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小說活著讀後感

小說活著讀後感(一)

周末宿友又回家了,晚上依舊只有我一人,有些孤單,卻成全了我想要的寧靜。這樣沒有其他人干擾的夜晚才適合閱讀。我從晚上六點半開始一口氣讀到晚上十二點左右把它讀完了。作者的語言樸素真實,感覺似曾相識。不知是因為作者的語言感人,還是因為我從這本書中找到自己身邊親人的影子,寫出了我心底里深埋的感情,一晚上我邊讀邊流淚。我很久都沒有這樣讓自己自由地流淚了。前段時間眼睛還感覺痒痒的,過了這一晚的肆意淚流,竟然不癢了,看來我是欠哭啊。通過閱讀和流淚,我渾身都感覺很輕鬆。確實,一個人不能太壓抑自己,找個機會發洩一下,也是一種解脫。

《活著》通過第一人稱講訴了一個人的一生,主人公福貴應該出生於民國末年,書中敘述了他從國共抗戰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五八年、大躍進、文革以及從人民公社到包產到戶的歷史背景下的人生經歷。年輕時是他是地主少爺,不務正業,愛到青樓去嫖賭,結果賭輸掉了整個家產,氣死了他爹。他妻子是米行老闆的女兒,不管他怎麼胡來,還是不會跟丈夫爭吵,只是暗示勸導,敗家後不顧她爹的勸歸仍然留下來和他一起勤勞節儉過苦日子。他娘也在他們家落魄後不久就病死了。他娘得病期間,他到城裡去買藥時被國民黨抓去當了壯丁,家人不知,他失信兩年後,死裡逃生回到家時他娘早已命歸了。他和妻子有一雙兒女,女兒又聾又啞,但勤勞賢惠;兒子不愛學習,卻聰明懂事。福貴的妻子得了軟骨病後家裡家外全靠女兒撐著,吃了很多苦。由於聾啞給他女兒提親的很少,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個在城裡做搬運工的偏頭女婿,女婿實在心眼好,他女兒跟著他過了大概一年幸福日子,後來懷孕了因出生時大出血死了,留下一個兒子。福貴的兒子也在給縣長的女人他學校的校長出生時大出血輸血時醫生抽血過多死了。他的一雙兒女都去世後他妻子病情加重也離開了人世。他女婿也在一次搬運事故中死亡了。只有他養自己的小外甥了,當時全國鬧饑荒,孩子吃不飽,一次孩子生病給他吃的太多了,見到好吃了吃了太多竟撐死了。最後他孑然一身,只有和自己的老耕牛為伴,他和他的耕牛卻是村里最長壽的。

當老人福貴回顧自己的一生時,沒有抱怨,卻是平靜的回味。他慶幸自己敗了家而沒有因當地主被批死;他慶幸自己沒有被抓壯丁時被搶打死;他慶幸自己能娶到賢惠的妻子;他慶幸自己擁有一雙懂事的兒女;他慶幸自己能這麼長壽……

這樣的故事對我來說並不陌生,我也相信作者所寫的真實性,因為我小時侯姥姥姥爺經常跟我講他們過去的這些事,和作者所寫的情景很相似。姥姥姥爺愛用他們的苦難對比現在的幸福。每當我不想吃飯或是挑食時,他們就用鬧飢發洪水時期經歷的苦難教育我,而且一說就一直絮叨,說了上句我就知道下句要講什麼了。為了不讓他們嘮叨,我就強迫自己去吃。現在我飯食很均勻,飲食有規律,不挑食,身體一直很健康,這還多虧他們當時的教育啊。不過現代人看來我這樣的人很土,文明人士都是講究這講究那,不吃這個不吃那個的。別人可能會說我是在強迫自己做不情願的事情,可這樣對我又有什麼不好呢?況且這已經成為我的習慣了,當一種東西成為習慣時就是本屬於自己的一部分了,還有什麼強迫可說呢?

小時候,姥姥姥爺是我最親近的人,當時我就想著自己活著的目的就是長大後讓二老享我的福過好日子,我把這樣的想法告訴給他們時,他們總是滿臉的幸福,而後又說我們哪能享上你的福啊。我當時也只是覺得他們的話不是真的。當二老病危時,我看到當時的他們時自己痛苦得像是在做夢,這樣的感受已經在我心底塵封了七八年了,《活著》似乎又讓我帶回了過去,似乎我又回到了田地圍繞著的農家,似乎聽到了他們以前經常說的話,似乎又重新感受了即將失去他們時的痛苦……家,像夢一樣遙遠,像魂一樣附屬。逝去的親人,我已用平靜表達悲傷,用回憶詮釋懷念。

我的感受似乎偏離作者的主旨了,作者的目的是想向我們說明我們是為了活著才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事情而活著,活著的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幸福是個人的感受,跟其他人的評價沒有關係;時間能稀釋一切,經歷了一切後總歸於寧靜。讀之前作者的主旨我本身已經領會了,作者描寫的苦難沒有驚動我,我讀後只是感覺很親切,像是姥姥姥爺在講他們的往事。

這樣的文章能使浮躁的心寧靜下來,我本不再浮躁,所以也沒有讀後應該出現的心態轉變,看來心態上面我已經調整得很好了。不過它寫出了我心底一些最想聽到的以前經常聽到現在卻很難尋找到的原汁原味的話,很珍惜。

小說活著讀後感(二)

我很少讀小說,但最近,卻開始讀小說了。因為,我發現,兒子雖然很喜歡讀書,但對抽象的作品,還是不太感興趣,比如讀《君主論》,兒子唯讀了一半,就放下了,對我說,太枯燥。相反,對故事性比較強的小說卻很喜歡,我想,這也許是年齡的關係,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夠,於是,我就決定幫兒子選幾本經典小說。作為審查,我一般要先看一看這些書的內容,如果不適合孩子,那就放下。

考慮到暑假就要到了,孩子可以有更多的閱讀時間,我最近就去書店買了幾本,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是《活著》,我之所以買這本書,是因為我以前看過電影《活著》,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到特別的震撼。一讀起來,發現這本書很有魅力。我以前,讀思想深刻的書,讀一會就會有睏倦感,但讀這本書卻沒有任何疲倦,隨時拿起,隨時就能讀下去。

讀了一半,我就去書店,又買了作者的兩本雜文集和一本小說,讀了其中幾篇文章,對作者余華有了更多了解。余華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在農村當了5年的牙醫,後來感覺,不能這樣活下去,用他的話說:"我們衛生院就在大街上,空閒的時候,我就站在視窗,看著外面的大街,有時候會呆呆地看上一兩個小時,後來有一天,我在看著大街的時候,心裡突然湧上了一股悲涼,我想到自己將會一輩子看著這條大街,我突然感到沒有了前途,就在這一刻,我開始考慮起自己的一生應該怎麼辦,我決定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於是,我開始寫小說了".這種感覺,我也曾經歷過。當年在一個計算機廠實習,很多同學都在那裡,工作特別的枯燥,我就這麼想過,所以,後來一有機會,我就離開了那裡。

余華決定開始寫作以後,就鍥而不捨,終於被《北京文學》發現,還被請到北京去改稿,這件事情轟動縣城,不久,他被調到縣文化館工作,這是他期盼已久的地方,從此,他漸漸走上專業作家的道路。

《活著》是余華1993年的作品,使他一舉成名,隨後,他又寫出了《許三觀賣血記》等多部優秀作品。被翻譯成很多國家的文字,還獲得許多國際大獎。

《活著》是受美國民歌《老黑奴》的啟發,講的是一個叫福貴的農民,他曾經是地主家的少爺,但因為賭博,輸掉了全部家產,然後,經歷了解放戰爭、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煉鋼鐵、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家庭的命運也是一波三折,艱難坎坷,一個個親人先後離他而去,最後,只有一頭老牛陪伴著他。作者通過一個人自述自己苦難的一生,反映出人活著的艱辛與無奈,也反映出一種面對人生的豁達與樂觀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說:"在世人中間不願渴死的人,必須學會從一切杯子裡痛飲;在世人中間要保持清潔的人,必須懂得用髒水也可以洗身。"既然髒水都可以洗身,那苦難又何嘗不是生命的源泉。正如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所強調的,正是外部環境的挑戰,創造了人類的文明。

讀這樣一本書,經常會被書中的人物所感染,情不自禁地流下淚水,每次放下書,都會為書中人物的命運而感慨,同時,也會感覺到自己現在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我想,古希臘人之所以創造了"悲劇"的形式,也許正是讓人通過體驗故事中人物的苦難,來釋放人內心中壓抑的傷感,並對現實的生活更加充滿希望和熱愛。

回想世界上許多偉大的藝術作品,也都是如此,它們通過一個很小的切入點,折射出時代的變遷與人生的坎坷。它們不只讓我們在精神上獲得一次次洗禮,更讓我們對身邊的現實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甚至對人生有了一種更豁達的寬容與同情。

我今天能再次閱讀這些偉大的作品,其實要感謝我兒子,要不是因為教育他,我是不會讀這些書的,也不會主動去找來那麼多古典作品來試讀。反思起來,為兒子而讀書確實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動力,我也在這種動力的驅使下,獲得了許多意外的收穫。

在陪兒子讀書的過程中,我在不斷地觀察他的成長,看到他每個階段的變化,我都會情不自禁的聯想起自己當年的一些類似經歷。年輕時一些古怪的行為和衝動,現在看來,就是上帝在不同時期,打開了我們身上不同的開關,我們自己甚至都不清楚為什麼。但是多年以後,當我們看自己孩子身上的行為,聽他們講他身邊同學的一些怪異事件時,我們好象突然明白了,理解了,寬容了,淡定了。

最近讀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就有很多感受。也許,人只有在回憶與現實的穿梭之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過去與現實。我們都從年輕時走過來,但是,回頭看,我們並非完全理解當年自己的所做所為,也許,只有在回憶與現實的交織中,我們才真正認識了自己和人生的本質。

小說這種文學形式,雖然看上去似乎通俗膚淺,但卻有著其他文藝作品不能替代的作用。講故事和講道理不一樣,專門講道理的作品往往確定性很強,而故事則能給人更多的想像空間,每個人都可以從一個故事中,讀出不同的味道和內涵。而且,偉大的作品一旦產生,就不再完全屬於作者本人。好象一個孩子一旦出生,就已經不完全是父母所給予的內涵,他將漸漸成為他自己,並擁有自己的生命。

讀完《活著》,讓我更加深刻的感到,人只有經歷人生的一些苦難,才能真正理解和珍惜現實生活中的幸福與美好。伴隨孩子一起成長,使我明白,人必須經歷幾次不同方式的"重生",才能真正讀懂人生這部經典所蘊涵的真諦。

小說活著讀後感(三)

一、讀余華的《活著》讓我回憶起童年,想起老一輩的苦澀人生。雖然他的文字寫的是那樣的平淡,但是卻感到那樣的真實,那樣的親切。讓你讀著,想笑卻笑不出,只想哭。我們這一代人沒有經過那些動盪不安,但是我們這些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卻是聽著那些故事長大的一代人,所以看《活著》就感到很熟悉,不陌生,甚至就像回到小時奶奶講的事情一樣親切。

曾記得小時候總是吃不飽,玉米和紅薯是我們的主要糧食。難得吃一頓白面饃,吃得連手中的饃渣都舔淨,如果吃一次白麵條,飯後那碗乾淨得就不用洗了。但是必竟那時我們的社會已經穩定,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後來就又過起了天天吃白面,經常吃些雞蛋和肉的生活,所以以前的生活離我們是越來越遠。遠得我們有些忘本。只有在我們有時把剩饃頭扔了,剩飯倒掉了,才會聽到老年人對我們的吵嚷"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像話,還是在前些年讓你們吃沒有的吃,餓得吃樹皮,才不這樣亂糟蹋糧食啊!"依稀記得那時的我們總是頂嘴說:"啊呀!現在可是不一樣了,都改革開放了,也不看看現在是什麼時候了,還憶苦思甜呢".漸漸的,就是父母他們也不再吵我們了,因為我們的生活確實是好起來了。以前離我們更遠了,遠得很少有人再想起來!

我們不願意回憶往事,是因為有些苦我們經歷過。我們想把那些不高興的事情忘掉,但歷史是不可以抹殺的,我們越想忘懷的事情,越會發現那些事情在眼前直晃。怎麼能夠記不得整年沒有新衣服穿的歲月啊,一年到頭的撿姨媽們穿下的衣服,又肥又大的,只看見衣服看不見人,整個的一個大水桶似的,哪裡有什麼少女身材啊!雖然如此,但是我們覺得那時的人還是滿純真熱情的,鄰里鄉里的覺得很親,現在卻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陌生。那遠遠的過去就使我們有種淡淡的懷念。不過誰也不願意再過以前的生活卻是真的。

"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床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這是福貴老人說的話。也是對整個社會做人的一個總結。真是簡明扼要。可是現在社會上就是這樣的人多,你看看到時處說的是什麼?誰誰是騙子,誰又挪用了公款,真是大偷小偷,偷了公家偷個人;還有的就是什麼情人了,二奶三奶之類的,不都是這樣的人嗎?不過現在人人都見怪不怪了,這種事情就成了一種現象。成了一種現象啊!真值得人深思。

社會進步過程中,看來是免不了要出現一些不良現象的。浪費成風的現象就像古人所說: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貧不改舊家風。人人都是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啊!不過好在這只是一陣風,刮過去就平息了。現在不是到處提倡節儉嗎?我想那些不良現象也會漸漸平息,成為一陣風很快的刮過去。在物質充實的今天,讓我們的精神也充實起來。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人們生活更加幸福!

得寵思辱,居安思危。《活著》給了我這樣一種啟迪。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