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心靈捕手影評

心靈捕手影評(一)

這無疑是一種美好,儘管我不知道威爾在之後的日子裡會是怎樣,這正如人不知道一片葉子落於何處,但卻會明白它已經落地了,在那一時刻和過後的許久,人們望見葉子劃落空中的軌跡,無聲感嘆,默然讚美。

我想我比較痴呆,沒有在影片中看出「人人都可以是天才」的說法,而只是明白「天才」不一定要過「天才模式」的生活,或許我該想到「玉不琢,不成器」。一塊未琢的玉,有許多玉的用途,但它只是物質的玉的價值,而一塊成器的玉,卻能顯出一種美的價值。當然,這種雕琢或許可以從兩位教授不同的方式來看待,畢竟一顆螺絲釘很好塑造,一顆自由的心卻是難以捕捉。

威爾可以很牢固地記憶他人的觀點,可以很急速地計算數學問題。但他的問題在於失去真實的自己,而他所謂的原創思考也正是基於一種閃躲式的叛逆,或許一切叛逆派都是紙老虎,人驕傲的堡壘是虛謊的,當一個真實的炮彈飛來時,即刻成灰,因而桑恩對著威爾所說的話,是刺痛人心的,當威爾抱著桑恩流淚痛哭時,我們幾乎無法想像那是曾經的他——卻是真實的他。這仿佛新約聖經中使徒彼得在傳道時,眾人聽得扎心,因為公義的審判是指著人的罪惡而言,而救贖的恩典是為墮落的人而預備的。當一種理論刺痛人的腦袋時,我們總想起高中時的題海戰術,惱而棄之遠之;而一種觀點扎痛人心時,奇妙便產生了,人會迴轉尋求真實的那一面。於是,除了在溫暖和感動的背後,才知道看見「真實的自己」並不來自自我發現,也並非出於書店架子上勵志書中高喊的自我實現。而恰恰是「啟示」,即被他者告之。

人所釋放的如火的驕傲,被一種恰似冷水的責備所針對時,就仿佛尊嚴被剝奪,何況清高是從二手知識而來,所以桑恩對威爾說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但驕傲最終必然在第一手的生活實踐中成為敗兵,或是妥協了,或是謙卑了。

心靈捕手影評(二)

看《心靈捕手》前,一直以為可以在最後看到類似於《死亡詩社》中 Captain My Captain的顫動,再不濟也要等到《放牛班的春天》裡漫天紛飛的紙飛機,可以讓我在一個春夜感受到溫暖流動的情愫,幻想第二天起床能看到窗外的迎春花開。然而直到威爾接受了一份工作,然後開著那輛diy出來的小汽車奔向美麗少女從此過上幸福生活,字幕緩緩從下方上升時,我跟著字幕從椅子上站起,電影結束了啊。我不太明白我看了一部怎樣的電影,好或者壞?

今天早晨醒來,聽到呼呼的風聲把窗戶和門吹得發抖,不想起床懶懶地躺在被窩裡,想起《心靈捕手》,我突然覺得我原來看了一個孫悟空和玉帝老兒的故事。妥協,成為這部電影最終要表達的真諦,威爾渾身本領放任不羈如同悟空,數學教授這個玉皇大帝使出殺手鐧妄圖收復威爾,派出二郎神哪吒托塔李天王都以失敗告終,最終無奈只好求助於住在雷音寺的如來——桑恩教授,桑恩教授法力無邊,威爾沒能跳出他的手掌心,被我佛收復,裝上金箍咒去西天取經去了。

影片努力把桑恩締造為威爾的知心朋友,甚至還為桑恩和數學教授之間安排了爭吵,要是仔細去看他們的對白,就會驚訝地發現,爭吵的再激烈,其本質都是要收復,只不過焦點在於收復的方式而已,導演把桑恩偽裝的再好,即便算不到如來,充其量也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如果沒有緊箍咒悟空永遠不會認為觀世音是他的朋友。

悟空受到點化,終成正果。我相信威爾這一路,數學教授和桑恩也會保駕護航,以保證威爾取得真經。其實悟空最終的結果對他個人來說很難評判是得是失,是他一人得道的好還是留在花果山逍遙自在的好,不可能作出一個量化的係數當作結論。威爾的西去也同樣是非難卜,在泡吧做雜役和一輩子算術截然相反的生活之間,威爾應該走哪條路?玉帝如來觀世音數學教授桑恩一致認為後者更光明,因為他們代表了強大的正統勢力。正統可以保證衣食無憂,可以保證社會地位,唯獨不能保證內心是否幸福。如果一定要說清楚該還是不該,也只能憑藉當事人前後的人生價值觀和世界觀對此做出淺顯的解釋。遺憾的是,威爾的各種「觀」的變動,地下化地解決了,與桑恩教授之間輕描淡寫幾個鏡頭,威爾就哭著被收復了。我不知道在威爾的心中發生了怎樣劇烈的震動,也許他是天才,情感不外露。但既然是天才,心靈會那麼輕易就捕獲麼?孫悟空還來個大鬧天宮呢。

好了,不管怎樣,威爾都被成功收復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不會因為威爾的缺席而推遲了,桑恩和數學教授成功地為人類謀到了福祉,一切多麼皆大歡喜。到了清算功勞的時候了,桑恩頭功,數學教授二功。兩個人站在功名薄上看著自己的愛徒傻笑著,永遠不會知道有人對他們的威爾說過——你知道我每天什麼時候最幸福嗎,我去接你的時候從我的車上走到你門前那十秒,我會想像你不在家,你沒有一句道別就離開了。你留在這裡是我們的恥辱。

在我看來,這句話才決定了威爾的去留。

心靈捕手影評(三)

美國影片《心靈捕手》,又名《驕陽如我》,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互動與救贖的故事。在MIT作清潔工的男主角威爾是個智商超人的數學天才,他可以很成功的運用自己的天賦完美的解出那些數學題。卻是一個在哈佛的教室門外打掃衛生的清潔工,他輕而易舉的解出了教授研究了2年的數學難題。貧寒的出身以及幼年遭遇形成他自我封閉的性情,可對於自己的生活卻是一團糟。

他打架,偷竊,毆打警察,甚至要被捕入獄,並以叛逆不羈的行為來掩飾自卑、宣洩苦悶。蘭博教授無意中發現了威爾的天賦,他將面臨監禁的威爾保釋出來並擔當監護人,關鍵的時候西恩教授幫了他一把。

期望威爾重視並發揮自己的天賦異稟,以實現常人無法企及的人生價值,要求他幫助自己在數學上功成名就,條件是他可以幫助威爾脫離失敗。殊不知,這樣的生活並不是威爾想要的,無奈中,蘭博教授求助於其大學好友西恩,請他開導並救助威爾。西恩以其獨特的方式與威爾經歷了一番「心靈的碰撞與互動」。最終開啟了這個天才青年封閉又脆弱的心靈……

並非和許多好萊塢模式的浮華大片一樣,這樣的一個天才運用了自己的才能,換來了金錢名譽,最後還抱得美女歸。相反的,心靈捕手並沒有在威爾的天賦上大做文章。最重要的應該在於心靈,或者說友情。

心靈捕手,每個人都想看透別人在想什麼,每個人同時都不想被別人看透,每個人有著自己的故事,痛苦,有自己不想為人所知的傷口。

這部電影沒有眩目刺激的場景,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但卻好看而耐人尋味。它的所有價值和精彩之處蘊含在影片的主題、人物關係和演員的細膩表演中。最核心的看點是西恩如何開啟了威爾的心靈之門,使之走出由於童年創傷所導致的心靈樊籠,能夠有勇氣去感覺生活、更積極地面對世界,勇敢地踏上追求真愛並與紅塵相容的人生之路。而馬特戴蒙與羅賓威廉斯這一老一少反差強烈但又默契和諧的精彩演繹,則使這部可能會流於平淡的影片熠熠生輝。

一部內涵深刻的電影,需要一個豐富而細膩的內心去解讀。

威爾,有著不被人知的苦痛,他就這樣孤獨的生活了二十年,有著幾個旁人看起來同樣喜歡打架、喝酒、抽菸、說粗口無所事事的朋友。他最好的朋友查克,那個看似對未來對生活不抱期望的人,在工地邊用儘可能不在乎的語氣說:「你是我的摯友,別誤會我的話。20年後如果你依然住在這裡,還來我家看電視,陪我做工地工作,我會宰了你!我並非出言嚇你,而是言出必行!你有才華,我們誰都沒有,你不是欠了你自己,你是欠了我!明天醒來我即使50歲了,但我依然要做這種工作,那倒無所謂;你卻有個黃金機會盡展所長,你沒膽量去做,簡直一派胡言,我若有你的才華,我什麼也肯做,那群狐朋狗友也一樣,你再留在此地20年就是侮辱我們!每天我開車到你家門接你,我們出去喝酒談心,的確開心,可知我每天最渴望哪段時刻嗎?就是我下車走向你家門那十秒,渴望著我敲門時你已經離家遠去,連一聲到別也沒有就離開了,我所知不多但我知道我有過這種想法。」

也許他其實真的明白威爾,細節的流露,希望他過得比自己好。也許這就是友情為什麼偉大,沒有占有,沒有私慾,有些人說朋友是兩肋插刀,有些人說朋友是心靈伴侶,但真正能做到無私的人,又有幾人呢?

西恩教授在為威爾請了幾位心理醫生治療都失敗之後,把他帶到了西恩的工作室。

在西恩之前被請來的那些「名醫」們雖然各個聲名顯赫,但是他們的自我定位都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拯救者,那種隔離、冷漠和居高俯視的態度虛偽而令人反感。所以,心理醫生首先要對「患者」開放自我的心靈才能與他們產生共鳴和通感、才能獲得對方的信任,從而產生一種良性的互動。

事實上,幾乎每一個成年人 無論是「醫者」還是「患者」— 由於生活中所經歷的傷痛、磨難或是挫折,大多會把自己裝在「套子」里,這種隔離的「套子」往往會像堅冰一樣又冷又硬。()在影片中威爾的「套子」是他異乎常人的才智和他藉此對他人的揶揄嘲笑,而西恩的「套子」則是隱遁於世。打破這層堅冰不應該靠花樣百出的療法或技術,而恰恰靠的是像西恩那樣率先敞開心扉、給予信任,靠的是那溫暖和煦的「驕陽如我」。

西恩的可貴,在於他懂得「給予信任」,並在信任中建立平等的互動關係。

西恩,一個看上去頗為和善的老頭,於是,這兩個看似完全不合拍的人開始了相互猜心,想要在心靈捕捉上戰勝對方。威爾自恃才高,但是這次這些伎倆在同樣博學的肖恩面前卻不起作用,兩人就開始了長期的心理對峙。

在一次次的溝通,爭吵,冷戰,妥協一直到最後的成為真正的心靈摯友。只有這兩個人明白他們之間有種共同的東西,其實都原本是單純善良的人,只是一些難以對別人提起的傷痛,讓他們忽略了自我,迷失了自己。

當影片尾聲,查克象平常一樣開車去接威爾,卻發現已經人去樓空時,那種既傷感又高興,既不捨又由衷的欣慰的情感的流露,讓觀眾體會到其實威爾有著怎樣的財富和幸運。

影片的最後,心靈釋放後的威爾告別了朋友,道別了西恩,也作別了蘭博教授給他安排的人生規劃,他開著車上路了。他要去哪裡?是去追求愛情,還是在追尋一條自己選擇的人生之路?

威爾的車最終駛向了哪裡?這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威爾已經有能力去選擇他的生活道路,並在自己所選擇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