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中國合伙人影評

中國合伙人影評(一)

其實我覺得《中國合伙人》這個名字並不是很好,甚至有些覺得是敗筆。在看電影的時候我並沒有因為「合伙人」而感到共鳴,這個詞在電影中出現的頻率雖然夠多,但是我覺得都不是主題!不知道為什麼會選中這樣一個片名?不過,這是一部好電影,是我最近所看的二十多部電影中唯一能吸引我投入全副心神的電影。如果我的內心更加平復的話,我相信這部電影能帶給我的更多。

我總是認為好的電影是需要齋戒沐浴的,這是給所有主創人員的尊重。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就知道看完了一定要寫評論——因為之前網上對電影的評價。近期《致青春》、《中國合伙人》是非常火爆的兩部片子,票房好、口碑好!另外似乎從畫面上感覺風格也非常像。我不是80後,我不是帶著懷舊的心情看的,因此我覺得《中國合伙人》要高於《致青春》,不過《致青春》中的主題曲和女主角要比《中國合伙人》當中的強。

其實我是搞不懂為什麼成東青(黃曉明飾)、王陽(佟大為飾)、孟曉駿(鄧超飾)這三個人怎麼就能成為朋友了呢?還有就是成東青未來怎麼就成功了呢?蘇梅(杜鵑飾)怎麼就把成東青甩了呢?……很多疑問,或許也不是疑問,這是感覺那個火候還不到,事情便發生了。我覺得導演完全可以排成兩個半小時的,這樣看起來根本不過癮。就像電影中說的那樣,一直在按快進鍵,進展的太快。不過癮是我的遺憾,也可能我的看法是錯誤的,這樣的電影應該不會有續集,但是我希望能有同類型的電影出現。包含著夢想、尊嚴的電影出現!這是很有鼓勵性的事情,我們不需要自影自憐,也不需要夜郎自大。

夢想與尊嚴是我眼中的電影主題,或許還可以加上一個友情……我認為青春、成功、愛情在這部電影中其實是次要的。成東青有這樣一段話:「我從來就沒有什麼夢想,我也不知道什麼是夢想,我只知道什麼是失敗。中國的學生是全世界學生里最容易失敗的。因為你們面臨的是全世界最殘酷的考試,從國中到高中是44.1%,也就是說有近600萬人失敗了,從高中考大學的升學率是39.9%……失敗無處不在,人生如此絕望,這就是現實!掉在水裡你不會淹死,呆在水裡你才會淹死,你只有游出去。那些從一開始就選擇放棄的人他不會失敗,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失敗了。失敗並不可怕,害怕失敗才真正可怕。我們只有從失敗中尋找勝利,在絕望中,尋求希望。」

成東青說他從來沒有夢想,但是真的沒有夢想他會堅持下來嗎?如果沒有夢想,他還會去追女神,會一次次去簽證,會在女生找他補習時留下辦校……他還會對EES的頭兒說出那樣一番話嗎?是夢想與尊嚴在推動著這三個「合伙人」,其實他們是朋友,可是在電影中其實他們朋友的身份和合伙人的身份都不太像,感覺著三個人給人的感覺太尷尬了。因此只好用夢想和尊嚴這兩個詞來進行補充。成東青有夢想、孟曉駿有尊嚴、王陽兩者都有。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三人各有長處、也各有致命缺點。不過很難對人物產生討厭的心態……因為我們會真心覺得電影中演的就是自己。觀眾能入戲這就是最大的成功了。

事前也有很多人說這是「新東方」的一個縮影,是以新東方的故事改編的,當我在電影中看到「新夢想」這個名字的時候我也覺得是這樣。但是等到看到了最後——看到片尾所處的那麼多的人物,我感覺這種看法太狹隘了。故事雖是根據俞敏洪、王強、徐小平改編,但是我們在看的時候能夠拋開這些!我們看這部電影不是為了看俞敏洪的創業史,而是從中去感悟我們自己的夢想與尊嚴。

孟曉駿從小到大立志去美國,他也有些性格自私,結果去美國帶來了一身的痛苦;王陽讓我想起了「海子」,不過這是一個開朗的「海子」;成東青這個土鱉不知道怎麼就開了竅,讓人佩服也讓人無奈。杜鵑……這個人物出現的作用可能就是為了電影中能出現一個女一號,不漂亮,性格不好……不過就是這樣一群人組合在一起讓你「欲罷不能」。

我沒有美國夢,我英語超爛,但是有夢想、有尊嚴。最後三人去美國是全片高潮,中國確實是被人看不起的!但是依然有那麼多人渴望出國,他們覺得在外國可以過上輕鬆的日子,可以不用像在國內這麼累!因此他們可以改變自己的語言、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改變自己的作息習慣、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改變自己的交際習慣、改變自己的思維習慣——改編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去適應外國的生活。並且大家還很開心,覺得我終於能輕鬆生活了!可是你早就付出了太多太多。一句話可以解釋,那就是:我們總是能改變自己,而無法改變他人。

我們想出國,只需要改變自己就可以。我們想在國內生活的好,可能需要我們去改變他人。我愛我的祖國,我沒有辦法想像那些呆在外國不會來的人,我是個民族主義者,我並不希望我付出了很多只是為了一個出國夢。為什麼我們一邊批判,一邊又在變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留下來,美國人民並不需要我們,但是中國需要!

中國合伙人影評(二)

看完這部電影,感覺到有一個問題非常令我感興趣,就是改變。

影片中不停地提到,改變世界,改變不了世界,被世界改變,不被世界改變。

但是在我看來,這只是一種看待世界的角度。在成東青和王明等人的眼裡,改變是看待這個世界很重要的角度,換句話說,他們在用這個角度去審視著這個世界。孟曉駿在電影的一開始這樣說道,「我們這一代人最重要的是改變,改變身邊的每個人,改變身邊的每件事,唯一不變的就是此時此刻的勇氣,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能改變世界。」成東青說:「最大的騙子其實是我們自己,因為我們總是想改變別人,而拒絕改變自己。」而到後面,蘇梅在打給成東青的電話當中說道,「成東青,到底是我們改變了這個世界,還是這個世界改變了我們。」

我覺得,如果我們僅僅局限在這個角度內部來討論這個問題的話,並非能夠得到很深刻的結論。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那麼我們得到的結論不過有三種,yes,no,或者辯證的。然後,我們可以討論一下在什麼情況下選擇哪一種情況。

不過我不想這樣討論,我想跳出來,從一些問題出發,最後談到這個問題。

我們首先承認幾個基本觀點。第一個必須要肯定的就是,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如果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那麼我們就可以導出這個結論——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有區別,每個人看待世界的眼光也都不一樣,每個人的理性出發點和感情出發點都不相同。

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所以每個人在追求不同的東西,所以每個人的理性出發點不一樣。而同樣,人類的思維並不是純粹理性的思維,這一點大致是弗洛伊德首先證明的;所以即便是在感情用事的時候,每個人的我所謂的感情出發點也不相同。

那麼既然出發點不相同,對於同一件事情的描述就必然有差異,看法有差異,做出的選擇也必然有差異。假設我們選取一個角度,比如說,改變,我們去描述一個人對於一件事情的態度,處理,選擇。我們必然得到三種可能結果當中的一種,yes,no,或者介於兩者之間,不能給出一個絕對的評價。通常情況下,我們這樣處理。於是我們得到了,改變這個世界,被這個世界改變這樣兩種相對的結果。

但是這種推導存在著兩個問題。第一點,每個人的出發點都不一樣。被這個世界改變和改變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相對視角的問題。從完全客觀的角度上講,人和世界都在改變,認為人是絕對不變的,就可以說改變世界;認為世界是絕對不變的,就可以被世界改變;而如果採取一個中庸的態度,那麼兩者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時候大致就叫做了interaction了。每個人的出發點都不一樣,就很有可能導致上面選取的參照點不一樣,從而使得對於同一件事情產生不同的看法。

舉例來說,王明在電影裡說,「我們沒有改變世界,是世界改變了我們」;但是如果是其他人呢?他們有很大機率說,他們改變了世界。

而第二點問題在於,很多人選擇的角度不一樣,他們的視角不一樣。成東青、王明、孟曉駿在電影裡選擇了這一視角,改變,來評判一些問題;但是很多人未必選這個角度,這是人與人性格之間差異所帶來的。的確,每個人選取相應的視角去評判一個一個問題,這的確沒有問題,很和諧。但是,如果在communication的時候,往往遇上痲煩。這就是為什麼社會上會有各種各樣的矛盾,例如兩代之間的矛盾,婆媳之間的矛盾。當然這只是引起矛盾的一個方面而並非全部原因。

所以我覺得,人的發展最重要的其實是自然。有些時候覺得某些人莫名其妙其實是出發點完全不同,相差甚遠。社會上的東西,人身上的東西,思維上的東西,不像是科學,有著共同的公認的公理或者基本事實,在每個人的心目當中,都會存在著不同的公理系統,這就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看法的差異。也正是這個原因,我們很難用科學意義上的對與錯來評判人的思想與行為。因為一種公理得到的對,在另一種公理系統當中,可能就是錯的。

為了防止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我想不得不講講這與法律等共同遵循的行為規範的聯繫。這兩個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思想,而另外則是行為。儘管我們在一些行為上需要統一,但是這種統一行為可以通過不同的思想指導得到。舉個例子來說,經商誠信這個問題,有人天生覺得人應當誠信,所以他做生意誠信;而對於另一個人來說,他天生喜歡掙錢,結果發現誠信給他帶來的收益遠大於不誠信的情況,所以他同樣也會選擇誠信。這兩種思想是不同的,但是他們導致的結果可以是相同的。

一個人自出生以來就在發展當中,整個世界也在變化當中,所以都在改變。誰改變了誰這個問題是不是有意義,我不太說得清。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不管你願不願意,這種改變必定是自然的,人的反應也是自然的。這種自然的意思,大致就是日然而然的那個意思。平時很會改變的人很有可能突然變得固執;一貫固執的人很有可能那一次突然變成相反性格。而這一切,都必然是隨機因素與既定因素所導致的一種自然的過程。這種自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外部作用能夠相應地影響其進程的一種自然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自然是難以模擬的,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提前預知採取怎樣的行為會促使向我們想要的方向發展。影響的因素太多,隨機的因素也太多,而且,沒有可控的實驗給我們做。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被世界改變還是改變世界,乃至於改變不改變這個問題討論起來真得是沒有多少意思的。最終要的其實還是,自然。

中國合伙人影評(三)

三年前的《社交網路》讓人內心深處當即就萌生出了一種「應該立刻去乾點什麼」的衝動;然而和大多數凡人一樣,這種衝動僅僅是一種短暫的激情,還沒來得及轉換成可持續發展力,便已經煙消雲散了。三年後的今天,在看完《中國合伙人》後,那種「立刻去乾點什麼」的激情又一次被點燃,但是卻比三年前更加理性。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陳可辛接地氣地講述了一個關於青春、夢想、兄弟和改變的故事。在它的身上,任何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並產生巨大的共鳴。

從影片的敘事結構來說,《中國合伙人》與《社交網路》完全如出一轍,都是以一起官司糾紛為線索貫穿始末,但是在劇情推動上,二者又有著本質的區別。《社交網路》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機關槍般的台詞理性、客觀、不帶態度地剖析FACEBOOK創業史,而《中國合伙人》則是依靠情感共鳴與演員的出色表演打了一張帶有哲思的煽情牌。

在情感共鳴上,一方面是對於改革開放30年中的每一個不同時代都做到了真實還原。服裝、道具、相應歷史節點的新聞資料片都運用得恰到好處,從細節上充實影片,在無形中刺激著觀眾的時代意識。令一方面則是對人物經歷的刻畫極具典型性,誰都有過沒落的時候,誰都有過感情的傷痛,日常生活中年輕人所能遭遇的挫折,在片中三個人物的身上都有著相應的折射。從某種程度上說,影片早已不是新東方教育機構的創業史,而是一段關於青春的血淚史,主人公所代表的是所有年輕人都可能有過的經歷。因此,人物塑造是《中國合伙人》成功的核心因素。影片中黃曉明飾演的成東青、鄧超飾演的孟曉駿、以及佟大為飾演的王陽,雖然演繹的都是屌絲逆襲的奮鬥史,但本質上又分別對應著保守、激進、中庸三種不同的生活態度。正是這三個特徵豐滿的角色,支撐起了整部電影。

陳可辛對於演員的調教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成東青「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成功經歷很容易博得觀眾的垂青,這個人物最大的亮點就是學生時代的土鱉與二貨形象,而這兩點恰恰又與黃曉明長期以來的網路形象十分相似;成東青在獲得成功後自嘲與謙虛的態度,更是與現實生活中的黃曉明如出一轍。這種本色表演,不僅成功塑造出了一個自然到真實的角色,也讓演技一直備受詬病的黃曉明第一次成為了一個真正的演員。同樣的本色演出也運用在了佟大為的身上。他所飾演的王陽是一個有著詩人氣質的人物,他的生活態度便是中庸之道,能夠平靜地對待身邊事物,在婚禮上的三句肺腑之言更是帶著一絲哲學家的思辨,每一句都能輕鬆觸及觀眾的內心共鳴。

倘若按照傳統中國文學中的人物特徵來分類。成東青的憨態與插科打諢是典型的「莽福將」,是最容易受觀眾喜愛的;王陽的哲思可劃入「智將」範疇,同樣也有著出色的魅力。但是《中國合伙人》中最打動我的卻是鄧超飾演的孟曉駿,在他的身上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帥將」與「勇將」的影子,他身上的「勇」,甚至構成了整部作品戲劇衝突的原力。()在改革開放30年的大潮中,他一直走在變革的前例,每一個勇敢的創意都將「新夢想」帶入了新的階段,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當然,較之於另外兩個角色,孟曉駿的內心世界更是複雜的多,甚至與《社交網路》中的扎克伯格不相上下。起初單純的美國夢,在跌打滾爬中逐漸演變成了複雜的野心,只為讓自己揚眉吐氣。鄧超無疑是把這個角色給演活了,無論是爭吵過程中的爆發力,亦或是內心獨白時的感染力,都達到了張弛有度的境界,將整個人物的性格特徵拿捏得十分到位,那種執著地想要改變世界的鬥志,正是全片最熱血、最霸氣的地方,也是青春歲月中,最可貴的東西。

由於陳可辛在《中國合伙人》中對於人物的塑造太過成功,也讓這個故事有了更深的發展空間。他不僅帶領觀眾回顧了青春的血淚史,找到了種種青春挫折上的共鳴,還通過主人公的故事解決了一個最終極的疑問——「到底是我們改變了這個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們?」在通常的印象里,很多電影礙於時間跨度的原因,講到創業成功,勵志完畢就收工了。但是陳可辛卻通過三個主人公彼此之間的情感線,深入挖掘了這個青年們共有的疑問。

解決這個疑問的核心同樣是鄧超飾演的孟曉駿。在大學裡,他可以因為觀念不合而頂撞老師以至於被校友群毆,可以為了自己平安通過考試而拒絕探望身患肺癆的好友,可以為了自己的美國夢而拒絕回國放棄父母。直到美國夢的破滅以及之後的一系列挫折,才讓他意識到自己並沒有改變這個世界,而是世界改變了自己。最終,我相信陳可辛是借著這個人物講述了自己多年人生經歷後所尋找到的答案,那便是「即使改變不了世界,也不要被世界改變」。這也是《中國合伙人》在懷舊、青春、勵志、煽情之餘,最大的價值。

當然,對於那些看完後有衝動立刻去乾點什麼的人來說。那句「too young 」.也非常值得反覆體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