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電視劇觀後感

電視劇《命運》中李雪健扮演的深圳市委書記宋梓南的角色最讓我感動,從他身上悟出了八個字:「解放思想、敢闖敢試。」

宋書記改變了深圳作為一座城市的命運,也改變了深圳老百姓的命運。在我看來他是全國幹部的楷模、優秀的共產黨員、祖國的好兒子、「80後」的好前輩。看完《命運》電視劇,我們回頭再看現實中經濟繁華、人民安居樂業的深圳,概嘆一座城市的崛起、發展與穩定是多麼不易。由一把手宋書記的命運,我想到了廣大老百姓的命運;由深圳特區的命運,我想到了錢江經濟開發區的命運。

城市發展需要好領導。《命運》電視劇里的宋書記雖然是個虛構人物,但卻是許許多多深圳市委書記、市長的化身。作為深圳一把手,他始終牢記自己的使命,在改革開放之初,憑摸著石頭過河的膽略,通過艱難探索與實踐,為深圳的發展開創了程控電訊、外引內聯、土地有償使用等各項新模式。把一個3萬人貧窮小鎮發展成百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大力支持創業、招商引資,終於為中國開闢了一座魅力型城市。他是位剛烈正直、敢於殺出一條血路的共產黨員,在「雷伴武」事件中表現尤為突出,他能在黨委會議上坦然自己「用人不善」的錯誤,表現宋書記有勇於自我批評的精神。在經濟大潮逐漸變質的時候,他把「雷伴武」事件製作成生動的宣傳資料,教育廣大幹部民眾,表現宋書記堅韌不拔的性格。他是一位把人民放心中、把為人民做事放手頭的好領導,城市的崛起與發展就需要這樣的好領導。

城市發展需要抓住機遇、開拓創新。前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在錢江經濟開發區規劃編制專題會議上講過:錢江開發區目前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千載難逢的機遇、機遇大於挑戰。無論《命運》電視劇中的深圳還是現實中的深圳,都牢牢抓住了改革開放這面新旗幟,抓住了經濟發展的新機遇,攻堅克難、迎難而上才有了今天的好命運。發展要敢闖敢試、發展要創新意識、發展要推進跨越,錢江開發區的發展特色就應該體現在「敢、新、進」三個字上,尤其是「新」字是城市發展的行動指南和必須堅持的重要方向。改革開放求「新」,21世紀城市發展更需要「新」。《命運》電視劇中的深圳特區剛好處在上世紀80年代,那時候的新是「求新」;今天錢江開發區的發展處在本世紀,這時候的新是「更新」。錢江開發區的發展從「建區」向「建區造城相結合」轉變,以「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增活力」為契機和突破口,結合自身特點,著力打造產業高端、高品質的新區域,為杭州開啟新門庭、張貼新標誌、樹立新形象。

城市發展需要做好民生工程。「問情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的三問策略是今天城市發展的「基石」。當官要為百姓謀,自古以來這句話就流傳廣泛。《命運》電視劇里的宋書記始終以有利於特區又好又快發展為出發點,不顧自身的政治前途,勇於擔當責任,維護國家利益、鞏固改革利益、為人民謀利益,表現出一名中層幹部對城市發展的堅定信念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命運》電視劇的情節留給觀眾的不僅僅是為官者矢志不渝地推動改革開放的精神,更是一幅精緻的城市規劃藍圖,而錢江開發區更像正在建設的實事工程。由規劃藍圖到實事工程,我們看到了一座城市的偉大崛起,它的建設與發展永遠離不開人民的設計和人民的力量。

「解放思想」,解的是扎在人民民眾肚子裡幾十年的富裕心結;放的是城市建設者及管理者「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理論依據和崇高思想。「敢闖敢試」,闖的是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所碰到的各式各樣的艱難險阻;試的是有利於共建共享生活品質之城的一攬子計畫。「解放思想、敢闖敢試」八個字不光深刻地表現在《命運》電視劇中的主角宋書記身上,更應該表現在今天錢江開發區的一把手身上及其政治作風上。

電視劇觀後感(二)

不知道什麼緣故,筆者喜歡看戲劇人物故事片,從《梅蘭芳》、《荀慧生》、《北方有佳人》到《大武生》,因為筆者覺得,培訓師成長與演員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無論是「練功」成長,還是成名在「各個碼頭上混」,有些地方相通。

《大武生》電視劇以中國清朝晚期光緒大婚至袁世凱稱帝下台的社會歷史為背景,以一代名伶馬嘯天幾十年奮鬥的故事為中心,通過他在事業上的巨大成功和在感情上的坎坷波折為托,充分展示出一代京劇大師不平凡的一生。

觀完《大武生》主要章節,有以下四點感受。

其一「戲大如天」的職業使命感。作為一名職業演員要有一種職業敬畏感,別把自己職業不當回事,尊敬、尊重自己的職業,「戲大如天」,觀眾比什麼都重要,「得伺候好嘍」,是衣食父母,不能忽悠、愚昧觀眾。太后老佛爺談到「戲大如天」,對下面群臣教育一番,要「朝廷社稷大如天」,有使命感,有種敬畏,要全身心投入,不敢有絲毫懈怠。

其二要勤「練功」、常「練功」。一部戲唱了幾百遍,也要練功,一日不練功就會退步,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幾天不講就會生。梅蘭芳大師在唱戲前,儘管唱過幾百遍,也要盡下心來「默戲」,對觀眾的一種負責任;《北方有佳人》主人公說書的師傅,每次出場前都要「淨手」,以示尊敬。再就是要創新,有所突破,一部戲聽了多少遍都會煩死,創新戲是必須的,有創新才有生命力。《大武生》主人翁馬嘯天創維新戲。

其三對愛情的忠貞。六格格對馬嘯天很痴情,除為他生了兒子慕容虎外,多次幫他化險為夷,脫離苦難,臨終時為馬嘯天殉情而死,同赴黃泉,愛的感天動地,轟轟烈烈。人生能有幾回搏?人生能有幾次愛?認認真真愛一回,不遊戲人生,真誠真情投入,不枉來世上一回。

其四對待善心。善心、善良有好的一面,但有時會害人,對那些居心不良的害群之馬絕不能手軟,「慈不帶兵,義不打仗」,堅決清楚,否則會給組織帶來大的損失。從另一角度講,「善心」會害人。

從每一部影片後面都有所受益,看的角度不同,剖析的點不同,給人的啟迪和思考也不同。用心去看電影電視,會受益匪淺。

電視劇觀後感(三)

這部電視劇是包含了戰爭劇、諜戰劇和愛情劇一體的綜合型大劇,作品的正確定位應當是跨國界年代愛情史詩大劇。撇開它的歷史背景的正確性,這是一部很棒的電視劇,看完之後我特別想贊編劇!看完全劇,才懂得什麼才是真正偉大的愛。是的,那樣的堅守和等待,那樣的非你不娶非你不嫁的承諾讓人不得不感動不得不震撼。

《我的娜塔莎》應該是一部純愛史詩。開篇講述1940年的冬天,抗聯戰士龐天德逃避日本關東軍的瘋狂圍剿越河到了蘇聯境內被蘇聯教官娜塔莎救起,但是故事的走向並沒有「順理成章」的一見鍾情。這場50年的愛情起初經歷了一次次的誤會,上演幾場雪地肉搏,這段「打」出來的愛情根基更加堅實,經歷一生的相聚--失散--重逢--再失散——再重逢從而彰顯出愛情的偉大力量。

印象最深的有三處。第一處是戰爭結束,娜塔莎與龐天德之間因為魯莽和誤會沒能結成婚,娜塔莎被除去軍籍回到蘇聯,去龐天德家裡吃最後一頓飯,然後他們兩個在屋頂一個跳舞一個拉手風琴,龐天德拉著拉著就哭了,娜塔莎跳著跳著也落下淚,然後天德抱住娜塔莎,害怕這一別就再也不見。他說,他為了盡孝道,只能把這份愛擱在心裡。第二天,龐天德出現在娜塔莎回蘇聯的火車上,娜塔莎問他為什麼在這裡。原本我以為龐天德想要和娜塔莎私奔,但他沒有,他說:「我想送你到邊境。」他放不下,但為了恪守道義,只能做出這樣的卑微舉措。

第二點是他們在和平年代再次決定要結婚,但在結婚前一天娜塔莎因中蘇關係被迫遣回蘇聯。龐天德狂奔到火車站為了給娜塔莎送別。這對苦命的戀人始終不能完成正式的婚禮。龐天德的內心獨白是:我預感我很可能會永遠的失去她。他們都是那樣害怕失去彼此,但始終命途多舛。太多的阻隔使他們相愛卻不能在一起,但彼此無論多麼艱辛多麼苦難,始終認定彼此是自己的唯一,向來緣淺,奈何情深?

第三處是在中蘇邊境上隔著不寬不窄的漠河。娜塔莎說,她慶幸世界上有這樣一條河能讓他們只有這麼近的距離。可就因為有這樣一條河,咫尺間隔了天涯,一條河間,兩個世界。他們相互等待,龐天德始終堅持不跨越國界,他說他愛他的祖國,但他不離開這個寒冷的小土屋,因為這裡是離自己戀人最近的地方,他愛住在他對面的那個女子。然後每天隔著漠河,他們相互打著旗語說著情話說著山盟海誓至死不渝。

只是好景不長。跨越生死跨越國界的愛註定背負太多歷史遺留和苦難。()他們有自己的堅守和信仰,漠河上流淌著無法相守的哀傷。

中途還有一些感動,滿江紅跟順子。伊田紀子對龐天德自始至終刻骨銘心的愛和執著,瓦茲洛夫對娜塔莎的執念都讓這段感情變得深刻而厚重,他們對不起一直愛著他們的人,但感恩不是愛。這將愛情的本質體現的淋漓盡致。他們也都是倔強的人,不因為感謝和愧疚而捨棄真愛。後來他們各自成婚,我想是因為編劇希望實現大團圓結局,安慰那些對紀子和瓦茲洛夫的執著追求不求回報的愛心酸讚嘆的觀眾。

不可否認的是,這部劇中間某些部分不是很好,譬如,潛伏那一段,說真的,我感覺與余則成的潛伏相比,真的是遜很多,但這畢竟是一部愛情史詩,主打還是愛情二字,前面的戰爭、潛伏也全部為了娜塔莎與龐天德的愛情做鋪墊。太多的變遷。誤會、國家政治是阻礙在相戀兩人之間最大的障礙,但在國際河的兩岸,他們彼此用旗語表達自己最真摯的愛情,說真的,許久沒為電視劇哭過的我,在這樣的比劃之間,已是欲罷不能,我不知道那是一種怎樣的信仰在支撐著他們,彼此不顧世間的寒冷,也許在他們看來,早已經忘了天有多冷,水有多冰。

正如主題曲唱的一樣,千里萬里的風雲,怎能阻隔愛的人在路上,那樣的一江春水又豈是能阻礙相愛的人的理由,跨越了國界,跨越了漫長的半個世紀。看完大結局,他們直到五十年後才真正在一起,那個時候他們已經是白髮蒼蒼,可是仍然牢牢的記著對方,堅守的等待他們的愛。《我的娜塔莎》用太多的離別和重逢,太多的磨難和磕絆來詮釋,也許正是有這麼多遺憾和悲情,令這份愛面對現在這樣一個浮躁的社會,喧囂的社會,才倍感珍貴和偉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