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藝術家影評

藝術家影評(一)

法國導演麥可·哈扎納維希烏斯導演的《藝術家》用最大膽的手法,重現黑白片,給觀眾帶來默片時代電影所表現的獨特方式,滑稽的演技,誇張的動作,細微的表情,情節的戲劇性發展等,在大銀幕、彩色影片、3D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這一部黑白默片的上演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而這個偉大的嘗試也贏得了電影界的認可和好評,導演精心拍攝的這部作品不僅僅是機械的模仿,而是通過這部影片給觀眾展現了默片時代向有聲片的發展和過度,影片沒有過多的使用高科技,而是樸實而幽默的表現時代的發展給人類帶來的影響和變化。

創意上別出心裁。導演大膽的拍攝黑白默片,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絢麗多彩的畫面。《藝術家》更像是則隱喻,其背景年代具有非常廣泛的典型意義。那是個新老交替的年代,從無聲到有聲,正如現今從2D到3D的轉變。步入二十一世紀,《阿凡達》重新引發的3D洪流氣勢洶洶,傳統膠片被硬碟取代,正當全球電影人集體鑽營電影未來走向時,《藝術家》一記飛腳,讓眾神醍醐灌頂。影片通過演員的表演技巧以及剪輯方式,給觀眾帶來新的視覺感受,沒有語言沒有對白但是觀眾依然能領會片子所表現的主題思想,這種黑白、默片的拍攝也是對現代電影技術的極大挑戰,是對觀眾的一種提醒或暗示,一個時代的逝去並沒有淹沒藝術的氣息,反而應該更加了解藝術的各種不同的形式和發展過程,這部影片的上映也是給觀眾和黑白默片的一種邂逅。電影的手法永遠只是講故事的輔助工具,藝術不在乎外在如何鋪張,景觀多麼炫目,一個感人的故事,即便形式原始,內容依舊可以打動人心。

結構上設定巧妙,矛盾衝突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通過演員的曲折經歷表現電影的發展變化。法國男星讓·杜雅爾丹這個角色歷經起伏,有強烈的內心變化。更重要的是,本片大部分時間只有配樂沒有對白,這讓觀眾更加關注演員表演。其實杜雅爾丹的表演確實如片中台詞所說,有「擠眉弄眼」之嫌。喬治·瓦倫丁的曲折演繹道路帶來的人生變化就好像默片時代的逐漸消逝和取代,「後浪推前浪,新人勝舊人」這句話就像是默片和有聲片的關係一樣,舊的事物終究會被新的事物所取代。

鏡頭的運用是影片成功的最重要因素。這部影片不同於現代影片之處就是沒有聲音沒有色彩,最具有視覺傳達能力的就是鏡頭的運用,比如影片一開始特寫鏡頭一張猙獰的臉,雖然沒有聲音但是觀眾依然能夠感受到演員所受到的痛苦,從而給觀眾造成心理壓力和恐懼感。這種鏡頭在影片中曾多次運用,給演員臉部的特寫,表現情緒的變化和內心的矛盾。鏡頭的切換是影片更加流暢而且更具緊張感,比如影片中男主角喬治·瓦倫丁跑回燒壞的屋裡拿槍自殺的片段,鏡頭在小狗和喬治之前不斷的切換,一方面表現小狗阻止喬治自殺,一方面表現喬治的無奈和絕望,無聲無息卻讓觀眾都能看懂,這也不僅顯示了剪輯師熟練的剪輯技巧,更表現了鏡頭強大的魅力。

特寫鏡頭讓演員的面部表情表現的更加具體形象,讓觀眾更能從中發現玄機。片子接近尾聲處男女主角擁抱在一起,特寫喬治對自己演藝事業的絕望,表現出內心複雜的情緒,米勒則流下一滴眼淚對於喬治還活著而且她想到了一個主意,雖然臉上掛著淚水但是卻揚起了嘴角。鏡頭是曖昧的,它總是傳達給我們某種信息,有些寓意並不只是我們眼睛看到的那麼簡單,雖然沒有對白沒有斑斕的色彩,但是觀眾依然能夠感覺到導演想要傳達的信息,這就是鏡頭的魅力。

小狗的出色表演是影片的一大亮點。這隻狗似乎能聽懂人類的語言一般在片中和喬治配合的很默契而且贏得了觀眾的芳心,在喬治遭遇火災時小狗很聰明的幫喬治解圍讓所有的人都讚不絕口,小狗的存在使影片不在顯得枯燥乏味而且更具喜劇色彩,當小狗聽到槍響是便一頭倒地裝死去了,本來悲傷地場面變得很是幽默,讓主人破涕為笑。所以一部成功的作品總是很細心地照顧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元素的選擇,狗並不會向人類一樣能懂的導演的意圖,但是這部作品卻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小狗很出色的完成了表演。當大部分人在議論默片時代的沒落時,都不可能否定這個曾經輝煌的時代確實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藝術氣息。

這部影片的成功將會給更多的影片製作者帶來一些啟示,商業大片的創作確實帶來很大的收益但是日益發展的今天,觀眾更加需要回歸本心,需要一些更具文化內涵的藝術作品,這也是影視製作者所不斷創作和探索的方向。

藝術家影評(二)

一個藝術家總是要面臨這樣一個兩難的抉擇:維護傳統亦或是創新進取。尤其對於那些有歷史,有規範的藝術行當來說:什麼時候是與時俱進,什麼時候是數典忘祖;什麼時候是傳承經典,什麼時候是頑固守舊,往往很難評判。這成了許多藝術家一生繞不過去的坎。

對於《藝術家》中的默片電影藝術家喬治·瓦倫丁來說正是這樣。20世紀20年代,電影已然成為了好萊塢的招牌和最流行的娛樂方式。瓦倫丁和他的狗就是那個時代最輝煌的默片電影明星。每次在舞台和銀幕上,他誇張的動作和表情都會逗得觀眾捧腹大笑,贏來極大的成功。一次出席活動中,他無意邂逅了來好萊塢闖蕩的佩皮·米勒,佩皮立即被喬治的風度所征服,當眾親吻了喬治的臉。這場風波立即成了第二天報紙的頭條,惹來妻子的嫉妒以及老闆新片發行新聞被擠占而不滿。喬治也發現自己對佩皮產生了愛意。很快,佩皮依靠出色的上鏡表演贏得了配角的戲份,和喬治的戲裡,佩皮十分開心,喬治卻變得十分緊張而拘束了。

很快,有聲電影開始試驗成功並且步入拍攝,即將成為電影業的一個革命。老闆希望新面孔和電影的新面貌一起亮相,以獲得極大的成功,佩皮很快被選為新一代電影巨星,成為有聲電影的女王。喬治十分反感這種電影的變革,認為是一種忤逆,於是乾脆自立門戶,用自己的大部分積蓄自導自演拍攝自己的默片。但是,有聲電影的風潮還是帶走了觀眾,佩皮的電影總是排長隊買票觀看,而喬治的電影則門庭冷落。1929全美的經濟危機開始,股市崩盤,喬治一夜之間破產了。他窮苦潦倒,變得十分苦悶抑鬱。似乎全世界都遺忘了這個曾經偉大的藝術家。只有佩皮,雖然早已如日中天,心裡卻依然愛慕著喬治。終於,她開始處處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幫助喬治,喬治終於開始慢慢接受和走進有聲電影的新世界,重新開始了自己的事業。兩人的愛情也漸漸深厚了起來。

電影是什麼?它的核心應該是什麼?這是這部電影很容易引發的思考。好萊塢的電影,一直是以技術為驅動的,從默片時期開始,就著力於電影技術的發展,先後經歷了有聲化、寬熒幕、大製作、特效化妝布景、電腦技術引入等等諸多次大的革命。電影的技術主要體現在劇本的構架,敘事的安排,聲音,畫面,攝影等等諸多方面,美國電影學院獎奧斯卡的諸多獎項,就是依靠電影的各個技術指標設立的。從默片向著有聲電影的突進,是電影產業第一次大的技術飛躍。技術革命的特點,就是後來的技術不斷取代之前的,舊的東西,都會被淘汰——這和歐洲重視思想和內涵的傳統正好相反。

默片只有黑白的影像,有的甚至沒有台詞,就是純粹的畫面,有的為了服務劇情需要插入了一些簡潔的字幕,而音樂則多半是放映現場來演奏的,日本的默片還會有一個類似說書人一樣的角色負責現場講解電影故事。默片最重要的核心也就在於其表演了,默片演員一般和舞台劇演員是相通的,沒有聲音,所以需要誇張的肢體動作和表情來吸引觀眾,它是遠離現實的。而有聲電影誕生之後,電影可以朝著更加自然和貼近生活的方面演進,演員的表演也就更加專業化了。喬治苦惱和憤恨的地方就在於,他無法接受這樣改頭換面的電影,也許這早已不是電影了。電影的定義被改變了,帶來的就是電影藝術家的苦惱,也就是開頭說到的對藝術的兩難困境。

不得不說近些年來的電影,懷舊之風盛行。2011年的幾部重頭戲,史匹柏的《戰馬》仿佛90年代的溫情,《丁丁歷險記》則是一段童年的舊夢;雷弗恩的《亡命駕駛》則帶有濃烈的80年代B級片的味道,並且致敬了梅爾維爾的《獨行殺手》和斯科塞斯的《計程車司機》。這部法國的《藝術家》,則一下子把人帶回了八十年前的好萊塢。既是對那個早已被遺忘的默片時代的一份回憶,又是對曾經的經典名片《雨中曲》的一份致敬。

當然,懷舊的電影雖然帶有舊日的烙印和情懷,卻並不見得總是那麼陳舊。如果《藝術家》完全按照八十年前的調子和手法來拍攝,也許現在的觀眾也難以欣賞下去了。從節奏和劇情上,這還是一個現在的電影。只是其中的服飾、某些段落的表演帶有濃烈的那個時代的烙印罷了。

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和現在的全球金融危機有著某些共性,那個經典好萊塢時代的電影總是樂觀積極向上,劇情簡單的大團圓故事——這些元素被很好的移植到了《藝術家》身上,同樣是為了在這個低迷的環境下,贏得觀眾的芳心,讓觀眾在電影院裡找到心靈的釋放和安慰。

但是《藝術家》裡還是有幾處神來之筆,點亮了塵封八十年的記憶。電影中曾經兩次出現過真實聲音,一處是喬治的夢境裡,另一處是結局的地方。前一處表現了喬治對聲音和變革的恐懼,最後則一下子點出了創新的魅力,拉近了時代的距離。不過最妙的還在於,這就像克里斯馬克的《堤》裡全片靜止的畫面中有唯一一個運動的眨眼鏡頭,亦或是《十分鐘年華老去》裡的某個短片,這裡無聲和有聲的巧妙轉換,帶來了一種時空和觀眾審美的變遷,非常值得玩味。

電影的歷史並不漫長,默片雖然早已被淘汰了,但是《藝術家》還是巧妙的從過往裡挖掘出了諸多美好的記憶。和《雨中曲》一樣,這就像是一份浪漫的愛情一樣甜蜜,時間流逝,美卻依舊。從這個角度去看,《藝術家》就是一首寫給默片時代的情歌。

藝術家影評(三)

《藝術家》獲得五項奧斯卡大獎,電影講述了一個電影明星喬治,將小影迷帶入電影圈,最終有聲電影開啟,喬治和小影迷帕蒂的身份調換,帕蒂事業蒸蒸日上,而喬治窮困潦倒,甚至想要自殺。結局用東方人所喜愛的大團圓結局收尾,喬治和帕蒂重上舞台,完美收場。《藝術家》告訴觀眾一個永恆不變的準則——新的事物出現,必定會代替舊事物,而若是不能與時俱進,那麼只有和喬治一樣,被世界遺忘。但是,不僅如此,這部電影更是對舊時好萊塢的一種回顧,以及對默片時代的懷念,當然還是對當時明星的致敬。

色彩,往往能體現一部作品的風格。《藝術家》的導演大膽採用黑白鏡頭,描述全片,打造默片時代的效果。通過黑白的畫面,演員誇張的表演,重現幾十年前的好萊塢風貌。讓觀眾情不自禁地想要隔空,對遙遠的好萊塢發出一聲「別來無恙」的問候。再則,黑白畫面引人入勝,對描述喬治與帕蒂兩人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有相當大的幫助,重溫《雨中曲》等眾多著名經典作品。整部電影都是以黑白畫面拍攝而成,為定立主題,紀念默片時代,有巨大幫助。

細節,電影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細節構成的。《藝術家》裡,許多細節都充滿意趣,使人回味。()男主人公起先隔著擋板幕布跳踢踏舞,步調輕快,而影評末尾的踢踏舞與開頭交相呼應,不由得使人產生一種有頭有尾,敘述故事一圈,又回到原點的感覺。這一細節對人物塑造產生影響,而同樣是塑造人物外形方面,帕蒂嘴角的痣是現實生活中夢露的象徵,也是劇中喬治與帕蒂感情的伊始。夢露被譽為最性感女星,她是好萊塢的代表之一,帕蒂這個角色里有她的影子,又是與舊時代相吻合的一個細節。貫穿整部電影的,最為特殊的細節,就是極少有的字幕,因為影評無對話,字幕顯得尤為重要,每句話都精準無比,成為了延續故事的好助手。

聲音,默片時代,電影的原配音是絕對沒有的。所以整部電影幾乎都沒對話,大部分都是跌宕起伏的音樂。導演給不同的電影情節配上配樂,喬治大紅大紫開片時的輕快音樂,落魄時低沉的音樂,然後重返影壇意氣風發的音樂。可見配樂對電影的影響,音樂賦予了電影生命,而電影賦予了配樂靈魂。喬治夢中的羽毛落地,發出巨大的聲響,是反襯出喬治無法出聲守舊的無助。他是默片演員,無法接受新鮮有聲電影,羽毛就是有聲電影的象徵,雷霆般的聲響在喬治心中震出漣漪,促進故事發展,以及人物內心刻畫渲染。最有趣的是喬治想要自殺時,那個「砰」的一聲,忽然就切進了字幕中,再出現畫面才發覺是帕蒂撞車了。聲音運用得剛好,設定短暫懸念,又不會讓懸念過於冗長。長短不一,大大小小的音樂都是為了渲染氣氛,增加懷舊感。

《藝術家》是一部毫不包含商業氣質的電影,因為是黑白的畫面,以及沒有對話,觀眾觀影的起初興許有些彆扭,然而漸漸會發覺,故事是清新而動人的。它是對舊時期電影的致敬,對當下電影的反思,對未來電影的鞭策。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