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金陵十三釵的影評

金陵十三釵的影評(一)

《金陵十三釵》是一部關於妓女的電影,一部關於南京妓女的電影,一部關於南京大屠殺時候的妓女的電影。

南京是一座悲情的城市,所謂「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聽起來這座十朝古都充滿了神采飛揚的富貴氣,但是仔細算來,建元於此的王朝,不是偏安,就是短命,唯獨有明一代國祚稍長,但是從朱棣那一朝起,帝國的首都就被標註在了北京。但凡宗廟易主,江河破碎,莫不是生民離亂,萬姓死亡,就如張養浩唱過的曲子:「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雖然作為行政中心,南京命運多舛,但是畢竟這裡的生活太安逸了,所以文人學士流連此間,究竟是建功立業的襟抱,還是忘不了秦淮河上的軟語和琵琶?

1937年,這個富庶的帝王之州,被攻破,占領,屠城。將繁榮變為焦土,將祥和變為屠戮,將文明變為腐爛,侵略者通過施暴來強調成功和權力。

作為安逸和富庶的最卑微的代表,妓女們的惶恐和安全感的喪失,能讓人們更加深刻的看到這安逸和富庶被破壞得有多麼徹底。妓女所求的僅僅是卑微地活著,光鮮而又毫無顏面地活著。如今,南京城破,連妓女們都覺得災難正伸手卡著她們的咽喉,那麼災難是真的來了。

她們提著箱子,頂著槍林彈雨,一路逃進教堂,她們以為這裡是與世隔絕的安全地帶,以為洋人可以保護她們的安全。那些花花綠綠的腰肢,覺得是否可以安安穩穩地睡覺和打牌才是要緊事,而身外的這座名叫南京的城的安危,她們並不在乎。杜牧恨恨地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也許,他是在感慨流連此間的士人自己不爭氣,但這句話被流傳下來的原因還是妓女的苟活和家國命運之間的錯位。的確,道義、責任、同情、危亡,甚至最起碼的尊嚴,都與她們無關。在教堂里,這些釣魚巷的女人們的生活除了改換了居住條件、暫時沒有了生意外,和平時並沒有二致,打牌唱曲,爭風吃醋,說著酸溜溜的話。而這些妓女身上的根性,也暴露出了一個偉大的精緻的文明被野蠻的海盜文明攻克和蹂躪的原因。

和這些妓女光鮮而又毫無顏面的活著形成對比的,是教堂裡面的女學生,黯然但卻高傲,在災難面前用信仰的力量支撐著個體的尊嚴。她們和妓女們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對於「人」的理解的分歧。教堂里的妓女和妓女身上跳躍的性和欲望,這種設定充滿了戲劇性和張力。在女學生的眼中,躲在地窖中妓女們是墮落和魔鬼的化身,是與信仰背道而馳的誘惑和危險,是不被信仰和道德允許的骯髒。她們和妓女之間的緊張關係,成了推進故事的一條重要的線索。

其實,按照各自的本心,她們並不想拼合在一起成為一個臨時的團隊,然而在日本人的踐踏面前,同是中國人,同在教堂裡面避難,同是女人,她們不得不休戚與共。於是,這個臨時的並不合拍的團隊開始了相互拯救。

先是日本人第一次闖入教堂,女生們來不及撤退到已經打開的地窖裡面。此時的書娟,冒著生命危險引走了日本兵,保全了地窖里的妓女們。這件事就發生在女學生剛剛與妓女們發生過激烈衝突的清晨。女學生們這樣做,不是消散了對妓女們的芥蒂,而是源自信仰的本能。

第二次危機來自日本軍官到教堂聽女學生唱詩。書娟急中生智,救下了因為找貓暴露在日本人面前的妓女蚊子。而這,只是更大危機的前奏。

最大的一次危機,來自日本人的邀請,他們邀請教堂里的女生參加慶祝日軍占領南京的大會,為大會獻歌。但是,誰都知道所謂的慶祝,對於這些女學生來說意味著什麼。女學生們在書娟的帶領下,趁著夜色爬上了塔樓,企圖自殺,企圖以這樣一種對信仰不敬的方式存留一個弱小的生命最後的尊嚴和高貴,她們寧可放棄對天堂的嚮往,也不願意淪落進現實中的人間地獄。妓女的首領玉墨站了出來,提出了代女學生赴會的辦法。

這是一群怎麼樣的女子?飽嘗了人世間的艱辛和夜夜笙歌的喜樂之後,毅然決然放棄了最卑微的苟活。也許,她們心甘情願地以為自己的命賤,以自己的賤命換取女學生純潔高貴的活著。她們的選擇和改變,不是沒有來由的,操持皮肉生意的妓女面對日本人的強暴,都感到了深刻的屈辱,豆蔻之死就是她們身邊的驚嘆號,讓她們看到了在日本人的占領下連卑微地活著都是那麼的難。被蹂躪的民族喪失的不僅僅是祖國,而且更是在侵略面前作為人的尊嚴。於是,這樣一群卑微的女子,站了出來,站出來挽救那些為上帝獻歌的天使。當卑微者舉起了反抗的手臂,她們獲得的將是最動人的崇高。

她們是女人,是最平凡的女人,垂愛一起美麗的事物。最後一夜,殯葬行業出身的冒牌神父幫她們化裝成學生的摸樣,那些儀式感很強烈的場面極其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包括後來妓女們齊唱《秦淮景》,這支太平時代煙花柳巷的鶯聲浪曲,竟然可以把南京唱得那麼美,那麼芳華絕代。然而,芳華絕代的款款秦淮,如今已是斷瓦殘垣,屍殍狼藉。原來即使是太平時代最為人忽略的曲調里,都包含著對這座城市,這個國家的某種熱愛。

張藝謀並沒有重蹈陸川的覆轍,《金陵十三釵》也沒有像《南京,南京》那樣蜻蜓點水一般的處理故事。它只強調一個完整的故事,其餘所有的設定都服從故事的敘述。軍隊和狙擊手的巷戰,是為了突出環境背景,以及強調教堂外部保護的喪失。漢奸的戲也穿插在故事中作為整個故事的有機構成。而且故事用力地分布非常得當,張藝謀把這個南京大屠殺中的故事講述得張弛有度,是他近一些年來講故事比較成功的作品。

這個片子改編自嚴歌苓的同名小說,起初是一個中篇,後來又演繹為長篇。和電影相比,小說女性色彩更加鮮明,故事的重心在嫉妒、記恨和懺悔上。張藝謀的電影《金陵十三釵》首先要講述一個關於災難的故事,沒有按照原著的意韻處理為女性故事。他更強調在大災難面前人的價值觀的衝突和認同,信仰對人的支撐,以及同舟共濟的拯救。他更強調日本侵略軍殺戮了我們的肉身,但是屠殺不了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

儘管電影的主題和故事沉重,但是《金陵十三釵》的畫面並不是色彩素淡。張藝謀依然表現出了對色彩的偏愛,妓女們的鮮艷和絢爛,教堂圓窗繽紛的玻璃,狙擊手殞身的紙鋪,色彩越是豐富和華麗,戰爭和傷害越是觸目驚心。那一襲華美的繁榮,如今不過是支離破碎的過眼雲煙。難能可貴的是,張藝謀這一次沒有沉溺在色彩的狂歡里,而是緊緊地貼著故事有節制地控制著視覺語言的使用。

有網友指責《金陵十三釵》也學著美國人反思戰爭的視角,把人性和情色混合在一個容器裡面,以博得國外電影大獎的垂青。我並不認同這種論調。我相信在南京的電影院裡,沒有哪個觀眾會有這種觀感。我們不是在泛泛地反思「戰爭」和「人性」這兩個空洞的概念,我們反思的是民族的胸口一道深深的刀疤。我的鄰座是一對白髮蒼蒼的老夫妻,唏噓之聲貫穿了他們的觀看始終。我相信他們的嘆息來自歷史的深處,我相信那是最真誠的打動,我相信那是關於這部電影最有力量的評論。

誰說商女一定不知亡國恨?教堂里的妓女們懷揣著利刃犧牲和受難去了,秦淮河邊還會有人唱起靡靡之音的《秦淮景》嗎?

金陵十三釵的影評(二)

《金陵十三釵》從頭到尾,都展現著高雅、細膩、富有情感的色彩。單是這樣的色彩,已經足以撩起觀眾心中的感動。那斑斕的教堂彩色玻璃,以及神父房間內配合光線所顯現出的,那種厚實而帶著豐富沉澱的色彩,乃至十幾名妓女身上的服飾、首飾,在精心布置的光影配合下,顯得分外的雅致、細膩、和富有歷史回憶的深厚情感,這一切點點滴滴的色彩,都無不打動著觀眾的心。這樣美麗的而富有情感的顏色,在張藝謀的電影裡是首次出現的,而且不遜於其它一流影片顏色,可見張藝謀對色彩表現和運用能力,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也是對電影的美術水平的掌控,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除美術之外,演員的演繹,也是這部片一個極重要的看點之一。ChristianBale無疑是重量級的演技實力派影星,在他以往出演的電影裡,大部分是偏重劇情的電影,這類影片更需要演員精湛演技的演繹。在國內電影明星中,其實鮮有幾人能媲美好萊塢實力巨星的高超演技。不少演員特別是年輕一輩演員雖然懂得不再賣弄過分的面部表情,但是卻只會木訥或扮酷。只有少數經驗豐富的演員,如王學圻等,才是真正懂得通過級微小的面部表情以及極細膩的眼神變化,傳達出人物的內心世界。而奧斯卡級的ChristianBale,對於這部片裡那個,內心世界充滿矛盾及不斷變化的人物,自然是演繹的入骨入髓。而由於有這位演技大師的帶動,影視新人倪妮,在片中都有超水準發揮。她的表演也趨於沉穩、內斂、細膩,比很多國內知名巨星都好。越是內斂細膩的表情傳遞,越是接近真實,越是真實感,就越能感動觀眾的心。雖然ChristianBale的帶動作用是很大,但作為導演的張藝謀,對於整個團隊的表演水平的把握與提高,當然也是功不可沒的。沒有高水平的導演,是不可能有高水平電影的。通過這部電影,張藝謀把國內演員對於演技的理解,推向更高層次的詮釋。

雖然這部片,比起《阿甘正傳》、《朗讀者》等真正實至名歸奧斯卡金獎電影,在演員表演、美術、故事細節等等方面還略遜一籌,但不可否認,該片已經真正踏上奧斯卡級別了。當年《臥虎藏龍》那樣的爛片獲得奧斯卡金獎,不少有識之士都羞於在外人面前談及它。如今若是《金陵十三釵》有幸榮登奧斯卡金像寶座,國人再也無需羞愧了,可以堂堂正正地享受這份自豪。

本片的另一個亮點是戰爭場面的細緻展現。近年來,觀眾看過最好的現代戰爭場面電影當屬《雷霆救兵》(SavingPrivateRyan),該片對戰爭場面的近距離細緻真實的刻畫與再現,加上在戰爭中交織的人性與情感的細膩描寫,攝影的細膩表現手法,演員的細膩演繹,使該片成為戰爭類影片在觀眾心中的參考標準。之後《集結號》的成功,就是從《雷霆救兵》中得到很多參考與學習的成績。但《集結號》中呈現的是大戰場、戰壕戰的場面,而《金陵十三釵》的戰爭場面是城市廢墟中的巷戰,在這方面與《雷霆救兵》更相似,所以在槍戰的細節方面有更多的發揮空間,也有更多在《雷霆救兵》可以學習參考的地方,所以在局部槍戰的細節描寫,以及戰鬥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細節刻畫方面,更勝於《集結號》。

有不少人認為張藝謀的電影一向是在故事方面很薄弱,我覺得這是因為故事缺乏細節。而這部《金陵十三釵》的細節是非常豐富的和耐人反思的。除了以上提及的美術色彩方面的細節、攝影的細節、槍戰的細節外,各方面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細節、故事發展的細節、演員對於這些細節的把握與細膩刻畫,這些都是一次豐盛的大餐,供觀眾細細品味。男主角從一個只想著賺錢的仵作佬,慢慢變成一個能冒著生命危險挺身救女學生的英雄;十幾個風塵女子從只知道逃命和如何與男人調情的妓女,慢慢變成一群捨身救女學生的女英雄。這些變化是順著事情的變化而變化,正因為有豐富的細節,使得變化符合邏輯與人性的本質,才會表現得那麼的真實自然,才會那麼感人肺腑。對於日本軍人,有些是徹頭徹尾的冷血野獸,有的是有著人性的外表卻掩蓋不住冷血的本質;而一個普普通通的父親,為救女兒,忍辱為日軍做翻譯,還要被罵為漢奸,最後還是可憐地死於冷血野獸的搶下。而這些人物與故事發展的刻畫,都是有豐富的細節作為鋪墊與支撐的,所以才那麼真實感人。

故此我認為《金陵十三釵》是成功的,是張藝謀的一次蛻變,也是中國電影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以中國現階段電影水平為基準給《金陵十三釵》評分,我給95分。若是以奧斯卡電影水平為基準,我給89分。

金陵十三釵的影評(三)

在我的印象里,自宋朝以後,秦淮河就被賦予了一種優雅、放蕩的女性氣質。李師師是宋朝的名妓,宋徽宗挖了地道與她幽會。有皇帝老兒帶頭,民間頓時風行起歌妓文化,一時間,秦淮河畔,鶯歌燕舞,胭脂留香,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市井販夫,這裡便是他們心慕的聖地。這些歌妓,不僅僅賣身,她們各自身懷絕技,琴棋書畫,吹拉彈唱,使得這一塊煙火之地成了一個文化的風向標,造成了秦淮河的繁榮景象。在之後的千年中,雖然政權屢屢更替,但絲毫沒有影響到秦淮河的歌妓文化,這裡照樣笙歌繚繞,夜以繼日。但之後的政權畢竟沒有宋朝的開化,宋朝的歌妓是聖潔的,氛圍是浪漫的,而後來歌妓逐漸淪為了社會底層,妓女這個身份也變得骯髒起來。雖然如此,秦淮河的歌妓仍然保留了一些好的傳統,她們在這一行業中,不僅僅只是提供肉體上的服務,更為眾多尋花問柳之人提供一種精神上的奢靡和滿足。所以,她們才稱之為歌妓,而不單是一般稱謂上的妓女。要我說,歌妓作為一個文化群體,她可以是一種行業,但妓女不是,妓女做的只是一種交易。交易越簡單、越直接、越赤裸裸,就越顯得骯髒。

恕我斗膽直言,我覺得歌妓文化是沒有必要做過多詆毀的。歌妓代表了女性的一種氣質,使女性的內涵變得更豐富。如果沒有形成這一種文化,女性氣質中表現出的放蕩就絕不優雅;性雖然讓人滿足,但絕不會讓人懂得浪漫;美女確實很美,美得讓男人流口水,但絕不會讓人感受到心旌蕩漾這種美好。我當時在閱讀《姑妄言》這種禁書的開篇時,就突然意識到:男人尋花問柳把佳人擁在懷時,他滿足的不是性愛,而是一種對女性氣質的占有和享受。女性氣質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美學,一般人駐足遠觀去欣賞它,體會它,只有嫖客才千方百計想要占有它。而歌妓,確實能把這種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一直對女性充滿了好奇和神秘,當然性愛只是很少一部分,更多的是對女性氣質蘊含的美。所以在電影《金陵十三釵》公映後,我懷著極大的衝動進電影院觀看了這部影片。影片就寫了這麼一群歌妓,她們的美攝人心魂,舉手投足間讓人意盪神遊,但她們不是純粹的性工作者,不只是為金錢而痳木不仁,她們同樣有母性,有愛。

看完這部影片著實讓人難受,這類戰爭題材的電影也確實太多了,但歌妓在這部影片中是一個最大的亮點。如果沒有她們,我一般是不願看這類電影的,這不表示我不知國恥,而是發自內心地害怕、恐懼,殘酷的歷史我有使命不去忘記,但細節我不願意深究,這無疑是一場惡夢。我看這部電影,就是衝着這些歌妓去的,我知道有她們充實女性氣質,這部電影能讓我們發現戰爭中的另一個側面。戰爭是灰色的,是慘烈的,雖然她們的存在並不能扭轉這種悲劇,但她們在這種環境下仍然青春,仍然美麗,仍然滿懷嚮往,仍然充滿活力,甚至,她們能以自己的方式有所擔當。這就是女性氣質,只有她們這個群體才能體現出來。我假設,如果這部影片中沒有她們,那麼觀眾只能看到血淚和仇恨。滿眼的血淚和仇恨,那麼我們怎樣看到光明和希望?

我很喜歡張藝謀導演的這部影片,這是中國電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這麼偉大的作品,從美學意義上說,註定是世界的,它成功地再現和塑造了一種女性氣質。

走出電影院,我立刻想起多年前一部同樣偉大的電影作品——《辛德勒的名單》,我試著把兩部影片相比較,發現兩者諸多相似,諸多亮點。同樣是描寫二戰時的作品,歐洲人以此表現了民族的大義和悲歌,中國人也理應有這麼一部作品與之輝映,畢竟,中華大地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為這場戰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所幸,《金陵十三釵》滿足了這個世界性要求。()

最後我還是要強調一句:看《金陵十三釵》,我看到的是一種女性氣質。無論在什麼歷史背景下,無論在什麼環境中,女性獨有的氣質就像一面鏡子,總是在陽光下閃爍著光芒,光線越刺眼,反射就越強烈。這是一種美,我看到的就是這樣一種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