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雨果悲慘世界讀後感

雨果悲慘世界讀後感(一)

深深地熟悉故事的章節,它就在我心中敲擊,它是強烈的,深到無底,它是沉默的,像無夢的睡眠。

書中的柯賽特,馬呂斯是美好的,他們是那裡最為真實的象徵。每個人都有偽裝,那偽裝下的心正是當時社會的顏色——黑暗。可他們,卻在這樣的環境下,仍然具有著真誠與善良。我也只是在闡述,闡述著故事,而深深銘刻在心的,是冉阿讓這個高大的形象。其實,很敬佩他,那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對他肯定的讚美。

當時統治的社會,是那麼得慘不忍睹,冉阿讓被迫無奈在麵包鋪里偷了一塊麵包,卻被判了五年苦役,四次越獄都得不到自由,而是十九年的苦役。冉阿讓進去的時候,青春年少,出來的時候,老氣橫秋。這是怎樣的一種社會,他是如何挨過了這麼多年的折磨,苦役生活使他靈魂一面上升,一面墮落。也許,改變他的正是那個主教,他偷了主教的東西,而主教卻沒有責備他,還送了他東西。主教說,他贖的是冉阿讓的靈魂。十九年來冉阿讓第一次流下眼淚。

正是這樣,那個囚犯冉阿讓消失了,樂善好施的馬德蘭出現了。經市民推選,他成了市長。他的改變,他的堅持,卻是那位主教非凡的寬厚,驚人的慈愛讓他受到了巨大的震動。他的形象,在這一刻,成為了書中最為光輝的亮點。

冉阿讓不斷地幫助一個又一個人,可在他遭遇劫難的時候真正幫助過,關心過他的人,竟還沒有寥寥數人!透過冉阿讓,讓我想到了泰戈爾的一句詩:「我想我將為你憂傷,還將用金色的詩歌鑄成你孤寂的形象,供養在我心裡。」

故事裡,我看到了「寂寞」這兩個字的影子,它不論何時都夾雜在里,那種壓抑的感覺讓我心口窒息。不是覺得冉阿讓在那種美好而歡樂的氣氛中逝去,不是最好的結局,而是覺得正是這樣的環境才讓人更加沉湎於悲痛之中。他雖然是安詳平靜地逝去了,可他的內心還在孤獨著,寂寞著,周圍的一切,都是幸福而安逸,可他畢竟還是一個人,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人。心靈上的枷鎖鎖住的並不是觀看幸福的雙眼,真正封鎖住的,是人內心的寂寞,把寂寞藏匿在心底,就永遠都得不到了釋放——

《悲慘世界》中沒有提到一個「悲」字,可全書卻處處被一層似有若無的悲傷籠罩著,看似平靜簡單的語言,卻讓人心頭所涼,這種情感從書的一開始就有。

是真的,寂寞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可怕的東西,它是魔鬼手中用來交換青春的咒符。書中的冉阿讓可以在自己蒼老的身軀上背負起一個受傷的年輕人,穿過整個巴黎市區的下水道。那個時候,他健康得可以再活上一個六十年。他把柯賽特視為自已的女兒,讓他這個,從沒愛過,孤身一人,從未領略過父親,朋友的感情的人得到了極大的安慰。柯賽特成了他生命中的唯一亮光,唯一給他過歡樂,幸福,溫暖的人。可是,當柯賽特與馬呂斯結婚後,他卻經受不住寂寞的侵襲,在那樣舒適,富足,美好的家中迅速地衰老,逝去——

真正催人老的不是無情的歲月,而是吞噬人靈魂的寂寞。

所以說,當我們用心來觀察周圍的人時,是不是也突然覺得該給他們送與溫情與安慰。往往是在人老的時候耐不住寂寞,耐不住安靜,喜歡熱鬧,即便是不長時間,也讓他們覺得滿足。卞之琳有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何其不是,身在其中,自會感覺出與親人之間的快樂,親近於親人。

在書中,出獄後的冉阿讓背負著囚犯的身份,飽受著他人的歧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一點點的磨滅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過向善的信心。是慈悲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無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那一對銀制燭台送給了他並叮囑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

我開始深深的感悟到,原來,在當時那個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竟然也有這樣的世外聖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寬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讓心中那快熄滅的希望之火,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所以說,冉阿讓的命運並不是永遠都是那麼的悲慘,悲慘的是那時候的整個世界觀,就是因為有了主教這樣的人,整個世界才有了救世主,整個世界才有可能在水生火熱之中艱苦摸索前進。

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開始變得樂於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這一切得轉變使我既倍感欣慰。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

面對著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低劣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就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為了錢財不惜一切,一會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無論如何掩蓋不住他醜陋本性的事實。

其實,在當今社會也不乏有一些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憑藉職權貪污受賄者;在重大賽事中為得到好成績而服用興奮劑者;還有小到考試作弊的人……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另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著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雨果悲慘世界讀後感(二)

之前看了電影《悲慘世界》,被裡面的人物形象、人物經歷深深打動。最近,我閱讀了雨果的原著(被翻譯後的)。當我合上這本書時,心中有一種難以言明的感動油然而生,我感覺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洗禮。冉阿讓從一個階下囚變成一個善良、受人愛戴的市長,這是一段多麼辛酸的人生歷程啊。

此書的主角——冉阿讓,童年時沒有上過學。成年之後,他成為了一個純樸、熱心的園藝工人,幫助他窮苦的姐姐撫養著7個可憐的孩子,過著清貧的生活。一年冬天,冉阿讓實在是找不到活兒幹了,家裡饑寒交迫,一點麵包渣兒都沒有,於是冉阿讓便在一個麵包店裡偷走了一個麵包,但是不幸的是,他被人抓住了,判處了五年苦役!冉阿讓在監獄裡備受悽苦,終於,不堪忍受監獄之苦的他,試過四次逃跑,卻因此刑期被加到了19年。到了出獄的時候,冉阿讓耳邊聽到了這樣一句話:「你自由了」。但是,一張黃紙通行證,究竟通向什麼自由。冉阿讓雖然釋放了,但卻因背負罪名,找不到住處。冉阿讓變得仇視法律,他開始放棄了這個社會。就在冉阿絕望的時候,卞福汝主教伸出了援助之手,當晚他在主教家裡留宿,然而當主教熟睡的時候,冉阿讓竟然想要殺了他,為的是偷走他家的銀器,後來主教寬恕了他,將他放走了。卞福汝主教一點點的感化了冉阿讓,使冉安讓開始棄惡從善,開始了新的生活。冉阿讓在主教的感化下,開始恢復人性,之後還當上了市長,成為了富翁的他仍不忘主教的教誨,他開始熱衷於慈善公益,然而即使是樂善好施的他,也因法律的濫判無辜,再度成為了階下囚。但他仍然將教主的恩惠牢記於心,他出門時往往口袋裡裝滿了錢,回來時卻空空如也。他還經常把麵包送給挨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他辦學校、招無家可歸的人做工。但社會容不下他,法律也容不下他,最終在孤寂中走向了生命的盡頭。

著作中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的還有這麼幾個小故事:說有一位老人被壓在車下,整個車子的重量都壓在他的胸口上,此時除非有誰去把車子從下面撐起來,否則無法把他救出來。誰有那麼大的力量呢?人們都知道:只有一個正在被通緝的苦役犯——冉阿讓,才有那麼大的力量。當時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正在旁邊,可他要是去救的話,等於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猶豫幾分鐘的話,那位老人就會死去。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他還是冒著可能被認出來的危險救下了老人。還有一位老人,他只因長相像冉阿讓被別人冤枉頂替冉阿讓被捕。當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知道後再一次猶豫了,因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讓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認的話,沒有第二個人會知道,況且他還是一個了不起的「市長」,而那位老人只不過是個年過半百、毫無用處的人而已。可就在宣布那位老人有罪的時候,他竟公然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為此他放棄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與榮華,以再一次進了那個已經呆了19年的牢房為代價,救下了那位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為了實現一個可憐的妓女芳汀臨死前能見一面自己的親生女兒的願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獄(而這一次越獄,對他來說則是終身苦役犯的代價)。雖然最後芳汀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就死去了,可他卻始終堅持不渝地完成他對芳酮——一個毫不相干的死人的承諾,最終救出了珂賽特,並用畢生的精力把她當作自己的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著。

讀完這本書,感動之餘,我突然感悟到:原來在那樣一個黑暗和冷酷的世界裡也有光明和溫暖啊!尤其不能讓我忘懷的是:當革命的起義者安灼拉發現了黑暗政府的忠實走狗沙威,讓冉阿讓殺掉他時,冉阿讓卻為他鬆了綁,放走了他。對此,我即敬佩又疑惑。沙威的追蹤使冉阿讓東躲西-藏,在擔驚受怕中度過了大半生,他為什麼不藉此機會除掉這個罪惡的人呢?直至讀到最後:沙威認識到自己的過錯,認識到那個黑白顛倒的社會,並不是他所維護的,在善與惡的衝擊下絕望的跳江自殺,我才明白,他是在通過自己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重新喚回生活在那個悲慘世界裡的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

也許我們很難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心中擁有一片光明,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心靈去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這個世界就會充滿愛的陽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