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歸來讀後感

歸來讀後感(一)

大晚上的還是睡不著,我想,我還是寫點東西吧。

昨晚上和媽媽看的歸來,然後一直到現在,精神都有點恍惚的感覺。腦海里還不時迴響著郎朗彈的那首跟著你到天邊的鋼琴曲,那首歌的譜子雖然簡單,也太太太洗腦了吧!

其實歸來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催淚,我在剛開始的時候掉了幾滴眼淚,因為那個女孩挺好看的。後來一直猜測著劇情。有一幕我最喜歡,男主角在鋼琴前彈著女主角最熟悉的鋼琴曲,清瘦的背影,旁邊坐著燒水壺,窗邊,陽光照進來,照在綠植上面。女主角漸漸認出他來,將手搭在男主的肩上。男主一震,停了彈奏,頭一低,顫抖著抽泣,眼淚簌簌地往下掉。隨後,男女主順理成章地擁在一起,女主將頭靠在男主頸里。輕輕閉上眼。

這一幕我哭的最多,因為我認為這次是真的好了,男主終於可以回家了。結果還不是這樣,女主又精神不對了。

陸焉識,馮婉喻。愛情就是長久的陪伴吧,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盼君歸來,一訴衷腸。一個在等待,另一個在陪伴中等待。

其實,我對這裡最感觸的並不是愛情,而是父輩的歸來。我覺得,這部電影也代表著父輩文化的歸來吧。我們這一代人,往往就像片中的女兒那樣,試圖否定,否定父親,否定傳統保守的父輩文化。其實,正是這樣的父輩文化撐起來一片天,所以,當我們試圖全盤否認父輩文化的時候,其實自己反而被這個時代所拋棄了。

媽媽說這個電影的結局太真實了,她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苦,她說,一旦大團圓結局了,反而是一種虛構的美化。

我不置可否,卻還是想要是電影是個大團圓結局該多好,笑著哭泣,這是開始看電影的時候就在期待的一刻,卻一直等到影片結束。我知道,我膚淺,我沒經歷過那個時代,可我真的太想看到兩位老人含淚相擁。

人總會期待苦後甘甜的吧。我想,以後就要多看看喜劇片了,快樂一些,不要老看這樣的發人深省的悲情片。明天我要笑著面對眾人,今天,讓我流盡淚水,今夜,讓我心裡著實痛一回。

可是為什麼,為什麼每次最難過的時候,都會先想起你來呢?

歸來讀後感(二)

5月20日,原本一個非常平凡,就只是日子的一天而已,可是被現代人喧囂到底,生生硬譯成「我愛你」!網路上信息鋪天蓋地的那麼提醒著你,到處叫囂著「我愛你」難道真的就是愛嗎?抑或只是瘋狂的泛愛、濫愛導致愛無能,到處探頭探腦的嘟囔著:世界已經沒有真愛!所以需要用藝術來安慰自己那麼無能和空虛的心。

《歸來》是陳道明和鞏俐主演的一部關於愛的主題的電影。選擇這個只是因為很喜歡陳道明精湛的演技,的確沒讓我失望。電影講述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一對愛人。跟這個日子一樣,原本應該是很平凡的一對愛侶,被時代打爛了他們平凡的生活和愛情。男主人公陸焉識打成了右派被關押,在轉押途中逃離監控,偷偷跑回家,家被監視,他從天井攀到家門口,冒著被逮的巨大風險,可是當輕敲門的那麼一瞬間女主人公卻懷著極端痛苦、矛盾、猶豫了,因為就在那一瞬間她同時聽到樓道下女兒的腳步聲,女兒因為想跳《紅色娘子軍》的吳清華,要和父親劃清界限,她也猶豫過要不要舉報父親,可是父親走時在她三歲的記憶里幾乎沒有印象,加上那些革委會成員的「成功教育」,她終於還是到樓下舉報了自己的父親。門外是那個多年沒見面的丈夫,樓下是女兒氣勢凶凶領著的革委會成員,那扇門終究被門裡女主人公的淚水給阻擋了。男主人公只能再次從那個天井逃離,走時給女主人公塞了紙條到門裡,約在次日八點在火車站天橋底下見面。可是終究沒有逃過革委會再次逮著,那個撕心裂肺的場面讓我淚流滿面,從那一刻開始到結束我都沉浸在悲傷和感動的情緒里。

在火車站女主人公看著焉識再次被帶走,那種絕望讓她掙脫人群而摔倒在地,也就因為那一摔和痛苦的思念,一年多以後她患上了心由性失憶,對剛發生的事情轉頭就會忘記,三年後文化大革命結束,焉識平反歸家,故事進入高潮,女主人公面對那個自己用生命在惦記和思念的愛人時她卻已經不認識他了,唯一還能記得的就是剩下的生命里每一天都到火車站去接焉識,焉識能做的也就是住在自己家對面的屋子裡,以一個念信的、修鋼琴的、陪著她每天到火車站去接「自己」的那一個多功能的好心的鄰居!而女主人公餘生的生活就是每天到火車站去等焉識,這件事融入她的血液,凝固成她活著的信念與唯一的期盼!

愛情是什麼,不就是一個生命陪著另一個生命,用所有的時間來驗證兩條生命的河流最終凝聚嗎?現代人為什麼做不到呢,欲望太多,支流太雜,無道德責任感可言!生命顯得那麼稀薄,愛情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叫囂太多「520」「1314520」……又有何用?

歸來讀後感(三)

《歸來》裡丹丹對父親說,「你在她身邊不就是為了照顧她,別的重要嗎?」。當然不重要,對於這部電影來說,所有的人物性格、角色背景、生活環境都是不重要的,只有兩個人的情感才是重要的。

陸焉識回來之後不斷地想要讓妻子想起自己的身份,他是什麼身份?從電影中我們知道他是個教授,又會法語,原本有機會回原單位工作,但是為了妻子都「暫緩」了——然後一切都暫緩了。多年之後的時代變換,每個人物的人生軌跡,一切的一切,都被導演不知是刻意還是人為的「暫緩」了——因為這些都不是重點,情才是電影放出的終極催淚彈。

我曾看過一篇文章說不少外國人都看不下去《紅樓夢》,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不理解為什麼中國人有情是不說的,小心思千迴百轉的藏起來,生怕別人知道。《歸來》裡也有類似的設計,比如馮婉瑜和陸焉識一門之隔的內心震撼,沒有轉開的門把手和那些寄不出去的信,她們的情感就在這些小而不言的細節中最終成為了未爆發的煙花,藏在了兩個人心中,從此再沒有綻放的機會。

任何電影的賣座都必然配合著時代的需要,對於如今這個滿城儘是大鈔票的時代來說,相濡以沫、純愛隱忍就成為了表達愛情最熱銷的品牌。這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人開始認為愛情的絢爛比不過生活的平淡堅守,也是為什麼所有的懷舊電影都一定要搭上一段青澀初戀的末班車的原因。張藝謀很聰明,只選取了《陸犯焉識》最後一部分兩人重逢之後的故事,所有的背景都被弱化,()剩下的只有平凡的男女——一個忘了,一個還記得;一個永遠在等,一個就永遠陪伴。相視不識眼前人,你說是幸福,我說是難熬,感情的事誰也說不清。

鞏俐和陳道明演得也不錯,莫說是台詞,就連嘴唇的抽搐都自己拿捏著頻率。陸焉識「彈鋼琴」時馮婉瑜把手搭在他的肩上,兩人都沒有說話,眼淚就流下來了。那一瞬間觀眾會以為她想起來了,至少在那個瞬間她想起來了——當然最終現實會把觀眾的幻想碾碎,深情和冷漠、希望和失望交雜在一起,不需要任何的台詞就足以讓人淚崩,也根本就奠定了這是個情感片的事實。

因此若以歷史片的角度去看《歸來》簡直就是浪費時間,有意或無意,小人物的情感變成了電影的主流。平庸的電影都在講故事,最好情節千迴百轉才引得觀眾不至於瞌睡;好電影就在講感情,一根雞毛在你的心窩隨意地撩撥;最好的電影當然有人,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屬於自己的價值,屬於自己的飽滿。當然《歸來》達不到第三種境界,因為張藝謀將所有的視角都聚焦在了「我的失憶老婆」上。鞏俐演得好,雖然塑造的馮婉瑜直接從失憶要跳到老年痴呆前期了。她以為陸焉識是方師傅,每次陸焉識靠近就將他推在千里之外,她在執著的為陸焉識守護著自己;而陸焉識寫信,也還是坐在爐子邊上借著一點小光寫,被子疊成豆腐塊,大概也是下放養成的習慣。

這就是時代造就的「生離」,別死別更重。因為這些小人物的感情是沒有時代背景的,每一個生命都是由具體的情感牽引著。時代粗暴地決定了個人的命運,造成了苦難。主任輕飄飄的「革命結束了」,卻有多少小人物的命運就此逆轉?螻蟻的無意義就在於此。而這些小人物,他們的世界中也許並沒有什麼理想與抱負,僅僅希望平實生活,像是馮婉瑜也僅僅希望「為陸焉識考慮一次」,但即使這樣也會被時代的大潮所打翻,被動地迎接屬於自己的苦難。

我們一直覺得苦難這東西很重要,因為我們太苦了,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苦,苦多了只能自己從生活中找些理由搪塞——苦難磨練人、淬鍊出精神等等,好像苦一點的愛情就更加純粹,苦一點的生活就更加純真。但苦難其實沒有任何意義,它所謂的可以磨練出的品質,不過是人們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尋找出來的「意義」。

丹丹想要母親原諒自己、馮婉瑜想要和丈夫在一起、陸焉識想要陪伴在妻子身邊。當所有的苦難過去,我們發現褪掉冠冕堂皇之後每個人真實的願望。別的重要嗎?不重要的,你在最重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