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好傢夥影評

好傢夥影評(一)

年,美國紐約市的東布魯克林區,中學生亨利從小厭惡學習,卻渴望成為黑幫分子,神氣活現地生活。他逃學為黑幫分子做嘍羅,到處惹是生非。一次,他販賣走私香菸被捕,卻堅持不向警方透露同夥。他的做法得到黑幫教父保利。西塞諾的賞識,從此他正式地加入了黑幫並成為骨乾。

亨利和同夥吉米、托米組織搶劫、謀殺,經營各種非法生意。在托米的介紹下,亨利認識了出生中產階級家庭的女孩凱倫,不久他們就戀愛結婚了。

黑幫小頭目比利得罪了性格暴躁的托米。托米就和吉米、亨利一起將比利秘密殺死,並毀屍滅跡。事後不久,亨利和吉米就因毆打欠債人而被捕入獄。凱倫帶著孩子探監時告訴亨利,黑手黨並沒有像承諾的那樣照顧他們。為了解決家人的生計,亨利在獄中做起了毒品交易。

1980年,出獄後的亨利與老同夥托米、吉米一起策劃了一次巨額搶劫行動。六百萬美圓的贓款引來了黑幫內部的糾紛,警察也開始大範圍的搜捕。眾多參與者被捕,托米也因暗殺比利敗露而被黑手黨處決。走投無路的亨利只好去投奔教父保利,但卻被他無情地拒絕。

亨利無法擺脫警方追捕,只好自首。在法庭上,看破黑幫虛情假義的他揭發了保利以及吉米等人的下落。為了保護證人的安全,聯邦調查局把亨利秘密送到了加拿大某地。亨利在更名改性後開始了新的生活。

《好傢夥》中斯科西斯再次將自己的故鄉紐約的「小義大利」搬上銀幕,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主人公不再是無所事事的街頭青年或者到處樹敵的拳擊手,而是活生生的黑社會分子。斯科西斯以十分紀實的手法在故事的發生地紐約布魯克林區進行實景拍攝,更邀請了很多當地的居民擔任民眾角色。《好傢夥》看似傳統意義上的黑幫片,實際要表達的是一種「美國夢」式的理想破滅。在影片的一開始,主人公亨利就說出了自己的理想:「在我看來,成為一個黑幫分子比當美國總統更酷。」隨著亨利的成長,他的夢想逐漸實現,但他也同時發現了自己夢想的殘酷與無情。與眾多普通人為了金錢與權勢努力奮鬥一樣,影片中的黑幫分子也是為此而搶劫殺人,所以黑幫更可以看作社會的一個縮影。而亨利夢想的破滅同時也是所有「美國夢」式理想的破滅。由於斯科西斯在影片中強調紀實性的風格,《好傢夥》中的人物與故事顯得格外真實可信。如果說科波拉的《教父》系列是黑幫浪漫主義史詩的話,《好傢夥》則是一部有關黑幫的紀實文學。

如果說《教父》是一部黑手党家族史詩的話,《好傢夥》就是一篇斑斕的黑手黨生活畫卷。前者波譎雲詭,壯闊而雄奇;後者五彩繽紛,真實而殘酷。

影片濃縮了幫派黨徒亨利的前半生——奮鬥、中興、沒落、孑然一身。並通過他的視角,透視了義裔黑手黨在美國的生存甚至人生。反映了60、70年代,美國社會的動盪和集體意識的普遍失落。羅伯特·德尼羅、李·奧塔、喬·佩西飾演的3個黑手黨徒為了進入家族內部所進行的不擇手段的鑽營和殺戮,揭示森嚴的黑手黨組織和整個美國社會的長期對立,以及黨派內部的矛盾和鬥爭,也暗喻了非主流拚命融入主流的艱難和殘酷。影片的文本意義超出了任何一個單純層面所能涵蓋的內容。

拋開影片的內涵,從技術角度進行分析,這部影片的方方面面也是及其出色的。與吳宇森的暴力美學不同,影片在處理大量的暴力鏡頭時,選擇了短促簡潔的手法,產生了意想不到的震撼效果。此舉也恰恰符合了黑手黨的殺人手法,用亨利的話說就是:「這絕對和你在電影裡看到的不一樣,永遠沒有大吵大鬧之後的拔槍射殺,他們總是微笑著走過來,沒有任何預兆的朝你腦袋上開一槍。」在馬丁·斯科塞斯的這部影片中(當然還有《出租汽車司機》),生命如同草芥的概念不斷強化著觀眾業以脆弱的意識,讓你不斷的發出一種慨嘆:世界就是這樣的殘酷。這種手法也影響了後世,從日本導演北野武影片的暴力塑造中,依稀看到了馬丁·西科塞斯的影子。

電影的配樂也非常值得稱道。每每殺人場面出現,總有一段歌劇在耳邊響起,善惡美醜的交融,一針見血的挖掘了殺人者自得其樂的陶醉心態,使暴力與罪惡在與純美結合中,更加顯得猩紅刺目。全片融入了近乎30首配樂,使這部黑幫影片成為了黑白混雜的奇異篇章。隨著樂曲,喬·佩西的表演誇張放肆,近乎神經質的演出為他捧的了一尊金像。

但最令人心動的或許不是這些。大喜大悲——亨利讓觀眾在銀幕上體會了另類的人生。「從小我就想成為幫派成員」,這顆種子埋在了亨利幼小的心靈之中,源於他對幫派成員的盲目崇拜和對物質生活的無限渴求。亨利說:「保利動作慢,因為他不需要為別人做任何事。」這句飽含古龍味的格言道出了亨利渴望加入幫派的全部理由。影片最後,面對黑手黨和FBI的雙重壓力,亨利選擇了出賣,然後人間蒸發。這讓我想起了《忠奸人》。享盡榮華,最終亦會成雲煙,這正是我們所永遠無法參透的。伴隨著最後一句台詞:「淡泊一生。」亨利淡然一笑,影片自此結束。那一笑包含了辛酸,也包含了坦然。馬丁·西科塞斯這部波瀾壯闊的黑幫片留給了觀眾一個古老的人生哲學命題。

看完《好傢夥》,我靜靜地想了一會,沒有激動,隱約有一種失落感,只覺得我的生命像個透明的虛空,需要色彩斑斕的實體來點綴一下,我著迷於《好傢夥》這種狂熱的點綴。但理性告訴我,這永遠不可能。看看《好傢夥》,算做了一個夢。

作為黑幫電影的代表作品之一,《好傢夥》逼真的表現出黑道人物獨特的生活形態和與眾不同的價值觀!片頭那句「在我看來,成為一個黑幫分子比當美國總統更酷」雖然已經變得非常爛俗,那麼再說一次又何妨?

盜亦有道/好傢夥)影評又是一段美國往事

傳說中的三大黑幫電影經典:美國往事、好傢夥、教父,截止到昨天晚上我全部看全。

當然我非常之不想承認我是昨天晚上看的《好傢夥》。畢竟對於一個一向自稱超級黑幫片(港片除外)影迷的人來講這是一件很沒面子的事。

我喜歡這個電影,非常拚命地喜歡這個電影,從演員到編劇到導演到一切的一切。無論是好傢夥還是美國往事還是教父,最後的結局都是幻滅。我就是這樣樂此不疲地看著這些關於幻滅、關於破敗的電影,一晃很多年。

從某種意義上我是羨慕著那種生活的,不是那些所謂的槍林彈雨紙醉金迷。無關那些表象。那種生活的本質是懦弱而宏大,可憐而狂放的,正好適合我這種沒什麼本事找不到方向又很容易沉浸在白日夢中拔不出來的小孩。什麼都沒了,混唄……他們雖然沒有志向可言,但至少他們都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一群連黑手黨都進不去的猥瑣的小人物,在他們自己的江湖上,綻放,爆炸。

或者說,自焚麼?

結局還是——背叛,告密,證人保護計畫。很多年以前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的時候對著螢幕上的老帕哭得泣不成聲。那是《忠奸人》,臥底和混混之間的友情,感人的一塌糊塗。「我的朋友也會死。」JD說,「我很痛苦。」最後他的朋友,我親愛的老帕,把他所有值錢的東西留在了抽屜里給他相伴一生的妻子,又怕她注意不到,便把合上的抽屜拉開了。可是《好傢夥》裡的「證人保護計畫」卻遠不如《忠奸人》裡的乾淨。他們是混混。他們只在沒有生命危險的時候肝膽相照。他們得以活下來的原因只是:他們懂得謀求自保。

這就是我不喜歡港片的原因,去他的友誼比生命重要。我早不信這種說辭了,《好傢夥》才接近underworld的本質,殺人滅口,利益為大。Jimmy血洗了所有搶劫案中的有功之臣,Henry把所有所有的「goodfellas」都賣了,Paul付給Henry3200美金,算作他一生的工錢。

核心在於以下兩句對白:

「32hundredbucksforalifetime."

"Now,it'sover."

over了的美國夢。就算沾著血腥,依舊無比美麗。這撥人倒下了,後面的人還是會衝上來。無數的人把自己的靈魂淋濕,從此他們的生命就像一條濕淋淋的毛巾,輕輕一擰就所剩無多。

看到Henry從警察局裡保釋出來,四處找他那一包海洛因。"Ineedit!"他的妻子哭得泣不成聲,「我把它們倒進下水道了。「相擁而泣的兩個人,看上去無比的渺小。

看到Jimmy接到電話以後歇斯底里的在電話亭里哭泣。「he'sgone."他徘徊在了發瘋的邊緣,下一秒他從電話亭里衝出來進他所能的發洩。"he'sgone."看著老羅我的思緒飄回了那個獨屬於《美國往事》的街區。"我滑到了,Noodles!"男孩倒下的時候這麼說著。這能看作是又一個友情的經典寫照麼?絕對不可以啊。Jimmy不是Noodles啊,他不知道什麼是兩肋插刀啊。

看到Paul平靜地遞給Henry那32hundred bucks。32hundred bucks for alife time.這話說得簡直淒涼。想到很多年以前Henry跑去找Paul說「被爸爸打了」時,Paul是怎樣乾脆的化解了整個事件,只能讓人感嘆所謂「關懷」的虛偽,以及,那句「你的媽媽在叫你了。」當然,麵條連32bucks都沒拿著,麵條那所謂的守護神占了他的位子,搶了他的女人,害死了他的兄弟,只留給了他35年的自責。

看到Tommy在槍響過後無聲地倒在地毯上。前一秒鐘他還很高興地問旁邊的黑手黨他被「made"了多少年。下一秒,他就被乾脆地解決掉了,就像他殺別人是一樣,事先決不做任何通告,被殺的人什麼都不知道,來不及恐懼,碰的一聲槍響,便只好迅速的和這個世界說再見。然後我想到,這個男人還是個孝子呢。好奇怪啊,一直以來都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孝子。

看到了很多。看到了一個遠比Noodels膽大的Jimmy,塑造者都是羅伯特德尼羅。Noodles會因為Max想搶劫中央銀行而驚慌失措,Jimmy會為了獨吞搶來的前瘋狂清理功臣。看到了一個遠比Noodles的好朋友陰險的喬派西,槍不離身,乾脆利落的拔出,乾脆利落地結束。

也聽到了很多。喜歡死了馬丁為本片選的配樂,相當一部分都很耳熟。聽到<GimmeShelter>時,我的激動心情已經很難用語言來描繪了。後面還有地球人都知道的Layla,以及SidVicous版的Myway。我說什麼好?每一首都選得恰到好處,太對我的口味了。果然,這麼多年了,唯一被我鍥而不捨的愛著的導演,還是馬丁。我幾乎就是看著他的電影長大的,從《憤怒的公牛》開始。他始終都沒讓我失望過,甚至讓我也成為了他的奧斯卡拉拉隊。我崇敬他的故事編排、他的鏡頭語言、他對美國夢恰到好處的把握、他的電影氣質。他才不是什麼「迷茫中的一盞燈」,他就是電影之神,從我國小時看到傑克拉莫塔時我就這樣確信著。直到這部《好傢夥》,他依然是那樣的高不可攀。偉大。卓絕。我想不出任何其他的可以形容他的詞語,在他的世界面前我發覺我很無力。

完結了是麼?那個漂亮的underworld?受證人保護的受證人保護,坐牢的坐牢,都以不同的方式達到了人生旅途的終點麼?

可是卑微如我還是在羨慕著啊。千萬次的幻想過找一把AK47一通掃射。underworld一直是我心底的一個夢,一個永遠也不可能實現我也不願它實現的夢。可至少讓我有憧憬的權力。

好傢夥影評(二)

傳說中的三大黑幫電影經典:美國往事、好傢夥、教父,截止到昨天晚上我全部看全。

當然我非常之不想承認我是昨天晚上看的《好傢夥》。畢竟對於一個一向自稱超級黑幫片(港片除外)影迷的人來講這是一件很沒面子的事。

我喜歡這個電影,非常拚命地喜歡這個電影,從演員到編劇到導演到一切的一切。無論是好傢夥還是美國往事還是教父,最後的結局都是幻滅。我就是這樣樂此不疲地看著這些關於幻滅、關於破敗的電影,一晃很多年。

從某種意義上我是羨慕著那種生活的,不是那些所謂的槍林彈雨紙醉金迷。無關那些表象。那種生活的本質是懦弱而宏大,可憐而狂放的,正好適合我這種沒什麼本事找不到方向又很容易沉浸在白日夢中拔不出來的小孩。什麼都沒了,混唄……他們雖然沒有志向可言,但至少他們都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一群連黑手黨都進不去的猥瑣的小人物,在他們自己的江湖上,綻放,爆炸。

或者說,自焚麼?

結局還是——背叛,告密,證人保護計畫。很多年以前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的時候對著螢幕上的老帕哭得泣不成聲。那是《忠奸人》,臥底和混混之間的友情,感人的一塌糊塗。「我的朋友也會死。」JD說,「我很痛苦。」最後他的朋友,我親愛的老帕,把他所有值錢的東西留在了抽屜里給他相伴一生的妻子,又怕她注意不到,便把合上的抽屜拉開了。可是《好傢夥》裡的「證人保護計畫」卻遠不如《忠奸人》裡的乾淨。他們是混混。他們只在沒有生命危險的時候肝膽相照。他們得以活下來的原因只是:他們懂得謀求自保。

這就是我不喜歡港片的原因,去他的友誼比生命重要。我早不信這種說辭了,《好傢夥》才接近underworld的本質,殺人滅口,利益為大。Jimmy血洗了所有搶劫案中的有功之臣,Henry把所有所有的「goodfellas」都賣了,Paul付給Henry3200美金,算作他一生的工錢。

核心在於以下兩句對白:

「32hundred bucks for alife time."

"Now,it'sover."

over了的美國夢。就算沾著血腥,依舊無比美麗。這撥人倒下了,後面的人還是會衝上來。無數的人把自己的靈魂淋濕,從此他們的生命就像一條濕淋淋的毛巾,輕輕一擰就所剩無多。

看到Henry從警察局裡保釋出來,四處找他那一包海洛因。"Ineedit!"他的妻子哭得泣不成聲,「我把它們倒進下水道了。「相擁而泣的兩個人,看上去無比的渺小。

看到Jimmy接到電話以後歇斯底里的在電話亭里哭泣。「he'sgone."他徘徊在了發瘋的邊緣,下一秒他從電話亭里衝出來進他所能的發洩。"he'sgone."看著老羅我的思緒飄回了那個獨屬於《美國往事》的街區。"我滑到了,Noodles!"男孩倒下的時候這麼說著。這能看作是又一個友情的經典寫照麼?絕對不可以啊。Jimmy不是Noodles啊,他不知道什麼是兩肋插刀啊。

看到Paul平靜地遞給Henry那32hundredbucks。32hundredbucksforalifetime.這話說得簡直淒涼。想到很多年以前Henry跑去找Paul說「被爸爸打了」時,Paul是怎樣乾脆的化解了整個事件,只能讓人感嘆所謂「關懷」的虛偽,以及,那句「你的媽媽在叫你了。」當然,麵條連32bucks都沒拿著,麵條那所謂的守護神占了他的位子,搶了他的女人,害死了他的兄弟,只留給了他35年的自責。

看到Tommy在槍響過後無聲地倒在地毯上。前一秒鐘他還很高興地問旁邊的黑手黨他被「made"了多少年。下一秒,他就被乾脆地解決掉了,就像他殺別人是一樣,事先決不做任何通告,被殺的人什麼都不知道,來不及恐懼,碰的一聲槍響,便只好迅速的和這個世界說再見。然後我想到,這個男人還是個孝子呢。好奇怪啊,一直以來都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孝子。

看到了很多。看到了一個遠比Noodels膽大的Jimmy,塑造者都是羅伯特德尼羅。Noodles會因為Max想搶劫中央銀行而驚慌失措,Jimmy會為了獨吞搶來的前瘋狂清理功臣。看到了一個遠比Noodles的好朋友陰險的喬派西,槍不離身,乾脆利落的拔出,乾脆利落地結束。

也聽到了很多。喜歡死了馬丁為本片選的配樂,相當一部分都很耳熟。聽到<GimmeShelter>時,我的激動心情已經很難用語言來描繪了。後面還有地球人都知道的Layla,以及SidVicous版的Myway。我說什麼好?每一首都選得恰到好處,太對我的口味了。果然,這麼多年了,唯一被我鍥而不捨的愛著的導演,還是馬丁。我幾乎就是看著他的電影長大的,從《憤怒的公牛》開始。他始終都沒讓我失望過,甚至讓我也成為了他的奧斯卡拉拉隊。我崇敬他的故事編排、他的鏡頭語言、他對美國夢恰到好處的把握、他的電影氣質。他才不是什麼「迷茫中的一盞燈」,他就是電影之神,從我國小時看到傑克拉莫塔時我就這樣確信著。直到這部《好傢夥》,他依然是那樣的高不可攀。偉大。卓絕。我想不出任何其他的可以形容他的詞語,在他的世界面前我發覺我很無力。

完結了是麼?那個漂亮的underworld?受證人保護的受證人保護,坐牢的坐牢,都以不同的方式達到了人生旅途的終點麼?

可是卑微如我還是在羨慕著啊。千萬次的幻想過找一把AK47一通掃射。underworld一直是我心底的一個夢,一個永遠也不可能實現我也不願它實現的夢。可至少讓我有憧憬的權力。

好傢夥影評(三)

【一】

千萬不能這麼想。個人認為,「開創藝術新紀元」和「神作」沒有必然聯繫——前者注重前衛而先鋒的想法、概念、與意識,後者則需要完美的執行力。「完成」得不好的藝術理念,離「神作」的標準還很遠。在電影這行,藝術家是一棍子可以打死一片,但真正能在實施過程中苛求完美、並且也能實現完美的沒幾個。從這個意義上說,「神作」不僅不應該被吹得如在雲端一般飄渺,反倒應該是……像最強壯男人的胸膛那般……踏實,像這種非常堅實、能經受得住百般挑剔的狀態,英語中有個非常適合的詞叫「蘿蔔絲特」(robust)。是的,我認為,「神作」都應該是蘿蔔絲特的。

可是,「神作」難道不應該是「深刻」的麼?

事實是:電影從來沒有「深刻」過,而且也沒必要「深刻」。個人覺得,「深刻」總得和「原創性」掛鈎才有意義。如果電影表達的東西,都是前人思考過、甚至是思考過無數遍的東東,那有什麼深刻意義可言呢?我還從來沒有發現有一部電影所表達的思想是原創的深邃思考,所有表現的東西都有據可查、有前例可援。在這個意義上,且不說「電影一思考,人類就發笑」吧,至少「前人」是會發笑的。作為一種表現藝術,電影何必要深刻呢?再深刻的主題思想,表現方式很差勁,那也是垃圾;反過來,再爛俗的主題,表現方式新穎以至於令人對同一主題有前所未有的「感受」,那就是表現藝術的勝利。所以,作為「神作」的電影,「深刻」與否是無所謂的。

搞掂了「神作」的特性,評價《阿凡達》似乎就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了:

《阿凡達》是蘿蔔絲特的麼?是的。

《阿凡達》是深刻的麼?無所謂。

所以,《阿凡達》是神作麼?呃——暫時不太清楚。

【二】

「神作」的帽子很大、卻很簡單,不掰開了細說,是難以下結論的。以上說的都是「必要條件」,不具備鐵定成不了「神作」;但是反過來,即使必要條件全具備了,那還得看電影整體以及各方方面面執行得如何,才能充分地下結論。

就電影故事而言,想必大夥都知道了,《阿凡達》的故事比較簡單,也一點都不深刻。說白了,影片情節在大的層面上是太空版的殖民與反殖民鬥爭,在個體層次上則是一個跨越種族的愛情故事,都沒啥新鮮的。但是,這種設定對電影而言是「蘿蔔絲特」的——換句話說——是足以支撐起電影敘事需要的。直觀地說,一個「蘿蔔絲特」的故事給人的感受有二:一,既靠得住又不牽強。《阿凡達》的情節設定,基本上沒有讓人覺得荒誕或者百思不得其解之處,像那種在其他大片中常見的「危險總是追著主角走、但總是差一步」的情形基本沒有。我一向比較佩服卡梅隆玩弄橋段的能力:他總是能將一些本來是俗套的東西,調度得讓觀眾感覺「本應該如此」,這就是「蘿蔔絲特」的真諦;另外,影片故事「蘿蔔絲特」與否,還可從編導鉤織情節背後的誠意與努力來略窺一斑。一般而言,從「誠意」來看影片的質量是很不靠譜的,因為沒有哪個片方會在宣傳時強調自己「沒有誠意」。這裡關鍵得看「人」,電影製作「人」里的核心是導演,導演實沉了,這電影的故事也「虛」不到哪去。向來崇尚「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卡梅隆,絕對是好萊塢最「實在」的導演之一,再加上長達十年的打磨,包括對整個潘多拉世界的設定,積累了如此豐富的「營養」,《阿凡達》這個「孩子」想不強壯都難。

但是,一個「強壯」的、能擔當得起整部電影架構的孩子,未必是顧盼生輝、富有魅力的孩子;而在個人的字典里,「神采」才是一個能達到「神作」級別的電影故事所具備的充要條件。《阿凡達》的故事,尤其是中間部分對於潘多拉星球地貌生態、以及Navi土著文明的展現,完美地彌補了通常大片第二幕比較沉悶無聊的缺陷,使得整部電影感覺非常緊湊,將近三個小時的片長也似乎過得特別快;不過,這個故事最終還是流於常規,因為可預期的轉折與結果而缺乏驚喜,無法帶給人新鮮的感觸。

【三】

其實,像《阿凡達》這樣常規的故事,即使不朝「深刻」的方向整,也是可以通過細節設定的豐富化、而帶來一些更複雜因而也更有深度的元素的。對電影表現力而言,其實壓根就沒啥「先天深刻」的主題,只有對既定主題的演繹「深度」、才決定了電影本身的深刻與否。《阿凡達》所選擇的主題,什麼「反殖民」啊、「環保」啊、「生態和諧」啊,不管認同其中哪一個,在「唯深刻論者」們看來,無疑都是很深刻的、牛A的命題;然而,單單選擇這樣的主題,並不能保證電影本身是有深度的。對於《阿凡達》的故事,個人認為演繹得過於簡單、以至於過於淺顯了一些。我不需要它從深層次「打動」我,但我希望它能在需要觀眾情感參與的時候「煽動」我、好讓我忘掉自己是在看電影而想跳進畫面去和主角們一起大殺四方。

從大的方面來說,《阿凡達》對於劇情衝突的設定,是簡單的正邪對立、非黑即白;而在每一陣營內部,也欠缺多樣性,彷佛兩塊鐵板在那相互碰撞,陽剛的氛圍是有了,但稍微有些傻氣。此外,這樣一種簡單對立關係的最大不良後果,是角色形象的單一。本來我以為在人類僱傭軍這一方,應當是有不同意見的,特別是軍事指揮官和行政首腦之間,其想法應當有細微區別才是,那樣會使故事與人物都更立體化,可惜沒有。作為一個整體,人類似乎是壞人,Navi人都是好人,壞人中的好人(主角和他的朋友們)的作為也是常見的典型;而且,每一個角色群,他們的想法都是單一的……這樣一來,這個故事再「蘿蔔絲特」,也是老老實實、循規蹈矩的「蘿蔔絲特」;大家不妨想想:權老實再強壯,能敵得過未央生的俊俏風流麼?所謂「神作」,是千萬不能老實的(有不知「權老實」、「未央生」為何方人氏者,請致電國小語文老師強烈要求補課)。

【四】

關於《阿凡達》的故事,目前有各種各樣的類比,個人覺得一個最恰當、卻從來沒人提到過的框架類似的電影,應該是宮崎駿的《幽靈公主》:一樣的本來不相干卻捲入兩大衝突群體的主人公、一樣的關於資源掠奪與資源保護之間鬥爭、一樣的跨越族群界限的情感關係。這樣的故事,比《與狼共舞》更「綠色」,比《風中奇緣》更有社會群體背景,與《阿凡達》想要表達的東東基本一致。可是,稍微對比一下《阿》與《幽》,就會發現在框架設定的複雜微妙、以及由此影響到的角色性格的生動豐滿、乃至最終的情感與思維震撼上,《阿凡達》都是無法比肩《幽靈公主》的。尤其是後者中的幻姬大人這個角色,雖說從行動上和《阿凡達》中人類軍事以及行政事務官所作所為差別不大,但行為動機、以及這種動機所體現的人格複雜性,則相差太大了。

我自然也明白卡梅隆的良苦用心——最簡單的才是最通用的——就像《泰坦尼克》中的愛情,其實是最爛俗的,但恰恰是這種沒啥特色的故事吸出了全球各色女性的眼淚。偶當年曾幻想:要是《泰》的主角是那一對在漂浮的床上抱在一起、溫馨面對死亡的老夫婦該多好!他們的人生,有可能是一個將《飛屋歷險記》(Up)中那五分鐘延長的感人故事……不過,這樣一個故事恐怕就很難幫助卡梅隆站在世界票房之巔了。我從來都覺得,對於男女感情關係的處理,是卡大神為數不多的弱勢之一。他最多能將這種關係整得滴水不漏了,但是往往會缺乏光彩——《深淵》(TheAbyss)中那一對深海鑽探的夫妻檔,算是卡老師描繪得最有神采的男女關係了。《深淵》中的男女關係,看設定其實也很簡單而典型,但是它有細節,而且是那些瑣碎中更見細膩的描繪;而《阿凡達》中男女主角之間的互動,就缺少這種令人回味細節,一切交往的步驟都顯得很程式化,沒有任何硬傷,但也沒有任何火花。這點直接影響了像偶這樣愛胡思亂想的觀眾對這個故事以及其中感情的共鳴,比如說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比翼齊飛的場景,美是美極了,極具視覺衝擊力;但偶就是忍不住聯想起《獅子王》(TheLionKing)中的「瀑布嬉戲」、與《機器人總動員》中的「飛天旋舞」段落,耳朵里飄起的也似乎是《Can you feel thelove tonight》之類的靡靡之音……

也就是說,《阿凡達》中不粗糙、但也不精細的故事設定,沒能讓偶激動起來;而這其中包含的一望即穿的思維層次,也不是那種能讓人願意靜下心來從思考中獲得樂趣的類型;就算是那些打「通俗」牌的溫情設定,也有些濫觴。()一般而言,敘事性的「神作」電影,要在以上「冷」、「熱」、「溫」中至少達成其中一項或者兼而有之;《阿凡達》的故事框架及具體演繹,距離那樣的高度還有不小的距離;你可以說卡老師沒有那樣的野心、或者說不值得為了那樣的目標而放棄商業上的成功,但同樣也不能說《阿凡達》能在電影表述方面進入「神作」的範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