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生死朗讀影評

生死朗讀影評(一)

剛剛看完了電影《生死朗讀》,我無法確切的理解譯者將reader譯成這個片名的意圖,但是總的來說電影是精彩的,令人感受到一種發自靈魂的震撼和一種內心深處的迷茫,我時常很恨這個詞,為什麼又是迷茫,但是確實就是這樣,或者用另一個側面的感覺來形容,那就是糾結,在用這個詞的時候,我又不禁猶豫,很多詞在我的生命中已經偏離了它原有的意義了。我努力地平復電影帶來的一切令我心緒翻飛的因素,我寫下這些東西,我要評論這些東西的時候,我需要一顆寧靜的心靈。我不想草莽為之,來褻瀆我心中難以落定的思考,和導演者致力於表現給我們的東西,這一刻我努力使自己像一個虔誠的朝聖者,而不是一個粗俗的閒人。電影或多或少呈現給我的是一種人生的閱歷。

朗讀者是以少年麥克的視角切入的,一場突來的猩紅熱使得少年邂逅了比他大十多歲的漢娜,然後兩個人有了一段私密的關係,麥克可以說是深深地迷戀上了漢娜的肉體,這一段視頻赤裸裸的呈現兩個人的性愛,沒有一絲一毫的晦澀,也沒有矯揉造作的掩飾,不可否認,這裡面帶著商業的因素,但是也使得電影真實了許多,這樣的藝術中感悟到的真實已經是帶有了思考的真實了,一種令我不感到任何肉慾的視角,甚至連粗重的呼吸都儘量少的出現,如果有,也是一種真實的代言。

女主人公不是什麼特殊的角色,她只是一個平常的人,我不知道該怎麼評判這個人物,只能像是整理揉在一起的絲線一樣,一段一段的解讀了。我很難猜測她到底是抱著怎樣的心態去接觸那個年輕的男孩的,也許是情慾,也許是母性,這種莫須有的猜測沒有很大的意義,但是人的思想很難有尺度,這算是我的一點思索,到後來,她因為麥克的那份出色的報告升職了,去了辦公室工作,同時加上麥克抱怨的她缺少對他的關心,甚至他的生日都不聞不問,意識到了她已經影響到一個少年應該有的人生軌跡了,也許又是這個我猜測的緣由,她離開了麥克,但是,真的,這裡的猜測是我唯一能想到的,我不敢往其他方面想,那樣會破壞我對電影主線氛圍的印象,這是很可怕的事情,就仿佛一張光潔的臉蛋中央出現了一道醜陋的疤痕一樣。總之,她就好像從來沒有出現過一樣消失了,仿佛一截掐滅的燭火一樣。

麥克繼續著自己的成長,他不會想到再次見到漢娜實在納粹罪行審判的法庭上,這個事實讓他不敢面對過去的那個在他生命中必然會留下深刻印記的女人。有很多人在這裡為漢娜感到惋惜,有人甚至評論說,漢娜在選擇尊嚴和自由之間沉默了,她選擇了自尊而放棄自由,她寧願多判刑也不願意承認自己不識字的真相。這樣的言論,我覺得帶了過多教科書的意味,要知道她是一個人,不是一個生硬搬弄的例子,尊嚴這樣生硬的字眼套在她身上簡直是一個罪惡的枷鎖,她只是一個人,有猶豫,有取捨,你有,我有,每個人都有,要真實的解釋,她就是怕以後在人前抬不起頭來,我儘量用這樣的詞來形容,我怕傷害這個人物的身影,在她看來,不識字這樣的事實比終身監禁更加令她感到難受,她只是取了後者而已,僅此而已。

或許,有人會覺得那個寫書的女子在這裡看來一點都不人道,而漢娜卻誠實的有點可悲,她只知道自己的職責,的確也是,她不覺得她堅守她的職責有什麼錯誤,很多時候,我們經常看到兩方面的無奈,就像深陷戰爭的雙方士兵,事實上誰也不能指責他們什麼,他們只是按照自己的規則去辦自己的事情罷了,而那個女子也只是對一個當時的參與者發洩一些憎恨罷了,可以看到,當幾十年後,麥克去美國拜訪她的時候,她是一種說不出的感覺,不說原諒,那種恨意依然存在,但是人生的經歷應當使她明白了各自的無奈,所以她選擇留下了那個罐子卻拒絕了那些錢,這也是一個取捨。

而這裡,麥克也出現了一次抉擇,我看到這裡很迷惑,到底是什麼讓他放棄了拯救漢娜的唯一一次機會,或許人真的會變的,他已經從那個眼中帶著清澈,帶著迷戀的少年,成長為一個帶著憂鬱的,氣質獨特的男子,但是什麼令他放棄了呢,是害怕以後他會在別人眼裡變得不一樣?是已經反思漢娜與他那段短暫而畸形的愛戀?他怔怔的看著監獄的壞境,我不敢確信他到底看到了漢娜,那個曾今令他魂牽夢繞的女人,但是這一陣佇立之後,他放棄了這次對漢娜的救贖,然後去學校和那個女孩瘋狂了一晚,接著一個人呆呆地苦痛,這是事實,剛才我隱隱抓住了思緒,但是現在又在眨眼間溜之而去了。

隨著一段蒙太奇的平行鏡頭,打扮整齊的麥克最終是心事重重的看完了對漢娜的宣判,然後這裡出現了一個幾十年的留白,中年的麥克伴著隆隆的火車開動聲帶著年幼的女兒回到了他的家鄉,在這裡,一場朗讀開始了,他開始為漢娜寄去自己朗讀錄音的磁帶,在看守所的漢娜因為磁帶幾乎是像煥發了第二次生命一樣,羞怯的她因為這個去看守所的借書處借了那本《一個帶著小狗的女人》,然後僅依靠著朗讀,自己慢慢學會了閱讀,當看到她寫給麥克的拿第一封短短的信時,我心中真的是一種說不出的滋味,無法形容,酸澀,欣喜,疑惑更多的感慨,都揉在一起。

漢娜被監禁了20年,這個我不想都不敢想的時間,看守所所長說,「現代的外面世界對於漢娜來說實在太恐怖了。」這裡讓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贖中摩根弗里曼說的那句話,「監獄就是這樣一個地方,一開始你厭惡它,憎恨他,然後慢慢的習慣它,知道你再也離不開它。」我不曉得漢娜最後的自殺到底有沒有這種因素,抑或是她再次看到麥克,已經感受到麥克已經完全不是那個時代的他了,還或者,她不願意給麥克添任何的痲煩,還是她有愧於心?但是這一切都不重要,漢娜就這樣死了,最後只留下麥克對他女兒的講述,「她是一個幫過我的女人。」這樣的楓葉飄落般的結局,只帶著一點風乾的淡淡的情愫。

生死朗讀影評(二)

在男友的推薦下看了溫斯萊特主演的《生死朗讀》,剛開始看得有些矛盾,兩個看似不相干,不屬於一個世界的人,在偶然的機緣下相識,並在整整一個夏天保持性關係,這段有違倫理的關係,卻在兩人的身上表現得合情合理,結合時候的融洽,朗讀時候的專注,將二者永恆的聯繫起來。

一·(愛與性)

最開始我丟給自己的疑問是,愛與性之間,究竟是誰最重要些?通常是先愛後性,還是先性後愛呢?影片的最初,對於大量的裸露及性愛鏡頭,我有些不解。難道愛的表達只能通過於此嗎?我甚至僅用馬斯洛的需要來解釋,兩人一起也許是男方的好奇及女方的渴望,僅此而已。然,通看整部影片後竟覺得自己的想法實為幼稚。主觀認識愛的淺薄只能加深自己的無知。如果將愛·性分離,那麼愛並不完整,人類的創造者若是看到人類連最自己最本真的一面都逃避,那麼談什麼信仰,靈魂,不過是以愛的名義的欺騙。畢竟,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的人,還可以愛什麼呢?

記得初看《色·戒》,很多人都罵王佳芝賤,因為那枚鑽戒,因為迷戀易先生玩弄而忘記使命,使得革命友人死於漢奸槍下。恰恰忘記這個苦命的女人的一生。她,何其無辜?因為莫名其妙的革命事業送上自己的貞潔,自己的青春年華,她即使愛上易先生又有什麼錯?這些所謂的革命人士,什麼時候又去真正的理解她?她,不過是一個平凡的女人而已。男人之間的戰爭有本事就以男人的力量硬碰硬,不要牽扯女人。女人得勢就是禍水,女人失利就蔑之僅為「第二性」。

呵——張愛玲說的好,通往女人心靈的最好途徑是陰道。那麼愛與性的結合就是必然,無關先後。

二·(尊嚴)

《生死朗讀》若只從愛與性的角度去看,未免太單調,不能稱之為經典。作者很巧妙的將它與二戰時期納粹的迫害結合起來。溫斯萊特扮演的漢娜無疑是可悲的,她無知,成為集中營的看守,她恪守己責讓三百多位猶太亡靈無辜受死,所以她的罪行不可泯滅。同樣,她是可愛的,她敢於承擔自己的罪行,當那些可恨的小人拚命推脫罪惡時,她承認!「如果換做是你,你該怎麼做?」這句讓法官也無話可說的話,不斷的在腦海里迴蕩,其實當這個社會以國家機器——法律來約束時,它本身就是一種不完美。你在與道德打擦邊球獲得利益時,你覺得它是對嗎?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事情每個人都在做,然後真正發生在你的身上,「你該怎麼做?」其實誰又不是漢娜呢?我不是同情她,更多的是一種尊重吧。她有脫罪的機會,可是她不願意承認自己是文盲,不願意承認自己不識字,這個或許在求生的人看來不是什麼大不了,中國人中韓信不就是很好的代表嗎?但是她不屑,我突然明白那句話「求生者不如一條狗」,如果沒有靈魂沒有尊嚴的活著,那麼死亡還是一種解脫。

麥克,這個以往的懵懂少年坐在聽眾席上,看著漢娜受審,他明白了,原來她不識字,才需要他的朗讀······他同樣可以說出真相,使她脫罪。最終,他選擇離開。很多人說,他應該受到自己的良心譴責。大可不必!他的選擇是漢娜的慶幸。畢竟只需要「懂」彼此就好,這個是作者為我們詮釋愛的更高境界「尊嚴」!

三·(生死)

影片的後半部分,麥克的錄音帶伴隨著漢娜二十年的獄中生活,漢娜憑著自己的毅力從目不識丁到可以朗讀。不得不說,愛的力量很偉大,如果說麥克只是因為愧疚才會這樣做,那麼漢娜的堅持呢?兩個人以自己的方式去愛著對方,即使不在一起,心卻永遠忘不了——

最後在漢娜出獄的前夕,麥克很矛盾,不知道如何面對,他與她的最後一次見面,他的冷漠與不安讓漢娜明白,他們終是回不去了,他問她學會了什麼?她說「逝者已矣」他失望她明了,她的自尊不允許以後的憐憫與不平等,比起死亡,她所要的尊嚴更是彌足可貴。愛情,並不是通常所說的放棄自尊,放棄個性,放棄一切去委曲求全,那樣的不平等,失去了愛的真諦!相互的理解與尊重才是可以走下去的捷徑。所以,她選擇死亡,這種最自然的回歸方式。也許,會惋惜,會心痛,傳說中的苦盡甘來了,她卻離去。我卻自私的認為,「死」得好!不委屈不求全,不做愛的奴隸!

麥克,你在朗讀這麼多優秀的作品時,你可曾讀懂了漢娜的尊嚴?

生死朗讀影評(三)

3天前看了《生死朗讀》。昨晚,同窗好友打來長途,只為聽我說說看《生死朗讀》的感受,解他心裡的一些疑惑。我們興奮地聊了近一個小時,不知不覺,我對這部電影的感受和理解愈發清晰起來。

漢娜為什麼最後選擇輕生?我想漢娜是一群有時代徽征的德國人性格與命運的縮影---他們在二戰中犯錯(我姑且先這麼說),在戰後低頭認錯、虔誠懺悔、渴望靈魂被救贖、獲得內心的片刻安寧;他們不住地低頭認錯卻決口不提自己所受到的傷害,自己內心曾被納粹扭曲的信仰;面對千夫所指,他們試圖辯解,但最終選擇沉默,選擇可能的方式來贖罪,然而最後卻難被外界所接納,甚至是自己的同胞。在這樣一個社會輿論完全極端傾向一方的氛圍下,漢娜出獄重獲自由後生存的空間會有多大?---希望渺茫。更為致命的是,漢娜服刑期間,男主人公的朗讀錄音帶使漢娜重拾生活的希望,她拚命識字,從"the"開始,一字一句;一盤盤錄音帶像似階梯一般,指給漢娜走向有愛的陽光照耀的地方。然而,最後一次漢娜見到男主人公,她伸出的手沒有被緊握;她說"ipreferbeingreadto"時,曾經的kid逃開了她熾熱的眼神,漢娜意識到愛已經不在,那些個陪伴她日日夜夜的錄音帶不過是幻夢而已。有愛就有希望,如果沒有愛,也許就不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黯淡無邊的路,還失去了指路的星,漢娜選擇了放棄生命。

相對於曾經參加過"二戰"的"戰犯",德國還有一個與他們相對立的群體,我想稱之為"戰時僥倖未參戰的群體"與"戰後一代狂熱的反納粹群體"的共同體。電影裡的律師,在法庭上高呼反納粹口號"義憤填膺"的激進分子,甚至是那個kid。法官提問漢娜時一副居高臨下的架勢、躊躇滿志、對審判結果志在必得的神情,都只被漢娜一句「如果你是我你該怎麼做」打掃得乾淨,留下的只有手足無措以致頻繁地敲筆這樣一個乏味不安的動作。正如教授的一個學生所說,這場審判看似宏大,實際不過是在轉移視線,我理解法庭是在做一場毫無懸念的判決,整個法庭都在作秀,做一場自己代表正義使者「理直氣壯」去審判另一個卑微群體的秀,就好像只要那六個女人得到了審判,所有過往都可以償清。殊不知當一個國家機器選擇開始瘋狂運行的時候,很少有人可以逃脫歷史的宿命。以史為鑑,繼往開來。()二戰、奧斯維辛是日耳曼民族的恥辱、是他們不忍觸碰的歷史、不肯揭開的傷疤,但試圖通過對少數幾個人的審判來獲得整個民族的解脫與釋懷,是可笑的。對「納粹」審判無可非議,但若是審判不再公正,而是未判先決,不分青紅皂白審判「納粹」,甚至是有罪但同時也是無助與無辜的群體,恐怕這將是德國正在上演的一幕悲劇。用回溯的眼光來審視,我更願意說戰時未參戰的群體是僥倖的一群人。因僥倖而躲過一截、現在卻搖身一變穿上黑色的肅穆的長袍來威風凜凜的審判「罪人」,假借正義之名、滿足自己的虛榮與對權利的渴望,是偽善的、同時也是可恥的。可能正如尼采所說「權力意志存在於任何人的心中,哪怕是奴隸,他也渴望統治比他地位更為低微的奴隸。」如此的話,我們將這群偽善的人歸結為動物的本性。

kid,最後他問漢娜有花很多時間回想過去嗎,漢娜的回答「你是說跟你在一起的時間」,kid斬釘截鐵地回應「不,不是」。漢娜意識到kid指的是什麼,平靜地說「我怎麼感覺已經不重要,人死不能復生」這並不使kid滿意,他冷漠地說「我想你並沒有理解到問題的所在」。那一刻的兩人,像是站在冰雪覆蓋的草原---冷得直哆嗦。「在審判前我從未想過過去,也不用去想;現在我怎麼感覺已經不重要」,其實漢娜對這場不公正的審判並不心悅誠服,之所以低頭是處於無奈還是源自內心的懺悔不得而知。試想一場不公正的審判又如何期待被告真正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過失?kid曾經愛過漢娜,但因為漢娜的身份,他的愛畏縮不前,直至最後消失。一場裁判,不判不可,判又被極端情緒操控而矯枉過正;有負罪感、但因審判不公而難以真正低頭、僅是出於無奈而不為不可;民族的痛楚讓愛躑躅不前、消失殆盡,卻又不能完全放棄這份愛。余秋雨先生說「真正偉大的作品就在於兩難境地的出現。」在黑白絕對的中間,更多的是灰色空間。這是一部飽受爭議的作品,也是一部發人深思的作品。

只是純粹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沒有其他影評的左右。難免有不妥之處,拋磚引玉,期待能有更多的朋友來一起討論這部電影。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