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青紅影評

青紅影評(一)

第六代導演也許該算得上是最克制和理性的一代導演了,他們沒有像第四代導演那樣有著強烈批判現實主義的色彩,也沒有第五代那樣運用影像最大的功能去喧洩壓抑已久的內心的激情。第六代更多是把鏡頭放在生活的邊緣,然後靜靜的等待,等待生活中如何掙扎的人們,也可以說是如何在輪迴中體驗生活的真諦。

《青紅》導演王小帥正是如此一位導演,之前的《十七歲的腳踏車》似乎還帶著些個人的濃重情感在裡邊,那麼在《青紅》裡便看不見了,而顯得更加成熟。很多長鏡頭和客觀鏡頭的運用恰到好處的說明了這一點。

有的人質疑說既然是青紅的愛情夢想和父親的上海夢發生衝突而導致悲劇,那很顯然導演在渲染青紅和小根的愛情關係上還不是很突出。這裡就是導演不干預生活的體現了,因為生活本來就是如此。農村的愛情絕對不像我們在城裡見的那樣熱烈和奔放,來得早去得也很快。青紅和小根的愛情只是一種近乎純樸的環境下進行。我們只看到小根在等待,而絕看不見青紅的出現,然後兩人擁抱甚至接吻。甚至在整個片裡他們兩人單獨在一起就只有兩三次,其它次的也是通過弟弟來傳遞信物。剛開始就只能是小根買的紅皮鞋放在青紅的課桌里,連親手送出去的機會都沒有。青紅在看到鞋後也是興奮與恐懼齊飛的情形。在農村,在八十年代的農村,這樣的愛情甚至算有點過份了,像青紅好友小珍那樣的愛情是絕無僅有的。為什麼?很難說得清楚。在影片裡至少我們可以這麼理解,是父親的影響,或是更深層次的說因為青紅的愛情和父親的上海夢撞到了一塊,青紅的未來和父親眼中青紅的未來的不可調和。也許在農村,對未來的渴望能蓋過現實中的任何事情,當然包括愛情。在那裡,只有通過努力,逃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才會有生活的美滿。在青紅父親的眼中正是讓青紅好好學習,考上大學,然後體面的回上海。「上海這幾年可真是大變樣啊」,在上海才能找到他們失去的一切---尊嚴和未來。所以青紅的愛情在這種重負下顯得那樣的蒼白。偷偷地穿著那雙紅皮鞋走上幾圈就算是最大的滿足了。我們在偶然間就明白了導演的鏡頭為什麼那麼克制了。這種理性下的克制更能讓人在沉默中感受到要爆發的力量。

未來大於一切吧,即使是反抗也只是徒勞。青紅和弟弟生於斯長於斯,所有的情感也在這裡生根發芽,至於父親的上海夢在他們看來是那樣的虛無飄渺。青紅和小根的愛情在受到父親的監視時,她嘗試過反抗。離家逃到好友小珍家裡住,她絕食以求得自由,但這些都沒能改變什麼。在父親的面前,青紅失去了話語權,變成了沉默寡言的女孩。從頭到尾我們沒有看到青紅的笑容,但可以想像她的笑容是多麼的燦爛!似乎可以這麼怪導演,影片明明是《青紅》,為什麼我們卻看不見高園園有什麼太出彩的表演,倒是父親從頭到尾都在喋喋不休,表現得淋漓盡致。《青紅》的英文名是《shangdreams》,這是兩個絕然不同的名字。為什麼會這樣?從這點我們就可以看出,這部影片其實更多的,是在闡述六七年代從大城市搬到內陸支援三線的那群人在歷史的變遷中的命運。因此父親的角色顯然起到很大的份量。

王小帥在訪談中也是這麼說的,這部影片更多的是獻給他父母那一代人,算是對歷史的一個比較客觀的記錄。同樣從同是第六代導演的賈樟柯的電影也可以看得出來,他的最新作品《世界》也是對當代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人與人之間關係變遷的記錄。這是第六代導演的特質,也是他們的標籤。賈樟柯說他是飄的一代,這句話也可以從《青紅》中體味出來,不同的是飄的是父母一輩。父母的飄卻和他樣孩子不飄的一代形成衝突,在這部電影裡這種衝突表現得比較客觀和溫情。於是這就出現了一種悖論,父母為了孩子,千方百計讓他們能有更好的生長環境,而他們的孩子卻已習慣了本土的生活,不想有什麼改變。變與不變形成矛盾,顯而易見,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輸了,輸給了未來又贏得未來。在贏得的同時又造成了悲劇。青紅在改變自已的想法時,雖然還記得她和小根第一次說話的內容,卻不能改變被小根強暴的命運,也改變不了由此小根被判刑而帶來的,也許是一輩子的恨,她將用什麼來救贖呢?用良心吧,用刻骨銘心吧!這就是命運的悖論吧!

也許有人會說王小帥的這部電影失去了當代的意義,我卻不這麼認為。我始終認為,像我這樣從農村來的青年一代還是在時代的變革中充當著飄的角色。從鄉村到縣城,從縣城到城市,我不也是在飄嗎?當我們在城市中感到落寞時,唱這樣的歌來慰藉自己吧!「多年以後一場大雨驚醒沉睡的我,突然之間都市的霓虹都不再閃爍,天邊有顆模糊的星光偷偷探出了頭,是你的眼神依舊在遠方為我在等候,星星點燈,照亮我的家門,讓迷失的孩子找到來時的路,星星點燈,照亮我的前程,用一點光溫暖孩子的心……」。

門框裡的故事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移遷家庭的故事,它發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主人翁青紅的家庭有著特殊情況,在那個年代裡,隨著內遷的工廠,由沿海繁華的大城市上海遷移到了內地邊遠的貴州,在這個偏僻的小城市裡漂浮著好幾戶「移民」而來的家庭,十九歲的青紅在這裡開始了她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情感歷程,本以為可以終老此地,人們卻開始惶惶不安,許多家庭都開始在想辦法能夠回到上海老家,也正由於這個原因,封建、嚴肅、泥古不化的父親親手扼殺了青紅朦朧的愛情,以至於這段愛情變質,最終將深愛青紅的男孩送上了犯罪的道路,而青紅一家人也在一切都無法挽回的絕望之中,離開了他們一直想要離開的地方。他們懷著怎樣的心還必情離去,奔向那座他們夢回縈繞的城市的呢?快樂、痛苦亦或是無奈。

影片給我的感覺是樸素、真實、自然,它的整體基調是農村淳厚的生活,很寧靜、清淡但不乏看點。讓我獲益匪淺的是導演在「門」上匠心獨運,別出心裁,讓我領悟到「門」(或「框」或「口」)的藝術魅力。

影片中的第一場衝突就是在以門框為背景的畫面中發生的;老吳正在幫助手風琴教師輔導兒子練琴,這個舉動也是老昊打算回上海老家的諸多舉措之一。老吳用眼睛的餘光發現了女兒要溜出去同「小草根」約會。他立刻攔住了她,鏡頭中父女二人各自鑲嵌在一個門框上,一個要出去,一個堅決攔住不讓出去,兩個人進行了第一場嚴肅的談判,這是作為影片開始時的一個標誌性的門。「門」打開了,我們便知道了在這扇普通的門裡發生了什麼事,對青紅而言,不讓出門,不過是一次甜蜜的約會泡湯,而對父親而言,事情要嚴重的多,門框仿佛是女兒命運的分界線。如果允許她跨出去,不僅女兒的一切都完了,他們返回上海的夢想也化為泡影。

這時,我們又看到一個「口」字形的畫面,色調是黑色的,只有中央露了一束微光,老吳的半個臉淹沒在黑暗裡緊盯著屋角處呆坐著的青紅,什麼陳設都沒有,單調得就像是一座監獄裡的一間單房,而青紅就是被囚禁在此的犯人。似乎是在說明父親對女兒的管教已經由監視上升到了拘禁。

在小珍同呂軍私奔了以後,老吳擔心青紅步她的後塵。因此,對青紅的看管更加嚴厲。於是,門框換成了窗框,坐在鐵欄桿窗欞里的青紅側影更像是監獄中的囚犯,失去了所有的自由,而站在父親的立場上,他也有諸多的無可奈何,也可以說是不得已而為之。在一次盯梢中,他把女兒跟丟了,他一個人矗立在山坡上,茫然回顧,顯得非常軟弱無助,父親自認為自己是最具有現代化意識的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卻使用了最封建的手段,他看不起自己現在生活的地方,他認為這兒是中國最保守的地方,其實,他自己在某些方面都比他所蔑視的人更保守,追求現代化的「上海之想」的父親變成了封建家長制的執行者。門框中的老吳縮小了自己的形象。

與老吳家形成對比的是有關小珍的一系列鏡頭:導演幾乎把影片中僅有的亮色調全給了小珍。小珍家所居住的房屋應該和青紅家的差不多,而由於燈光的處理,使得小珍的房間顯得寬敞明亮,當呂軍騎腳踏車載著小珍的時候,燈光晃動,鏡頭也晃動,似乎暗示著小珍的墮落。小珍在臨走前同青紅在室外的談話是影片中最開闊的鏡頭,其中小珍咪著眼睛昂首遠眺的神情為下面她的離走做了很好的埋伏,這與青紅在門框裡的鏡頭形成強烈的反差,一個走出了門框,一個卻留在了裡面,從此兩個擁有著不同性質的命運。

在發生了小珍出走,青紅與「小草根」的約會時被性急的小草根「強暴」,老吳把「小草根」告到派出所,「不草根」被捕,青紅割腕自殺未遂,「小草根」供認等一系列事件後,老吳離開貴州的計畫終於待此實施,在一個晦凌晨,影片裡出現了最怕的一個「門框」的鏡頭,門框裡邊空空蕩蕩,一無所有,一盞孤燈照著呆呆站立的老吳,這是他苦心期待到來的日子,但是當這一天到來的時候卻沒有歡喜,只有苦澀,他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裡,仿佛是在悼念,也像是苦別,最後,老吳拉了一下燈繩,銀幕霎時一片溱黑。

老吳在家坐在在在一輛後開門的吉普車上,迎著晨曦上路了,在擁擠的小路上,他們從同音喇叭里得知小草根被制刑的訊息,而這一切青紅又是從吉普車那小窗戶中看一和聽到的。影片的結局似乎在暗示:捲縮在吉普車裡的青紅雖然走出了那拘禁她的門框和窗櫃,但是沒有走出那個如影隨形的「門」,即使到了上海,青紅能不能走出這個「門」只有她自己知道。

青紅影評(二)

關於青春話題的影片為數不少,大部分都是表示那種唯美浪漫的愛情故事,反映一些處於青春期少男少女們對愛情的憧憬和渴望。而王小帥導演的影片《青紅》卻悲慘而又真實的刻畫出了青春那殘酷的一面。

《青紅》講述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一個故事。技校女生青紅的家庭是一個移民式的家庭,六七十年代就隨內遷的工廠,從上海搬遷到這窮困的貴州山區,這裡也裝載了青紅從兒時到長大的所有記憶,也成了她情竇初開的愛情聖地。在她19歲那年,一技術工廠的同齡小伙小根出現在了她的視線中。只是由於父母的強烈反對及不妥當的教育方式和回歸上海的問題,最終使這種愛情消逝在風雨中,也鑄就了慘痛的結局。

影片在人物設定上處理的十分細微巧妙,讓觀眾能清晰瞭然的跟著人物行走在影片中,為情節的鋪設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並且該影片的人物比較有代表性,真實而靈動的描繪出了當代社會存在的一些弊端。

青紅在影片中是一穿著紅色上衣或外套和青黑色褲子的女孩,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反映出她是一位懂事乖巧的女孩,只是在面對父親嚴厲的管教下,內心有些許叛逆。對待自己的感情也是刻意的去壓制,當她在自己的座位底下發現的紅色鞋蓋時那種想看又不敢的表現便能生動的反映出來。可是在威嚴的父親面前,她始終沒有說出送鞋人到底為何人,在父親造假病假的時候,以絕食相逼,和父親之間的言語處處透著敵義也都體現了她在許多方面又是特別倔強固執的。可是最後她也只能和傻子一般艱難的生活。

小根雖然在影片中出現的場次不多,可也是影片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在感情糾葛中始終扮演一個主動卻又極易受到傷害的角色。他對愛情是忠貞的,他精心挑選皮鞋,並且每天都在白色籬笆圍牆邊等待他的夢中佳人,他那充滿憂傷的琴音感染著觀眾。只是最後的衝動,讓他走上了不歸之路,強姦犯的罪名也把他帶到了地獄,這一幕也深深讓觀眾狠狠揪了一回心。

吳澤明是青紅的父親,專制蠻橫,大男子主義,為了女兒所謂的「前途」,強迫性的燒毀女兒的信件,監視女兒的一切舉動,到最後不得不忍讓躲避,但是小根的錯誤又讓為人父的他不顧一切將小根送進了死亡之路,並因此留下了終生的愧疚和自責。

珍珍的命運也是充滿戲劇性的,她是一個充滿浪漫主義卻又單純善良的小女孩,敢於追求,並能不計一切後果的奔走在自己的愛情之路上,當然也因為自己太輕信於人而收穫了不好的下場。

除了人物設定方面比較成功之外,本影片的一些視聽特色也很值得欣賞。

在鏡頭處理方面,始終都是比較拘謹的,拍攝的畫面比較狹窄,包括多次拍攝青紅隔著一道門坐在自己的房間裡,都烘托出了一種嚴肅壓抑的氣氛。對大山的一些俯瞰鏡頭,並沒有那種豁然開朗之感,反而讓觀眾有些迷茫之惑。在影片敘事方面成了一個無法忽略的支點。

該影片的光線比較黯淡,語言較樸實,音樂方面也運用的比較到位,令人情緒跌宕起伏。

整部影片發揮出了導演的思想,王小帥作為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鮮明生動的將年輕一代的愛情通過螢屏展現在觀眾面前。但觀後,也不得不讓我們深思,對於早戀,對於教育方式,對於國家政策許多方面的問題我們也都有待於進一步深究和理解。也為了避免類似的悲劇再上演。

青紅影評(三)

本片將中國上山下鄉那一代人的疼痛與這幫人子女的疼痛編織在一起,儘管沒有露出帶來這疼痛的根源——插在時代背後的尖刀,但卻為我們呈現出了兩代人的疼痛到面無表情的呆滯……

那個非黑即白、整齊劃一的時代,每天早晨都有宗教儀式一般的集體廣播操……在集體齊刷刷的動作里,會讓每一個體充分地領會集體的魅力並徹底地遺忘個性的意義。

她的父母來自於荒謬年代的上海,不知道是因為主動還是因為被迫而來到了這個窮鄉僻壤的小山村。好多年過去,她的爸爸的人生中只剩下了一個願望——離開山溝,重返上海!上海是他的夢,是他的情,是他的信仰!

她沒見過燈紅酒綠的上海,也不知道那個傳說中的大城市與自己有怎樣的關係,更不會理解在那個地方就是否有了一種被最美好生活占有的感覺。她只是和其他女孩子一樣,在成長中,在青春里,喜歡跟知己細說心事,聽聽雙卡錄音機里的流行歌曲,想一想評一評身邊的男生。

他青澀得像破土而出的幼苗,純潔得像早晨剛剛降落的露水。他不知道愛情的種子什麼時候在心中生了根、發了芽,他只知道在他的世界裡,她是最美麗、最明亮的風景!她是他的光,她是他的神,她是他通往所有未來的道路!為了她,他可以不吃不喝、不歇不睡,直至付出他的全部!他送給她一雙漂亮的高跟鞋,他最大的幸福就是看著她能夠穿上他送給她的高跟鞋!

她的知心密友在枯燥乾澀的生活中,順理成章、如魚得水地發掘出了生活的甜美滋味——她義無反顧地縱身跳入了愛情的大河——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全鄉。

喇叭褲,迪斯科,老舞廳,霹靂舞……一個時代的縮影。

然而,她的父親像中國無數傳統的父親一樣,把自己孩子視為自己所有物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對獨立的個人。在他的觀念里,他的孩子必須跟他一起回到大城市上海,那才是真正的人生!他絕對不會允許任何一個人阻礙他那火熱的夢想去照進冰冷的現實!

回上海,是她父親一個人的宗教。

他粗暴的阻攔,貌似行之有效,封鎖了自己的孩子,嚇退了別人的孩子。

她在自己的小屋心灰意冷,他在外面的街道隨意飄蕩。

杯具是杯具之母!()

他在那個激盪的夜晚強行占有了她。沒有人說得清楚,這是報復還是愛情,但所有人都知道這幾乎就是同歸於盡!

那個年代,這種事是要被判槍斃的……

一代人的青春被瘋狂的運動所摧毀,他們下一代人的青春又被他們自己所摧毀!

年輕人的心在那空蕩蕩的山谷中,像一片秋天的葉子般瞬間枯萎,只有那看上去鬱鬱蔥蔥的青山始終若無其事、沉默不語……

正所謂,青春凋零,紅塵依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