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活著余華讀後感

活著余華讀後感(一)

《活著》,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徐福貴的老人的故事……

他是一個出身良好的富家子弟,但卻因為賭博、上妓院,而輸光了祖上留下的一百多畝地,把祖祖輩輩住的大房子也抵了出去。他的父親因為兒子的不爭氣,氣得病重,最後因為從村口的糞缸上掉下來而摔死。自此,他從一個富貴人家的少爺變成了一個要從別人手中租田的佃戶;他開始有悔改之意,便想踏踏實實地用自己的雙手養活一家人。

他的母親也老了,最後病重。他的妻子拿了幾塊銀圓讓他去城裡請郎中。可郎中沒請成,卻被一個國民黨的小小的連長逼去拉了大炮,成了一個沒天都不知自己能否見到明天太陽的炮兵。

炮兵的生活是艱苦的,他們的糧食都要爭搶著吃。好在認識了兩個朋友,生活也就不會太過乏味。(雖然其中一個叫老全的人還未擺脫那樣黑暗的生活就先在戰場上死了)

他們這一連的炮兵從不打仗,卻也每天有成批成批的人死去。好不容易他和他的另一個朋友春生捱到了全國解放,他領了共產黨團長給的盤纏,踏上了歸家的旅途。

他回家了。在這兩年玩命似的時間裡,他無時無刻不想著這個小茅房。他看見了他的女兒、他的兒子,還有他日思夜想的妻子。當天晚上他夜不成眠,摟著妻子在門口看著星星想了一整夜:我回來了。

悲慘的生活從此開始。

他的母親在他離開的兩個多月以後就死了,現在他要和妻子一起養活兩個孩子。可是他的兒子徐有慶畢竟要讀書,家裡的口糧就成了問題。他的女兒徐鳳霞因為小時發高燒,留了後遺症,從此變成了聾啞,不然到了出嫁的年齡不會沒人來提親。因此,他和妻子商量把女兒送人。

他的妻子雖然不捨,卻也被生活逼迫,把女兒送給一個老夫婦那裡幹活。他的女兒偷偷跑回來了,可他送女兒回城裡,就快到時,他卻忽然心疼他的女兒了:他的女兒很懂事,他不捨得送人。於是,便背著女兒回家。當晚,他告訴他妻子:"就是全家都餓死,也不送鳳霞回去。"

他們一家靠者微薄的收入,艱難地生活著。雖然貧窮,但他始終不拋棄人性中最使人溫暖的那一面。

可是,噩耗卻緊接著傳來。他的妻子得了當時無法醫治的軟骨病,漸漸地乾不動活,又變得走不動路,最後連一根針都拿不牢了。他的妻子本以為她會先行離開家人。但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兒子才10歲,小小年紀便魂歸西天。

他們村的縣長的妻子因為生孩子時大出血,急需輸血。但卻沒人的血型對得上。碰巧,他的兒子的血型正好相同,於是,醫生便開始抽血。本來現在未成年人是不允許獻血的,且獻血的血量有一定的限制。可是當時的醫生是極度不負責任的,可以說是根本沒有道德。這血一抽上就停不下來了。他可憐的兒子徐有慶就這麼被活活地抽乾血,死了。

埋了他兒子,他始終不敢告訴他妻子。但最後他的妻子還是知道了,哭得傷心欲絕。時間是治癒心病的最好良藥,漸漸的,想起他們的兒子也只是悲傷一下了。他們便開始煩惱怎麼才能找個好婆家,把他們的女兒嫁出去。終於,在同村村民的幫助下,他的女兒鳳霞嫁了個好丈夫。女兒雖然是個聾啞,但他的女婿仍是十分疼愛他的女兒。不久,他的女兒就懷孕了。

這本事一件喜事,可似乎到了他們家就成了喪事。他的女兒分娩時,卻也因為大出血,而永遠離去。

女兒生了一個男孩。他的妻字看著她的外孫這麼可憐,剛出生就沒了媽,便給這個男嬰起名為"苦根".

真的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啊,他的妻子原以為自己快要死了,卻親眼看著自己的兒女雙雙在自己前面死去。不久以後,她也撒手人間。

他的女婿自從他女兒死後,就把苦根當命看。他的女婿是個搬運工,天天上工都背著苦根。好了,等到苦根會說話、會自己走路、自己玩的時候,苦根的父親也丟下他命歸西天了:他的女婿是被兩跨水泥板活活壓死的,整個人被壓得扁平,成了一攤肉醬!

他就承擔起了養育小外孫的責任。

苦根一天天長大,也漸漸懂事,會幫他外公做一些田裡的活了。這自然讓他十分高興。可天不盡人意,苦根有一次發高燒了,他卻渾然不知,等到燒得厲害了,才知道,他的外孫生病了。當時家裡多窮,跟本沒錢買藥。聽說薑湯可以治感冒、發高燒,他便去弄了碗薑湯來。可有覺得這樣太苦太辣,就又向村里人借了一點糖。本來要還,別人知道他家的處境,可憐他,也就叫他算了。

外孫喝了薑湯自然好了許多。他就為自己原來外孫生病了都不知道而感到內疚。於是煮了一大晚豆子放在桌上,還放了點鹽(當時的糖和鹽對老百姓可都稀有著)。他可憐的小外孫,就因為這麼一碗豆子,而活活被撐死!

自此,這麼一個貧困的家庭就破裂成如此,全家就只有他一個人還活著。

於是他買了一隻原本要宰殺了的老牛做伴。"兩個老不死"就這麼過著平凡的生活……

如果有人遇到了如此的人生待遇,想必他一定是不願在回首。可這位老人卻依舊如此詳細得同作者娓娓道來,仿佛在活了這麼一段人生。

且不說這個,許多人,遇到一點生活的挫折就喊"活不下去了",更何況是老人遇到的這種艱難: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可老人依舊活下去了,而且活得充實、快樂。所以我們遇到的所有困難都是可以解決的,我們不可能要做一隻膽怯的蝸牛。

想必,這就是作者余華所要告訴我們的人生道理。如同書名——《活著》。

要知道,活著,就是在創造生活。

活著余華讀後感(二)

上了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之後,開始對余華有點產生興趣。課間同學還不停的討論著。不知誰說他的小說《活著》很有味道,太好看了。於是我抱著一絲好奇借了這本書。10月5號下午,本著無聊便看了起來,誰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知道把它看玩。

《活著》是一個名叫福貴的老人用一天時間對其一生苦難的敘述。在近四十年里,他經受了人間的很多苦難,面臨了與一家四代人的生離死別,他本應該死掉,可他活著,甚至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正如作者余華自己所說的那樣:

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福貴的不死,讓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著,有著自己存在的價值,有著自己活著的意義,有著自己的不死。

作者只是用了普通的敘述方法,但卻有種特殊的渲染效果。越讀越有沉重感。而這種沉重感並非故事情節本身所造成的。而是作者用最普通甚至於冰冷的語氣去描述不尋常的事情。而這種沉重以至於難以自拔的感覺就悄悄地潛入我心裡。也正因此有人描述說余華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

起初,他吸引我的只是福貴的經歷,即小說的故事情節。然後是作者的寫作風格和特點。直到看到最後,看完了一本書,再回過頭來看看作者的簡介、別人的評語。我又有了新的感覺。

回到本質,我一直在想《活著》的目的何在。僅僅只是為了寫小說而寫嗎。各種人有各種人的說法。有人說他只是為了讓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為閱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而還又人說: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面對現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著本身除了活著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著本身了。《活著》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於這裡。

也正因如此,《活著》就明確了一個內容,活著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著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

余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活著余華讀後感(三)

不知道該怎樣去描述對《活著》的感覺,這是一篇讓你讀完,只有當你闔上書本之後才會讓你感到隱隱作痛,讓你感到沉重的小說!《活著》通過一個一位中國農民的苦難生活講述了一個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講述一生的故事,有點悽慘,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中國人兩千年的封建傳統是為別人而活,父母為孩子而活,孩子為親人而活。當就剩下自己時,我們又為誰而活呢?

福貴,小說的主人公,一個很"舊社會"的名字,大福大貴,人們的願望總是那麼美好,而現實總是喜歡和我們開玩笑。從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土改,大躍進,文革到改革開放之初,主人公的一生就是濃縮的中國現代史。《活著》這部作品,通過展現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過程,一波又一波無邊無際的苦難的波浪,宣揚了一種面對苦難生活、面對死亡的可能的態度。()老人福貴在"我"面前展開講述他的一生,從抗日戰爭到現在,歷經了無數的滄桑,也看過許多人的死亡,而他仍活著,並且還可以回憶。他本身是一位地主少爺,在年少的時候,以一個浪蕩子的面目又嫖又賭,無所不為。抗戰後,他在賭桌上輸光了一百畝地的家產,淪落到社會的最低層。父親在痛罵兒子後,挺直腰板,變賣家產、還清賭債後隨之喪失了活下去的信心,大便時從糞缸上掉下來,死了。母親重病的時候福貴進城請醫生被國民黨軍隊抓了壯丁。兩年後,他回家時,母親早已病死。一個由妻子家珍苦撐的家,因為富貴活著回來變的似乎有了希望和生氣。熬過了三年大饑荒,醫生為了救縣長的女人,對被校長安排前去獻血的有慶抽血過多,兒子有慶死了。女兒鳳霞嫁給了在城裡做搬運工的二喜,出嫁時風光得全村人都為之大吃一驚,但仍然不久便死於難產。三個月後,妻子家珍死於困擾她多年的軟骨病。四年後,女婿二喜死於搬運時的一次意外事故。三年後,外孫苦根吃豆子時撐死。一場又一場的死亡讓人面對生存不禁感到異常艱難和失去信心,似乎每走一步都有無端的不測在等著你。生命在不斷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變得異常脆弱,生活在一個接一個的巨大痛苦中,變得讓人窒息。而且越敘述,生命之中冥冥不可臆測的成分就是越大。就更能體會到命運的可畏和生存的不易。

活著是艱難的,生存是充滿苦難的,當一系列的苦難,有時甚至是永無休止的苦難就象無窮無盡的風一樣襲向作為人的生存之旅時,人會怎麼樣?人能怎麼樣?人應該怎麼樣?這是人在面對活著、面對生命、面對生存時不得不思考,也無法躲避的一個根本命題。

福貴的一生經歷了從富貴到貧窮,從闊少到窮困潦倒,經歷了抓壯丁、土改、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也經歷了親人的相繼離去。如果說龍二的死,春生的死告訴他人生的無常,個人命運的不可把握,那麼當他親眼目睹他的親人:父母、兒女、妻子、女婿、外孫相繼離他而去時,他從悲傷到痳木,又從痳木到平靜,當他真正認識到活著的本身意義時,他就以平常心態面對苦難、面對生活。

小說的結尾寫了福貴從屠夫的屠刀下買來一隻老黃牛,這是一隻老的掉了牙的黃牛,鄉親們看到他買來的這隻老黃牛都笑福貴老糊塗了,說這牛最多活不過兩年,福貴和這隻老黃牛也都以為他們只能活兩三年,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十幾年過去了,福貴和那隻老黃牛誰也沒死去,他們相依為命,和平共處,悠然自得的生活著,享受著生命,享受著生活,也享受著活著本身的美好。作者在這裡告訴人們活著才是人生的最基本的狀態,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心態,成天生活在淚水中,過不了二年人就會走向死亡,走向毀滅。而一旦人們認識到活著的本身意義時,生命才有價值,生命才可延續。

《活著》是一本相冊,裡面充滿了福貴老人人生鮮活的回憶。人生的興衰榮辱,酸甜苦辣他都嘗盡。有時覺著他多少有點阿Q的影子,但他比阿Q強,比他多了一份對現實生活執著的肯定。在任何經歷面前,他都不諱地擺著一個態度:"我要活著!"."我要活著"這句話,貫穿全文的始終。福貴被拉壯丁時認識的老全說過"老子死也要活著;只要想著不死,就死不了。"又有幾個人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死呢?在那個喝水都擔心噎死的年代,快樂地活著就意味著你能統治生活的一切!在槍斃龍二時,福貴心裡對自己說"這下可要好好地活著。"從死亡線上掙扎出來的人,更能深刻地領悟生命的意義,會倍加珍惜"大難不死"的生命,因為生命已經被他賦予另一層意義;家珍得了軟骨病之後,臥在床前對福貴說:"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就不在乎什麼福分;只求能每年為你做一雙新鞋。"原來,有時侯活著之後的願望可以如此的簡單。簡簡單單的生活沒有更多的奢求,沒有更多的欲望。

常常聽人們調侃"好死不如賴活著",對此只是一笑而過,並不知道活著的艱辛。長期以來,把生命看的很神聖而在心裡藐視只為活著而活著的人生觀,認為人活著就應活得有價值,活得光彩,活得鮮亮,如果生命中沒有了依託,生活中沒有了追求,如同行屍走肉般的生活,人活著就沒有任何意義。我們長期受的教育告訴我們:人要有所追求,人不能沒有理想,卻忽視了人生命中最本質的東西,好好的活著,不管處境如何,也不管生存的環境如何,人最不能放棄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最應該珍惜的也是自己的生命,沒有什麼比生命本身更有價值,也沒有什麼比活著更能表現出生命的意義。試想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他又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活著"這個詞語,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來自於忍受。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相互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埋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當然,〈活著〉也講述了時間的漫長和時間的短暫,表達了時間的動盪和時間的寧靜。

通過閱讀《活著》這部小說,可以讓我們知道了活著才是人一生都要面對的,它看似簡單,實則很難,只有堅強的信念,只有真正懂得活著的意義時,生命之花才會絢爛,只有經歷了苦難,才會感到活著的不易,也才會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讓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應善待自己,善待生命,讓我們為活著本身不懈努力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