒有理性與智慧的。其實,在這場實驗中,誰又是有理性的呢?連當初最冷靜的那個空軍少校,最後不也激情澎湃,手刃「獄警」頭兒嗎?

原來高高在上的心理學家,本來以為自己可以如上帝一般操縱一切,但這個自封的上帝面對已經享受到權力快感的「獄警」來說,成為他們必須首先打倒神像。自認為擁有了權力的人,怎會容忍自己的上面還有一個更高的權力?最後,這些心理學家只能在真正的監獄中,去反省自己的實驗了。其實,他們的內心何嘗不是被權力所激盪著?充當上帝的感覺真好,可惜結果卻不在他們的控制範圍。想想直到今天還有人在操縱著權力,在挑逗著不同群體的爭鬥,以為自己有能力控制著事態的發展。實際上呢?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玩火者必自焚,確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人性,從來都是讓人失望;而權力欲,則往往會毀滅一切。

死亡實驗影評(二)

對於這個實驗最終是要證明人性還是要說明環境因素對人所起的致命性作用,我想應該是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吧。

我一開始一直自詡為人性惡論者,但這是不是又陷入二元論的一次謬誤呢?看完影片以後,我更加堅持人性的多樣化理論。也許你出生以後就存在著善惡等多種人性,只需要一個觸發點,然後你就徹底的成為了被標為「善」、「惡」標籤的人。

這次的觀影體驗並不是特別的好,我並不是被影片直接帶入劇情,而是始終帶著一種懷疑去審視該片的,也就是說一開始我就是帶著偏見去看待這個實驗,我的腦海中一直存在著這個實驗如果發生會是影片中所出現的這種狀況嗎?但是看著所謂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言之鑿鑿的真實實驗數據與經歷,我只能說權利與秩序,群體的無意識是多麼的可怕!

相對於我在觀看《浪潮》、《狗鎮》等影片展現出來的那種讓我信服的震撼來說,這部影片確實缺少了一些讓我最終能夠直抵心靈的信服!本身的故事已經無話可說,相當地具有可塑性,但是電影說實話並沒有真正地震撼到我。更沒有達到《伊甸湖》、《我唾棄你的墳墓》那種簡單直接的群體性暴力的直刺眼球!所以電影的拍攝在我認為還差一點點,那是很關鍵的一點點。

我認為另一條線索,就是與男主角好的那個女的,導演的設計很棒,既推動劇情發展,而且能很好的單一展示監獄這條線索的簡單明了。

死亡實驗影評(三)

當我們的意識形態機器還在大肆宣傳指導思想的單一化和某某思想如何偉大的時候,西方社會對獨裁的反思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這讓大部分清醒的中國人感到慚愧。

中國也有類似納粹德國的全民瘋狂-汶格,但大部分民眾的結論是:「毛主席被蒙蔽」,極少有當時的普通施暴者對自己的行為有過反思,當然,要想集體反思也是做不到的。

於是,在中國,隨時有可能爆發類似汶格的集體施暴。條件成熟,人人都可以變成《死亡實驗》中的看守者。我並沒有危言聳聽。

大學一年級時候我經歷過一次類似的集體施暴。

我們班多女生,女生大都不喜歡體育課,一身臭汗並且有換衣服洗澡的痲煩,於是有人慫恿集體針對體育課的罷課,原本是一次慫恿,有能力的「領袖」看到了機會,這位「領袖」類似《死亡實驗》中的看守頭領,是一個和我同宿舍的男生,在他的一番演講下,真的做到了全班有30多人不到操場上課。

不過還是有人不服他,我和另外四人任然堅持上體育課。罷課領袖警告我們不要去,並且宣傳我們五人的上課會導致其餘30多人的缺課從而有重修的危險,我們應該以集體為重。

但是我們還是去了,當我們上課後回教室,驚人的一幕發生了:其餘沒有上課的30多人整整齊齊的坐在教室里等待我們,可怕的是-黑板上寫著我們五人的名字。一場批鬥會已經準備好了。

那些平日漂亮的、溫柔的女生變成了戰士,大聲要求我們做出解釋。()我們中的一位要衝到黑板前擦掉名字,被同學攔住,差一點爆發肢體衝突。我當時還是好好先生,上去跟大家解釋說上不上體育課應該是自由,但遭到30多名罷課同學的強烈反對。理由有一個:我們上課會造成他們的缺席,會扣掉學分,失去獎學金的機會。99年的學生很看重獎學金。

我眼看著面前陌生的同學,有一種奇怪的感覺,感覺他們和當年的紅衛兵毫無二致,感到極端恐懼。

此事半天后被學校平息。僅僅半天,不起眼的人可以因為此事迅速變成領袖和獨裁者,獲得從來沒有的話語權和領導地位;僅僅半天,毫無聯繫,絲毫不團結的同學可以變成團結的施暴者。這和納粹時期的德國有何不同?

這樣類似的經歷我遇到過多次,大部分人對這樣的小事不屑一顧,中國的心理學工作者也只會讓人畫畫圖,說幾句無用的術語唬人。極少人深入研究過中國人或者說人內心的暴力基因。

獨裁和暴力在我們周圍,到處都存在,只是我們大部分人已經習慣,就像《肖申克的救贖》中所謂的「體制化」。

反對獨裁,反對暴君,避免重演文化大革命的悲劇,不能依靠知識分子的意淫,更不能依靠官員的覺醒和恩賜。需要每一個普通人對獨裁的警惕和反抗。

正如《死亡實驗》中主人公所認為的:我們畢竟比猴子高級,因為我們知道反抗。明白我們是人,不是關在大籠子裡面的小白鼠,明白我們並非萬劫不復的囚犯。民眾各種形式的反抗,才是我們的出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