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生首頁觀後感

三峽好人觀後感

三峽好人觀後感(一)

賈的三峽好人終於公映了,觀後感慨萬千啊,同時也對這部電影拍手稱快,在中國目前的社會轉型期,民眾需要這樣的藝術作品,需要冷靜地客觀地剖析社會現狀,了解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現狀,關注潛在的和已經嚴重存在的社會矛盾,這不僅僅是電影人的責任更是整個社會不同階層特別是政府部門應該深刻分析和探討的歷史性問題。

三峽好人比較全面的展示了中國改革過程中特別是經濟迅速發展過程中,弱勢群體所付出的沉重代價,這種基於改革而帶來的困難甚至是災難在某中程度被輿論給淹沒了,這個時候問題已經上升到政治層面,政府出於社會穩定的考慮,嚴格控制輿論,永遠只報導改革的利好訊息,把改革所帶來的社會深層次問題一筆帶過,或許在某種程度說是在加深潛在的社會矛盾。當然政府在這方面也做了不懈的努力,從三峽移民的政策和重視程度可以看出,但在具體的政策落實上就大相近廷,這時的問題就是政治體制的缺失問題,政策無法落實到基層,使改革積累的民怨,製造了社會矛盾,而《三峽好人》在這個時候的公映恰恰讓大眾看到了光彩背後的社會代價,所以說這是一部具有時代意義的寫實電影,這是我要說的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三峽好人的公映說明了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長期的基於政治敏感的電影題材限制,隨著中國改革事業的發展,電影工業也隨著不斷發展,但發展的前進水平和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還相差甚遠,隨著像華娛兄弟這樣的民營企業的進入,一定程度上的促進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從近幾年的電影作品就可以看出。但是對於題材的嚴格控制,很大程度上把中國的電影定位在了娛樂性質上,中國電影的時代意義在削弱,因為解放後的戰爭題材電影對於當時的苦難階段具有很強的鼓舞作用,而在現在這個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中國,電影的時代意義已經不同,所以說基於目前的中國現狀,中國電影的時代意義沒有顯現出來,這裡面有體制的原因,社會認知和娛樂傾向的多方面原因,從山峽好人的票房就可以看的出來,中國的電影觀眾還是不成熟。

我要談論的第三個問題,中國弱勢群體的生活現狀,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中國目前的貧富差距在不斷拉大,已經成為政府關注的焦點,這是改革帶來的代價,而政府的保護措施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將是關乎社會穩定的大話題,而貧富差距的繼續拉大在社會矛盾上已經明顯的顯現出來。《三峽好人》就是一部反映中國地層弱勢群體的生活,它具有它的時代意義,而弱勢群體的現狀確是血淋淋的,中國的三農問題幾十年一定是中國的最主要的社會問題,而三農問題的焦點一直是在利益的分配上,矛盾是深層次的,這幾年的三農政策只是杯水車薪,背後更大的問題擺在了政府面前,中國的弱勢群體實在是太苦了,他們享受不到改革的成果,而物價水平卻在節節攀升,醫療衛生條件的不足,教育資源的稀缺,惡劣的生存環境讓他們在中國經濟光環背後苟筵殘喘,社會的腐敗在很大的程度上又加深了烙印,站在時代的前沿,歷史的腳步會走向和諧還是又一個深淵,在政府面前或許就是一念之差。

作為中國農民為了生存,靠己之力,我們只能縱身跳進水深火熱中,殊死一搏,因為時代造就了我們。

三峽好人觀後感(二)

《三峽好人》這部片子顏色黃黃的,很壓抑。一個山西人韓三明,去奉節尋找他十六年沒見的妻子孩子,費勁千辛萬苦找線索。三峽工程讓很多人被迫搬出了自己的家,韓三明根據地址,找到的只是淹在水裡的土丘,三明罵開摩的的人不實在。這人又將三明送到了拆遷辦,可惜的是電腦當機了。就這樣一連碰壁,摩的小伙子將他送入了旅店,還幫他講了價,看似好人,結果還收了王老闆一塊錢。

三明的事,記得最清的是他跟小馬哥的相識,他們一起喝酒,成了兄弟,可小馬哥是一個混混,三明為了餬口,找了一份拆牆的工作。在有一天小馬哥出去打架的時候,他送了三明一塊糖,殊不知那是最後一次見面。當三明給他打電話的時候,聽到了他的上海灘手機鈴聲,他已被砸在了牆底下,死了。三明給他上了「三炷香」(三支煙),算是送他一程。這樣簡單的兄弟情來的快去的也快。

另外一個故事,女主人公也是山西人,來奉節找兩年沒回家的丈夫,結果不盡人意,三明最後跟他老婆團聚了,()儘管有三萬塊的債,但還算好。可是這個女人,只落得跟丈夫離婚的下場,男人有錢就變壞,沒有一個好東西。女人最後走了,回去了,很難過。就像那袋茶葉一樣,苦的瑟的。

也許人生就摻雜著酸甜苦辣,總有一些讓人不舒服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可能會成為自己的絆腳石,但人生有很多是美好的,總不能吊在一棵樹上,還是要好好的生活。

三峽好人觀後感(三)

看了我極為期待的賈樟柯電影《三峽好人》。在我的感覺里,賈樟柯將會是抗起未來10年後中國電影大旗的人物。因為在這個商品喧囂,物慾橫流的時代,在這個張藝謀走上歧途且並不自知反以為榮,陳凱歌和馮小剛也紛紛想要借「商業大片」這資本主義的產物來「救濟」我們社會主義的糧食的時候,比他們晚一代的小將賈樟柯終於堅強的站在了「是」與「非」的橋頭堡上。他知道,在中國,商業大片雖然能掙到金錢,可那真內的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我們骨子裡的東西不是金錢,而是糧食。那麼我們的糧食從哪裡來,哪裡才能感受到我們的糧食?是我我們的最尋常的井市底層。

《三峽好人》是我喜歡的電影風格,是我心裡電影的真正感覺。不要什麼曲折扭捏的故事情節,能找到人物的感覺就夠了。

三峽在賈樟柯的鏡頭裡好美!看的時候我就在想,下一程就去三峽了。因為三峽不同與其它的景點,因為時間一過去,就再也沒有了。比如說我現在怎麼也不可能親眼看到三峽10年前的模樣了,也看不到一年前的模樣了。三峽是工程,一步步的不斷的在改變,而且這改變是永恆的,變了,就再也不可能回來。所以我現在去看,看到的景象,10年後再去,恐怕就就不會再上這個樣子了。想好了,今年五一節去!

回來說賈樟柯的電影,其實這部片子也並沒有達到我預想的好。賈樟柯太聰明了,從他的影片裡就能看出導演的聰明,聰明在一些細節,但是我覺得這聰明有些過了。片中那些賈樟柯製造的「巧合」太多了,多反而不好。在劇里,當我看到第一次,人從山坡上走過去,又緩緩的走上來一隻狗的時候,我為賈樟柯的想法叫好。這樣的「巧合製造」出現第二次,我感到賈樟柯真的很有心,很會在細節上下功夫。可是,這樣的「巧合製造」在片子裡竟接二連三,又連四連五連六的出現了……不的不承認,賈樟柯在這些細節上付出了很多思考和努力,但這樣的細節做的太多了,就顯得有些過了,顯得做作了。

我看到的不足就只有這些,除去這些過多的細節部分,這是部好片子。它現在的意義在於與第五代導演商業化的抗爭。希望賈樟柯真的能這樣保持下去!

返回頂部