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建國大業影評

建國大業影評(一)

看了很多言論,說此電影垃圾,說此電影是馬屁片,這個權當一笑,但是有人居然揚言要抵制這部電影,諸如此類的極端「憤青」言論著實叫人難以理解,我覺得反映過激了,你真能抵製得了嗎?我要問《建國大業》何罪之有?這只是一部電影。

發表這些言論的人大概是基於以下幾個因素:

其一,《建國大業》是有關部門召集史上最海量的明星拍的所謂獻禮片,因此斷言它一定是一部假大空的「類型」作品;

其二,由於《建國大業》的拍攝和發行屬於「政府行為」,一定會有許多單位和部門組織大家集體觀看,由此而更加激發了許多崇尚「自由」的影迷的牴觸情緒,使之對這部電影產生了更加難以言喻的反感,甚至一提本片竟然到了暴跳如雷的地步;

其三,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廣電總局限制了許多電影和電影內容的引進和公映,這讓很多影迷十分不滿,對廣電總局的口誅筆伐可謂「波瀾壯闊,此起彼伏」,有些影迷把這種不滿情緒遷怒到《建國大業》身上也就不足為怪了。

其四,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因為目前社會出現的諸多不公平現象,以及官僚腐敗的現象,導致民眾產生了許多不滿情緒,因此對於《建國大業》這樣的獻禮片便憤怒不已。

我們必須承認,以上現象和原因是客觀存在的,影迷的不滿也是可以理解的,完全在正常範圍之內。但是,同時我們必須就事論事,客觀地看待《建國大業》這部電影本身和它的立意。

《建國大業》是一部什麼樣的片子?我們都知道他是反映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者和非黨內人士精誠合作,共建新中國的史實的一部電影。這樣的一部反映歷史的電影有什麼罪過?我們學歷史,不管是西方的還是中國的歷史觀點都是要求尊重歷史,客觀地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同樣地,我們欣賞電影,也是希望電影所反映的內容和故事,客觀真實,能引起共鳴。這是我們行為的基本準則,這無關意識形態,無關民族種族,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首先,《建國大業》作為明星扎堆的獻禮片就一定是「假大空」嗎?持這樣的觀點的人實在失之偏頗,在電影沒有公映之前,誰都不敢也不應該對它的質量妄下定論,實事求是是我們看問題的一個根本準則。明星扎堆又怎麼了,要知道大部分明星只是客串,戲份很少,關鍵在於演主角的幾位明星的表演。如果到時候,他們的表演實在不到位,對不起這樣一部大製作的電影,那麼到時候我們一起批他們,往死里批,「打倒在地再踩上一腳」——是不是有點狠了?而現在下定論真的為時尚早;

其次,我也敢肯定,《建國大業》問世時,各學校、工廠、機關、企事業單位必定會組織大家觀看,到時必然是「票房大熱」,這也是很正常的現象。本來電影的初衷就是向建國60周年獻禮的,這個基調是早就定好的,作為一個執政黨搞這些宣傳是很正常的事情,無非就是高明與否的區別而已。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經歷和生活經歷應該對這樣的現象很適應了吧?這也是我們這個國家的特色,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們這樣的國家一般都喜歡搞集體運動和民眾運動,組織大家看一場電影,恐怕還不至於上綱上線吧?我覺得看這個電影還不至於反映過激,況且,萬一《建國大業》可能質量不錯,能給人以某些方面的啟迪和享受呢,比如前些年的《周恩來》,對於反映人民好總理的一部電影,就是組織觀看100次能是對我們智商的侮辱嗎?我們盼望的不就是更多像周總理那樣的公僕嗎?這總比我們把兜里的錢都砸到好萊塢去好點吧?所以我們可以「察其言觀其行」,看完了再說;

再次,不得不提廣電總局,他們手中的那把剪刀的確剪掉了不少本來不必大驚小怪的電影內容,也的確使得許多質量上佳的影片難以公映,這是事實。但是作為一個國家的文化監管部門,有責任依據自己政府基於意識和思想上的認識而產生的一套文化審查準則行事,這樣的監管任何一個國家都存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是放任自流的,所不同的是監管的力度大小和限制寬鬆的問題。號稱世界上最民主的美國也有一套完備的電影審查和分級制度,絕對不是任何電影都可以隨便公映的,試想把一部反映毛澤東或者史達林的電影拿到美國去公映,恐怕是絕對不可能的。而且美國也曾經拍攝過《一個國家的誕生》,說白了這片子就是為白人統治者歌功頌德的,儘管它有藝術上的成就。然而事情總是發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時至今日類似帶有種族歧視內容的電影很難產生和公映了。因為時代進步了,有色人種也可以當總統了。因此對於中國的電影審查制度我們也應該以歷史的眼光去看待,20年前我們想看個美國大片?做夢吧,再往遠了說,你要看部美國電影足夠去坐牢了,但是今天不同了,而且我也相信隨著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我們國內的電影審查思路和制度也會逐漸變化的。中國加入世貿後,對中國影音文化產業採取了逐步取消對外限制,不斷加大對內扶持的政策,這樣的做法是符合國際慣例的。為了抵擋外來文化滲透,法國、日本、韓國都不同程度地限制過美國影音產品的自由進入。這其實是中國和具有文化主導權的國家——主要是美國——的一個互相博弈的過程。對於「遺漏」的一些質量好的外國電影,雖然可惜,但是沒必要反映太過激,因為即便是文化監管再開放國家也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的好電影都拿來公映,總要留給本國電影一些市場的,雖然本國電影未必質量好,但是保護民族產業的做法還是無可厚非的。更何況,為人所詬病的廣電總局的一些做法還是應該去肯定的,雖然對《變形金剛》的刪節有點小題大做,值得懷疑。但是對於《蝙蝠俠前傳》中出現的關於西藏的不當描述還是應該以官方的態度表示反對的,這是中國的高壓線,任何國家都不能碰,不能說你的電影中映射了中國最敏感的民族問題,還可以堂而皇之地在中國公映,這有點太說不過去了。你可以在影片中罵中國政府,批評中國的某些醜惡現象,甚至說中國不民主,這個我堅決支持,因為批評得有道理。但是在涉及到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問題上隨意歪曲,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容忍的,已經超出了政黨和政府的範疇,它涉及的是一個國家統一和民族感情的問題。

最後,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毫無疑問,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者已經是歷史人物了,已經是過去式了。我們該怎麼樣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那就是客觀、客觀再客觀!毛澤東有錯嗎?肯定有,「文化大革命」就是他最大的錯誤,這十年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但是毛澤東也是有巨大功勞的,這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抹殺的。一支「小米加步槍」的叫花子隊伍能夠從小到大,歷盡磨難,打敗了蔣介石以及美國支持的幾百萬正規軍(為什麼會是這種結果?背後自然是民眾利益的選擇,任何歷史大事件的背後其實都是利益的重新劃分)這本身就是一件前無古人的壯舉,這背後是靠了廣大老百姓的支持,而得到了絕大多數人支持的事業必然是具有進步性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毫無疑問是具有進步性的);毛澤東一直堅持維護中國統一,力主抗美援朝,戰爭的慘烈是舉世聞名的,世界上只有一個政府在那樣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和全球頭號強國打了個平手;是在毛澤東及其政府的感召下,許多優秀科技人員回到國內,這樣我們才較早地有了核子彈和氫彈,這兩個「彈」非常重要,產生巨大的威懾力,使得中國人才稍有尊嚴的。我始終認為毛澤東是一個很有骨氣的中國人,儘管他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的脊梁骨一直都很挺直,對於任何外國勢力,他也無所畏懼。對於這樣的一個歷史人物和他的追隨者,我們為什麼不能客觀看待呢?我們對於秦始皇、李鴻章都能做出客觀的評價,我們對於蔣介石現在都稱「蔣公」或者「蔣先生」了,我們對於曾經欺凌過我們的日本、美國以及其他強國都能化干戈為玉帛,而為什麼對於這樣一群對中國歷史有貢獻的人物不能客觀評價呢?更有甚者,因為看了一些西方的關於中國這段歷史的論述,就以為看到了歷史的真相,於是乎把時下某些不公現象遷怒到這些歷史人物頭上,而不能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甚至給毛澤東冠以「暴君」稱號,一棒子打死,是極其短視和偏激的行為。這也是好多人一提到《建國大業》便喋喋不休攻擊謾罵的一個原因。中國歷來的人為災難都是由於思想上的不客觀造成的,不是左,就是右,而這種行為都是集體式的瘋狂,這樣的教訓已經太多了。中國人歷來都有一種仇視祖宗的劣根,秦始皇被稱為暴君,孔子也被誣衊過,武則天也成了人妖,曾國藩、李鴻章一無是處,蔣介石是賣國賊,現在又有人攻擊毛澤東,甚至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也不能倖免,為什麼不能學學人家日本人呢?人家每年都敢去參拜靖國神社,為他們那幫製造了許多日本慰安婦和客死他鄉的冤魂的罪惡滔天的先人護短。就是韓國人也是拚命地為他們那不爭氣的祖先爭取榮耀。這些歷史人物,不管是好是壞,都是我們中國人的一份子,都是我們的祖先,我們在幹什麼?我們就是會罵自己的先人,人死了,屎盆子還是一個一個地往他們頭上扣,還美其名曰是獨立思想,還覺得自己是渾身上下都散發著「民主」和「人權」的迷人光輝,其實是數典忘祖而已!正視現實,尊重歷史,才是一個民族成熟的心態,我們必須把現實中的不公和醜惡現象與歷史區分開來,不能以偏概全,以點覆面。因此我們對於《建國大業》也應該一份為二地看待,那些聲稱要組織人抵制《建國大業》的人,應該安靜下來,我們對於它藝術上的不足和表現力上的缺陷,我們甚至對於電影奢華的陣容和資金上的鋪張可以嚴肅批評,但是對於電影本身的立意和歷史人物,應該表現足夠的尊重。

總之,對於《建國大業》,你可以討厭它,批評它,甚至不看它,這些都是個人的自由,但是希望在批評它的時候,尊重歷史,尊重歷史人物。至於某些發出抵制《建國大業》言論的人更是盲目的、短視的。需知,尊重歷史就是尊重自己,忘記歷史,就是對自己的背叛。

建國大業影評(二)

20年前有一部電影名叫《開國大典》,我至今還記得裡面的一句台詞,那是蔣介石在檢查長江防線的時候碰到一群國軍軍官在打痲將,面對這群誠惶誠恐的手下,蔣介石在用「槓上開花」教訓了他們之後,語重心長地說:「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長江天險能否守住,全靠諸位仁兄了。」一句簡單的台詞,背後隱藏的是厚重的辛酸和無奈,幾乎沒有勝算的困獸之鬥,所能依靠的也只能是這支早已軍心渙散喪失戰鬥力的哀兵了。

時隔20年,在《建國大業》中,退守台灣的蔣介石最後下令取消了對北京的空襲,直接原因是美國拒絕了國民黨飛機在釜山加油的請求,這實際上是給了蔣介石一個台階,被人打得落荒而逃之後再偷摸回來砸人家玻璃來洩憤,那他失去就不僅僅是國土和民心了。於是一個淒涼的老人感嘆:是國民黨打敗了國民黨啊!這是《建國大業》中蔣介石最後的鏡頭。

儘管有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古訓,但每當回首那段往事,玩味失敗者的心理總是能給勝利者帶來更大的心理滿足的。

整部《建國大業》135分鐘,篇幅不短,但敘事還是很趕,一件事接一件事,也確實是因為這改天換地的4年發生了太多的事情,從重慶談判到延安保衛戰到三大戰役到開國大典,《建國大業》幾乎可以作為解放戰爭的歷史教材讀本來看了,出場人物如走馬燈一般目不暇接,這也為眾多的明星客串提供了機會,其實看過之後仔細一想,也虧得都是大家熟悉的明星來演的,要不很多人物第二次出場的時候觀眾可能會忘記這是誰了。這與集中講述從西柏坡到北京這段歷史的《開國大典》比起來,格局要大多了,但相比較而言缺乏了一些趣味性的細節,例如《開國大典》中毛澤東上街吃麵沒帶錢,還有毛澤東的幾個湖南老鄉闖進中南海打秋風、要給新中國起年號這樣豐富人物個性的情節,在《建國大業》中是根本找不到的,這導致了一個後果是觀眾記住了很多客串明星的臉,卻想不起來主要人物都幹過了什麼,好像是除了開會就是在開會。一部缺乏豐富細節的電影,是很容易流於表面化的。而且人物過多又要保證每個人物都有戲,劇情上難免顯得有些支離。

其實只要學過中學歷史的人,都會知道那幾年在中國發生的事情,那樣的波瀾壯闊,遠非現在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某些國家和地區的局部戰爭可比,從人性的角度上看,任何戰爭都是浩劫,但從政治角度上戰爭可以被定義為正義與非正義。當然《建國大業》是一部政治色彩濃厚的主旋律電影,而且它不是以表現戰爭本身為側重點的,而是要證明這場人民戰爭的必要性和進步性,所以我們看到在影片中戰爭場面少之又少,點綴而已,而定義戰爭的性質是主要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為標準的,畢竟用自己的聲音來教條性地宣揚自己的正義性有自賣自誇之嫌,以當今觀眾的思想活躍程度也很容易對於這樣的政治灌輸產生逆反心理,所以《建國大業》更多地採用了第三方即國民党進步將領和民主黨派的視角來對對立的兩党進行政治和道德上的判斷,如馮玉祥、宋慶齡、張瀾、李濟深等人。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在儘量避免口號式和傳道式宣傳的基礎上增加說服力,至少在當時的情境下,畢竟這些社會精英的選擇是更能代表人心向背和正確的社會發展方向的。

其實在中國,主旋律電影是個迴避不了的片種,與其去排斥去忽視不如去研究怎麼把主旋律電影拍好看了。即使是美國也有主旋律味道很重的電影,《黑鷹降落》、《光榮》、《拯救大兵瑞恩》、《阿波羅13號》、《我們曾經是戰士》、《空軍一號》等等等等,莫不如此,甚至是《變形金剛》這樣的科幻大片也不迴避炫耀美軍作戰實力的成分,而大量的常規商業電影中都滲透著邪不壓正、助人為樂、回歸親情等主流價值觀,至少他們在影片中可以將意識形態與商業元素做更加完美的融合。《建國大業》作為中國主旋律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的登峰造極之作,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考察當今主旋律電影創作水平的文本,從這一點上說,《建國大業》自有其存在的價值。

歌功頌德的作品最怕的就是做到肉痲,強行喚起觀眾的感恩戴德和信仰皈依,以至於觀眾最後被雷了個外焦里嫩落荒而逃,崇高的情操還是沒有附體。我想《建國大業》的實際操作者黃建新還是很好地把握了這個分寸了,畢竟這是一個習慣性地在自己的影片插入「不和諧」因素的「泛黑色」導演,把自己雷焦的事他首先是不會去做的。所以我們看到,《建國大業》其實是只說了一件事的,那就是共產黨的勝利和國民黨的滅亡一樣是不可避免的歷史洪流,而黃建新在這裡則是儘量冷靜客觀地羅列著導致雙方力量日益失衡的事件和人物心理變化,而且江河日下的國軍方面陰鬱冷酷的色調與正處於事業上升期的紅色政權方面革命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還值得注意的是,《建國大業》全片幾乎是將寫意性的背景音樂鋪滿的,而且並沒有簡單地用正反方不同風格的主題音樂來簡單地表明創作者的傾向性,這一方面保持了情緒的連貫性,另方面也避免了對傳統意義上的對立方做臉譜化的政治圖解。最華彩的音樂段落出現在政協會議召開之後,不過很明顯是在模仿莫里康內在《戰火浮生》中的配樂,不僅風格和曲調相似,連配器都是一樣的,人聲加單簧管,但確實好聽。

其實對於《建國大業》這樣的電影,國軍方面的戲拍得好不好是關鍵,因為在這場爭鬥中國軍作為失敗一方具有更濃重的悲劇色彩,而悲劇人物往往更具有人性的力量。我注意到一個事實,大凡扮演我黨我軍領導人的都是演技平平的特型演員,而扮演蔣介石的,都是絕對的演技派高手,這裡比較著名的有孫飛虎、陳道明,還有《建國大業》裡的張國立,這裡的蔣介石也是被賦予了最多性格層次和細節的人物,印象最深的是李宗仁當選副總統的一場戲,票選前的冷語相譏,公布結果後李宗仁主動前來與蔣介石握手,蔣伸出手卻轉而鼓掌將李晾在了一邊,這一系列的動作很清晰地勾勒出了蔣介石作為一個玩弄權術的政治家暗流洶湧的內心世界。這個蔣介石與以前中國銀幕上出現的色厲內荏的蔣總裁完全不同,而是更加深入到一個逐漸遠離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失意老人的內心世界,片中的國軍潰敗前夕,蔣介石坐車穿過總統府空蕩蕩的甬道,而眼前依稀所見卻是當年當選民國總統百官朝賀的場面,這種心境的落差不禁令人唏噓。

大國權謀,實力說話。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時候就說,要不是我手裡這幾條破槍,他(老蔣)才不會跟我談。到1949年代總統李宗仁與共產黨談判提出劃江而治,共產黨提出了極其嚴苛的和談八項主張,基本上就是讓國民黨無條件投降了,擺明了根本就不想和你談,李宗仁慨嘆,仗打不贏,談何和談啊?所謂弱國無外交,就是這個道理。《建國大業》中的這些情節,完全可以跳出政治立場的窠臼來進行讀解的,這也是與以往重大歷史題材著重精神層面的信仰灌輸式的取材角度不同的地方。

在一個娛樂至上的年代,即使是主旋律電影,首先要能夠做到吸引觀眾去關注才能達到自己的最終教化目標。《建國大業》的噱頭是大量明星的客串加盟,從實際效果來看,明星多也確實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確實是大幅度地提升了影片的觀賞性和話題性,另方面也弱化了電影本體的表現力,劇情雜亂,有些人物跳戲很嚴重,觀眾對明星的期待同時也沖淡了對影片內容的深入體會,但這些是創作方法上的問題,相比起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效益來說,利弊的權衡不應該以單一標準來衡量。不過看《建國大業》的過程確實是一個有發現樂趣的體驗,明星畢竟是明星,每個人的三言兩語所收穫的戲劇效果都不可小覷,累積起來更是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氣場,讓你不得不認真對待銀幕上出現的每一個人和每一句話。

建國大業影評(三)

《建國大業》這一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雲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話題人物齊聚,四大天王中的兩位捂婚天王劉德華,黎明,功夫之王成龍,李連杰,華表獎的雙黃蛋得主陳凱歌,馮小剛,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趙薇,實力派男星姜文,陳道明,陳寶國,葛優等演員紛紛出馬,以置於使筆者無法一一列出,這些大腕在影片拍攝和上映的檔期,每個人身上出一條新聞,對影片的宣傳就不可小窺,更何況中影掌門人韓三平十多年後重新掌鏡,眾大腕零片酬出演,國產片拷貝又創新高等新聞本身就有著巨大噱頭,讓人們重新喚起了對主旋律影片的熱情!

其實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對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觀眾做過嘗試,2005年,為了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輝,劉德凱分別飾演國-共的抗-日英雄,2007年的獻禮影片《八月一日》同樣選用了呂良偉,李子雄飾演了葉挺和汪精衛,兩部影片在這一類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機制無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關注!

《建國大業》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說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礎上前進了一大步,而且對這一類型片的宣傳,說教的功能大為改觀。國共兩黨人物喜怒哀樂都給予了描寫,凸顯了人性化。()然而影片從皓如煙海的史料中選則材料,修改劇本,難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掛一漏萬,下面是筆者看出的幾點,一吐為快。

李宗仁不顧蔣介石的阻撓,硬是選上了副總統。片中有一場蔣,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職的戲一閃而過,未做交待。其實當時蔣對李很是憤恨,想讓李宗仁出醜,於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職時穿軍裝。自己反到穿一身長袍馬褂。當李宗仁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結果就職典禮時李宗仁站在蔣介石旁邊,象極了一個跟班。

片中結尾處斯-大林對中-共的代表慷慨陳詞: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國,就第一個與中國建交,顯得很丈義。但是片中也提到過一幕,起初共-產黨攻陷南京,蘇聯的駐華使節並沒有留下,而是和蔣介石一同退往廣州,事實上蘇聯對國共兩黨的政策一直是曖昧的。對中國是否劃江而治也提出過意見。但是還是毛-主席有遠見,有魄力,一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詩詞就點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國人的事還得中國人自己作主!任何國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並沒有無私的援助!

轉眼間新中國已經迎來了自己六十歲的生日,國家日益富強,然而就象片中對國歌的討論一段所說的,我們永遠要居安思危,時刻保持警惕。用我們的血肉,我們的智慧組建成新的萬里長城,永遠前進,再前進,在世界上找到我們應有的位置!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