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含淚活著觀後感

含淚活著觀後感(一)

剛剛看完張麗玲的記錄片《含淚活著》。影片歷時十餘年,用影音記錄下老丁在東京15年的責任與堅持、孤獨與忍耐。

《含淚活著》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九八九年,三十五歲的上海男子丁尚彪為了改變自身命運舉債赴日留學。由於日本「吸引外國留學生振興地方經濟」政策自身存在的制度缺陷,滿懷憧憬來到北海道小鎮阿寒町的丁尚彪很快便陷入生活無以為繼的窘境中。無奈中,他趁著夜色「逃離」,輾轉前往東京,開始了「黑」在日本的生活。此後的十五年,丁尚彪為了還清借款和支持遠在上海的獨生女兒赴美留學,不得不每天從事三份重體力勞動。每天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廉價的公寓,陪伴他的只有牆上女兒幼時的照片——由於喪失了合法身份,他既無法回國探親也不能接妻兒來日團聚。異國的孤寂、思鄉的煎熬、妻子的猜忌……無論有多少苦痛,丁尚彪都堅守著一個信念:人生也許是悲哀的,人也許是脆弱的,但人生是絕不可以放棄的!

作為一名被大時代所耽誤的下鄉回城知青,1996年,隻身來到日本。他懷揣著對自己的夢想與要求來到日本,本計畫上完語言學校後,繼續讀大學,並由此一路在日本發展下去。誰知命運到了日本依然跟他開殘酷的玩笑,個人的選擇在命運安排下顯得脆弱,到日本後他們才發現語言學校設在非常偏僻的小鄉村。為了生活,他對學校,也是對命運選擇了再一次的逃亡,逃亡的目的地是充滿機會的東京,逃亡的副產品是他成了一名「黑戶」,從此將許多機會堵死,包括回國與妻女相見。

老丁的人生目標由讀大學轉變為一心一意掙錢給女兒繳學費。在接下來的15年裡,頭髮疏了、牙齒掉了,老丁一人拼了命地幹著東京最底層的工作,將所有的錢寄回家,只為了女兒能到國外一流大學留學的願望。這是他認為的對家庭的責任與擔當。這期間他與家人僅有二次會面,一次是與女兒的24小時,女兒懂事地對著鏡頭說她在父親面前儘量表現得無所謂,因為怕自己傷心的表情使父親更加難過。與妻子相聚的72小時發生在他到東京後的整整13個年頭,當他拿出結婚用的紅枕套時,真想不出這十幾年間他是如何排解心中那份孤獨與思念。

記錄片的結局是在老丁離開上海後的15年。異鄉漂泊奮鬥15年後,他終於踏上回國的飛機。因為他已經完成把女兒培養成材的願望,女兒在美國成為一名醫生。飛機上老丁淚盈滿面,這使我想到《北京人在紐約》中博士在聚會時失聲痛哭的場景,那是個人奮鬥成功後壓抑許久的情緒的迸發,而老丁,則不單是個人堅持、年華老去,還有對於家庭責任的擔當。

當命運回過頭來時,所有的選擇都沒有了對錯,只留下種種可能,與一個個無法預設的結果。有人評論老丁「傻」,15年的孤獨及家庭生活缺失,換來給女兒的學費。還好他的女兒爭氣,如果女兒成績一般,無法留學成材,甚至因為缺失父母管教而過早輟學,拿著父親血汗錢亂揮霍的話,那老丁這麼做,還會有多少人感動?多少人支持?

這便是命運不確定性的魔力所在,可貴的是老丁的堅持,以及他對選擇的堅持、對困苦生活的樂觀、對家庭的責任,對愛的理解的深沉。

含淚活著觀後感(二)

一部2006年曾在富士電視台播放的紀錄片《含淚活著》,三年後被一名普通的日本大學生在網路上找了出來。這個因就業而苦惱的年輕人看完之後備受感動,懷著「這麼好的作品不應該埋沒,應該讓更多的人看到」的想法,他開始遊說電影公司,並最終獲得了三千萬日元資助。2009年11月28日,《含淚活著》在東京上映,不少觀眾都留言表示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和鼓勵,稱「影片給在經濟低迷的冷風中前行的日本人帶來了溫暖和希望」。

流傳至國內後,這部首度將鏡頭對準「非法滯留的中國人」的中日合拍紀錄片,片中那位為了改變家人命運,在日本充當勞工供女兒美國留學的父親,感動了中國觀眾,以至於字幕組在片頭就貼心提醒,「敬告,請各位準備一沓紙巾。」

《含淚活著》是系列紀錄片《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的完結篇,由株式會社大富社長張麗玲於2006年推出,也是她的封山之作。全片製作歷時10年,輾轉美國、日本、中國三地,在近2個半小時的內容中,記錄了中國人丁尚彪求學未果,為了改變女兒的命運,扛著「黑人」身份苦苦打拚15載的日本漂流生活。

影片大概分四次拍攝,尤以兩番小聚最為感人。女兒如願考入紐約州立大學,在東京轉機時終可與八年未見的父親碰面。()可惜屬於這對父女的時間只有24小時,而且由於非法滯留無法進出機場,父親不得不在機場前一站就下車,呆立在站台目送女兒遠去。

五年後,妻子前去美國探親,這一幕再次上演。不同的是,為了賺女兒的學費,老丁每天兼三份工,他第二次站在車窗外已頭髮稀疏,牙齒鬆動,他默默啜泣,仿佛可以感覺到他牙齒在漏風,令人不忍卒看。

除了愛與溫情,主人公丁尚彪的堅忍更能讓人動容。他為家人獻出了最珍貴的壯年,卻從未怨天尤人,絕口不提一句後悔的堅忍。

離開日本前,丁尚彪故地重遊,回到了最初求學的那個偏遠山坳。鏡頭前他一臉平靜,小聲地對著遠方念叨,「當初真是毫無選擇,沒辦法,只能走下去」,但最後一句話卻是,「人生,還是高興的。」在自殺人數是交通意外死亡人數5倍的日本,人們時常在生活的重壓下難以喘息,一個非法滯留的中國人卻活了下來並心懷感激。

在東京新宿區的一家電影院《含淚活著》的影片海報旁貼滿了觀眾的觀後感:「人生就應咬緊牙關,含淚前行,這是為歡笑做出的準備。如此世代相傳。」「深感擁有目標能夠使人變得堅強。」

含淚活著觀後感(三)

剛剛看完張麗玲的記錄片《含淚活著》。影片歷時十餘年,用影音記錄下老丁在東京15年的責任與堅持、孤獨與忍耐。

作為一名被大時代所耽誤的下鄉回城知青,1996年,時值35歲的丁尚彪舉巨債,隻身來到日本。他懷揣著對自己的夢想與要求來到日本,本計畫上完語言學校後,繼續讀大學,並由此一路在日本發展下去。誰知命運到了日本依然跟他開殘酷的玩笑,個人的選擇在命運安排下顯得脆弱,到日本後他們才發現語言學校設在非常偏僻的小鄉村。為了生活,他對學校,也是對命運選擇了再一次的逃亡,逃亡的目的地是充滿機會的東京,逃亡的副產品是他成了一名「黑戶」,從此將許多機會堵死,包括回國與妻女相見。

老丁的人生目標由讀大學轉變為一心一意掙錢給女兒繳學費。在接下來的15年裡,頭髮疏了、牙齒掉了,老丁一人拼了命地幹著東京最底層的工作,將所有的錢寄回家,只為了女兒能到國外一流大學留學的願望。這是他認為的對家庭的責任與擔當。這期間他與家人僅有二次會面,一次是與女兒的24小時,女兒懂事地對著鏡頭說她在父親面前儘量表現得無所謂,因為怕自己傷心的表情使父親更加難過。與妻子相聚的72小時發生在他到東京後的整整13個年頭,當他拿出結婚用的紅枕套時,真想不出這十幾年間他是如何排解心中那份孤獨與思念。

記錄片的結局是在老丁離開上海後的15年。異鄉漂泊奮鬥15年後,他終於踏上回國的飛機。因為他已經完成把女兒培養成材的願望,女兒在美國成為一名醫生。飛機上老丁淚盈滿面,這使我想到《北京人在紐約》中博士在聚會時失聲痛哭的場景,那是個人奮鬥成功後壓抑許久的情緒的迸發,而老丁,則不單是個人堅持、年華老去,還有對於家庭責任的擔當。

當命運回過頭來時,所有的選擇都沒有了對錯,只留下種種可能,與一個個無法預設的結果。有人評論老丁「傻」,15年的孤獨及家庭生活缺失,換來給女兒的學費。還好他的女兒爭氣,如果女兒成績一般,無法留學成材,甚至因為缺失父母管教而過早輟學,拿著父親血汗錢亂揮霍的話,那老丁這麼做,還會有多少人感動?多少人支持?

這便是命運不確定性的魔力所在,可貴的是老丁的堅持,以及他對選擇的堅持、對困苦生活的樂觀、對家庭的責任,對愛的理解的深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