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余華第七天讀後感

余華第七天讀後感(一)

花了三個多小時一口氣讀完了余華的新作《第七天》,發現裡面的故事都是似曾相識,比如強拆事件、棄嬰事件、襲警事件等等。作者將這些事件串聯起來,成為一篇小說,但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無法感受到作者對這些事件傾注的情感,作者幾乎就像微博大V一樣將這些事件進行轉播和改編。

《第七天》和《活著》都是描寫死亡的,《活著》中的主人公福貴是生不如死,但死後能夠買到墓地安葬;而《第七天》中的人物都是各種慘死:有跳樓死的、有被車撞死的、有賣腎死的、有治不起病死的,還有被強拆死的。這些底層的死者死後因買不起墓地,都是死無葬身之地,不能夠得到安息。《活著》更多地體現了一種人文關懷,而《第七天》更多地體現了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對底層民眾生活的關心,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民打抱不平,同時表達了對各種政府不作為的不滿。

《第七天》正如書名那樣,講述了主人公死後七天的遭遇,每一天都遇到不同的人,發生不同的事,這其中摻雜著回憶與虛妄、愛情與感傷、高貴與渺小、荒誕與真實,接觸到人間的煉獄。主人公的幽靈楊飛,一路行進,從殯儀館出發,一路跌跌撞撞,見到一群和他一樣死無葬身之地的亡魂,這其中有作者的親人,鄰居,也有陌生人。他們都是生活在底層的人民,遭遇到各種慘死。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第三天中楊飛回顧自己的身世,楊飛的母親在火車快進站時上廁所生下楊飛,楊飛從廁所丟到鐵路上被年僅21歲鐵路工人楊金彪撿到,從此開始了他們之間父子情深的故事,讀之無不為之動容。楊金彪對楊飛傾注了無限的愛,上工他將小楊飛綁在背上,沖好奶粉放在胸前給小楊飛吃。他能夠根據小楊飛的聲音判斷他是否餓了、渴了,還是需要換尿布。因為楊飛的存在,他拒絕了所有的女孩,終身未娶。當楊飛要與親生父母相見時,他將自己所有的積蓄都拿出來為楊飛置辦行裝。為了楊飛能夠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他毫不猶豫地支持楊飛到北方城市工作;當他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時,為了不連累楊飛又離家出走。

我覺得這部小說的神來之筆就是塑造了楊金彪的形象,他一生善良勤勞,為曾經「遺棄」楊飛二十四小時而內疚一生,死於異鄉後,為了能夠與楊飛見一面,他自願在殯儀館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維護著公平正義。

余華第七天讀後感(二)

當我們還在嘲笑中國現代文學的作者在制度的壓制下殘缺的靈魂只能寫出膚淺的文字,當所謂的世界享譽的作家也只敢觸碰文革的題材點到即止時,余華的《第七天》對我們當下的社會顯現出了更大的力量的抨擊,這種批判的聲音或許更有意義

很顯然,余華專心的蒐集了起碼7年左右的社會黑暗面的新聞,比如強拆,比如移民,比如刑訊逼供,比如媒體的不公報導,比如官方的不作為和很不作為,比如上訪……等等,近些年發生過的能在網路上掀起批判的新聞基本在書裡都能找到影子。魔法現實主義的手法讓讀者輕易的代入了角色,重新回顧了過去的社會進展,然後捫心自問,此時此刻,當下,社會進步了嗎?

如果說余華的《活著》講述的30年前的社會,那麼《第七天》便是當今社會的沒有靈魂的體制下的新版《活著》,()《第七天》以死後靈魂的視角快速的掃描出這個世界,這個活著時無論是愛情還是親情連幸福都顯得可悲的世界,卻在死後,有墓地的靈魂可以安息,沒有墓地的靈魂也有一片青山流水的伊甸園,看完不得不感慨這真是絕佳的諷刺

但是,真正震撼的恐怖是,我們這些讀者,我們都還活在和書中描述絕無出入的社會裡,想到這,不禁讓人顫慄。

如果可以,我會很高興慶祝這個社會的頭七,也很希望,創世紀的第七天從書裡死人的世界裡來到活著的人間。

儘管,余華還僅僅是點到即止,但是,很明顯,能讓人感覺到他盡力了,一個作家的盡力,這種盡力,是一種歇斯底里的,迫切的,要求社會進步的吶喊。

余華第七天讀後感(三)

這是一個比《活著》更艱難的故事,一個比《兄弟》更絕望的故事。

一開始獲悉余華新書的名字叫《第七天》的時候,我想到的是聖經裡面的創世七天,看完整本書後,才發現這個名字企圖在吻合中國傳統的「頭七」,雖然書的前面寫著了《舊約創世紀》的句子。書的內容看似很荒誕:寫的是一個死去的靈魂在七天裡的見聞和回憶。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溫馨又揪心的愛情,分等級的殯儀館,養父子感人至深的親情,劉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錯案……楊飛的這些經歷在就像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我們周圍最常見的人或事,還有每天被新聞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見的與不可見的生活。余華用一種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穿梭於生和死這兩個極致的世界,批判審視著現實,給讀者最殘酷和最溫暖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活著》是八十年代父輩們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這個年代正在奮鬥著的一代人的世界。楊飛等人是這個時代最具代表的面孔,與世無爭隨遇而安,兢兢業業買房結婚然後相濡以沫努力過著平凡人的生活……

小說文風很緊湊,快速有力,不點綴不渲染,有一種死亡般的寒冷和壓抑,把人逼到角落裡,堵著喘不出氣。活著的世界裡充滿了艱辛,死亡卻只是絕望的開始。殯儀館裡,沙發坐的貴賓區穿的都是工藝極致的蠶絲壽衣,每個都在兩萬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葉紫檀,每個都在六萬元以上,刻著富麗堂皇的圖案。而塑膠椅子的普通區,卻會有人因為在同一家店買同樣的壽衣比別人貴了50塊而唉聲嘆氣。當然,還有沒有壽衣沒有骨灰盒沒有淨身沒有化妝的人……

然而作者意圖並不在這裡,余華喜歡在絕望中給人留著希望,這本書也是。死去的世界裡,有這樣一個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樹木茂盛,樹枝上結滿了有核的果子,樹葉都是心臟的模樣,它們抖動時也是心臟跳動的節奏。很多的人,很多隻剩下骨骼的人,還有一些有肉體的人,在那裡走來走去。這就是死無葬生之地,在這裡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這裡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很……這裡人人死而平等。

在冰冷的世界裡構建出來的暖巢,於殘酷現實里流露真實的人性溫暖。「死無葬身之地」為現實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個烏托邦,用荒誕的變形記演繹出一種底層世界的冷暖人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