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史達林格勒電影影評

史達林格勒電影影評(一)

一部充滿詩意的戰爭佳作,在戰爭片和詩電影傳統的國家裡,邦達爾丘克無疑做到了最好的結合。

史達林格勒這個無數次被搬上銀幕的故事,每每提到它,卻也讓人熱血沸騰。此次導演僅選擇幾名偵察隊員為視角,撇棄了大規模作戰的宏大場面,把每一個小人物刻畫得更加栩栩如生。史達林格勒巷戰中無數個這樣的小故事,才換回了這個國家的和平。

影片中每一幀畫面都透著油畫般的精彩,在炮火的硝煙里嗅到浪漫的味道。讓我最動容的事影片中的兩段愛情故事,這其中德國軍官和俄國姑娘的愛情不可思議卻又讓人最為動容。

戰爭中和敵人相愛是一個大忌,這會招致多少老紅軍的憤怒。而這恰恰卻最貼近人的真實情感,在政治情操面前,導演堅持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也許我們的觀眾無法相信《色戒》中王佳芝會愛上漢奸,也無法相信《南京!南京!》中會以一個日本人的視角來敘事。但這就是戰爭,高於戰爭的是人的情感。影片中莎拉半裸著躺在床上的鏡頭簡直就像一副最美的油畫,純潔得一塵不染。也許遭到同胞們的非議和指責,甚至死在蘇軍的槍口下,她內心承受者煎熬,卻跟隨了自己的情感。

影片的第一視角是從未在鏡頭路面的卡嘉的兒子,他是一個旁觀者,靜靜地敘述著他的母親和他的五個爸爸的故事。這是影片開頭拋給我們的謎團,導演卻狡猾得很,直到結尾也沒有解開這個謎團。誰會是他的親生爸爸,或許我們都有自己的解讀。格莫夫大尉其實是自私的,他才不願意他的士兵為保護一個女人而犧牲。對於卡嘉,一個在戰爭中近乎痳木的姑娘,固執地堅守著炮火紛飛的房子,就像是蘇聯人對故土的無比眷戀,哪裡都有戰爭,可哪裡比得上自家的房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卡嘉更像是他們的母親,一個他們為之獻身的親人。他們冒死找來一個浴缸,甚至患上自閉症的男高音都來為卡嘉祝賀生日,這是戰場上多麼溫馨難得的一面。

在這場戰爭里,愛情都是公平的,甚至連犧牲都是公平的,德國軍官和蘇聯士兵都死在炮火之下,若干年後我們會不會覺得,也許戰爭根本就沒有勝者。

史達林格勒電影影評(二)

在還沒有看到影片之前,《史達林格勒》將要上映的訊息已經產生了振奮人心的效果,它的意義在於彌補了兩個方面的缺失:一是自從蘇聯解體之後,我們關於俄羅斯電影的資料少之又少,而這部影片的引進讓我們重新回憶起歷史上那些經典的蘇聯影片,以及中國電影與蘇聯電影曾經的共通性;二是自從新世紀初的《珍珠港》、《黑鷹墜落》之後,好萊塢科幻大片開始大面積侵占銀幕,未來的太空戰爭代替了真實的人類戰爭,傳統戰爭片全面式微,而用3D製作的《史達林格勒》讓我們看到了歷史戰爭與先進技術結合的前景。

儘管如此,當我們真正看到影片之後,會發現它與五六十年代蘇聯新浪潮時期的傑作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第四十一》、《士兵之歌》、《伊萬的童年》等影片中濃郁的詩意和悲愴的反思傳統,在《史達林格勒》中雖有一定程度的體現,但沒有更進一步的超越,其敘事和主題的力度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商業目的所削弱了。由這內外兩方面的觀察,我們可以看到當下戰爭片創作的革新和依然面對的困境。

1、戰爭與電影

戰爭片是電影史上最重要的類型之一,它的價值存在於戰爭這一歷史形態對電影這一藝術載體之間的支撐上。首先,人類的文明史本身就是一部戰爭史,戰爭為電影提供了豐富而又源源不斷的素材。其次,戰爭生死狀態下所暴露的人性是非常複雜的,對其進行審視能夠增強電影的深度;再次,壯烈的戰爭場面為電影營造視聽奇觀準備了條件。二戰之後,世界範圍內的戰爭片創作達到高潮,經過長期的積累,已經形成了很多的類型樣式,如戰鬥片、戰俘片、驚險片、英雄傳記片等,都有各自成熟而鮮明的套路。

但是在今天相對和平的年代裡,戰爭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是在娛樂至死的環境中,作為渲染殘酷質感和破壞力度的戰爭片很難獲得觀眾興趣,戰爭在記憶中找不到印象,人們也就無法進行情感投射;另一方面在於戰爭片本身的創作瓶頸,不管是宣揚英雄主義精神,還是表達反戰主題,都很難在敘事層面上出現新的東西。於是,當下的戰爭片開始向娛樂屈服,出現了某種類型雜糅的趨勢——把自己偽裝起來,作為娛樂敘事的背景或某種攙和元素來出現,比如《黃金大劫案》、《廚子戲子痞子》等電影,都與戰爭有著緊密的關係,但又不是戰爭片。

相比之下,《史達林格勒》無疑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戰爭片,它對戰爭過程的直接展現、對人性的揭示、對英雄主義的頌揚,都是典型的戰爭片元素。但是關於這場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役的影片,此前已經有了四部之多,有的是從巨觀上營造史詩氛圍,有的是從微觀上講述傳奇故事。所以,《史達林格勒》在題材上本身就不具有什麼新意,它的突破也只能建立在技術上,也就是製造視覺奇觀的噱頭。

2、人性與情愛

《史達林格勒》從局部入手,通過兩支敵對的小分隊在數天之間的較量,以及對寥寥幾個人物的塑造,從側面透視這場戰爭的慘烈。「史達林格勒」在影片中不僅是一個地理坐標和一次歷史事件,更是成為「戰爭」這一人類現象的象徵符號。把影片中的故事放在任何一個戰役背景下也都能說得通。

故事的衝突點在於對一座房子的占有和搶奪,蘇聯軍隊的大反攻失敗,僅有幾個偵察兵進入城內,占領了一座樓房,而原本守衛這座樓的德軍上尉卡恩奉命奪回樓房。有了這個核心目標,電影就可以坐下來慢慢談情說愛了。它在劇情上鋪展了兩條情感線索:一條是六個蘇聯士兵與樓房裡唯一留下的少女卡嘉之間的愛情故事;另一條是卡恩與淪陷區的俄羅斯少女瑪莎之間的情慾糾葛。電影在平行敘事中,交替敘述兩方的情感發展,間或加入一段戰鬥場面。在經過幾次拉鋸之後,矛盾必將達到頂點,最後的問題解決就是影片的高潮。由於影片在文戲部分的表現有些拖沓,對觀感的刺激性並不大,只有到了戰鬥時,才能提起精神。

在這兩條線索中,能夠明顯看到作者的立場。蘇軍與卡嘉之間的情感是作為正面形態來塑造的,卡嘉對家園的堅守,士兵對卡嘉的愛,冒險為她準備生日禮物,都呈現出一種神聖的光芒。相比之下,卡恩與瑪莎的情感就要陰暗很多,這是一個侵略者的肉體占有和被侵略者的肉體依賴。瑪莎對卡恩的接受很難說是因為恐懼,還是真心喜歡。從表面上看,兩個故事呈現出愛/性、光明/黑暗、純真/骯髒、活著/死亡的對比,觀眾自然會被前者所感動,但是從人性揭示角度來看,後者的力度卻要比前者更強,卡恩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戰爭的質疑,讓我們看到了戰爭對雙方都造成的傷害,而瑪莎的行為,在生存的訴求面前也是可以理解的。

3、軍事與政治

當然,影片也通過蘇聯士兵的話語,表達了對衛國戰爭的反思。蘇軍上尉格羅莫夫擔心自己的部下不是為祖國和史達林作戰,而是為一個女人作戰。當他意識到這個問題時,恰恰說明了他的頭腦是清醒的。而當他清楚這場戰爭的荒誕時,他並沒有反抗,而是繼續執行任務,並在最後一刻用自我犧牲消滅了敵人,這就更是一個悲劇。

事實上,史達林格勒戰役為什麼持續如此長的時間,造成如此大的傷亡,與希特勒和史達林這兩位集權人物的精神較量是分不開的。史達林決不允許這座以自己命名的城市被德軍占領,所以命令部隊無論如何要守住腳下的每一寸土地,誰若退縮,立即槍斃。所以影片中的蘇軍小分隊雖面對敵強我弱的包圍形勢,毅然接受了上級的固守命令。而希特勒也堅決要用這場戰役來毀滅蘇軍的意志,即使後來的戰役形勢發生了變化,他還是命令部隊務必奪下史達林格勒,而錯失了很多突圍和外圍作戰的機會,導致最終的失敗。

影片雖沒有強調這一點,但是從一個情節中,我們可以看到創作者有意識的隱喻。卡恩集合手下的部隊進行戰前動員,他說上帝與「我們」同在,而希特勒就是上帝,就在「我們」身邊。但是在畫面中,我們分明看到部隊的背後牆上恰好是史達林的巨型雕像。這一頗具意味的構圖昭示了戰爭本質上的非正義性。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弄權者的遊戲,而軍隊只不過是棋子,是「萬骨枯」的註腳。觀眾在看到這個情節時會發出會心的一笑,影片的效果就達到了。

4、商業與藝術

《史達林格勒》的結局是典型的商業敘事模式,就像警匪片或西部片一樣,敵對雙方的首腦人物必定相遇,進行一場最後的決鬥。影片中的卡恩與格羅莫夫對峙於閣樓,同時拔起槍射擊,雙雙中彈。(這樣的情境我們在《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等香港黑幫片中早已司空見慣,甚至在吳宇森的《赤壁》中,也安排了周瑜和曹操進行直接的刀劍較量。)主角人物必定是最後一個倒下,當炮聲過後,塵埃掩埋了一切,只留下那個在塔樓上的少女,為生命留下最後的希望。

然而,在觀影過程中,我已經給影片做了另一個結局的設定:卡嘉和瑪莎都被自己的男人送到了這座無人的塔樓中,當戰鬥在進行過程中,瑪莎步上樓層,與樓上的卡嘉相遇,四目相對時,這兩個隸屬於不同陣營中的男人的女人,心裡會有什麼感想?這樣的結局可能會傳遞出更加豐富和深厚的意蘊。但可惜的是,影片讓蘇軍狙擊手一槍結束了瑪莎的性命,完成了圓滿而封閉的敘事,終結了某種更加開放性的結尾。

這便是商業和藝術之間的距離,也許只有一步或一條線的間隔,卻是生與死的設定。

5、寫意與寫實

戰爭片是動作片的一種,在表現戰爭場面時,也便有了寫意和寫實兩種方式。《史達林格勒》引以為傲的對戰爭場面的還原,恰恰結合了這兩種方式。影片從一開始就從巨觀上展現了史達林格勒的城市面貌,這已經不像是人們所能居住的環境,而是地獄的模樣。到處是殘垣斷壁,炮火仍在蔓延,整個城市瀰漫在一種灰黑色的濃霧中,觀眾似乎能夠聞到其中濃烈的火藥味,也是死亡的味道。這種如油畫式的慘烈場景首先為故事奠定了一個基調,在這種環境下,任何事的發生都是反常的,也是正常的。而在細節上,我們分明看到被炮灰沾染的鋼琴、書籍、布娃娃等物件,它們暗示了戰前的生活,也就批判了戰爭的破壞性。

在表現戰鬥場面時,影片運用聲音、鏡頭、道具等元素,渲染出真實、激烈的戰鬥狀態,觀眾的心被提止嗓子眼,有一種口乾舌燥的感覺。影片運用慢鏡頭的處理方式,把戰鬥著的人物的動作分解成可看到的鏡像,在動與靜的結合中,攝錄了從生到死的過程。但同時,這種方法也讓人物的動作顯得很笨拙,影像有些凝滯,就像電腦上的劣質遊戲畫面一樣,顯得機械。

影片與美國IMAX公司合作,聯手《蜘蛛俠》和《哈比人歷險記》等影片的3D技術製作團隊,從根本上保障了視聽效果的水準。所以,我們很難說它的票房勝利是俄羅斯電影的勝利,還是好萊塢的勝利。但是,相對於看慣了怪獸、機器人等科幻大片,這種來自歷史深處、植根於土地之上的壯烈影像,的確給人不一樣的觀感。

但是,科技在還原戰爭的同時,也可能誇大其慘烈程度,這個標準很難把握。所以,電影畢竟是電影,和現實永遠會有差距。

總體來說,在傳統戰爭片普遍沒落的當下,《史達林格勒》的成功起碼給這個類型的創作注入了一針興奮劑。即使我們對戰爭沒有切身的體驗,也會在看到影像時對其心生恐懼。和平絕不是一個口號,它是需要永遠追求和堅守的。由於在敘事和主題上並沒有多少出新的東西,《史達林格勒》也沒有解決戰爭片創作的困境,我們還需要看一看後續的其它作品有沒有更好的表達。

史達林格勒電影影評(三)

為什麼以一次地震開始?

近年來,全世界人類都在經歷最慘痛的自然災害--地震。我們哭天搶地,因為我們在這樣的災難面前無能為力,渺小無比;因為我們失了摯愛的親人和朋友,再難重聚。不論是網路還是電視,鋪天蓋地的新聞煽情般的渲染著地震的可怕,人類不堪一擊的脆弱。可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都忘了,這世間最痛苦的和沉重的根本不是地震這樣的天災,而是人類慘無人道的戰爭。於是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日本搜救隊的意義

俄羅斯出現了大地震,全世界的搜救隊來幫助都不為過,為什麼編劇沒有選擇其他國家而僅僅選擇了日本,這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這其實就是編劇和導演的和平倡導。我們身處和平年代,每一個國家都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員,我們應當為我們經歷的苦難聯合起來。原諒祖輩的錯誤,忘記仇恨,銘記歷史,而不是互相廝殺,你爭我奪。影片最後,日本廣告牌上的片假名霓虹燈在廢墟中忽閃忽明。

全民皆兵

優秀的國寶級男高音歌唱家也淪為士兵?是的,當戰場打到家門口,你能做的也只能是放棄愛好和夢想,投身到無止盡的硝煙中。藝術家是最不被社會的浮躁改變的人,但是戰爭最拿手的卻是摧毀。戰爭不需要抒情,不需要感嘆,它需要的是讓一個又一個細膩感性的人變身為冷酷無情的殺人機器。

扭曲的自由

沒有生死自由,沒有愛情的自由,一切的一切都有著幕後操縱。在戰爭面前,我們都不過是被提線的木偶。()德國士兵和俄羅斯女孩兒能相愛嗎?如果我現在拋出這個問題,您一定會回答"別老土了!沒有什麼不可以"。然而導演告訴我們的是,"別天真了,沒有什麼可以!"因為是戰爭年代,因為是敵我雙方。即便是五個士兵和一個俄羅斯美女的多角戀也變得順理成章。愛情再怎麼也贏不過戰爭。

沒有自覺的戰爭分子

德國大尉說,他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為榮譽和勝利而戰,而不是為報復而戰。這是一個典型的人物,他代表的是千千萬萬個德國兵。少數人的意志最終變成了多數人的廝殺,該死的是戰爭。

俄國男高音也唱,"我死於絕望"。戰爭殘酷的地方是它從來沒有預告,也許這一秒還在你身邊的人,下一秒就走了。你也總是提心弔膽不知道自己明天將向何處,也不知道它何時會結束。耗著,持續著……每個人都像想睡覺又不敢閉眼的人在黑夜裡掙扎。

生命換來的勝利

還記得俄國兵渡過伏爾加河有多慘烈嗎?被熊熊大火灼燒的俄國勇士衝鋒陷陣,德國兵在戰壕里定點深蹲、掃射。每一次勝利都是無數志士用命換來的,讓我們向那些高喊"向我開炮"的英雄深深致敬!

電影以小見大。幾個人的樓房,就是整個民族的史達林格勒。此刻,雄偉的配樂還在我腦子裡迴響。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