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讀後感

巨流河讀後感

巨流河讀後感(一)

齊邦媛教授的回憶錄《巨流河》是一本很精彩的書。

我感到有以下優點。

一是內容厚重。作者80高齡寫成此書。一生經歷了諸多重大的歷史變遷。從抗日戰爭,到內戰,到台灣和大陸從對抗到對話的各個時期,都以一個知識女性的獨特視角記錄了親歷親聞。有很多獨家的歷史細節,十分珍貴。

二是作者既有很好的國學根底,又有很高的英文修養,全書既是嚴謹的史筆,又是優雅的散文。現在國內出版的回憶錄也很多,對歷史抱有嚴謹態度者已是上品,兼具美文品質者十分罕見。而一般大陸作家的回憶錄雖有文采,但有歷史感者極少。

三是若干內容給人以現實啟迪。在現代化進程中,台灣比大陸快一拍。在許多方面,可以說台灣的昨天是大陸的今天,台灣的今天是大陸的明天。

且舉一例:齊邦媛在1970年代在國立編譯館供職,主持新編台灣中學國文教科書。台灣原來和大陸相似,在黨化教育的大環境下,語文教科書以意識形態為主導,孫中山、蔣介石的文章比重很大,別的選文也着眼於政治需要,差不多成了政治教科書,學生十分反感。齊邦媛借重一批開明教授的支持,改變了這個格局,讓語文回歸語文。這有點像前些年錢理群他們組織編寫《新語文讀本》,向官方版陳舊的語文教科書發起挑戰。所不同的是,齊邦媛獲得了成功。而錢理群的《讀本》至今處在邊緣地位。上海的新編中學歷史教科書,企圖告別階級鬥爭史觀,採用文明史觀,因幾位史學界左爺告狀,乾脆被官方封殺。而台灣教科書改革,雖有守舊勢力責難,經歷陣痛,畢竟成功。從這個意義上看,大陸今天某些方面,還沒有達台灣70年代的水平。

巨流河讀後感(二)

歷史是由誰創造的?是人民。——這一不容置疑的定論是教科書明確告訴我們的。在這樣的唯物觀下,歷史是災難和抗爭、血腥和殘酷的代名詞,宏大敘事、非此即彼、冷酷無情是它的特性。至於歷史車輪下的一個個人,是不被關注的,也是不需書寫的。這幾日,讀著齊邦媛先生的《巨流河》,才令我感受到真實的歷史存在於個體,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中。

《巨流河》敘述了齊先生坎坷一生的經歷以及他所見所遇的人們的不同遭遇,寫的雖是個人的歷史,但卻讓人看到了一個時代的變遷。從巨流河到啞口海,整整一個世紀的歲月,齊先生以她一個女性特有的溫情和敬意述說著這段苦多歡少、顛沛流離的生命史:幼年離家、戰亂求學、定居台灣……而這些恰恰是在多數的歷史書中所不能讀到的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

更值得一讀的是,齊先生在自述的過程中竭力迴避著政治的影響,而始終以一個中立者的角度看待過往的一切。東北是齊先生的故鄉,也是她一輩子夢牽縈繞的地方。正因為這樣一份感情,無論是淪陷時的東北,還是勝利後的東北,她所見所聞的「事實」就有了一種更深的理解和感觸,是我們所不知的,也是我們不曾想到的。

齊先生是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在她的身上有著堅毅、獨立、擔當的優秀品質。不僅僅在她,她身邊的人都有著這些品質和修養。她的父親齊世英——她用的筆墨最多,也是她最敬重的一個人,留德歸來投身於追求民主、自由的事業,一直到被迫退出政治舞台,甚至到他離開人世,都不曾放棄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就像齊先生說的:他的腰板始終挺直不彎。還有那個給她帶來一生無限思念的張大飛,()用他青春的身軀和熱血實現了他以身殉國的豪言壯語。還有那些在戰亂時期,她所看到的老師和同學,如張伯苓、孟志孫、朱光潛、錢穆……多少人和事,在齊先生娓娓道來中透著一股股陳年的酒香味,那是怎樣的一個時代,那是怎樣的一批人?

教師,是齊先生從事的最主要的職業,也是她一生的志業。她教過中學,後來一直在大學教書,無論在哪裡,她自己追求學業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止,而且在極度困難的條件下,她仍然不放棄。如此這般刻苦努力的精神,桃李滿天下自不必說,更是造就了她的學術成就,把台灣文學推向了世界。在她的職業生涯中,有一段歷史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她在編譯館擔任教材編寫的任務時期。她不威強權,為青少年能健康成長,組織學者專家編撰了各科教材。在書中尤其提到了國文課的教材(有新舊對比的表格),改革的力度可以說是大刀闊斧,大幅度的砍掉了政治性質的文章,取代的都是文學性很強的名篇,這樣的革新在當時的環境中是需要有超人的勇氣和歷史的擔負。

齊先生,一個羸弱的女子,走的卻是一條艱難曲折的人生之路。然而她依然是幸運的,雖然她的青春年華是在逃亡、顛簸之中度過,但她的後半輩子還是能在相對穩定的環境裡追尋著她的學術理想,也因此使她與彼岸的同學、老師有了不一樣的生命軌跡和人生感悟。《巨流河》寫的雖是齊先生自述的個人歷史,卻也是那一代知識分子共同的歷史,而且它又是那樣的真實和親切,這應該就是歷史的溫情和敬意吧!

巨流河讀後感(三)

雖然號稱喜歡讀書,從高中以來卻很少讀傳記、小說一類的書刊,偏見地以為這些都是無營養的文體,作者意圖調動讀者一些虛假的感情體驗,因此偏愛如心理、美容類書籍,並因其所具有的知識性美其名曰為「工具書」。

《巨流河》之前不久讀了《江城》,覺得老外這本書寫得淺顯而可愛(也可能是語言的關係,總覺得科班出生的作者無論是語言或是思想都應該展現更深層次),但是從一個不那麼深邃的外來人的角度反映了我們這個國家在某個時代的隱痛。

如果《江城》所描述的痛楚只是如刀尖划過皮膚,那讀《巨流河》所感受到的哀傷則是如心上挨了一記黯然銷魂掌般一陣劇痛過後仍延綿日久。《巨流河》書本末尾的評論很精準,齊老師用極其低回的方式處理那些原本戲劇化十足的大情節。我從中讀出,她這種低調的文字來源於她低調的處世方式,來源於清潔端正的家教與自持。她的文字,甚合我的脾胃。正因為如此,我把中國這段我一向不以為然的歷史讀進去了,它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幾頁死硬文字,而是幻化成了活脫脫的場景刻在了我的腦海里。我的情感也隨之宣洩,當學生不得已開始輾轉求學時,我哭;當難民慌不擇路逃命而未能時,我哭;當張大飛為國殉難大愛卻無言時,我哭的淚不能止。上一次從書裡獲得如此這般的感動還是高中時期讀《平凡的世界》。

《巨流河》應該是一本史詩級的鄰家讀物,源於齊老師看似平凡,卻有著不凡的身世。感謝她能翻滾並倖存於歷史的洪流里並以自己的獨特視角見證和記錄這一切,讓在無憂無慮中長大的後人得以寧靜地端坐,僅透過她的文字,就能恐懼著她所恐懼的,愛她所愛的,感受著她所感受的那麼真實的一切。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私有的,是歸屬於同一個群體的。在個人修養未夠的時候,我只是以一個中華炎黃子孫的視角去看待並認同文化,所以《千隻鶴》、《百年孤獨》、《簡愛》這樣的文字並不能讓獲得有入世外桃源般的心潮澎湃,《巨流河》卻大大的可以。

好書果然能做到餘音繞樑,三日而不止。好多天了,我都止不住思考:人到底應該怎樣活著?得出的答案是:時代雖不同,人的靈魂卻應該有著相同的安撫方式,簡單、寧靜、樸素地生活一定還是方向正確。如今,齊老師那張純淨的臉龐總會時不時在眼前浮現,她和她在書中所認同的那些具有清潔人格的時代英雄(齊世英、朱光潛等),漸已成為我心中珍重的榜樣。

《巨流河》之後,難再有此類傳記文學能給予我相同震撼!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