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活著有感

活著有感(一)

人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

這是我看完余華的《活著》之後最大的感觸。《活著》真的是一本讓你能讀到心坎裡面的小說;能讓你感受到歷史的衝擊;能讓你體會到活著的真正意義!《活著》主要是講了作者去收集歌謠的時候遇到主人公福貴,而後了解到他悲劇的一生。

福貴一生下來就是一個家裡有一百多畝的土地的少爺,也可以說是一個大地主了吧!但是,也許是這種安逸的環境造就了他人生初期的壞品性與惡劣行為。福貴的生活就是"過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每個早晨醒來就想著怎麼去打發時間。這樣的人根本就體會不到生命的意義、活著的意義,於是他就這樣漸漸地學會了去妓院;學會了炫耀、更學會了賭博。與其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倒不如說是他自己不爭氣。染上了賭博之後,福貴就一直輸,直到把自己家裡的東西和土地都輸掉了,自己的妻子也被他打過罵過了。而當他知道自己破產的時候,他才知道自己錯了,徹徹底底地錯了。可是,現在後悔還有用嗎?

故事講到這裡,有一個讓我很感動的情節。福貴的父親已經氣得沒力氣打他了,過了幾天之後靜靜地把家裡的土地都賣掉了,換了三擔銅錢回來。那時候我也很疑惑:"幹嘛要換那麼重的銅錢,而不換一些輕一點的銀元呢?"後來我懂了,原來是他的父親為了讓他嘗嘗失去的滋味,嘗嘗賺錢的不容易啊!家裡的全部財產就要這樣拱手讓人了,你心裡會有什麼感受呢?以後,這一家人只能住在茅屋裡面,過著苦日子了!

過了一段時間,福貴的父親也去世了。隨後,他的妻子也被接回娘家了。這個家就沒剩幾個人了,但是他們還是活著了,他們還是堅強地活著。直到他的妻子家珍生完孩子回來了,他們才一家團聚了。可是,在為他母親找大夫看病的時候,他卻不幸地被抓去打仗了。人生就是有著很多的意外,誰也不知道下一秒這個世界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了!當福貴在打仗的時候,他對活著的看法又加深了一層,這時候的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回家了。出門在外,不僅要擔心家裡人,而且打仗的時候只能是搶大餅吃,有時候搶不到,有時候搶到了也會仿佛被人吊起來打一樣痛苦!解放軍的出現,或許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吧!

他終於可以回家了!

可是這時候又遇上了一大二公時期,大家都只能砸鍋煉鋼、賺工分吃飯。母親死了、妻子病了、小兒子有慶要讀書、女兒鳳霞又聾又啞的……這樣的家庭已經夠悲慘的了。然而,後來生產隊裡不包吃了,每戶人家又要去買鍋做飯了。而且恰好遇上了自然災害,糧食收成都不好,福貴只能去挖野菜度日子了。我記得有一個情節是家珍拖著病著得身體步行了十幾公里去城裡的家拿了一小袋米,然後回來之後還要偷偷摸摸地煮,還被隊長拿走了一把米。家珍當時就心痛地哭了,我也有一種莫名地感傷!也許沒有挨過肚子餓的人是不懂得這種滋味的!那是維持自己生命的糧食啊!

我看到這裡的時候已經感受到那個社會的悲慘了,沒有東西吃,更沒有溫暖的衣服穿!這樣的日子,要活著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後來發生了一件讓所有人都痛心的事情——有慶的死!有慶是一個很懂事的孩子,能了解父母的感受,年小小就會幫忙幹家活。那天,所有學生都去醫院準備捐血了,有慶特別興奮,很希望能夠幫助別人。因為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血型,所以到有慶的時候就一直在抽血,直到抽乾了有慶的血,一個幼小的生命就這樣失去了。如此不經意的一件事情,但是的確發生了!我看著作者的文字,淚水一直在滴……

後來講到鳳霞嫁給了一個很好的男人,也過著幸福的生活了!我想,事情應該就這樣變得好起來了吧?可是,後來鳳霞也難產了,他丈夫被水泥板砸死了。這個原本是個幸福的家庭,最後只剩下福貴和孫子苦根了!到後來,苦根也在一次病中吃了過多的豆子死去了……這個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主人公的親人都在他的生活中死去。剩下他孤零零一個人活著!隨著歷史的發展,人事變遷,有些人活著、有些人死去!但是,我們都必須堅定一個信念:就是好好地活著!

書中有一句話是:"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對,只要我們還好好地活著,即使再多的困難和挫折也不怕!因為有生命就有希望!

《活著》這本書寫了主人公那悲劇的一生,關於生離死別,他幾乎什麼都經歷過了。但是,現在還是安安靜靜地生活著,因為他看透了人生,懂得了生命!我們應該珍惜自己身邊的人、珍惜自己的生活!

人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

活著有感(二)

正如一條顛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終會在浪尖與谷地起伏一樣,前行在寫作之路上的作家們的創作狀態無疑不可能穩定如一。余華也不例外。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余華在1995年前後,也就他在那篇《活著》的創作前期,余華的文學創作進入了一個很微妙的時期。

首先,我們跨越對經過和原因的猜測和臆斷,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們會發現余華在那一年做出的一個對中國先鋒文壇不啻為一個噩耗的決定:放棄先鋒試驗。然後我們再回眸身後。這時候就會發現,那實際上在1995年就已經是註定的事情了。這一年,另外兩個著名的年輕作家蘇童,莫言也作出了類似的決定。余華的告別先鋒小說的宣言是:"我現在是一個關注現實的作家"而這時恰恰是他繼《活著》之後,另外一個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殺青不久。那麼就讓我們稍微關注一下這後一部被作者聲稱為"關注現實"的作品。實際上,它與余華早期作品之間相當明顯的變化。或者說,我們會驚異地發現這篇文章與余華早期的《在細雨中呼喊》完全是兩種樣子。

那麼我們再把目光轉回到1995年,就會發現余華的唯一兼有現實主義文學和先鋒小說特徵的作品,就是那篇轟動一時的《活著》。這樣說來,《活著》應該是余華創作的一個過渡。

《活著》是余華創作的一個分水嶺。一方面我們可通過《活著》繼續一個真理:寫作是需要天賦的。余華在自己的創作風格轉型期間完成了一部偉大的作品。同時,也因為另外一個真理,"寫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賦的",余華的先鋒性寫作在經過了十多個年頭後,於1995年左右的時候徹底陷入了低潮。事實上,這在中國文壇還是具有一定廣泛性的。1980年以後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經被先鋒的這樣的標籤貼過,不過他們在90年代前後,悄然進入了他們曾經不屑的主流文學。當然余華等少數幾人堅持的時間甚至還要更久一些。

從這個角度說,《活著》是作者在自己進行先鋒性文本創新枯竭的時候,尋求出來的一條出路。不過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這樣的觀點。從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來的很大的隨意性可以看出,《活著》不是一部在構思完全成熟後才開始創作的作品。余華有可能象孩子信手塗鴉一般寫下一個開頭(這個開頭如果對照余華的自身經歷的話,會發現驚人的真實性,事實上,當一個遊手好閒的人是余華寫作的最初動因)。

作者在將這個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稱不上是在創作。在余華的創作陷入低迷的時候,寫作其實僅僅是一種習慣而已。《活著》是一篇在隨意中完成的小說,對於讀者和作者而言,與所有好作品一樣,是一種偶拾,或者是一個運氣。

《活著》是一篇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說。那種只有闔上書本才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殘酷造成的。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失女以及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故事並不具備轟動性。同時,余華也不是一個具有很強煽動能力的作家,實際上,渲染這樣的表達方式是余華一直所不屑的。余華所崇尚的只是敘述,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敘說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敘說的過程中中悄悄侵入讀者的閱讀。這樣說來,《活著》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在後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以現實主義為標榜的中國主流文學評論,對《活著》給予了尖銳的批判。例如:認為作者將主人公富貴最終的活著類比為一種類似牲畜一般的生存,並予以唾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尤其是當海外市場對《活著》給予了高度的評論評價後,有關《活著》的另外一些見解漸漸出現。例如:《活著》是繁花落盡一片蕭瑟中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富貴的命運昭示著人類苦苦追尋一切不過虛妄而已,結尾那個與富貴同行的老牛暗示一個另高貴的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其實人真的只是一種存在,它和萬物一樣並無意義。追尋,探究的本質不過是一個大笑話而已等等。

事實上,後一種可能是非常大的,因為余華在冰冷中敘述殘酷是他的拿手好戲。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活著》用一種很平靜,甚至很緩慢的方式,將人們在閱讀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逐個打碎。這樣就會有一個結局: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為閱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

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面對現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著本身除了活著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著本身了。《活著》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於這裡。

也正因如此,《活著》就明確了一個內容,活著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著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

余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活著有感(三)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看了余華寫的小說《活著》,《活著》講述的是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作者的筆觸很平靜,沒有刻意去烘托一種跌宕起伏的氣氛,隨著作者平實的敘述中,經歷著主人公的一生苦樂哀愁。看完後掩卷沉思,內心沉重,感覺有說不出的悲——悲涼,悲哀,悲傷……似乎人生所能經歷的不幸都降臨到了主人公身上。想著主人公的經歷,禁不住疑問: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徐福貴出生富貴,卻是個地道的敗家子,從小到大幹盡了荒唐事,嫖娼,賭博生生讓自己從一個闊少爺變成了個窮光蛋。這期間,他唯一做對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這個同樣出生富貴的富家千金沒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撐起了日後苦難的天空。

從地主到赤貧,徐福貴也不是沒有恨過,恨這個,恨那個,最後恨的還是自個,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誰他活著,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說:"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活著的意義並非只是富貴。

自從做了佃戶,也許勞動是能改變一個人,不,應該說是生活,為了活著,一家人的活著,徐福貴努力勞作,再不若從前的荒唐,活著也似乎有了目標。用書中的話說就是:日子過的又苦又累,心裡反到踏實了。他想著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他們徐家從小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慢慢的重新發起來。只是世事難料,他被抓壯丁上了戰場。()在戰場上歷經生死,成了俘虜後面對解放軍是選擇留下還是領了盤纏回家時,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回家,那一刻,對家庭的牽掛也許是他活著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現在想想,如果那時他選擇的是留下,也許人生會有所不一樣吧,就如那同樣成了俘虜選擇留下參加解放軍的春生。

解放了,土地改革,買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龍二被槍斃了,真當是福兮,禍兮。這一刻,主人公已經想開了,認命了。用家珍的說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是啊,經歷過分離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團圓的真實可貴。活著,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這樣清貧而又安穩的過去了。直到……

抽一點血就抽一點,醫院裡的人為了救縣長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兒子的血就再不停了……那時有慶已經不行了,可是出來的醫生說血還不夠用。抽血的那個烏龜王八蛋,把我兒子的血差不多都抽乾了。有慶嘴唇都青了還不住手,等到有慶的腦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來醫生,醫生蹲在地上拿聽筒聽了聽說:'心跳都沒了。'醫生也沒怎麼當會事,只是罵了一聲抽血的:'你真是胡鬧。'就跑到產房救縣長的女人了。"

看到這裡真是說不出的憤懣,一條鮮活的人命,就這樣沒了,怎麼會如此荒唐怎麼會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麼樣的人心也許這就是當時社會的沉重吧。

回頭看我們的主人公,他活著,因為家珍。兒子有慶死了,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隨時會跟了有慶而去,想著往日種種,徐福貴撐了下來,跟著他受盡苦難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時候生病成了聾啞的女兒鳳霞嫁人了,女婿雖然是個偏頭,卻是個極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頭。鳳霞的懷孕更是讓這家飽經苦難的人喜極而泣,可是,這簡單的幸福又終結在鳳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來了,鳳霞卻死了。三個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貴和他的女婿圍著他們的希望——苦根,艱難的活著。苦根,一個古靈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讓人心疼。四歲的時候,苦根的父親,徐福貴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壓成了肉醬。苦根跟著他外公到了七歲,發著高燒,幫著徐福貴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貴心疼外孫,沒錢買藥,煮了一大鍋豆子,出門下地去了。不想回來後就發現苦根被豆子撐死了。

"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著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麼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這是主人公的話,書看完了,很壓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也許無所謂活著,塵世的苦難,活著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著》並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著,只是在陳述活著這樣一個事實。套用徐福貴夫婦對春生的話來說:活著,好好活著。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嘆人類的無力吧。改變不了活著的事實,就改變活著的態度吧,只要活著,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是可以改變活著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盡頭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經努力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