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哥斯拉影評

哥斯拉影評(一)

其實該片在立項開拍之初並沒有引起我太大的關注,恐怕要源於對上一部哥斯拉電影的失望。然而真正開始讓我感興趣的,是本片的頭版預告片,城市裡血雨腥風,烏雲上空還陽光普照,穿透雲層下去,一隻碩大的怪物隱隱若現。這確實吊足了人們的胃口,而之後的幾版預告更是精彩,數位大牌悉數亮相,緊張之感已經讓人按耐不住,先期宣傳做得可謂很到功夫。

然而就在昨晚,我的兩撥朋友在看完本片之後分別向我反饋,其中一撥(大多中國人)大罵該片為史上最爛之一不該去看,而另外一撥(大多美國人)則讚不絕口大呼要再看一遍。這讓本來就很期待的我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看,今天看罷,如果非要站隊的話,我自然是要站在後者。

既然是怪獸電影,那第一主角自然當仁不讓的是哥斯拉,即便本片眾星雲集,甚至連比諾什這樣的大咖都只是露臉客串一下,就為了引出哥斯拉這位大牌。既然是怪獸電影,那聚焦的既不是兒女情長,也不是哲學社會,要的就是翻天覆地的打鬥,山呼海嘯的精彩。本片不同於羅蘭版的是引入了能與之抗衡的怪獸,這也讓本片的精彩程度較上一部升級不少。雖然打鬥場景從紐約移師到了舊金山,但場面卻絲毫未有遜色,從天上打到地下,從金門大橋打到中國城,不管地上的人們無論哭天喊地,怪獸們只管過足自己的打癮,這恰恰成全了影院的觀眾們。

影片值得稱道的還有一些能夠成為經典的鏡頭,其中最令人難忘的當屬空降兵突破烏雲從天而降,猩紅色的煙霧在濃烈漆黑的烏雲下格外顯眼,給人以無比壓抑之感。再有鐵路橋一段,怪獸穿梭於橋下,緊張氣氛烘托到極致,令人屏息凝視。而該片的配樂也可謂上乘,尤其多次使用日本傳統樂器,東方式的鼓點讓哥斯拉這個亞洲怪獸在美洲大陸上一點不顯得生疏。

好了,說到這裡一定會有人吐槽劇情了,要知道劇情一向是視效片的一大短處。這樣的片子就是為了讓觀眾感到一個字——「爽」,如果是為了或被感動或被啟發,那麼本片實在不適合你去看。別看眾多文藝范兒大牌諸如比諾什,渡邊謙,老白,奧爾森,薩利·霍金斯這些人都在片中醬油,但他們可是真的只是娛樂去了,那您老也大可不必繃著。就像你想要找一個人相愛,見面之前人家事先聲明只是想跟你做愛讓你爽,見了面後你再罵娘那可就是你的不是了,如果你還不爽,那你的G點可真夠特殊的。

當然,我只給了本片7.5分也是有原因的,雖然它讓我爽了,但依然有不足的地方,最大的缺點就是導演在鏡頭運用上的畏首畏尾,令人懷疑是受資金所限。每當怪物之間互毆的高潮要來臨的時候,鏡頭總是慌亂地切換回無助的人類。也或許是導演想延續觀眾快感的一種手段,影片最後的一場打鬥還算令人滿意,也終於讓觀眾達到真正的高潮。

寫到這裡已經很明了了,這樣的怪獸電影近幾年怕是再無出其右,眼瞅著人類再次如此高度關注您,不知太平洋底的哥斯拉大哥,在下面過得可好?

哥斯拉影評(二)

隨著2014年傳奇影業的暑期大片《哥斯拉》登入內地,怪獸電影之尊——哥斯拉,這個電影史上人氣最高的大怪獸,在60歲生日之際,重回觀眾視線。有人說每個孩子心中都住著一個大怪獸,它不會隨著你年齡的增長而消失,只是隱藏在了內心的深處。如今這部《哥斯拉》代表著每個人心中沉睡的怪獸甦醒,以高調的姿態宣布自己的歸來。甚至你堵上耳朵,都能聽到它的響徹雲霄的咆哮。但這次終究也只有吼叫而已。

名義上的致敬

在茫茫影史中,從1954年《哥斯拉》誕生之日開始,到60年代雷?哈里豪森監製的以《傑遜王子戰群妖》為首的怪獸冒險題材作品,再到70、80年代《紅海魔影》、老版《戰慄無底洞》為代表的驚悚類怪獸電影,乃至如今內地熱賣的《環太平洋》,《哥斯拉》雖不過是滄海一粟,但論其影響力,可稱得上是引領風潮的宗師級作品。1954年,日本著名的特攝片導演圓谷英二就受到《金剛》的啟發,設計了哥斯拉的形象。而導演本多豬四郎因為當年開車路剛遭受核子彈襲擊的廣島,目睹了人間地獄般的慘狀,他將這種末日情結融入到《哥斯拉》中,末世危機、存在主義恐慌、反戰和科技恐懼的主題,東方式怪獸大片自成一派,同樣也成為日系怪獸電影的模式依據。怪獸來自於人類改造自然的副產品,它們更加兇殘、為毀滅人類而生,戰爭的陰霾和末日景象成為這些電影的主題。成為《哥斯拉》區別於以《金剛》為首的西方怪獸電影的主要特點。

或許日本特攝片引起獨到的拍攝理念和視覺方式,並不是如今廣大觀眾的菜。但在1954年,第一部哥斯拉電影問世以來,一共有28部哥斯拉特攝電影問世,它笨拙的身材、古怪的咆哮、口中的死亡烈焰,征服了全世界,或許你不知道日版特攝片《哥斯拉》講的是什麼內容,但一定知道這個無比巨大、喜歡攻擊地標建築、有些呆萌的怪獸大名——哥斯拉。

大多內地觀眾對《哥斯拉》的具體印象基本來源於1998年羅蘭?艾默里奇那部同名作品,那是美國為了紀念哥斯拉誕生45周年拍攝的美國版。但這版《哥斯拉》卻不容易讓冬粉買帳,除了形象上的差異,無論主題還是哥斯拉的設定都與日版相距甚遠,為此哥斯拉的母公司東寶公司將美版電影中出現的這隻生物命名為「齊拉」,以示區分。但對於中國觀眾來說,尤其是對日本特攝片產業和哥斯拉電影不算熟悉的群、眾來說,這個大怪獸,有著典型美式怪獸電影的特點,代表著原始自然與人類文明的對沖,最終帶著一抹悲情之色,喪生在人類的炮火之下,孕育的自然拜倒在人類工業機制之下。

2014年的《哥斯拉》實則是一部致敬作品,不是致敬哪一部或哪一版哥斯拉,而是對哥斯拉,這個有史以來最知名的大怪獸、流行文化的代表的一次綜合類致敬。電影的整體氛圍很像1954年版電影,陰鬱、災難、末日氛圍、戰爭的臨近。傳奇哥斯拉的設定也是來源於此,根據最初的官方設定,這個依靠吞食輻射長大的史前怪獸擁有無邊的破壞能力。來自暴龍的直立身軀的姿勢,禽龍粗壯有力的上肢,劍龍的尾刺與背後骨板,還有身上的粗獷的紋理皮膚,來自自於廣島核爆倖存者身上的傷痕外形。傳奇哥斯拉與日版一樣,也會吐出輻射火焰,發射之前背後骨板發出藍白色的光芒,以及它那震耳欲聾的吼叫聲,這才是真正的被稱為「哥斯拉」的怪獸。

甚至片中渡邊謙飾演的芹澤博士,名字都是來源於老版中的芹澤大助博士,只不過定位來了個本末倒置,老版中芹澤殺死了哥斯拉,新版中他似乎是哥斯拉的頭號冬粉。

隱去的巨獸

來自英國、名不見經傳的導演加里斯?愛德華斯之前導演過一部叫做《怪獸》的電影,他用極低的成本,拍攝出了宏偉的怪獸電影氣質,這部電影並不算出色,但別具一格拍攝手法是他讓好萊塢看中並擔任新版《哥斯拉》導演的原因。平心而論,《哥斯拉》是一部名義上的致敬電影,採用了原版的軀殼。在好萊塢,真正致敬日系怪獸電影的片子叫做《環太平洋》,後者用絢麗的色彩和熱血的大戰包裝了一部特攝片。而這部《哥斯拉》,名義上是一部科幻電影,實際上是一部如假包換的災難片,或者在「災難」二字之前加上「怪獸」二字。

2014年《哥斯拉》的表現方式類似史匹柏的《世界之戰》,或許人人都明白,本片的真正主角是這隻怪獸,包括片中出現的叫做M.U.T.O的另外一種怪獸,它們才是電影真正的賣點。但希望看到如《環太平洋》般的怪獸對戰的觀眾恐怕要失望了。電影將目光投向了災難背景下的小人物身上,通過片中的一個家庭,突出他們在極端環境下的求生以及反抗。真正的大怪獸淪為災難的背景,這與《世界之戰》的觀點不謀而合。

但這一點並不意味著電影不好看,簡言之,《哥斯拉》不是《環太平洋》那樣突出熱血效果的視覺大片,而是純粹的災難特色。這樣也有好處,從人類的視角審視巨大的生物,片中不只一次出現傳奇哥斯拉咆哮的場面,無不是仰拍,配合大量煙霧效果,在煙幕中的大量強光背景照射下,更加突出了其宏偉之感。更加突出了怪物雄偉的身姿。同時,從人類的角度出發,利用場景之利和類似偷拍晃動的鏡頭,並且多次出現從列中、房間中、甚至哥斯拉腳下仰拍怪獸的反差感,這種巨大化的渲染效果《環太平洋》就不突出,但在本片中做到了極致,當年麥可?貝的《變形金剛》就是這樣做的,但被炫目的視覺效果沖淡了反差感,而《哥斯拉》則充分體現了這隻身高達到108米、體重9萬噸的巨獸之宏偉。

這種表現手法,恰恰是為了突出哥斯拉這種超巨型怪獸的所必須的一環,也是當年日版哥斯拉,在特攝片這種形式下,想要表現但沒有表現出來的地方。不信,可以看看《環太平洋》,就沒有這種渺小人類與巨大猛獸之間的反差感,後者可是真正用特攝片的手法包裝了一部電影。

人類唱主角

然而,這樣的拍攝手法也有一個最大的不足之處,就是讓觀眾有一種菜量不足的感覺。對比一下《世界之戰》與《獨立日》就會明白兩種拍攝方式的不同之處。電影真正表現哥斯拉與自己的宿敵——兩隻M.U.T.O大戰的場面只有電影的結尾部分,大多時候怪獸們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要麼是遠景、要麼隱藏在煙幕之中,或者乾脆一個局部特寫。

關於怪獸之間的PK,電影真正表現之處只有結尾10多分鐘,是好萊塢電影炫技的時刻。為什麼說本片類似《世界之戰》呢,因為在此之前電影沒有表現正面戰場的任何細節,後者也是這樣做的。其實回眸導演英國導演加里斯?愛德華斯之前的《怪獸》就能了解該片對哥斯拉等的表現方式,電影用大量篇幅表現戰爭來臨之前的恐慌、混亂和一觸即發的危機感,接著跳到一場戰鬥結束之後,毫不掩飾的渲染一片斷壁殘垣、被破壞的城市、墜毀的人類武器殘骸,突出之前戰鬥的激烈。因此,這部《哥斯拉》是一部標準的災難電影配置,其中雖不乏大量視覺效果的衝擊,但在隱藏在大量濃霧之中的怪獸,為本片打上了獵奇和奇觀的標籤。

至於電影的劇情和人物,雖然作為重點表現的層面,實則差強人意。「老白」布萊恩?克蘭斯頓領便當之後,電影無論從劇本設定還是角色表演方面一直在走下坡路。這也是觀眾對這部奇觀大片比較怨念的地方,觀眾想看哥斯拉搞破壞,但電影偏偏猶抱琵琶半遮面。主要描寫災難中的小人物,但故事性和人物刻畫在這樣的電影中無法施展。儘管在好萊塢特效大片中討論演技和劇本有些多餘,但本片偏偏以此為主來突出本片的災難性,因此,《哥斯拉》最終讓人留在腦海里的還是它那響徹雲霄的咆哮。

縱觀歷史上的怪獸電影,大到《金剛》這樣炫目的特效大片,金剛毫不掩飾的震撼眼球,小到以《大白鯊》為首的驚悚類電影,通過側面描寫烘托怪獸的神秘感和危害性,基本代表了拍攝怪獸電影的兩種方式。很遺憾,本片採用的是後一種,並不是說《哥斯拉》不好,而是因人而異,最起碼電影裡,哥斯拉的鏡頭還是蠻多的,給足了60歲壽星的面子。

溫柔的大怪獸

關於傳奇哥斯拉在電影中的角色問題,本片這位大傢伙顯得相當柔和,破壞力不強,甚至保護了人類,其實也是與日版一脈相承的。

儘管1954年版哥斯拉帶著一腔怒火將人類世界搞得天翻地覆,但在東寶公司茫茫的28部哥斯拉電影中,隨著年代的推移,斯拉近似人形般的體態和笨拙的動作贏得了很多觀眾喜愛隨著科技恐懼的淡化,以哥斯拉為首的怪獸定位也發生了轉變,它們從最開始的令人恐懼、陰鬱負面的形象逐漸趨於多元化。哥斯拉逐漸成為一個中性怪獸的代表,有時甚至會站在人類的一方包括地球免受外來入侵,怪獸特攝電影也漸漸的向兒童開放。終究,哥斯拉從核彈陰影的危機中走出,變成了自然世界的代言人。也就是說,哥斯拉代表了自然的力量,無論人類還是其他怪獸,只要危害自然,危害地球的生存環境,一律被哥斯拉視為敵人。

片中承擔「敵人」角色的就是那兩隻苦情的情侶怪獸M.U.T.O,它們的定位與98年那隻美國哥斯拉一樣,代表了人類文明和原始自然對沖的犧牲品,以破壞為主,但身上帶有一定悲情色彩。而哥斯拉,則代表了地球,代表了自然法則中的優勝劣汰。

如果說初代哥斯拉對日本民眾有著獨特的意義,那麼在歷史長河中,哥斯拉的形象轉變,客群越來越多,才是其真正成為流行文化的標誌之一。本片正是選取了後者,電影整體陰鬱,末日感濃厚,但哥斯拉的出現成為了人類希望,他的滿腔怒火都噴向了自己的對手,捎帶腳的拯救地球。

這就是本片給人以希望的原因,每個人心中的大怪獸,隨著怒吼,從人們內心深處走出。作為一部怪獸電影,本片不像《金剛》那樣悲情,也不如《環太平洋》那般絢麗,而是那樣的特殊。就像電影結尾一樣,哥斯拉擊敗死敵,在沙灘小憩片刻之後,轉身走向大海,深藏功與名。

哥斯拉影評(三)

繞不開的情結,說不盡的註解。作為系列電影裡不可忘卻的銀幕虛擬形象,1954年出生於日本,1956年出口到好萊塢,從而逐漸形成怪獸系列電影,並對這一題材影響深遠。哥斯拉主演了28部電影,無奈大多數均已時間久遠,現存的大部分人類並不清楚它經歷了哪些刻骨銘心的銀幕鬥爭。稍有記憶的,也只有1998年羅蘭·艾默里奇執導的山寨版《哥斯拉》,確切的翻譯好像還有一個名字《酷斯拉》,在這部「酷斯拉」版「侏羅紀公園」里,酷斯拉堂而皇之地在紐約城產蛋生仔,孵化出來的小怪獸們靠吃魚迅猛長大,並開始到處咬人。這一情節設定,就像羅蘭熱衷災難大片一樣,對哥斯拉電影來說簡直就是一場災難。由此,自打那時候開始認識哥斯拉的人,千篇一律得認為哥斯拉就是一頭怪獸,一個噩夢般的大反派。

基於這種強塞情節,銀幕前的觀眾就喜歡眼睜睜得看著我們製造的堅船利炮,將怪獸們統統炸得粉身碎骨,放佛這就是人類應該幹的事!這種野蠻的期待,即便是在15年後的今天,仍然沒有多少改變。哥斯拉電影對歐美電影影響深遠,在《失落的世界》、《火星人玩轉地球》、《超凡蜘蛛俠》、《世界末日》等電影裡,當世界面臨一次次的巨大威脅,哥斯拉的形象就會旁敲側擊得被提及。在哥斯拉系列電影裡,最初的時候,哥斯拉這一怪獸是人類對於核能震懾力的內心投射,被稱為城市的噩夢。不過,在日本昭和中後期,哥斯拉的銀幕形象一度是一個「善良」的怪獸,這也由此可以理解新版《哥斯拉》將其設定為地球守護者的初始立意。一個只會破壞人類世界的怪物怎能稱得上是「怪獸之王」?人類渺小的武器系統怎能輕易殺死在核能量下生存的一個王?所以,拋去我們對哥斯拉的偏見,重新審視新版《哥斯拉》電影的時候,才能明白,作為一個王,作為一個神,在當下的觀影訴求中,哥斯拉其實本不該有善惡論。作為渺小的人類,作為銀幕前的觀眾,應該明白,神,從不具有親民個性,他們可以保護你,也可以毀滅你。何況,哥斯拉這一怪獸,人類本是始作俑者。

誠如導演所講,他想呈現的是一種類似《異形》《大白鯊》一類經典怪獸電影的拍攝風格。在史蒂芬·史匹柏的科幻懸疑電影裡,無論是《大白鯊》、《侏羅紀公園》,甚至後來的《世界大戰》,一個物種引來的災難,史匹柏的拍攝方式從來都是遞級式逐層推進,先將觀眾帶入一個情境,然後從局部到整體,一點一點的剝開迷霧,直到完全展示進而完全爆發一發而不可收拾。北美影評人評價英國導演加里斯·愛德華斯為「史匹柏第二」,就是基於這個原因。新版《哥斯拉》沒有大幅度得表現人類與怪獸的徒勞對抗,而是在氣氛烘托上大做文章。局部的特寫輔以到位的配樂,創造出時不時的小驚嚇;影片重點刻畫人類面對災難的主觀反映,細節部分比如兒童的視角,電視螢屏的視角,表達人類情感在災難面前的悲情效應。文戲段落的剪輯其實也並不拖沓,均按照導演的意圖在進行必要的闡述。這種闡述,照顧到哥斯拉的起源,同時也很合理的將其引入美國。

「老白」布萊恩·科蘭斯頓在本片中,依舊貢獻精彩演出,他的部分主要是在向哥斯拉的誕生地日本表達敬意。而其兒子長大後家住美國舊金山,在這兩大區域之間,哥斯拉完成從發源地到好萊塢世界的跨界,通過人物之間的串聯,通過地震這一說辭的隱晦,導演是在主觀表達這一怪獸的存在真實性。新版中,兩代父親對於家庭的呵護,想必會感染銀幕前的很多觀眾,從情感主旨上說,新版《哥斯拉》並不是一部純粹的視覺系電影,他所要表達的仍舊是災難面前人類情感里的最本真的一些東西。而這種情感,甚至可以過渡到哥斯拉和MUTO的對抗裡面,MUTO只是想獵食放射物,繁衍後代,所以雌雄二鳥見到自己的孩子被炸死,對人類的憎恨就更添一層。哥斯拉其實是想狩獵,甚至可以理解為是復仇,畢竟MUTO是哥斯拉的寄生體天敵,這兩類生物之間存在天生的爭鬥本能,於是在生物爭鬥之中,人類表面上是受難者,但其實卻是最終的受益者。

哥斯拉與其天敵的對抗,這種案例在哥斯拉系列電影裡,其實常見。這種設定非常巧妙,將人類放置在第三方,從而解決一系列的尷尬問題,可以稱為是怪獸電影的一種創新。比如說,新版《哥斯拉》如果再拍成人類集中打怪獸,那就成了山寨版《酷斯拉》的重啟版,有這個必要嗎?答案是堅決沒有必要。那麼,一部講述60歲怪獸之王的電影,難道人類可以再一次牛逼哄哄的將一個王殘暴地殺死?在環保意識尤其濃烈的今天,這違背基本的道德底線。那麼,如何定義哥斯拉,成為本片最關鍵的地方。導演加里斯·愛德華斯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哥斯拉從本能的角度激打它的天敵,一方面形成巨大的城市破壞,主推其破壞性,一方面它客觀上幫助人類消滅核威脅,延續了日本昭和中後期之後哥斯拉幾次成為「善良」怪獸的設定。從創意上說,新版《哥斯拉》是對該系列的一次完美致敬與完美總述。

更加巧妙的設定,就是影片故事骨架的大格局的創新。()即哥斯拉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它為什麼會放出衝擊炮?MUTO以什麼目的襲擊人類?人類做了什麼成為他們的目標?影片在致敬哥斯拉是放射性武器輻射而成之時,也真實性的闡述這類生物就是以放射性物質為食物,這是一個全新的視角,實際上,本來也應該這樣,它們怎麼可能會像「酷斯拉」一樣,吃些海魚大蝦呢?而對於核能源的立場,人類的看法始終兩面,一來是希望它能製造出源源不斷的新型能源,另一方面也對它的巨大破壞力心生抗拒。那麼,有一種生物以核原料為食,並產生哪裡有核原料,怪獸就奔向哪裡,這種巨大隱憂,不失為導演對於全球核問題的一種情緒暗喻。而核問題的背後,又存在著人類過度開發自然的一種隱憂。自然有著神奇的重啟能力,它可以以它破壞性的力量實現某種平衡。從這個角度上說,哥斯拉就像是人類過度開發自然,自然開始反撲人類的象徵性產物,而哥斯拉與其天敵針對核材料的啃食與爭鬥,恰恰是人們心中有關區域無核化的一種表達,導演的意圖可謂兼顧到了各個方面。

由此回歸到影片本身,在經歷若干鋪墊以後,終極大戰雖時間不長,但分量極重,視覺效果也非常震撼。這一點不得不提IMAX銀幕,以導演的意圖,在劣質的3D放映設備,狹小的空間裡仰視無比巨大的怪物,其實是大大折扣的,IMAX巨幕所呈現出來的效果可以讓震懾感瞬間暴增。誠如一個神一般的存在,哥斯拉在終極大戰中,主觀上獵殺自己的天敵,客觀上拯救了人類,人類主觀上對這一怪物心生懼怕,但最終也該明白人類的愚蠢。終極大戰在夜晚展開,整體設定是為了突出哥斯拉那兩束熱放射線。實際上,以導演一路將劇情解構推進到這個時候,哥斯拉的熱放射線可算來得恰如其分。兩束黑暗裡的亮光振聾發聵,「怪獸之王」的稱號絕非浪得虛名,憤怒的嘶吼中帶有絕頂的霸氣。地球人都明白,人類不可能與這樣的龐然大物在這個星球上共存,但也絕不忍心它就這樣在地球上腐爛滅絕,哥斯拉在廢墟中甦醒,令人長舒一口氣,他仰天長嘯,闊步駛入大海,從不回頭,那帥氣的背影,瞬間有點讓人飆淚的感覺。於是,我們不得不愛上這個大傢伙,他只是體型很大,但內心很萌,一個全新性格的哥斯拉以更加真實的形象得以樹立,可愛的哥斯拉公仔必定要大賣。

而小女神伊莉莎白·奧爾森和「海扁王」亞倫·詹森的演繹,很大程度上只為表達人類面對災難的內心驚悚和無為無力般的對抗,兩位年輕演員負責苦情和養眼,而接下來,他們將在2015年《復仇者聯盟2:奧創時代》中以復仇者的身份,以「紅女巫」和「快銀」的姐弟身份再次聯袂登場,同樣值得期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