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一)

《許三觀賣血記》是著名作家余華於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余華的作品中,《許三觀賣血記》和《活著》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想文學編輯評選的「90年代最有影響的十部作品」《許三觀賣血記》被翻譯成英文、韓文、德文和義大利文等在國外出版。

余華用溫情的筆墨,勾勒出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物,真實而又平淡的故事,把讀者的心靈深深地震撼折服,甚至讓讀者熱淚盈眶,比如我。小說幾乎沒有什麼明顯的高潮,有些情節可以說是很可笑的,但是又覺得那是屬於哪個時代的人性和劣根性。許三觀和許玉蘭的糊塗婚姻僅僅是因為可笑惡八角三分錢和許玉蘭父親的封建思想,當許三觀知道徐玉蘭的不貞時氣急敗壞,一反常態,不再唯妻子命是從,看著方鐵匠搬自己家東西時,幫忙不說還特別賣力,對於養了九年的一樂,心情十分複雜,愛也不是,恨也不是,始終走不出他是別人兒子的陰影。許三觀會對一樂說:如果你是我的親生兒子,我最喜歡的就是你。多麼辛酸的一句話,這事個怎樣的命運,讓一個平凡的男人承受如此之多的無奈和痛苦,他的內心也要承受多大的煎熬!

當我讀到許三觀用賣血的錢帶全家人去勝利飯店吃麵條,除了一樂,因為他說一樂不是他的親生兒子,他只能吃一個沒有手掌打的地瓜時,我很心疼,很憐惜一樂,甚至討厭許三觀的「無情」,他閉著一樂去找何小勇做親爹,何小勇打他、罵他,一樂傷心難過,多麼可憐無辜的一樂!他一路向西,越走越遠,沒有人是他的親爹,當許三觀找到一樂時,他背著這個不是他兒子的兒子,看著一樂委屈可憐的小臉,許三觀的心終於動容了,也許真正的親情並不來源於血緣關係,而是無私的付出。一樂很孝順,除了許三觀的話誰的話也不聽,許三觀不計前嫌讓一樂為慘遭橫禍的何小勇叫魂,那一幕,一樂和許三觀一個屋上,一個屋下,他們的對話感染了我,那才是父子之情。也許是從他賣血帶全家到飯店吃麵條開始,也許是從他和一樂屋上屋下對話開始,也許是從他衝進何小勇家,拿刀在臉上,然後指著所有圍觀的人說:從今天起,他就是我親生兒子開始,許三觀的形象慢慢地高大起來,我也慢慢地被他感動了!他是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他用賣血來對抗生命中的苦難,丈量苦難的長度,他就像是一個扁擔,挑起了家裡所有人的苦難,他是一個為家擔當所有的好父親、好丈夫。

讀到最後,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許三觀,但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這兩個人物:一個是跟龍,一個是阿方。根龍左後賣血死掉了,阿方身體不好,許三關再和阿方見面的時候,阿方已經顯得很老了,阿方解釋說:鄉下人顯老,要是城裡人,四五十歲看上去就像三十多歲。再見根龍時,阿方已經賣血把身體敗壞了,根龍看起來也很老了。而且樣子全變了。根龍說:「我們鄉下人辛苦,所以顯得老」。當讀到這些時,不由覺得好心痛,伴著淡淡的憂傷,我在思考:究竟是時代的變化,才造成了他們的悲劇,還是有其它原因呢?我們再小說中了解到得只是一些人用賣血完成了對生命的拯救。生活到底是有多無奈,多艱辛,才使他們冒生命危險去賣血。這群人代表的是整箇中國的社會生活狀態,那麼多平凡的人,在這樣的歷史洪流中,無奈地掙扎著。卻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當時代的重負反應在一個家庭的時候,家庭的渺小是多麼顯而易見啊!人們的生命在卑微中更顯偉大!

《許三觀賣血記》的序中說,他在寫的時候,已經不能算是他在創作,是裡面的任務自己張嘴自己說話,而他,也已經變成了一個讀者。我認為小說最後一節尤其精彩,許三觀想吃炒豬肝,身邊又沒錢,但到了醫院,沈噱頭卻說他的血只能賣給油漆匠漆家具。可是對於他來說,賣血已經成為他度過生活難關的唯一辦法,無法賣血讓他感到自己人生走到了盡頭,他再也無法為這個家庭做些什麼了。「他的淚水在他臉上縱橫交錯的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縫爬上了快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長出去的數值,就像渠水流進了天地,就像街道布滿了城鎮,淚水在他臉上織成了一張網」。這是那事對他那種悲不自禁、孤苦無助的悲痛心情的描寫。許三觀賣血的一生,給予我們許多震撼,然而當他老去,他的下一代的命運又會如何?在一樂兵種是,許三觀在路上遇到的柔順柔福,許三觀把他們帶入了一個賣血渡艱的漩渦,讓他們嘗到了那種不用辛苦勞作便可獲得豐厚報酬的甜頭,他們的命運有會怎樣,他們倆是否會成為下一個阿方和根龍?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許三觀賣血記》給了我們很大觸動,也洗完它能夠帶給你們許多感悟和震撼。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二)

許三觀最初買血,是因為回村看望他的爺爺,遇到了跟龍和阿方。他知道他們去賣血,也跟著去,還知道了買血的道理。通過第一次賣血,他結了婚。娶上了一房的老婆,叫許玉蘭。然後就過的十分平穩。大概是講著些吧。

我認為他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是他十分樂觀。也平穩的生活了幾十年。他非常有阿Q精神,凡事都忍,他也認為一樂不是他的孩子,也知道自己的老婆還有那麼一段,可他也是人了。然而,隨著賣血的次數的增多。賣血的理由也越來越多。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在變化。

說到這裡,要說一下根龍和阿方,最後好像是根龍死了。他見到他們都是在賣血站,阿方身體不好,再見面的的時候已經顯得很老了,

阿方解釋的很好,很符合當時的情況,他解釋是\『鄉下人顯老,要是城裡人,四十五歲看上去就像三十多歲。呵呵呵,切實呢。

許三觀賣了好多次血,第一次是為了娶媳婦,第二次是為了贖回別人那走的東西……第三次,第四次……他每一次都是用賣血解決問題,這好像陳為了他沒有辦法的辦法。雖然他知道,賣身也不能賣血。賣血就是賣命,這似乎成為了他的一種習慣。那種沒有節制的傷害自己。為了妻子,為了孩子……真正體會到了「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最後都恢復了昔日的平靜。很多不尋常的東西會慢慢的變成一種習慣,直到你領悟的那一天,全都沒了。

當有些人認識到時,卻發現自己才是這個世界裡最孤獨的人。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三)

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只用了兩個晚上就看完,很少讀書這樣快。掩書而思,許多的感想和感慨,甚至有一種想哭的衝動。許三觀一生中的賣了七次血和一次想賣而未賣成,賣血的過程折射出了許三觀的人生理念。同時,也體現出了人性的偉大、善良、真誠、智慧和醜陋、自私、愚蠢。

善良與醜陋,在許三觀身上並存著。體現許三觀的善良是他讓一樂去喊何小勇的魂。何小勇讓許三觀戴了綠帽子,並且城裡人都說許三觀的第一個兒子許一樂象何小勇。許一樂十三歲時,何小勇被車撞得暈迷了七天,城西的一個老中醫說要讓兒子坐在屋頂上喊何小勇的魂。在這十三年里何小勇和他妻子無數次地傷害了許三觀一家,不承認一樂是他的兒子,無情地罵許三觀的妻子許玉蘭,()但是許三觀卻寬容地讓一樂去何小勇家幫助他,這等於自己承認一樂就是何小勇的兒子。顯露出許三觀醜陋的是第三次賣血。因為許玉蘭有過那一次,雖然許玉蘭只與何小勇有過一次,而且城裡的人都說何一樂不象許三觀卻很象何小勇,所以許三觀一直內心耿耿於懷。借探病的機會,許三觀與那個曾作為老婆候選人的女工友,有了一次婚外行為。於是許三觀為那個做一身衣服要兩個人的布料的女人賣了一次血,拿到35元後背著自己的老婆買了十斤肉骨頭、五斤黃豆、兩斤綠豆和一斤菊花,這在那年頭是非常奢侈的。

偉大與自私,在許三觀身上並存著。第七次賣血,是為了給一樂治病,這次賣血過程也是許三觀賣得最多的一次,為了籌更多的錢,許三觀從家鄉到上海,在短短的十五天內,許三觀連續賣了五次血。許三觀人生中第七次賣血也是最後一次賣血,是整個小說的最高潮,將許三觀人生中最偉大也最光亮的一面完全展現了出來,也是許三觀悲慘命運的最高點。許三觀幾乎是一路玩命地賣血,每到一個新醫院就賣一次,每次賣血前都要吃些鹽,然後拚命地喝八大碗水,雖然許三觀只賣掉了4碗血未能如願地為許一樂湊夠藥費,但卻幸運地看到了一樂健康出院,自己也成功地活了下來,身體並沒有敗。第四次賣血,是為了吃頓飽飯,在這一次賣血中體現了許三觀自私。在災荒年代一家人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稀粥,已經餓得沒有生氣了。許三觀再次賣了血,請老婆、二樂、三樂吃了一頓一塊七角的陽春麵,卻唯獨讓一樂買了五角的烤紅薯,因為他覺得一樂不是自己的兒子。

聰明與愚蠢,在許三觀身上並存著。第一次賣血,是為了娶老婆。許三多跟著老家的「賣血前輩」到醫院賣了血,得到了35元。這讓許三觀有了足夠的資本請「油條西施」許玉蘭吃好的,答應給許玉蘭買很多的好東西。但許三觀能夠打敗情敵的一個重要原因,他說服了未來的丈人,「你只有許玉蘭一個女兒,許玉蘭要是嫁給了何小勇,你家就斷後了。要是嫁給了我,我本來就姓許,生下來的孩子也不管是男是女,都姓許,你們許家後面的香火也就接上了,說起來我娶了許玉蘭,其實我就和倒插門的女婿一樣」。就這樣,許三觀利用自己智慧打敗了長相比他好、條件比他優越的何小勇,娶上許玉蘭。體現許三觀的愚蠢是那次沒有賣成血,他碰巧路過飯店,突然回想起了以前賣血的日子,也突然想吃炒豬肝、喝溫黃酒。他再次決定賣血。但是新的血頭告訴許三觀「你的血象豬血,只能賣給漆家俱的」。當生活不再需要他賣血來維持,而他也是白髮皚皚的老人,沒有資格再賣血時,他嚎啕大哭。因為賣血已被他視為生命中的依靠,生活得以維持下去的有力的武器。賣血已是他生活中的一部份,所以當他被血頭拒絕,感到了絕望,感到生活已失去了一部份。

幸運與不幸,在許三觀身上並存著。幸運的自己並沒有象「賣血前輩」根龍和阿方一樣賣血敗掉了身體,許三觀在根龍和阿方的帶領下,出於好奇賣了第一次,隨後又有第二次、第三次……,特別是在第七次中,許三觀從家鄉一路賣到了上海,十幾天的時間內,許三觀連著了賣了五次血,雖然在第四次賣血中休克過,又被輸了七百毫升的血,才得以保命。無論怎樣,許三觀總算是堅持了下來,並且看到了三個兒子都健康平安地回到了城裡上班,自己和許玉蘭也過上了算是衣食無憂的生活。不幸的是許三觀一生中無論遇到什麼事,都只能用這個非常有用而又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在許三觀成婚後的四十多中,家裡遇到了災禍都要去賣血,賣血度難,平穩生活。

像我這樣生在70年代中期的人,對於之前的事情總是模糊的。我看余華的《活著》、《許三以賣血記》兩部小說都是描寫了父輩或更早的那代人的生活。或許是有個人的感情因素在裡面,看完這本書總感覺有一種難以言表的東西,一直在內心久久不能揮去。思來想去,或許也就是自己對父輩人那種複雜的感情,有敬有怕、有愛有憐還有更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