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殺人回憶影評

殺人回憶影評(一)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亞洲電影的格局發生了巨變,香港電影走向極盛然後迅速開始衰落,日本電影隨著大製片廠的倒閉,大師的一一離去也開始黯淡,反而以前默默無聞的韓國電影,開始逐漸大放異彩。期中陸陸續續出現了一批在世界上有較大影響力和口碑的作品,也誕生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影人和導演。我向來不喜歡韓國的電影,除了少數例外,比如奉俊昊的《殺人回憶》。

這部電影和美國導演大衛芬奇的《十二宮》有一定相似之處,都改編自歷史上真實的連環殺手的事件。令人毛骨悚然的華城連環殺人案,兇手從1986年到1991年間,陸陸續續姦殺了十名女性,卻無影無蹤,令警方難以追捕。到了2003年,刑事訴訟有效期已經過去了,兇手依然逍遙法外,即使抓到也已經徒勞。奉俊昊敏銳的抓住了這樣一個事件,進行了出色的藝術加工,把這樣一宗連環兇案,加入了更多隱喻和內涵。

電影就是從1986年的夏末開始,炎熱的天氣里,被姦殺的女屍一具接一具的出現在韓國簡陋的鄉下,當地警方無力,只能求助漢城。漢城來的蘇與當地的仆兩人開始合作,進行這宗歷史罕見的詭異案件的偵破。仆長期習慣於嚴刑逼供,懷疑誰就酷刑屈打成招,而蘇則是受過良好訓練的,冷靜客觀的開始追蹤案件。可是,雖然排查了大量的線索,審問了大量的嫌疑人,無論野蠻的方式還是科學的手法,都依然奈何不了兇手。案件依然在不斷發生。即使冷靜的蘇,也在慢慢的拉鋸戰與煎熬中失去了理性,開始變得瘋狂和急躁。

當時,也正是韓國民主化浪潮最重要的時期,軍政府的統治已經走入陌路,民眾與軍政府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社會動盪,人心慌張。當所有人的希望和努力都付諸東流,案件終於走入了死胡同,無力,無奈,痛苦,絕望的陰影終於成了那個時代所有人的記憶……

導演最大的成功就是巧妙的抓住了那個時代人們的集體記憶,那種共同的陣痛感。將連環兇殺和韓國現代民主運動兩個不相干的事件在記憶上進行了捆綁,記憶交融,都是痛,於是如同化學反應一樣產生了更加豐富的感官刺激和共鳴。警方在緊張的追捕兇手,電視裡,大街上到處都是遊行示威的人群,社會動盪,人心更加動盪。如同中國的文革至於中國人一樣,他把這種刺激直接建立在了整個民族的意識深處。

當然,通過這些暴雨,兇殺,警方的無力也是在客觀和微觀的反映那個時代社會的動盪和秩序的崩潰,是軍政府長期暴政的必然結局。禮樂崩壞,朝綱混亂,天下不安,所以各種淪喪的道德和凶念都趁著黑夜出來作亂,而政府已經無力維持這個國家了,無力保證它的太平和安定了。所以,片頭的字幕,刻意打出了一行小字,說這是軍政府暴政時代的真實事件。所以,韓國恢復和平與安定之後,連環兇案也終止了。

影片裡的警察局也是當時韓國軍政府的一個縮影,對自己認定的罪犯實行定罪,不管真相如何,說你有罪就是有罪。專制和獨斷曾經維持了社會的穩定,但是,社會逐漸解凍,這種野蠻的方式開始接受世人的壓力,警察局的被動其實就是彼時政府的被動。警察局無力去追捕一個小小的兇犯,被其擺布,其實也就是政府的僵化與末路。

所以,通過這個兇案來批判社會和隱射政治,也是影片的亮點之一。再來就是對這種懸疑色彩與無力感的表現,這又讓我們想到了《老無所依》。通過三個嫌疑人的一一登場,漢城來的警官蘇的理智和技能慢慢瓦解崩潰,而兇犯依然如同鬼魅一樣悄無身影。

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都是那個兇案頻發,但是表面上夕陽燦爛,金色而美好的茫茫麥子田。開頭的小孩,從麥子上拿下一隻螞蚱來,螞蚱的顏色,如同麥葉一樣,其實就隱含的指出了兇手藏身亂世之中,如同這茫茫麥田裡的螞蚱一樣,尋找起來,大海撈針,肯定是無力而返。結局的時候,早已轉業多年的仆警官舊地重遊,感慨萬千,卻從小女孩口中得知疑兇剛剛也來過同一個地方感慨,而那個疑兇的相貌,就是普普通通,人群里的他,如同麥田裡的螞蚱一樣。

追捕兇犯,使盡渾身解數,還是力竭而不能,每一種手法,每一條線索,每一次希望,都在最後破滅,如同《十二宮》一樣,只是這裡,這種感覺更加直觀。

蘇所代表的冷靜理智和仆所代表的愚昧野蠻,兩種破案方式,也是兩種價值觀。卻都無法找出真相,對於兇手所代表的這種巨大的未知,人力的小聰明,小能力,完全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小的線索不說,單單說三次對嫌疑人的追捕。蘇警官這種現代科學的頭腦,怎樣被慢慢腐蝕和打敗。

審訊白痴的時候,蘇敏銳的就發現了仆的落後,以及抓錯了人;當追捕那個妻子臥病而心理變態的工地工人的時候,蘇的科學理性與仆的經驗臆想都將他們引到了同一個點,卻抓錯了人;幾經波折,蘇已經開始煩躁和困惑了,與最後那個倔強的年輕人的對抗中,蘇的理智徹底崩潰,他也用起了仆的野蠻方式,力圖逼迫其招供,力圖使自己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可是,迷茫的大雨中,他徹底無力的倒下了。

人的感性的經驗也好,理性的推理也罷,都不能真正左右人的命運,不可控性,一直伴隨著人們。那些小機率事件,那些細微的差異,就會將結果引入不同的歸宿,大相逕庭。打人成習慣的助手,會被一個白痴打殘一條腿,又會偶然的感染破傷風而截肢;精心策劃的紅衣誘捕兇手,音樂追蹤兇手,卻都是自己單方面臆想出來的線索,跟兇手根本沒有關係;晝夜跟蹤疑犯,疏忽中疑犯消失和另一件兇案出現,看起來十分可靠,卻也缺乏內部的有效關聯,再次失控;哪怕偶然碰巧推測出了兇案的發生,但是動員所有警力,全城的防範,還是讓兇手在死角里鑽了空子;終於有了目擊證人,那個傻子,卻在萬般關注之下,失去控制被火車撞死……無力啊,無奈啊,這種不可控和期望的差距,撕扯著人的神經,可這本來就是自然的規律。理智崩潰,經驗失效,野蠻也徒勞,所以,兇案成了傳奇,成了永遠的謎。

殺人回憶影評(二)

我喜歡在看完電影之後,去看看影評,尋找一個觀影后的出口,這次的《殺人回憶》,我很小的時候在電視上看過,有印象,但那時候,不懂,不明白,更不知道導演拍它的意義,今天,我剛獨自看完,拉上窗簾,關上燈,製造好氛圍,按下播放鍵,就這麼連貫的看完了,剛剛又看了時光上的影評,怎麼說,剛看完影片的我,一直糾結於兇手的歸屬,直到看完一些專業的影評,才釋然,我這篇文字也許不叫影評,或許我以前的所謂影評只不過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女生單純的觀影感受,毫無專業可談,這次也一樣,我只想通過鍵盤敲出我真實的心理活動——關於導演的政治傾向,通過一場連環殺人案,來反映當時韓國時局的動盪,道德法律的脆弱和不堪一擊,這一點,我不想多談,兇手的逍遙法外,烘託了當時大韓民國的絕望與無奈,等等這些大的隱喻都不是我想關注的,我在意的是影片中那一處處黑色幽默背後所反映的命運安排。

我姥姥說,人的命,老天爺早就定好了,不管你怎麼走,步步都踩在你應有的命運曲線上,絲毫不差。對此,我是將信將疑的,然而,這部影片的一切,仿佛都在為姥姥的這句話佐證著什麼……

影片中的各色人物都有其各自的命運歸宿,給我印象最深的有這麼幾個:那個喜歡用拳腳解決問題最後卻鋸掉下肢的小鎮警察;正值花季卻慘遭不幸的女中學生;倖免遇難,後來過著幸福生活的小鎮護士;還有那個雖死裡逃生但註定要在恐慌中度過餘生的山頂女子,其實還有很多很多人,我選出來的這些只是這部影片中不起眼的要素,導演看似不經意的塑造其實營造出了一種無力感,命運是不可捉摸的,它不按常理出牌,毫無規律可循,命運的可怕與可愛也就渾然天成。

所以不要問:為什麼兇手始終也抓不到;為什麼那個美麗可愛的女孩會被殘害;為什麼那個山頂女子可以活下來;為什麼小鎮護士這麼幸運;為什麼17年後小鎮探員會回到案發現場碰到那個小女孩進行那樣一場經典卻讓人糾結一生的對話。這一切的疑問,都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命運的安排,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答案能結束這一切的匪夷所思。奉俊昊,根據真實的案件,把現實中命運的神秘莫測搬到了大熒幕上,這件事本身也是命運的安排,而那個兇手也許正坐在某個角落觀看他自己傳奇而幸運的一生,這是他的命運,現在看來,命運的安排也許沒有正義的底線,趕上誰是誰,趕上你,你逃不掉。

殺人回憶影評(三)

電影開始和結尾的那大片的金色麥田不由得想起岩井俊二的《關於莉莉周的一切》裡面那片,裡面蘊藏了太多太多的而故事。()最後那略帶陰霾的天空讓人對個當時大時代社會正義感的無力和脫開案件本身不去糾纏兇手到底是誰,對這些謀殺案透露出壓抑的扭曲的人性或許才是重點,令人唏噓惆悵(這片子感覺時代感很強,當時的韓國政局混亂,片中能多次看示威遊行不斷,經常防空警報演習,簡陋的取證,辦案能力和法醫設備的落後造就了這一懸而未決的慘案)至於說是零缺點雖然有些誇張,卻真是值得花心思一看的,以為棒子拍唯美浪漫愛情片厲害,難得棒子拍出如此的推理偵探懸疑片子。

當結尾從小女孩口中努力回憶說的那句:普通人。那個警官眼眶漸紅直視自己,看得我恐慌,然後音樂,黑暗…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而繼續行走;而有一些真相註定無法大白於天下,被黑暗吞沒。或許就在你們四處奔忙查案是時,那個普通人就在普通的地方用淡定的眼神注視這一切。

很糾結很認真的看完,意猶未盡感覺很強烈。我覺得這片子沒有一個地方時多餘的,細節豐富,其中有不乏幽默感。那一腳腳的飛鏟腿經常被逗樂。演員超然演技和面部表情特寫讓這片子完美,那重壓下和急切的破案心理趨勢下的警察的失控爆發,無助與絕望交織的情緒,在隧道口,警察與疑兇在得知疑兇不是兇手時所表現出的思想變化神態上的轉變,尤其是宋康昊,折服了整部影片充斥著黑色電影的味道,不安壓抑。尤其雨夜兇殺和巷子追兇幾個片段,看得很緊張。對於那殺人犯對死者採用的殺人方式不禁背脊發涼,最後那個學生的死,那插入下體的東西,讓我不寒而慄。

對於最後那警官,把目光直鉤鉤地盯向了螢幕外的觀眾。關於這一經典鏡頭也有好多種詮釋,我更願相信這種說法,說這部影片也是拍給螢幕外千萬「普通」人中間的,那個至今逍遙法外的兇手看的,這個鏡頭是一個質問。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