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鋼琴教師影評

鋼琴教師影評(一)

這部電影改編自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的同名小說。通過對一個心理畸形的女教師以及一段扭曲的戀情的描述來表現一種病態的情感、家庭和社會倫理關係。

艾麗嘉是一個中年的鋼琴女教師,高超的技藝使得其在業內享有盛名。但是已經不惑之年的她依然和自己的母親擠在一個狹小的公寓裡。老太太是一個古板刻薄的人,對已經中年的女兒,依然十分嚴厲,處處都要管,每天幾點上課,幾點回家,錢花哪裡了……甚至晚上還睡在同一張床上。

艾麗嘉又是一個欲望十分強烈的人,長期處於母親嚴厲的壓迫與全方位的監控之下,其心理發生了嚴重的扭曲,尤其內在與外在發生了強烈的錯位。外表上,她是一個嚴肅嚴謹的音樂家,治學嚴厲,技藝高超。每次出現,都是板著臉,手抱在胸前,表現出強烈的自衛心態,身子也裹在大衣里,全身的顏色單調而嚴肅。似乎就是一個嚴謹古板的音樂家和大學教授。可是,另一方面,這種長期強烈對內在欲望的壓制,也滋生出了另一個墮落扭曲的人格。她喜歡去成人錄像廳里看錄像,並且依靠嗅之前的人扔下的紙巾獲取滿足,她喜歡去停車場偷看情侶親熱,來尋求刺激,甚至用刀片割傷自己的私處……

生活似乎就在這樣的矛盾中進行著,直到一次聚會,艾麗嘉遇到了一個年輕的彈奏者華特,他英俊瀟灑,年輕力壯,作為一個業餘鋼琴手,其天賦卻使得他擁有超出其他鋼琴師的演奏效果,艾麗嘉立馬愛上了他。而華特也被艾麗嘉的成熟優雅所吸引。

華特聰明又主動,立馬就報考了艾麗嘉執教的音樂學院,希望靠近艾麗嘉。而艾麗嘉則克制了自己的衝動,反而表現出了冷淡和嚴厲,對這個喜歡的人給予了諸多責難與挑剔。這段感情也就隱藏在了內心的深處,不敢去直面自己的喜歡與厭惡,也許許多人也有這樣的經歷或者感覺。華特還是進入了艾麗嘉的課程,可是艾麗嘉從來不看他,卻總喜歡躲在暗處觀察他。華特很疑惑,他無法弄清這個嚴肅而沒有表情的女人對自己的真實想法。在一次音樂會排練上,華特對自己的一個女學生表現出了關懷,這極大的刺激了作為老師的艾麗嘉,她於是暗中將碎玻璃放在學生的衣兜里,割傷了這個即將開始個人演奏會的學生。艾麗嘉終於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對華特大發醋意。華特終於弄清了艾麗嘉原來也是愛自己的,於是在洗手間裡,兩人相擁了。可是令華特疑惑的是,艾麗嘉與一般女子不同,似乎對性愛有著古怪的愛好。

之後,艾麗嘉都刻意迴避華特正面的愛,依然表現得如同一個古板的教授一樣。後來,她給華特一封信,信里的內容卻令華特大吃一驚。她要求華特捆綁她,虐待她,在她母親房間的隔壁凌辱她……華特無法接受這樣的愛,這樣的性,於是逃走了。

當夜,母親又開始了對艾麗嘉的辱罵,突然,艾麗嘉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慾,於是死死抱住母親,親吻母親……同時,華特也忘不了艾麗嘉,終於,發狂的他衝進了艾麗嘉的房間,按照艾麗嘉信里所說的凌辱了艾麗嘉,並且強暴了她。艾麗嘉此刻才發現,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幻想中的快感並不存在,反而這很痛苦。

第二天,艾麗嘉要去代替那個被自己割傷手指的學生演奏,她帶了一把刀在身上。站在門口,怎麼也等不來自己的戀人,當所有人入場後,華特才與家人姍姍來遲。艾麗嘉想要拿出刀衝上去,卻遲疑了。華特若無其事的與其打招呼,微笑著入場了。最終,若有所思而傷痛欲絕的她又想自裁,當刀尖插入身體時,她再次停住了,好像忽然想到了什麼,迷茫的她拉開門,沿著黑暗的街道,飛奔而逝……

看完電影,最震撼的就是在於影片對複雜人格與人性的表現力以及對於人的隱私生活和隱秘體驗的挖掘。

古板嚴肅的艾麗嘉,長期被母親監控與壓抑的欲望滋生了這樣一個喜歡虐愛的人格,她不知道真正的性愛是什麼,於是幻想出了許多刺激的場景,想要去體驗,長期以來,她在各種肉體與精神上體驗著自己的快感,邊緣的性成了其隱秘的私生活的全部樂趣,她一直在等一個愛人,一個施虐的戀人。艾麗嘉的母親,長期對子女過多的管教,也讓人吃驚,已經中年的女兒,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得到母親的準許,即使孩子也不會被這樣束縛吧?有幾個地方很讓人印象深刻,艾麗嘉每次去成人錄像廳,都要對母親撒謊,一旦回家晚了平時的時間,母親就開始不斷往學校打電話。對女兒買衣服,母親也多番指責,甚至拿走認為不合適的衣服。母親成為了艾麗嘉生命里的一座大山。過度的壓抑,長期也就造成了一種反彈,於是艾麗嘉眼裡,母親也變樣了,一方面,她畏懼母親,一方面,對這種畏懼的挑戰成了其快感的來源。所以,她幻想自己在母親房間的隔壁被凌辱,母親可望而不可即的樣子讓其激動不已。乃至於最後抑制不住而對母親施暴,正是這樣一種反彈,征服感,讓艾麗嘉找到生活的平衡。所以,最終當被逼瘋的華特真正按照信上所言在母親面前毆打自己,凌辱自己時,艾麗嘉才猛然發現這不是自己渴望的那樣快樂。當華特強暴自己的時候,真正完成了一次性交時,艾麗嘉驚恐的神情那麼默然、那麼淒涼,她是如此厭惡和難以容忍這種正常的方式啊。長期習慣了各種邊緣性活動的艾麗嘉,已經不能像常人一樣體驗正常的性了,所以華特多次與之尋歡,不是因為艾麗嘉的古怪嗜好讓華特傷心就是華特的正常行為讓艾麗嘉作嘔。

導演與演員的對這種私生活的扭曲把握得十分出色,尤其艾麗嘉的雙重人格,讓人吃驚。如此強烈對比的個性怎麼會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冰炭同爐,就是為了最終悲劇的結局埋下伏筆。艾麗嘉嚴肅莊重,多少年來,其高超的音樂水準培育了多少音樂家。另一方面,她自私,對於看見自己進成人錄像廳的學生,不由分說的責罰。對於受到自己喜歡的人照顧的學生,就要毀掉她的雙手,即使斷送其前途也在所不惜。冷酷的她,喜歡受虐的同時,也不在乎外人的感情。這就是艾麗嘉,一個怪異扭曲的人。

扭曲的愛,這就是艾麗嘉對真正愛的理解。用華特的話來說就是,「你不能用自己古怪偏執的愛去侮辱一個男人!」兩人相愛了,但是正常與錯位毀滅了兩人的關係。艾麗嘉的一意孤行,華特的越陷越深乃至最終的失控。於是,華特最終選擇與艾麗嘉形同陌路,艾麗嘉在殺與自殺中掙扎,最終選擇報復性的自殘來抑制這種痛苦。

影片是壓抑而痛苦的。不同人物的命運都充滿了苦悶與不安。艾麗嘉在外在於內在的不同需求間被撕裂,最終崩潰。華特在愛的煎熬中從受虐者變成了施虐者。艾麗嘉的母親處處無微不至的對艾麗嘉的「關心」,想要永遠守住艾麗嘉的偏執的母愛導致最終失去了一個正常的女兒。

愛被情慾撕扯,情慾被欲望毀滅。於是,衝突過後,除了痛苦,什麼都沒有留下。

鋼琴教師影評(二)

昨晚又看了一部添堵的片子《鋼琴教師》。看罷除了感慨嗟嘆以外,覺得有些納悶與不解。影片說的是一位年屆四十的女鋼琴教師艾麗卡在維也納音樂學校任教,她與專橫的母親生活在一起。在這個封閉保守、幾乎與世隔絕的殘缺家庭中,沒有男人的位置。艾麗卡感到壓抑苦悶,這種畸形的環境導致了她不得不依靠偷窺和自我虐待來發洩性慾望。她的人生因為一個學生的引誘而改變了。

我不明白:明明是一個有學識有名氣的鋼琴教授。在感情方面卻是如此空白,在愛情方面竟是如此變態。都說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我想:這其中與她的親職教育管制與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她母親事事過問,事事禁忌,事事控制,女主人公毫無任何自由可言,如此病態的親職教育,薰陶炮製出的也是一個精神情愛上的病態女兒。她憂鬱內向自閉。可她對音樂有著獨特的感受。她還有著高蹈於庸眾之上的優越感與獨特性。就是這樣一位看似優秀的教授,可她同時也有著血肉之軀,也有七情六慾,她本來是需要愛,渴求愛的,但卻不懂如何表達,不懂如何愛自己心儀的男人。竟然發展到一個本身愛她的男人出於對她的報復變態地折磨她,打她,羞辱她。我不了解這部片子的創作背景,無法進行更深層次的評論與剖析,但是至少我從片子本身看到了親職教育的失敗,看到了一個家庭的悲哀,一個女人的悲哀。

這也更加堅定了我的一個看法:能夠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愛意,並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愛意也是個人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不僅能感染對方,也能取悅自己。是的,這需要一種與人相處的能力。這能力的創造取決於自己,也取決於教育。

帶著這些看法與感想,我對這部片子進行了更深的了解。()我從網上知道:這部片子是根據法國同名情色小說《鋼琴教師》改編而來的。以下是網上的評論。據說小說是歐洲一本經典的女性主義文本。耶利內克這位天才另類的女作家,正如瑞典文學院在授獎詞中所說,她在《鋼琴教師》中以驚世駭俗的筆觸、獨特的語言激情「描寫了一個無情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讀者面對的是強權與壓抑,是獵者與獵物之間的根深蒂固的秩序」。

《鋼琴教師》中的人物與情節極其簡單,人物高度符號化,具有深刻的象徵性,可以作為寓言來解讀。耶利內克的寫作實際上受到奧地利另一位文學大師卡夫卡的影響。高度符號化的人物,夢魘般的人生,冷酷而無情的現實世界、令人震驚的全方位異化,現代人絕望而荒誕的生存處境,等等,這些都在提示這種關聯。但是耶利內克的寫作更是向著當代敞開的,她以精微的生活細節豐富、拓展了卡夫卡所表現的主題,從而對當代文明的批判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鋼琴教師》裡,對男權社會中女性悲劇命運的關注、對當代媒體對人的意識的控制、對當代音樂等藝術樣式對人的意識的嚴格控制、對無所不在的權力的控制甚至深入了男女性愛這一生命的原動力之源的發現,等等,她都有令人驚訝的發現,甚至,耶利內克還指出,親人之愛也變成了一種可以量化和計算的經濟學公式,母女關係變成了控制與反控制的關係;愛情成為兩性的戰場,性愛沒有愉悅和快感,做愛的雙方都在想著許多做愛之外的因素:男人只是受利比多的驅使而急於排空那些液體,與愚蠢的公牛無異;女人只是被動的容器,稍有反抗便會遭受悲劇性命運。

當然這是小說,是影片,但又不僅僅是小說,影片,希望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悲劇這樣的陰暗面少些,再少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